安身與立命

安身與立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世存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心理學
  • 人生
  • 自我成長
  • 存在主義
  • 意義
  • 焦慮
  • 精神健康
  • 閱讀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805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6522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餘世存二十餘年曆史人物寫作完整呈現。“立人三部麯”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餘世存二十餘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非常道》之後重磅作品。
  ◆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百位,跨越曆史近兩百年,組成瞭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而本書可以說是一本亂世生存指南。
  ◆看亂世如何激發蓬勃的生命力。在混亂又自由的年代,平時卑微平庸的生活在自由和風險中,激發齣人性的光芒,命運也迴報人生壯麗優美的風景。
  ◆重新打撈和認識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轉嚮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帶領讀者以全新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和近代中國人。

內容簡介

  

【餘世存“立人三部麯”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餘世存二十餘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組成瞭近現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百位,跨越曆史近兩百年,幾乎囊括瞭近代中國所有的重要人物。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轉嚮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作者堅信在這個時代,前人的人生能夠為我們提供人格的坐標和導航。
   【《安身與立命》側重從經濟、生存的角度寫人物。第一章選取瞭一組企業傢,他們或緻力於個人財富的積纍,或緻力於經世濟民,價值取嚮的差異背後,也有著智慧、勇敢和耐苦的共同特質。他們的人生展現瞭企業傢精神在近代中國的萌芽與展開。第二章從個人經濟生活的角度描寫瞭一組政治傢與文化名傢,謀國不成、謀傢有成的康有為,“跑著去領工資”的魯迅,體製外辛苦謀生的鬱達夫,都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接近瞭曆史人物。第三章的傳主是一群“非主流”,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後人足夠的重視,作者卻從他們身上發現瞭“小傳統”的生活哲學。

作者簡介

餘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誌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奬”。當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稱為“當代中國富有思想衝擊力、具有曆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已齣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傢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目錄

自序 應是鴻濛藉君手 /001


經世與濟民
梁啓超:財改首席設計師 /013
範旭東:定義現代企業傢 /022
盧作孚:沒有錢的大亨 /032
周作民:在灰色中閃光 /043
鬍筆江:活在當下 /053
資耀華:吉人自有天相 /060
虞洽卿:聞人難識 /070
張嘉璈:蹇難而輝煌 /079
吳鼎昌:通達之纔 /087
康心如:有為者亦若是 /095
李嘉誠:挾傳統與新時代博弈 /102
李國鼎:傳統轉型的推手 /125


生計與排場
王國維:謀道不謀貧 /137
章太炎:職業聖人 /147
康有為:謀國不成,謀傢有成 /159
蔡元培:有天下而不與 /166
魯 迅:一要生存,二要溫飽 /177
鬍 適:中産以上 /186
鬱達夫:到體製外去 /194
張恨水:為文字而生的作傢 /201
任芝銘:亂世財物,更要看輕 /212


安身與立命
陳攖寜:再入輪迴做眾生 /223
袁樹珊:江湖術士 /233
張其鍠:劫數難逃 /240
孫祿堂:精武臻道 /249
餘雲岫:醫界魯迅 /259
李宗吾:厚黑教主 /268
鬍蘭成:張牽張招 /273
蘇曼殊:玩命情種 /280
周善培:朋友財孰多 /291
章士釗:纔與不纔之間 /299
聶雲颱:當人生成為作品 /309


精彩書摘

魯 迅:一要生存,二要溫飽
我們今天褒貶前賢多是著眼於他們的言行,很少從他們的生存狀態齣發瞭解其言行背景,事實上知人論世會使我們更能理解前人也能理解自身。魯迅的生存和心理狀態是今人少有提及的,得益於陳明遠等學者們的研究,我們今天大概知道魯迅一生的收入狀況。十年前的一項研究錶明,魯迅在參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間,共收入12萬元左右,相當於今400多萬人民幣,即有著年均17萬元人民幣、月均9000元~20 000元人民幣的收入。如果用今天的購買力算,相當於1 000多萬人民幣,即年均50萬元。……這筆收入,大概相當於今天北京、上海、廣州的高級白領的收入。
可以說,魯迅的收入不算低。有人因此認為,“魯迅能夠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堅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獨立人格” 。人們對魯迅的印象也是,他雖然樸素,但生活起來也是相當享受的:魯迅愛逛琉璃廠、淘古物字畫,愛吃館子、擺酒席,前期在北京住四閤院時就雇傭女工和車夫;後期在上海住大陸新村三層樓房,他和許廣平、幼子海嬰三人雇有兩個女傭,晚年經常帶全傢乘齣租車看電影、赴宴席……
魯迅被一些人認為是文人成功的典範,他生活的精緻細節給人突齣的印象。一是飲食講究,愛吃火腿等精美肉食,隔夜的菜是不大吃的;二是住房寬敞,初到上海不過兩個人,租一層樓就夠用,而魯迅卻要獨幢的三層樓;三是喜歡看電影,而且要買價高的好座位,往返要乘汽車。
但如果僅僅把魯迅看作是成功人士,這會妨礙我們對他的認知,這甚至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魯迅終生未擺脫生存的壓力。跟今天年收入30萬~50萬左右的白領階層一樣,魯迅的不安全感是實實在在的。這既跟他的傢庭背景有關,也跟他後來的體製生存和體製外生存方式有關。
魯迅齣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傢庭,父親的病使他嘗盡世態炎涼。他在名篇《呐喊自序》中寫道:“我從一倍高的櫃颱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衊裏接瞭錢,再到一樣高的櫃颱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有誰從小康人傢而墜入睏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麵目。”直到晚年,魯迅還迴顧說:“契訶夫的想發財,是那時俄國的資本主義已發展瞭,而這時候,我正在封建社會裏做少爺。看不起錢,也是那時的所謂‘讀書人傢子弟’的通性。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親纔窮下來,所以我其實是‘破落戶子弟’,不過我很感謝我父親的窮下來(他不會賺錢),使我因此明白瞭許多事情。”
1912年,31歲的魯迅進入教育部做“公務員”,開始領薪水,但隻能領到半薪,當年收入1 100元。第二年,工資上漲,但也隻能領到九成薪水,全年計2 586元。第三年,仍未領全薪水,全年收入3 146元。隨後幾年多為3 000多元的年收入。1918年,開始在《新青年》刊物發錶小說與雜文,但屬於同人刊物,沒有收入。
1920年,魯迅年收入2 640元,較前幾年為少,因教育部拖欠三個月薪水。這一年魯迅開始在北京大學和高等師範任兼職講師,盡管開始不計報酬,但總算在工薪收入外有瞭講課費。1921年,魯迅年收入2 578元,其中講課費88元。1922年收入不詳。1923年,魯迅年收入2 304元,其中稿費69元,講課費141元,這一年,魯迅還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兼課。
1924年是一個轉摺年,這一年魯迅年收入2 600多元。教育部薪水3 600元,魯迅領到手的隻有1 095元,其他稿費700多元,講課費800多元。工作12年之久的魯迅,業餘講課和寫作收入超過瞭公職收入。1925年,魯迅的年收入2 800多元,這一年的魯迅不僅繼續在北大、北師大兼任講師,而且開始在中國大學本科兼任小說學科講師,在黎明中學和大中公學兼任高中文科教員。最多的時候,魯迅到8所學校兼課。
我們由此可知,魯迅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設身處地地想,他也並不輕鬆,否則他不會到處兼課。一個民國體製中的公務員的辛酸,魯迅都經曆瞭。到1925年,魯迅在他的名文《燈下漫筆》中還忠實地記錄他10年前的一次兌換錢的經曆:“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瞭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俄國革命以後的藏著紙盧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這樣的罷;至多,不過更深更大罷瞭。我隻得探聽,鈔票可能摺價換到現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於,暗暗地有瞭行市瞭:六摺幾。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瞭一半。後來又漲到七摺瞭,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瞭現銀,沉甸甸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他為此感嘆,中國隻有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瞭奴隸的時代”。
一個參加工作十幾年的老“公務員”仍未獲得“財務自由”,這纔是真實的魯迅。1919年11月,魯迅藉債500銀圓,為期3個月,利息1分3厘(共65銀圓),補足購房款。1920年5月,魯迅藉債400餘銀圓。1921年3月,魯迅又藉債700餘銀圓。1924年5月魯迅買下瞭破舊的小四閤院──阜成門內西三條鬍同21號(現在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內),共花費1 000銀圓左右,魯迅嚮友人許壽裳、齊宗頤各藉400銀圓,所欠的債,一直到幾年後纔用他的講課費還清。
1926年,魯迅在一篇日記中說:“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收瞭四迴俸祿錢瞭:第一次三元;第二次六元;第三次八十二元五角,即二成五,端午節的夜裏收到的;第四次三成,九十九元,就是這一次。再算欠我的薪水,是大約還有九韆二百四十元,七月份還不算。”
我們今天讀魯迅,可以想到這是人到中年的魯迅,這是一種什麼心境?有人說魯迅“跑著去領工資”,當年的報紙還說魯迅為“索薪”參加遊行被警察打落瞭“門牙”,由此可見當時的公務員也得為自己的利益“維權”。到1926年時,魯迅還在給人寫信說,想多“弄幾文錢,以助傢用”。
1927年夏天,魯迅對朋友說:“我想贈你一句話,專管自己吃飯,不要對人發感慨。並且積下幾個錢來。”1928年夏天,魯迅對一位朋友說:“處在這個時代,人與人的相擠這麼凶,每個月的收入應該儲蓄一半,以備不虞。”過瞭幾天他又說:“說什麼都是假的,積蓄點錢要緊!”
魯迅的諸多名文都是在這種心境裏産生的。1923年,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著名演講中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彆。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裏麵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除瞭覺醒的心以外……她還須更富有,提包裏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錢──高雅地說吧,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瞭。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飢餓。為補救這缺點起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裏,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瞭。”……
1927年,魯迅在《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中說:“有人說:‘文學是窮苦的時候做的’,其實未必,窮苦的時候必定沒有文學作品的,我在北京時,一窮,就到處藉錢,不寫一個字,到薪俸發放時,纔坐下來做文章。忙的時候也必定沒有文學作品,挑擔的人必要放下擔子,纔能做文章;拉車的人也必要把車子放下,纔能做文章。”
因此,我們能夠想見魯迅的特殊性。跟民國眾多的學者教授不同,魯迅對經濟、生計的敏感是異乎尋常的。作為長子的壓力,作為公務員的束縛,他活得並不舒坦。他一直生活在緊張、糾結之中,直到1926年,他還在為跳槽患得患失,這一年他去瞭廈門,又去瞭廣州,就是為瞭多掙錢。
自1927年鞦天起,魯迅決意脫離體製,他既不擔任公職,也不做教員,而是專事獨立寫作。這一年,他已經46歲瞭。他選擇瞭上海為定居地。有學者認為,魯迅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基於戰鬥的需要──殖民文化與商業文化固然不堪,但卻足以造成文化專製的縫隙,進而便於以筆為旗,展開社會批判與文明批判;而另一方麵則分明齣於經濟的籌劃和生存的盤算──這裏匯集瞭全國最多的報刊、書局以及其他經營性文化設施,隻有這裏纔能為紙間的勞作提供豐足持續的版稅與稿酬,從而去除生活上的後顧之憂。這些都錶現齣先生清醒務實的經濟頭腦。”
這其實也是高看瞭魯迅,他隻是一個完全靠自己打拼的文人。師友們對他的幫助確實也開始見效,如蔡元培的介入,使魯迅受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得月薪300元,從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四年又一月中,由大學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個月之久,共計14 700元,摺閤黃金490兩。這些穩定的收入使魯迅終於有瞭最後10年的較為穩定的生活。
1927年,魯迅年收入3 700多元,超過瞭北京生活時期。1928年,魯迅年收入5 900多元,其中一大半來自大學院特約撰述員的收入。1929年,魯迅年收入15 000多元(閤人民幣100多萬元),其中一大半來自他跟自己的學生老闆李小峰打官司追迴的版稅,他的學生、北新書局的“書商”李小峰扣其版稅,經協商分期嚮魯迅償還,據鬱達夫說,總數有20 000元之巨。1930年,魯迅年收入15 000多元。1931年,魯迅年收入8 900多元。1932年,魯迅年收入4 200多元。1933年,魯迅年收入1萬多元。1934年,魯迅年收入5 600多元。1935年,魯迅年收入5 600多元。……
也就是說,魯迅隻到生前最後十年,收入纔算可觀。陳明遠說,“魯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間(1927年10月—1936年10月)總收入為國幣78 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閤今人民幣2萬多元)”——此係10年前數據,今人民幣4萬多元,相當於今天都市高級白領的收入。就是說,直到此10年,魯迅纔算有瞭“財務自由”。
可以說,魯迅終生處在生計的糾纏之中。他跟當代“亞曆山大”的“屌絲”一代一樣,都有著生存的緊張,隻不過,他對自己的生計有著務實的考慮。有人認為他是“理財高手”,說他的理財有幾大特點:“不斷跳槽轉換工作”“多綫程理財”“堅持親自理財”“選擇最佳經濟地區”等,這其實是高抬瞭魯迅。跟民國傍官傍商、長袖善舞的理財專傢不一樣,跟梁啓超、鬍適等體製內生存者不一樣,他的理財真正是平民的、文人的。因此,他的言路、思路跟青年、跟大眾相通。
把生計放在重要地位的魯迅難以“免俗”,他說過,他跟高雅的知識分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恐怕隻好承認‘俗’,因為隨手翻瞭一通《世說新語》,看過‘娵隅躍清池’的時候,韆不該萬不該的竟從‘養病’想到‘養病費’上去瞭,於是一骨碌爬起來,寫信討版稅,催稿酬。寫完之後,覺得和魏晉人有點隔膜,自己想,假使此刻有阮嗣宗或陶淵明在麵前齣現,我們也一定談不來的。”他對青年對大眾的勸告也極為實際:“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韆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製膏丹,全都踏倒他。”
魯迅一生受氣,其中多有跟錢相關。直到臨去世前幾年,他還在跟學生打官司,李小峰剋扣他的版稅占他一生收入的五分之一;臨去世前四年,國民政府不再支付他特約撰述員費用……這些事件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難怪魯迅感慨:“在錢下呼吸,實在太苦,苦還不妨,受氣卻難耐……我想此後隻要以工作賺得生活費,不受意外的氣,又有點自己玩玩的餘暇,就可以算是幸福瞭。”
但魯迅是強大的。他雖然為錢操心,但仍不遺餘力地行非常之舉。他對親友、對年輕人、對陌生人的幫助是多樣的。其中,他齣資印行葉紫的《豐收》、蕭軍《八月的鄉村》、蕭紅《生死場》、曹靖華譯的《鐵流》以及紀念瞿鞦白的《海上述林》等。他對左聯刊物、對柔石傢屬的捐助亦有案可稽。在郵局工作的孫用,將自己的譯稿《勇敢的約翰》寄給魯迅,以求得幫助。魯迅代其聯係齣版,墊付瞭230元的製版費,當書店付還一部分製版費時,他又用這些錢預支瞭譯者的版稅。上海英商汽車公司售票員阿纍在書店裏捧讀《毀滅》愛不釋手,魯迅得知他的錢不夠,問他:“一塊錢你有沒有?這本隻要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給你的。”阿纍從內衣的口袋裏掏齣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圓,放到魯迅的手裏。……
我們從生計的角度看魯迅,或者更能理解魯迅是我們中間的一員,他跟我們一樣,為生計所苦,承受瞭一個現代中國國民的生之甘苦。也隻有如此,從當時到現在,他豐沛的文字纔感動瞭一代代在中國生活中掙紮並收獲的心靈。

前言/序言

自序 應是鴻濛藉君手
  收錄在這部書裏的文字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集中寫作的時間也長達十年,因此文字的不整齊不統一是明顯的。青春期的誇飾,謀稻粱時的鋪陳,人生階段的心態轉移,都影響瞭我的文字。好在這是記人論人的文字,讀者既能看到我“飛揚跋扈”的一麵,也能看到我剋製自己、白描敘事的一麵;既能看到我“服務的”英雄主義一麵,也能看到我“專斷獨裁”的一麵。
  其實我提請讀者參與的是讀書中人物。自青年時代起,我就有“野心”為筆下的人物“蓋棺定論”,這也是2000年以來我有十年時間連續來頌揚“當代漢語貢獻奬得主”的一大因緣,我希望在散亂的史書、意識形態評判之外,為當代社會貢獻我個人“論世知人”的人生坐標。在寫作中,我盡可能把眼前所見的材料熔鑄到筆下,拋開我個人的主觀不說,即使這些材料,仍足以“開捲有益”。
  雖然這些文字部分曾以《中國男》和《大民小國》之名結集,但重新整理纔發現,我寫近現代史上的人物已有一百多篇(限於傳主齣生時間等原因,本書刪掉瞭不少當代人),其中有不少文字為我珍愛,尚未跟讀者見麵。這次能以閤集的形式齣現,實在是一大因緣。自十年前《非常道》等書不約而同掀起瞭“民國熱”,直到今天,關於現代史的當代著述還少有可觀可流布之作。作為一個誤撞入曆史寫作領域的人,我對讀者的歉疚難以言說。
  不少人問我,這些紀傳、評傳寫瞭什麼?迴到我身上,二十年來,或者說最近十年,我完成瞭從青年到中年的轉換,從激昂走嚮從容,有人說是從魯迅走嚮瞭鬍適,從憤青走嚮瞭文化主義,從西化走嚮瞭綜閤……我相信這些轉變是真實的,但沒有變的仍是理想、曆史的善和正義。我相信我的文字一直都在籲請世道人心的創造和安頓,一直在捍衛人類的正義和認同;當然,更為關鍵的,我在文字中交代瞭自己,二十年來,我都不像個“說書人”,我都不是沒話找話的人,不是以寫作刷存在感的人。
  在選擇人物時,我一度不免受製於時代和知識精英的喜好。在2005年至2010年的寫作期間,我為之作傳的多是現代史上的主流人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曆史推手和弄潮兒,多為“早期偉大的中國國民黨人和早期偉大的中國共産黨人”(陳丹青語)。寫這些人,如林覺民、瞿鞦白等,既“政治正確”又“知識正確”,極為順手。他們的人生至今讓當代人奉為楷模,他們的言行早已成為後人“聞而起興”的典範。當然,我也發現瞭主流或颱海兩岸今天都不免忽略的人,如武訓。我理解自己,不僅是以司


《安身與立命:精神的棲居與價值的錨定》 序言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立足之地,以及那足以支撐靈魂不被浮華裹挾的價值之錨。我們穿梭於人群,汲汲營營,追逐著外在的成功與認可,卻常常在深夜裏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虛,一種對於“我是誰”和“我為何而活”的迷惘。這並非是個人能力或努力的缺失,而是在精神層麵,我們可能尚未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安身”之所,以及能夠賦予生命厚重感的“立命”之道。 《安身與立命》並非一本提供具體生活指南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絮語,一位同路人的分享,旨在引導我們進行一次深刻的內省,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追問。這本書不承諾為你解決所有現實的煩惱,也不販賣廉價的心靈雞湯。它所要做的,是邀請你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發掘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卻被日常瑣碎遮蔽的寶藏——那些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起穩固精神世界,並在喧囂中保持寜靜的力量。 “安身”二字,承載著對內心秩序的渴望,對精神獨立的需求。它意味著擺脫外界評價的束縛,不再將自我價值寄托於他人的目光;它意味著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找到與內在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是一種內在的安穩,一種不為外物所動的定力。 而“立命”,則關乎生命的意義與方嚮。它並非指代一種固定的職業或社會角色,而是指代一種超越物質功利的精神追求,一種能夠讓我們甘願為之付齣、為之奮鬥的價值取嚮。當一個人真正找到並確立瞭自己的“命”,便如同在大海上找到瞭北極星,即便風浪再大,也能辨清前進的方嚮,不緻迷失。 本書將圍繞這兩個核心概念,展開一係列的探討。我們將審視現代社會對個體精神造成的擠壓,分析那些導緻我們“不安”的根源;我們將追溯古今中外哲人關於“安身立命”的智慧,從他們的思想中汲取養分;我們將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從而發現屬於自己的“安身”之地和“立命”之本。 這是一場關於內在的修行,一場關於生命的覺醒。願《安身與立命》能成為你在這趟旅程中,最真誠的夥伴,最可靠的嚮導。 第一章:時代的迷失與精神的呼喚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物質豐裕時代,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的生活半徑,豐富瞭我們的感官體驗。然而,這種錶麵的繁榮之下,卻暗流湧動著深刻的精神睏境。信息爆炸讓我們目不暇接,各種焦慮和攀比被放大,消費主義的洪流裹挾著我們,不斷製造新的欲望,又迅速將它們轉化為舊的失落。 “忙碌”似乎成為瞭現代人的通行證,我們以忙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充實的生活來掩蓋內心的空虛。然而,這種“忙碌”往往是無方嚮的、無效的。我們匆匆忙忙地追逐著潮流,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努力地融入群體,卻常常感到更加孤立。我們擁有瞭越來越多的物質,卻發現內心的豐盈感越來越遙遠。 本章將深入剖析現代社會對個體精神的侵蝕,從消費主義的陷阱、社會比較的壓力、信息過載的睏擾等多個角度,揭示當下我們普遍麵臨的精神睏境。我們將認識到,僅僅依靠外在的成就和物質的積纍,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寜與滿足的。隻有當我們敢於停下腳步,審視內心,纔能聽到那來自靈魂深處關於“安身”與“立命”的微弱呼喚。 第二章:安身之基——認識與接納真實的自我 “安身”,首先在於嚮內觀照,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我。我們常常習慣於戴著麵具生活,迎閤他人,壓抑真實的感受,這使得我們與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我們追求完美,卻忘記瞭不完美纔是生命的常態,纔是我們獨特性的來源。 本章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和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負麵信念,如何走齣由社會期望和他人評價構築的牢籠。我們會學習如何區分“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和“我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對自身優缺點、潛能與局限的誠實評估,我們能夠逐步建立起一種不依附於外部的自我認同感。 此外,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安身”的關鍵一步。我們不必追求“完美無缺”,而是要學會擁抱自己的脆弱、瑕疵和過往的錯誤。正是這些不完美,構成瞭我們豐富而真實的生命底色。當我們能夠坦然地麵對並接納自己的全部,內心的壁壘便會逐漸消融,一種寜靜與自在便會在我們心中悄然生長。 第三章:安身之方——構建內在秩序與精神疆域 在認識並接納自我的基礎上,我們需要為“安身”構築堅實的基礎,那就是建立內在的秩序與清晰的精神疆域。這不僅僅是對環境的整理,更是對思想、情感和行為的係統梳理。 本章將提供一係列構建內在秩序的方法。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正念練習,將意識帶迴當下,擺脫思緒的混亂與紛擾。我們會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被負麵情緒所裹挾,而是能夠以一種更覺察、更理性的態度去麵對它們。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如何優化我們的生活習慣,從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到適度的運動,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都能夠對我們的身心狀態産生深遠的影響,為“安身”提供有力的支撐。 精神疆域的構建,則意味著我們要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內心空間,遠離不必要的乾擾和侵蝕。我們將探討如何設定個人邊界,學會拒絕那些會耗損我們能量的人和事。同時,我們也將強調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不盲從,不人雲亦雲,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與見解。當我們的內在秩序井然,精神疆域穩固,我們便能在大風大浪麵前,依然保持一份從容與安寜。 第四章:立命之道——追尋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錨定 “立命”,是比“安身”更進一步的追求,它關乎生命的方嚮、動力與最終的價值歸宿。當我們解決瞭“安身”的問題,擁有瞭內心的穩定,便有瞭足夠的力量去探索“立命”的意義。 本章將引導讀者踏上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我們將審視那些驅動我們行動的深層動機,區分功利性的目標與發自內心的渴望。我們會探討,真正的“命”並非是外部強加給我們的標簽,而是我們內心深處對某種價值的認同與追求。 我們將從多個維度去思考“立命”的可能性:它可以是對知識的探索,對藝術的創造,對自然的關懷,對社會的貢獻,或是對情感的維係。關鍵在於,它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投入熱情,産生意義感,並從中獲得滿足的活動。本章將提供一些方法,幫助讀者去發掘那些能夠點燃自己生命之火的火種,找到那個能夠讓自己心甘情願為之付齣一切的“命”。 第五章:價值的錨定——在實踐中確立生命的坐標 “立命”並非空談,而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確立和鞏固。當我們找到瞭生命的意義和方嚮,就需要將之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用以錨定我們生命的坐標。 本章將聚焦於“立命”的實踐層麵。我們將探討如何將抽象的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自己的信仰與追求。我們會學習如何設定與生命意義相契閤的目標,並采取積極的步驟去實現它們。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如何在麵對挑戰和睏難時,依然堅守自己的“命”。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挫摺和失敗在所難免。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睏境中重新找到力量,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甚至在磨難中淬煉齣更堅韌的生命力。通過一次次地在實踐中錨定自己的價值,我們最終能夠確立起屬於自己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坐標。 第六章:安身與立命的融閤——通往自由與豐盈的人生 “安身”與“立命”並非割裂的兩個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當一個人做到瞭“安身”,他便擁有瞭探索“立命”的勇氣與空間;而當一個人找到瞭“立命”之道,他的“安身”便獲得瞭更深厚的根基與意義。 本章將探討“安身”與“立命”的融閤,以及這種融閤如何引領我們走嚮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豐盈。自由,並非是無所顧忌地隨心所欲,而是在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堅定的價值導嚮下的選擇權;豐盈,也並非是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世界的充實與滿足。 我們將看到,當一個人真正實現瞭“安身與立命”,他便能夠以一種更加從容、自信、充滿力量的姿態去麵對生活。他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所左右,不再被功利的得失所睏擾,而是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體驗生命中的喜怒哀樂,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結語 《安身與立命》的旅程,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它沒有終點,隻有不斷地深化與前進。願每一個閱讀此書的人,都能在這段旅程中,有所啓發,有所收獲。願你們都能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精神棲居之地,並且在內心深處,擁有一盞永不熄滅的價值之燈。願你們的人生,在“安身”的寜靜與“立命”的力量中,綻放齣最獨特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安身與立命》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作者以一種近乎悲憫的視角,剖析瞭當下社會種種令人不安的現象,並嘗試從更宏大的曆史和哲學維度去尋找根源。當我讀到關於“立命”的篇章時,內心湧動著一股莫名的衝動。作者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成功學”秘籍,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何在?”、“我們為何而活?”這些終極命題。他強調個體生命的價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發掘和實現屬於自己的獨特使命。這種思考方式,讓我感覺自己的視野瞬間被拓寬瞭,不再拘泥於眼前的苟且,而是開始仰望星空,追尋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書中的語言,時而激昂,時而深沉,但始終飽含著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禁感慨萬韆,反思自身的生命軌跡。

評分

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安身與立命》,拿到書的那一刻,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裏麵承載著韆年的智慧與人生哲思。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而又充滿力量的文字風格,字裏行間透露齣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宇宙的深刻洞察。讀完第一部分,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書房,聽智者娓娓道來,每一個觀點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個論證都嚴謹而又富有啓發性。書中對於“安身”的探討,並非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的安穩,而是深入到精神層麵的寜靜與自足,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當下所追求的“安穩”是否真正觸及瞭內心的渴望。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旁徵博引,將抽象的哲理變得具象可感,即便是對於我這樣初涉此道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並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在喧囂塵世中保持內心獨立的部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仿佛醍醐灌頂,看到瞭解決睏擾已久問題的希望。

評分

《安身與立命》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疲憊的心靈。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轟炸,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漸漸迷失瞭方嚮。作者以一種平靜而堅定的筆觸,帶領我們迴歸內心的寜靜,去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書中對於“安身”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社會層麵的認同,更多的是指嚮個體精神的獨立和人格的完善。他鼓勵我們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在這種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而關於“立命”的探討,則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去創造有意義的痕跡。這本書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它不是一本能讓你一夜暴富的書,也不是一本讓你瞬間功成名就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能讓你在浮躁的世界裏,找到內心支點,並逐漸成熟的書。

評分

初讀《安身與立命》,就被其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字所摺服。作者在書中對“安身”與“立命”這兩個人生永恒的主題,進行瞭鞭闢入裏的解讀。他沒有空談大道理,而是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睏惑相結閤,用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剖析“安身”時,對於物質與精神關係的辯證思考,他指齣,真正的安穩,源於內心的富足,而非外在的占有。而當讀到“立命”的部分,更是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沉思。作者並不是要求我們去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鼓勵我們去發現生命本身的意義,並在追求意義的過程中,實現個體的價值。這本書的行文流暢,邏輯嚴密,時常能引發我內心的共鳴,讓我覺得,作者仿佛就是那個能洞察我內心深處睏惑的朋友。它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的書,而是需要反復品味,纔能領略其真諦的經典之作。

評分

閱讀《安身與立命》的過程,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常常會在一個段落停留良久,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仿佛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作者對於“安身”的闡述,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安身立命,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自我修煉和內省。他細膩地描繪瞭人在不同生命階段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哲學和智慧去應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順應自然”與“主動求變”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作者並沒有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巧妙地將兩者融閤,指齣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也要積極地去探索和創造屬於自己的可能性。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引領我走嚮一條更加通透的人生道路,讓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安身”,是內心的平靜,而真正的“立命”,是找到並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

評分

特彆好看特彆好看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更加不錯,很好!

評分

北京人用水蘿蔔切片,汆羊肉湯,味鮮而清淡。

評分

320-220的活動力度,還要什麼自行車。

評分

京東購物,放心,省心,安心!

評分

618活動所購之書,價格優惠!速度也可以,很好!品相也非常好!

評分

透過人物與人心,建構個體的價值,安頓當下的生活

評分

北京的拍水蘿蔔也不錯,但宜少入白糖。

評分

一如既往的好,正版書,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