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 世說新語

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 世說新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洵 著
圖書標籤:
  • 世說新語
  • 魏晉風流
  • 曆史故事
  • 文學
  • 古典文學
  • 人物傳記
  • 趣味解讀
  • 文化
  • 曆史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語文齣版社
ISBN:97875187038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33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之門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魏晉風流多少事》以《世說新語》為藍本對魏晉風流人物進行解讀,包括瞭王羲之、王獻之、謝安、阮籍、王戎、桓溫、謝道韞等,用散文的筆法和美學的眼光再現瞭魏晉名士風流,從中既可以瞭解魏晉時期的名士生活,也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並將魏晉風流與現實相觀照,以使得與魏晉名士之心有通達而增益於當下。

作者簡介

  理洵,書評人、作傢,畢業於西北大學文學院,陝西省作傢協會會員。1995年開始發錶作品,以隨筆、書評等文藝評論見長,曾在《信息時報》《西安晚報》《天涯讀書周刊》等報刊開設專欄,齣版有隨筆集《與書為徒》《獵書記》。

目錄

序 /1
丘壑獨存 /1
學驢叫 /3
三字做官 /6
文與情 /9
媽媽的見識 /11
人何以堪 /13
名士是何物 /16
踩雞蛋 /19
纔女的想象力 /21
纔女的心事 /23
恭維 /26
寜作我 /28
國標媽媽 /30
襠中物 /33
日近長安近 /36
敲門 /39
所謂“賢媛” /42
究竟誰比誰狠 /45
不敢有功 /48
刀尖上的風度 /50
何段身後韆載名 /53
一種婚姻,幾時心情 /57
蘋果的故事 /61
齣世和入世 /64
軟肋 /67
不會裝傻 /70
王獻之的婚姻生活 /73
直是怕他 /76
我不生氣 /79
勢利的兄弟們 /82
瓦缸摔碎之後 /85
咄咄怪事 /88
丹田守不住 /91
人己之心相度 /94
雅人深緻 /97
清談誤國何所自 /100
我自為之,乾卿底事 /103
絕知此事要躬行 /106
讀書人的本分 /109
有錢任性 /112
惺惺相惜 /115
尿不在一個壺裏 /118
身教第一 /121
吉人辭寡 /124
生之留戀 /127
腹有詩書 /130
無為而治 /133
忠與孝 /136
相親的故事 /139
傳神 /142
恐嚇 /146
好財與好屐 /149
寬慰與諂媚 /152
齣仕之悔 /155
序裏辛甘 /158
謝安的失態 /161
德治為尚 /164
潛颱詞 /167
超俗的審美 /170
文運興衰話《語林》 /173
芝蘭玉樹 /176
望塵興嘆 /179
挖坑 /182
謝萬的傲慢 /185
書聖的晚年生活 /188
甄氏之死 /191
曹操與歌妓 /194
俗物敗興 /197
哀而不怨 /200
誌在遠山 /203

精彩書摘

  丘壑獨存
  葉聖陶 1977年 1月寫信給俞平伯:“謝國楨屬弟書篆字聯,點戲用硃彊村之句‘信步園林以詩酒自適,小頭風範而丘壑獨存’。弟不曉‘小頭風範’何意,敢以為問。”而後書信往來,探究其故,終於在同年 2月 3日復信給俞平伯說:“謝剛翁覆書已至,‘小頭風範’之‘頭’字係彼誤書,詢之陳從周,當作‘頹’字。”事見二人書信集《暮年上娛》。
  這副對聯後來就成為很有名的聯語瞭,在很多的有關葉聖陶和謝國楨的文字資料中都有齣現。據謝國楨說,對聯詞句是陳從周送與他的。大緻“頭”“頹”之誤,很可能是因漢字繁簡在抄寫過程中齣現的筆誤,“頭”字的繁體“頭”手寫是比較像“頹”字的,這是我的猜測。而在陳從周有名的《說園》係列文字中,“小頹”一詞確實齣現過,“童俊老人曾謂,拙政園‘苔蘚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剝,反覺逸趣橫生’。真小頹風範,丘壑獨存,此言園林蒼古之境,有勝藻飾”。這意境是能感覺齣來的。
  其實“小頹風範,丘壑獨存”這些字,在《世說新語》“容止門”第二十四篇中可能是齣現得最早的。太尉庾亮在武昌鎮守時,一個鞦夜佐吏殷浩、王鬍之等人登上南樓吟詩,他穿著木屐帶著隨從突然到瞭現場,大傢都要迴避卻被他勸住,說他於此也有興趣,於是就和大傢諷詠戲謔,毫無拘束地盡情歡樂。後來,王羲之把這件事說與丞相王導,王導說:“元規(庾亮字)爾時風範不得不小頹。”羲之迴答說:“唯丘壑獨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那時,元規的風度不得不稍有減損”“但是胸中高雅的情趣還是存在的”。“丘壑獨存”,是指閑逸、超脫的胸懷情趣。
  人的內在美是以人的智慧、品格、纔華為基礎的,《世說新語》“容止門”各篇就特彆注重人的內在美的錶現,把人超凡脫俗的風姿神韻通過“容止”錶現齣來瞭。其中,對庾亮的描寫就相當成功。倘若用時下的現象比照,就是說領導忽然放下瞭架子,與下屬放縱聲色卡拉 OK瞭一迴,不過那時是理調吟詩罷瞭。明袁中道看到這則故事時稱是“韻事”,而韻事倒寫齣瞭太尉的真性情,雖在外人看來風度稍減,但骨子裏內在的神韻還是掩飾不瞭。孫綽《庾亮碑文》中說:“公雅好所托,常在塵垢之外,雖柔心應世,蠖屈其跡,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更是說齣瞭庾亮內在的美,兩篇文字是能夠相互印證的。
  “信步園林以詩酒自適,小頹風範而丘壑獨存”,有著很好的意境,以此聯謂謝剛主,應該是妥帖的。
  原文:
  【容止14?24】庾太尉在武昌,鞦夜氣佳景清,佐吏殷浩、王鬍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因便據鬍床與諸人詠謔,竟坐甚得任樂。後王逸少下,與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規爾時風範不得不小頹。”右軍答曰:“唯丘壑獨存。”
  ……

前言/序言

  《世說新語》品讀係列文字斷斷續續寫瞭有八年之久,曆年勤懶不一,今年寫得多瞭一些。在這幾年裏,這些文字曾經受到《信息時報》《天涯讀書周刊》等紙媒、網刊的青睞,都以專欄的麵目齣現過,江蘇鹽都畫院院刊刊載時還為每篇文字匹配瞭一位畫傢的作品,使它增色不少。這樣的境遇,讓作者除瞭感激與欣慰之外,就還想著能多寫一些。
  《世說新語》這本書,自它麵世以後,就讓其他同時期的同類書籍變得遜色起來,有些便湮沒於曆史的長河而不復見於人間瞭,但它卻在一韆五百餘年中一直受到讀書人的歡迎而長盛不衰。以現在的眼光看,它的光彩還將耀人地持續下去,並與日月爭輝。它是小說的,也是曆史的,更是大眾的,所以生命力旺盛。有人說它是纔子必讀書,也有人說它是名士教科書,大抵可以看齣它的內容與價值;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傢有萬貫不如手有《世說》一本”,亦可見它在民間的影響力瞭。風燭月殘,繁華易凋,而現時的人們,還能讀到這樣一本書,應該是很幸運的。
  我讀《世說新語》的本子,是明嘉靖袁褧嘉趣堂翻刻的南宋陸遊刻本。它是太老瞭,以至於閱讀起來讓人感到吃力。它的文字不好理解,方言口語較多,涉獵知識麵廣,如果以現代的語境去體會,往往會有所偏差,再加上它流傳的版本較多,有些疑難問題就很不好推敲。但還是喜歡讀它。在閑時閱讀它,自己也會忽略一些小的障礙,而去尋求一種心靈的愉悅,但偶爾也會較真起來,在一個知識點上較勁,去查閱大量相關的資料,盡量使心裏的疑問有所冰釋,於是隨手記下一些閱讀的感受,就是現在的品讀係列文字瞭。竊不敢以為高明,所記不過是一些私人閱讀的體會罷瞭,它甚至於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倘能傳遞齣一些因為閱讀所獲得的知識、情趣和襟懷,則實是大有裨益的事。
  天生我纔無用,所以總是閑的時候多。有閑的時候,就翻翻《世說新語》,從書中的故事尋找心靈的寄托與安慰,以打發自以為無趣的光陰。讀書於己,大抵隻是消費時光的一種方式,實在亦無什麼特彆的意義。人謂讀書無用,甚至於讀書無益,個體差異有彆,都不能算作罪過,而於自己,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隻好讀書去瞭。況且,讀諸如《世說新語》一類的書籍,總能給人以愉悅的閱讀體驗,讓人覺得生活多少還有些意思,畢竟是讓人感到高興的。閱讀之外,再能藉題閑說,而並無春鞦大義存焉,則就是分外的高興瞭。
  讀者鑒之。
  理洵
  2015年12月30日於古長安


《風雅頌:韆年文人心事》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探索那些鮮活的文人故事,品味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與智慧。我們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從更具人情味的視角,還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觸摸他們跳動的心靈。 第一章:雅士的社交圖譜——風流韻事與魏晉之風 這一章,我們將聚焦於那些以風雅著稱的士人群體。他們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舊有的秩序崩塌,新的思想萌芽。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如何通過詩歌、文章、書法、繪畫來錶達自己的情懷?他們的社交場閤是怎樣的?一次文人雅集的閑談,一次山水遊覽的感懷,一次對飲暢談的契機,都可能成為流傳韆古的佳話。我們將深入挖掘這些風流韻事背後的故事,探究“魏晉之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對後世産生瞭何種影響。與其說是對具體事件的敘述,不如說是對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風貌的描摹。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內心的獨立,如何在繁華中尋覓精神的寄托,如何在日常的瑣碎中發現詩意的存在。 第二章:心靈的獨白與情感的流露——那些隱秘的愁緒與欣喜 除瞭那些為人稱道的風流,每一個偉大的靈魂都有其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本章將深入探究古代文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他們的離愁彆緒,是對故鄉的思念,還是對朋友的不捨?他們的喜怒哀樂,又是因為何種緣由而起?是壯誌未酬的憤懣,還是功成名就的欣慰?是愛而不得的憂傷,還是知己難逢的欣喜?我們將從他們的詩詞歌賦、書信劄記中,捕捉那些最真實的瞬間,解讀他們字裏行間流淌的深情。我們會嘗試去理解,在那個相對壓抑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用藝術的形式來宣泄內心的情感,如何與自己對話,與世界交流。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因為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如愛、恨、憂、樂,古今皆同。 第三章:智慧的閃光與哲思的探尋——人生如戲的感悟 在動蕩的時局中,許多文人不僅是藝術傢,更是深刻的思考者。他們麵對人生的無常,社會的不公,自然的變化,總能發齣振聾發聵的智慧之語。本章將聚焦於文人的人生哲學與思想洞見。他們是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理解得失?如何在變幻莫測的世事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他們對政治、對社會、對人性的觀察,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我們並非要進行艱深的學術探討,而是希望將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哲思,以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我們會發現,許多古人對人生睏境的解答,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嚮,在睏頓時獲得力量。 第四章:藝術的傳承與風雅的綿延——影響韆古的印記 古代文人的創作,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抒發,更是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他們的詩歌風格,他們的文章體例,他們的藝術追求,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後世的文學藝術走嚮。本章將簡要迴顧這些文人及其作品所帶來的藝術傳承。他們的哪些思想、哪些技法,成為瞭後世學習的典範?他們的哪些情感錶達,成為瞭後世摹仿的標杆?我們將看到,那些散落在曆史中的珍珠,是如何被後人拾起,打磨,並最終融入到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之中。這種傳承,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精神上的延續,是對美的追求,對真的探尋,對善的弘揚。 《風雅頌:韆年文人心事》,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與古人的心靈交流。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感受到古代文人豐富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並從中汲取屬於自己的智慧與力量。這不隻是一本關於文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書。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風雅的歲月,聆聽那些穿越韆年的心事。

用戶評價

評分

很難得能讀到一本關於魏晉的書,能讓我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沉浸其中,並且久久不能忘懷。《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作者的文筆,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的心田,洗滌瞭我對曆史的刻闆印象。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解讀,最怕的就是“套路化”。但這本書,恰恰打破瞭這種套路。作者在解讀《世說新語》時,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史學視角,而是融入瞭大量的現代思維和生活體驗,讓那些古老的故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他處理那些“小事”的方式,比如,關於“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由來,他並沒有生硬地引用史料,而是用一種非常形象生動的方式,將這些智慧融入到瞭對人物行為的分析之中,讓我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那些“名士”的風采時,並沒有將他們神化,而是揭示瞭他們身上的人性弱點和生活睏境。比如,在描繪“竹林七賢”時,他既贊美瞭他們的超脫與灑脫,也看到瞭他們麵對亂世的無奈與掙紮。這種真實而立體的刻畫,讓我覺得這些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史書中的符號,而是和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真實的魏晉,也讓我對“風流”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解讀,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

評分

在我看來,讀曆史,最怕的就是“看山還是山”。然而,《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山不是山”的另一種境界。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煉金術士,將《世說新語》這塊古老的“礦石”,提煉齣瞭無數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黃金”。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切入點”。他總是能夠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一個小細節入手,然後層層剝繭,最終揭示齣那個時代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比如,在解讀關於“美男子”的那些記載時,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外貌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社會對“美”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名士的風流事跡時,並沒有使用過於煽情或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平實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在我們麵前。他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瀟灑不羈的行為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抉擇。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政治鬥爭”和“文壇巨匠”,而是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豐富的文化圖景。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提供新的解讀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美好與深刻。

評分

我嚮來對曆史的解讀方式都有點挑剔,總覺得那些枯燥的史實和冰冷的考據,很難真正觸動人心。直到我翻開《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我纔發現,原來曆史也可以如此鮮活有趣!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魔術師,把《世說新語》這本經典古籍變成瞭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品”,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璀璨的寶石,被他打磨得光芒四射。他並沒有把原文照搬過來,而是用一種極其現代化、極其貼近我們當下感受的語言,重新講述瞭那些發生在兩韆年前的故事。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中注入的那種“梗”和“槽點”,讓原本有些高冷的魏晉名士,瞬間變得親切起來。比如,他會用現代人的視角去分析某位名士為什麼會說齣某句話,為什麼會有某種行為,而且常常一針見血,又妙趣橫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口纔”的那些篇章,作者不僅講述瞭名士們如何憑藉伶牙俐齒在政治鬥爭中遊刃有餘,更是揭示瞭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力量,讓我對“言為心聲”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的脫口秀,你會被逗得哈哈大笑,但笑過之後,又會若有所思,覺得學到瞭不少東西。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古人,也和我們一樣,有愛恨情仇,有喜怒哀樂,隻是他們的錶達方式和生活背景與我們有所不同。

評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經典,最重要的不是記住多少史實,而是能從中汲取智慧,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作者的解讀,與其說是“趣解”,不如說是“靈魂的對話”。他沒有迴避魏晉時期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動蕩,反而將這些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對人物的刻畫之中,讓我們看到瞭在那樣一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風骨”的解讀。他沒有把“風骨”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孤芳自賞式的清高,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堅守原則、不媚權貴的精神氣質。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對比和分析,作者讓我們看到瞭,在權力與良知之間,在世俗與理想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最終塑造瞭他們的人生。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君子”的含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思考,在當下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自己的“風骨”。這本書的文字,不是那種辭藻華麗的堆砌,而是樸實而有力,直擊人心。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魏晉,也讓我對人性的復雜與光輝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

我總覺得,好的曆史書,不應該隻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應該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啓發。《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就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又不失力量,他用一種非常親切的語調,帶領我們走進那個遙遠的魏晉時代。 最讓我驚艷的是,作者對《世說新語》的解讀,總是能夠挖掘齣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並且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比如,他會分析那些名士之間的“鬥嘴”,不僅僅是語言的較量,更是智慧和價值觀的碰撞。他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中,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博弈、社會思潮和個人情懷。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時不時流露齣的那種“吐槽”和“調侃”。他不會把那些名士塑造成完美無瑕的偶像,而是用一種幽默的筆觸,揭示他們身上的“缺點”和“小毛病”,讓我們看到,即使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名士,也同樣會有凡人的煩惱和無奈。這種真實而接地氣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和這些曆史人物的距離瞬間拉近瞭。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亂世齣英雄”,而是看到瞭那個時代更多元的文化麵貌,以及那些人物身上復雜而真實的人性。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魅力,不僅在於宏大的敘事,更在於那些細微之處,在於那些鮮活的生命。

評分

讀《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作者這位“導遊”帶著,穿越瞭時空的隧道,來到瞭那個充滿魅力與爭議的魏晉時代。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乏文人般的雅緻,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種與讀者心靈對話的能力。 我一直認為,《世說新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它記載瞭曆史事件,更是因為它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而這本書,恰恰是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解讀那些經典的“語錄”時,往往能從字裏行間挖掘齣人物的潛颱詞,分析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讓我們看到,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名言”,其實也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無奈。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名士的“清談”時,並沒有將其描繪成一種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將其視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政治壓迫下,一種變相的自我錶達和精神寄托。他讓我們看到,在那個“言論獲罪”的時代,語言的藝術和智慧,成為瞭人們自我保護和堅持理想的最後一道屏障。這本書,讓我對魏晉名士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名士風流”,而是更加深入地看到瞭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時代印記,以及他們作為個體所麵臨的睏境與掙紮。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人性、對曆史,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一個時代如此令人難忘?翻開《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我似乎找到瞭答案。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重新解讀瞭那個風雲變幻、群星璀璨的時代。他不是那種照本宣科的史學傢,也不是嘩眾取寵的段子手,而是一位飽讀詩書、心懷感悟的智者。 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那些“小故事”的方式。他不會把它們當作孤立的事件,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讓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何在時代的大潮中沉浮。例如,關於“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價其對錯,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曹魏與司馬氏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這句話所摺射齣的士族門閥的強大影響力。他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隨意的談資,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政治邏輯和權力鬥爭。 同時,作者也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荒誕”。他用一種戲謔又深刻的筆調,描繪瞭那些名士們的“毒舌”、“任性”和“不羈”,讓我們看到瞭他們在追求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同時,所付齣的代價,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復雜人性。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置身於魏晉街頭的旁觀者,聽著那些故事,感受著那些氣息,理解著那些人心。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魅力,不僅在於宏大的敘事,更在於那些微觀的細節,在於那些鮮活的人物,在於那些流傳韆古的“風流事”。

評分

我總覺得,曆史不應該隻是冰冷的事實,更應該是有溫度的故事。《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將那些發生在兩韆多年前的故事,講得活色生香,仿佛就在昨天。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世說新語》時,那種“旁觀者清”的視角。他不會簡單地評判人物的對錯,而是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比如,在描繪那些名士之間的“小動作”時,他總能從中捕捉到人性的微妙之處,讓我們看到,即使是那些纔華橫溢、名垂青史的人物,也同樣有著自己的情感起伏和生活瑣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名士的“狂放不羈”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地視為一種行為藝術,而是將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氛圍相結閤,讓我們看到,這種“狂放”其實是他們在壓抑時代下的一種自我釋放和精神反抗。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理解,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風流”,而是更加深入地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為追求自由與個性所付齣的努力。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喚起我們的共鳴,讓我們在與古人的對話中,獲得對當下生活的啓示。

評分

這本《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簡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一直對魏晉時期那種名士風流、灑脫不羈的文化氛圍心嚮往之,但《世說新語》原文雖然精彩,有時讀起來卻稍顯疏離,總覺得隔著一層曆史的薄紗。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神通廣大的導遊,不僅為我揭開瞭這層紗,更是把我拉進瞭那個鮮活的時代。作者的文筆簡直絕瞭,不是那種乾巴巴的考據,也不是嘩眾取寵的戲說,而是帶著一種溫潤如玉的親切感,仿佛你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一邊給你講故事,一邊又不時地會心一笑,讓你跟著他一起品味其中的妙趣。 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故事,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故事背後的人物性格、時代背景以及其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比如,讀到“竹林七賢”的故事,我不再隻是看到他們飲酒賦詩的瀟灑,而是能感受到他們麵對動蕩時局的無奈與超脫,那種“非吾之所能也”的清醒與自保,其實是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內心的真實寫照。還有那些纔子佳人的風流韻事,作者處理得既不失其雅緻,又不乏人情味,讓我看到瞭他們作為鮮活個體的情感與掙紮。每每讀到一個故事,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迴味作者的解讀,仿佛自己也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魏晉的長安或洛陽,親眼目睹著那些風流人物的笑語與淚水。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的幾個關鍵詞,而是充滿瞭色彩、聲音和溫度的真實畫捲。

評分

這本書,是我最近讀到的最能讓我“眼前一亮”的曆史讀物。《魏晉風流多少事:趣解世說新語》,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曆史著作,更像是一位風趣的老友,拉著你坐在茶館裏,給你講一段段塵封的往事。 作者的語言風格,讓我覺得特彆舒服。沒有那種學究氣的生硬,也沒有那種網文式的浮誇,而是帶著一種溫潤的、充滿智慧的幽默感。他解讀《世說新語》中的那些段子,不僅僅是把它們翻譯成白話文,更是把它們背後的文化符號、社會心態,都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喜歡他處理那些“誤解”和“巧閤”的篇章,常常讓我捧腹大笑,又覺得在笑聲中,學到瞭不少東西。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那些名士的“軼事”時,總能挖掘齣其中的“深意”。比如,關於某個名士的“癖好”,他會將其上升到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或者人物的性格特徵,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小事,其實摺射齣瞭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個標簽,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物、有趣的細節和深刻的思考。它讓我明白,曆史是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