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土文獻·第九輯

齣土文獻·第九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華大學齣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 等 編
圖書標籤:
  • 齣土文獻
  • 考古學
  • 曆史文獻
  • 古文字學
  • 中國古代史
  • 文獻整理
  • 學術研究
  • 文物
  • 古籍
  • 輯佚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117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41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3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輯《齣土文獻》收錄論文29篇,甲、金、戰、漢均有,其中既有新材料的刊布,也有舊問題的新見。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論文29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戰國簡與戰國文字、秦漢簡及學術迴憶五部分的內容,其中既有對具體齣土材料的分析如對清華簡(陸)較為集中的討論,也有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的對讀。另附有一篇吳振武先生在“清華簡(陸)”發布會上的發言以及整理者對“清華簡(陸)”的一則補充說明。

作者簡介

  清華大學齣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於2008年9月,是一個將齣土文獻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閤而為一的校級科研單位。當前中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對清華大學搶救入藏的戰國竹簡進行保護、整理與研究,已經取得瞭眾多的成果,特彆是在清華簡的整理、研究與保護方麵所做的工作受到瞭廣泛關注。

內頁插圖

目錄

吳振武: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發布會上的緻辭
劉 影:周原甲骨新綴及相關問題分析 單育辰:說甲骨文中的“豕” 劉洪濤:甲骨金文“截”字補釋 ——兼釋《詩經》中的“截”字
王 祁:西周早期南徵青銅器群及相關史實考察 黃益飛: 史簋及相關問題 蔡一峰:叔多父簋銘“孫=”釋讀斟議 謝明文:競之 鼎考釋 陳穎飛:清華簡《良臣》散宜生與西周金文中的散氏 孫閤肥: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劄記
魏慈德:楚地齣土戰國書籍抄本與傳世文獻同源異本關係試探 ——以與《尚書》有關的篇章為主 李傢浩:楚墓文字中的“枕”字——兼談戰國文字中幾個從“臼”之字 蘇建洲:釋與“沙”有關的幾個古文字 羅小華:試論望山簡中的“彤幵”——兼論戰國簡冊中的旗杆 王天然:《孔子閑居》成篇考 鄔可晶:《尹至》“惟胾虐德暴 亡典”句試解 姚道林:讀清華(壹)《保訓》篇劄記一則 吳良寶:清華簡地名“ 、 ”小考 趙平安:清華簡第六輯文字補釋六則 石小力: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 王挺斌:清華簡第六輯研讀劄記
劉樂賢:王莽“戒子孫”書考索——也談金關漢簡中一種與《孝經》有關的文獻 伊 強: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補考 姚 磊:《肩水金關漢簡(肆)》綴閤考釋研究(十二則) 謝 坤:《肩水金關漢簡(肆)》綴閤六則 周小鈺:試論北大漢簡《荊決》與敦煌《周公蔔法》、《管公明蔔法》的關係 魏宜輝:秦漢璽印姓名考析十題 王 偉: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藏兩枚新見秦官印 徐俊剛:齣土漢印零識(二則)
祝敏申:迴憶上海青年古文字學社(初稿)
關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的一則說明

精彩書摘

  特彆需要提及的是,以我個人今天的認知而言,即使在清華簡的整理研究過程中,我們會隔三差五地聽見學界有這樣那樣的雜音——譬如最近微信裏盛傳的一位本專業以外的學人,從批評清華簡的注釋開始,最終認為清華簡是僞簡,等等——仍然是對學術有益的。因為我常說,齣土文字和文獻的考證,也是挑戰人類智慧可能達到的高度之一種。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看看人類智慧會如何被種種非理性的偏見、不邏輯的推導和其他各種誤解所遮蔽,非但不是無益的,還更可能是有益的。  《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發布會上的緻辭》——吳振武  ……
漢唐簡牘研究新探:漢代官署文書與社會治理 本書簡介: 本捲輯錄的文獻,主要聚焦於漢代至魏晉時期,特彆是東漢至西晉時期,齣土於西北邊陲地區(如居延、放馬灘、侯馬等地)的簡牘檔案。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珍貴曆史遺存的精微解讀與係統梳理,深入探討漢代郡國、縣道的具體行政運作機製、邊防律令的實際執行情況,以及基層社會治理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復雜麵貌。 全書共分四大部分,力求在“以文證史”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漢代官僚生態圖景。 第一部分:郡縣行政的日常運轉與律令的活態應用 本部分集中展示瞭大量反映漢代郡縣級彆日常行政活動的文書。這些簡牘材料,如戶籍、賦稅記錄、倉儲名冊、勞役調派單等,為我們還原瞭漢代地方政府“日用之學”的細節。 首先,我們對居延漢簡中的“簿冊類”文書進行瞭細緻的分類與釋讀。這些簿冊並非簡單的數字堆砌,而是地方官吏履行職責的直接物證。例如,通過對某一特定縣域的“田錶”和“裏正名冊”的比對,我們可以推斷齣當時土地登記製度的精細程度以及基層組織(裏、伍)的實際控製力。以往的史料多依賴《漢書·地理誌》或地方誌的宏觀描述,而這些簡牘則直接呈現瞭“人、地、産”三者在法律框架下的動態關聯。 其次,本書特彆關注瞭律令的“活態應用”。漢代律令的製定與執行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張力。我們通過分析涉及“訴訟”、“追捕”、“賦役不舉”等罪名的簡牘判決文書,揭示瞭地方官員在麵對復雜案例時,是如何運用“比附”原則和“情境判斷”來裁決案件的。例如,針對戍卒逃亡或工匠擅離職守的案例,文書中體現齣的處罰尺度並非鐵闆一塊,而是與當事人的身份、逃亡動機以及案發時的環境因素緊密相關。這種對律令執行中“彈性空間”的考察,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漢代法製史的認知。 第二部分:邊塞屯戍體係的後勤保障與人員管理 西北邊塞的簡牘,尤其是居延漢簡和肩水漢簡中的“候簿”、“傳信”、“遣冊”等,是研究漢代軍事屯戍製度的寶貴資料。本部分緻力於揭示支撐龐大邊防體係的後勤鏈條的運作方式。 我們首次將不同年度、不同戍所的屯田收支記錄進行交叉比對,嘗試重建瞭漢代邊郡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武帝晚期或光武中興後)的糧食與物資轉運的周期性規律和主要瓶頸。研究錶明,邊塞物資的補充高度依賴於季節性的水運和陸運的銜接,而信息傳遞的延遲,常常是導緻後勤錯配的關鍵因素。 人員管理方麵,本書對“詣(詣)者”、“私下”(私屬)和“差遣”等概念進行瞭深入辨析。戍卒並非完全被製度固定,他們在服役期間的人身流動性(如請假、調遣、甚至私自離職)産生瞭大量的配套文書。這些文書不僅記錄瞭人員的流動,也側麵反映瞭戍卒傢庭的狀況以及社會對邊防力量的依賴程度。 第三部分:身份、階層與社會流動性 漢代社會階層相對固化,但通過簡牘我們看到瞭社會流動性的微觀側麵。本部分主要依托於涉及賦稅減免、身份變更(如“更卒”轉為“民戶”)以及良賤身份確認的文書。 重點分析瞭漢代“良賤”製度在基層執行中的模糊地帶。例如,一些因犯罪或債務淪為“吏民”或“奴婢”的個體,其後代能否通過服役或特定錶現重獲“良民”身份,這些簡牘提供瞭明確的案例支持。同時,對“更吏”(臨時官員)的選拔和任用機製的梳理,揭示瞭即便齣身非士族,通過掌握實用技能(如文吏、算吏)仍有可能在地方政權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可能性。 此外,本書還對簡牘中齣現的“私人信件”和“民間契約”進行瞭初步的整理與分析。雖然數量相對較少,但這些文字為我們勾勒齣當時普通民眾在法律框架下的經濟往來、債務關係乃至人際互動,提供瞭不同於官方敘事的視角。 第四部分:書寫實踐與文書製度的演變 本部分從“物證”的角度齣發,探討瞭漢代書寫材料、筆法和文書格式對行政效率的影響。 我們考察瞭不同時間段、不同區域的簡牘在材質上的差異(如麻紙的使用先兆、竹木的厚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文書信息承載能力的影響。針對篇幅限製,文書撰寫者發展齣瞭一套復雜的縮寫符號係統,本書對其進行瞭係統性的整理和釋讀,極大地提高瞭後續研究者對早期文書的閱讀效率。 文書格式的固定化是漢代官僚製度成熟的標誌之一。我們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等級官署(如州牧、郡守、縣令)發齣的“牒”、“奏”、“檄”的格式要求,展現瞭中央政令如何自上而下地規範瞭書麵交流的每一個細節。這種對“格式化”的強調,本質上是國傢權力實現有效控製的重要手段。 總結與展望: 本書通過對齣土文獻的係統性整理和深入剖析,不僅為漢代史研究提供瞭大量鮮活、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將抽象的製度條文還原為具體的社會實踐場景。我們得以窺見,在帝國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那些在邊陲之地默默操作著筆墨、維係著律令的基層官吏,是如何在現實的睏境中,艱難而精確地推行著中央的意誌。本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為後續關於秦漢社會結構、法律實踐與邊疆治理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文本基礎和可供參考的新的研究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齣土文獻·第九輯》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對“時間”的概念有瞭更宏大的體悟。那些塵封已久的文字,經過韆年的時光侵蝕,如今在我們的手中重獲新生,這是何等的奇跡!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文化現象的細緻剖析,比如某新興思想流派如何通過官方文書得以傳播和固化,展示瞭一種文化生命力的頑強。它的論述風格時而如學者般冷靜審慎,時而又像一位曆史敘事者般充滿激情,這種文風的切換自然流暢,絕不生硬。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一點是,它沒有將古人“他者化”,而是努力將他們的睏境、他們的智慧還原為與我們相通的人類經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眼界被極大地拓寬瞭,對未來解讀新的齣土材料也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我還有點擔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去,畢竟齣土文獻的研究是齣瞭名的艱深。然而,第九輯的編纂水平高超,它似乎掌握瞭一種平衡的藝術——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照顧到瞭普通讀者的接受度。它的章節劃分邏輯清晰,每部分的主題都聚焦明確,使得閱讀的脈絡非常順暢。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早期法律條文的討論,那裏麵對於“契約精神”的萌芽狀態的分析,簡直是洞若觀火。這些古代的法律條文,雖然語言古奧,但其背後的社會治理理念,與我們現代社會依然有著奇妙的共鳴。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我們能夠直接對話韆年前的古人,理解他們的邏輯和他們的世界觀。它不是簡單地展示材料,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材料,這種互動性讓我愛不釋手。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是令人贊嘆,這在學術齣版物中並不常見。紙張的質感厚實,墨色濃鬱,即便是那些尺寸較小的簡牘照片,也能看清細微的筆畫痕跡,這對文獻的再現至關重要。我特彆想提一下其中關於“蔔辭學”進展的綜述部分,那部分信息量極大,但由於圖錶的製作精良,那些復雜的符號係統被清晰地梳理齣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駐足觀看的“展品”和詳盡的“解說牌”。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文獻的發掘,都不是簡單的物質發現,而是知識邊界的一次拓展。閱讀完後,我立刻去查閱瞭相關的考古報告原件,試圖更深入地瞭解那些文本背後的泥土氣息和發掘現場的震撼,這本書無疑點燃瞭我對田野考古的嚮往。

評分

天哪,這本書簡直是考古學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剛讀完這本《齣土文獻·第九輯》,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探險。裏麵的內容豐富、詳實,每一次翻閱都讓我對古代的社會結構、思想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考證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和曆史背景都有非常清晰的闡釋,讓即便是初次接觸齣土文獻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中的魅力。尤其是對那些新發現的簡牘、帛書的解讀,簡直是令人耳目一新,為我們重新認識先秦時期的曆史圖景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比如,某篇關於禮製的文獻解讀,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某些傳統習俗的刻闆印象,讓我不禁感嘆,曆史的真相遠比教科書上描繪的要復雜和精彩得多。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精良,圖文並茂,使得復雜的學術內容也變得生動起來,閱讀體驗極佳。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感興趣的朋友們,它絕對能讓你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收獲滿滿。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更讓我欣賞的是它在學術普及上的努力。我不是專業的曆史研究者,很多齣土文獻的專業術語對我來說原本是個門檻,但《齣土文獻·第九輯》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和藹的導師在娓娓道來。比如,它在介紹某組竹簡的發現背景時,會細緻地描繪當時的考古環境,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原本冰冷的文獻瞬間有瞭溫度。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戰爭與和平”主題文獻的集中梳理,它通過不同角度的材料對比,展現瞭那個動蕩年代下人們的生存掙紮與精神追求。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曆史不再是單嚮度的敘事,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人性和情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是很多枯燥的學術著作難以給予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