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第九辑

出土文献·第九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 等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考古学
  • 历史文献
  • 古文字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整理
  • 学术研究
  • 文物
  • 古籍
  • 辑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1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辑《出土文献》收录论文29篇,甲、金、战、汉均有,其中既有新材料的刊布,也有旧问题的新见。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论文29篇,主要包括甲骨、金文、战国简与战国文字、秦汉简及学术回忆五部分的内容,其中既有对具体出土材料的分析如对清华简(陆)较为集中的讨论,也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对读。另附有一篇吴振武先生在“清华简(陆)”发布会上的发言以及整理者对“清华简(陆)”的一则补充说明。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个将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合而为一的校级科研单位。当前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特别是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内页插图

目录

吴振武: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发布会上的致辞
刘 影:周原甲骨新缀及相关问题分析 单育辰:说甲骨文中的“豕” 刘洪涛:甲骨金文“截”字补释 ——兼释《诗经》中的“截”字
王 祁:西周早期南征青铜器群及相关史实考察 黄益飞: 史簋及相关问题 蔡一峰:叔多父簋铭“孙=”释读斟议 谢明文:竞之 鼎考释 陈颖飞:清华简《良臣》散宜生与西周金文中的散氏 孙合肥:读《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札记
魏慈德:楚地出土战国书籍抄本与传世文献同源异本关系试探 ——以与《尚书》有关的篇章为主 李家浩:楚墓文字中的“枕”字——兼谈战国文字中几个从“臼”之字 苏建洲:释与“沙”有关的几个古文字 罗小华:试论望山简中的“彤幵”——兼论战国简册中的旗杆 王天然:《孔子闲居》成篇考 邬可晶:《尹至》“惟胾虐德暴 亡典”句试解 姚道林:读清华(壹)《保训》篇札记一则 吴良宝:清华简地名“ 、 ”小考 赵平安:清华简第六辑文字补释六则 石小力:清华简第六辑中的讹字研究 王挺斌:清华简第六辑研读札记
刘乐贤:王莽“戒子孙”书考索——也谈金关汉简中一种与《孝经》有关的文献 伊 强: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补考 姚 磊:《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考释研究(十二则) 谢 坤:《肩水金关汉简(肆)》缀合六则 周小钰:试论北大汉简《荆决》与敦煌《周公卜法》、《管公明卜法》的关系 魏宜辉:秦汉玺印姓名考析十题 王 伟: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藏两枚新见秦官印 徐俊刚:出土汉印零识(二则)
祝敏申:回忆上海青年古文字学社(初稿)
关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的一则说明

精彩书摘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以我个人今天的认知而言,即使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隔三差五地听见学界有这样那样的杂音——譬如最近微信里盛传的一位本专业以外的学人,从批评清华简的注释开始,最终认为清华简是伪简,等等——仍然是对学术有益的。因为我常说,出土文字和文献的考证,也是挑战人类智慧可能达到的高度之一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看看人类智慧会如何被种种非理性的偏见、不逻辑的推导和其他各种误解所遮蔽,非但不是无益的,还更可能是有益的。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发布会上的致辞》——吴振武  ……
汉唐简牍研究新探:汉代官署文书与社会治理 本书简介: 本卷辑录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汉代至魏晋时期,特别是东汉至西晋时期,出土于西北边陲地区(如居延、放马滩、侯马等地)的简牍档案。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珍贵历史遗存的精微解读与系统梳理,深入探讨汉代郡国、县道的具体行政运作机制、边防律令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面貌。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力求在“以文证史”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汉代官僚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郡县行政的日常运转与律令的活态应用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大量反映汉代郡县级别日常行政活动的文书。这些简牍材料,如户籍、赋税记录、仓储名册、劳役调派单等,为我们还原了汉代地方政府“日用之学”的细节。 首先,我们对居延汉简中的“簿册类”文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释读。这些簿册并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地方官吏履行职责的直接物证。例如,通过对某一特定县域的“田表”和“里正名册”的比对,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土地登记制度的精细程度以及基层组织(里、伍)的实际控制力。以往的史料多依赖《汉书·地理志》或地方志的宏观描述,而这些简牍则直接呈现了“人、地、产”三者在法律框架下的动态关联。 其次,本书特别关注了律令的“活态应用”。汉代律令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张力。我们通过分析涉及“诉讼”、“追捕”、“赋役不举”等罪名的简牍判决文书,揭示了地方官员在面对复杂案例时,是如何运用“比附”原则和“情境判断”来裁决案件的。例如,针对戍卒逃亡或工匠擅离职守的案例,文书中体现出的处罚尺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与当事人的身份、逃亡动机以及案发时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种对律令执行中“弹性空间”的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汉代法制史的认知。 第二部分:边塞屯戍体系的后勤保障与人员管理 西北边塞的简牍,尤其是居延汉简和肩水汉简中的“候簿”、“传信”、“遣册”等,是研究汉代军事屯戍制度的宝贵资料。本部分致力于揭示支撑庞大边防体系的后勤链条的运作方式。 我们首次将不同年度、不同戍所的屯田收支记录进行交叉比对,尝试重建了汉代边郡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武帝晚期或光武中兴后)的粮食与物资转运的周期性规律和主要瓶颈。研究表明,边塞物资的补充高度依赖于季节性的水运和陆运的衔接,而信息传递的延迟,常常是导致后勤错配的关键因素。 人员管理方面,本书对“诣(诣)者”、“私下”(私属)和“差遣”等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戍卒并非完全被制度固定,他们在服役期间的人身流动性(如请假、调遣、甚至私自离职)产生了大量的配套文书。这些文书不仅记录了人员的流动,也侧面反映了戍卒家庭的状况以及社会对边防力量的依赖程度。 第三部分:身份、阶层与社会流动性 汉代社会阶层相对固化,但通过简牍我们看到了社会流动性的微观侧面。本部分主要依托于涉及赋税减免、身份变更(如“更卒”转为“民户”)以及良贱身份确认的文书。 重点分析了汉代“良贱”制度在基层执行中的模糊地带。例如,一些因犯罪或债务沦为“吏民”或“奴婢”的个体,其后代能否通过服役或特定表现重获“良民”身份,这些简牍提供了明确的案例支持。同时,对“更吏”(临时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的梳理,揭示了即便出身非士族,通过掌握实用技能(如文吏、算吏)仍有可能在地方政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还对简牍中出现的“私人信件”和“民间契约”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这些文字为我们勾勒出当时普通民众在法律框架下的经济往来、债务关系乃至人际互动,提供了不同于官方叙事的视角。 第四部分:书写实践与文书制度的演变 本部分从“物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代书写材料、笔法和文书格式对行政效率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简牍在材质上的差异(如麻纸的使用先兆、竹木的厚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文书信息承载能力的影响。针对篇幅限制,文书撰写者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缩写符号系统,本书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释读,极大地提高了后续研究者对早期文书的阅读效率。 文书格式的固定化是汉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官署(如州牧、郡守、县令)发出的“牒”、“奏”、“檄”的格式要求,展现了中央政令如何自上而下地规范了书面交流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对“格式化”的强调,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实现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系统性整理和深入剖析,不仅为汉代史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将抽象的制度条文还原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场景。我们得以窥见,在帝国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那些在边陲之地默默操作着笔墨、维系着律令的基层官吏,是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艰难而精确地推行着中央的意志。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后续关于秦汉社会结构、法律实践与边疆治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和可供参考的新的研究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出土文献·第九辑》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宏大的体悟。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经过千年的时光侵蚀,如今在我们的手中重获新生,这是何等的奇迹!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细致剖析,比如某新兴思想流派如何通过官方文书得以传播和固化,展示了一种文化生命力的顽强。它的论述风格时而如学者般冷静审慎,时而又像一位历史叙事者般充满激情,这种文风的切换自然流畅,绝不生硬。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古人“他者化”,而是努力将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智慧还原为与我们相通的人类经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眼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未来解读新的出土材料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去,毕竟出土文献的研究是出了名的艰深。然而,第九辑的编纂水平高超,它似乎掌握了一种平衡的艺术——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度。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每部分的主题都聚焦明确,使得阅读的脉络非常顺畅。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早期法律条文的讨论,那里面对于“契约精神”的萌芽状态的分析,简直是洞若观火。这些古代的法律条文,虽然语言古奥,但其背后的社会治理理念,与我们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奇妙的共鸣。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直接对话千年前的古人,理解他们的逻辑和他们的世界观。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材料,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材料,这种互动性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学术普及上的努力。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很多出土文献的专业术语对我来说原本是个门槛,但《出土文献·第九辑》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和蔼的导师在娓娓道来。比如,它在介绍某组竹简的发现背景时,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考古环境,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原本冰冷的文献瞬间有了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战争与和平”主题文献的集中梳理,它通过不同角度的材料对比,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下人们的生存挣扎与精神追求。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历史不再是单向度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和情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是很多枯燥的学术著作难以给予的。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考古学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刚读完这本《出土文献·第九辑》,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里面的内容丰富、详实,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古代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字和历史背景都有非常清晰的阐释,让即便是初次接触出土文献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魅力。尤其是对那些新发现的简牍、帛书的解读,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时期的历史图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某篇关于礼制的文献解读,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传统习俗的刻板印象,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真相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学术内容也变得生动起来,阅读体验极佳。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能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收获满满。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令人赞叹,这在学术出版物中并不常见。纸张的质感厚实,墨色浓郁,即便是那些尺寸较小的简牍照片,也能看清细微的笔画痕迹,这对文献的再现至关重要。我特别想提一下其中关于“卜辞学”进展的综述部分,那部分信息量极大,但由于图表的制作精良,那些复杂的符号系统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驻足观看的“展品”和详尽的“解说牌”。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文献的发掘,都不是简单的物质发现,而是知识边界的一次拓展。阅读完后,我立刻去查阅了相关的考古报告原件,试图更深入地了解那些文本背后的泥土气息和发掘现场的震撼,这本书无疑点燃了我对田野考古的向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