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语言古朴却不艰涩,文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读来如与读者面晤,亲切自然。
本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阐述与对书法艺术的赏析,说明笔力与书势的重要性,让读者走近书法、了解书法、有所体悟。
一本系统而有创见的书法理论著作,见解精辟,深入浅出。全书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书法艺术评论的标准以及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艺术,而是笔力和书势的艺术。
齐冲天,江苏常州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8年以副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许慎研究会副会长,是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批会员。书法相关著作有《书法文字学》《书法指南》《齐冲天书法作品集》等,相关论文有《谈草书》《谈书法艺术本质的研究方法》等。 此外,语言学著作有《训诂学教程》《汉语史简论》 《声韵语源字典》《说文解字与篆文字体》《论语今注今译》等,相关论文有《汉语单音节词的构成问题》 《汉语基本词汇的发展及有关问题》 等。
目录
原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笔力或书势——书法的艺术本质 1
第一节 笔力或书势——书法的艺术本质 2
第二节 各体书法所表现的力和势 12
第三节 什么是书法的力和势 27
第四节 书法与文字 43
第二章 书法的辩证法——力和势的源泉 48
第一节 疾与涩 50
第二节 方圆、肥瘦 54
第三节 曲直、欹正 59
第四节 伸缩、藏露 63
第五节 解缙和笪重光对用笔理论的概括 69
第六节 奇正 73
第七节 书法中艺术辩证法的发展 89
第三章 书法的美及其鉴赏 100
第一节 书法鉴赏的内容 100
第二节 从书势到书法——书法美学思想的一个历史
转折 109
第三节 书法中的浪漫主义理论 115
第四节 书法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总括 123
第五节 自然与雄强 130
第六节 谈谈现代书法 144
第七节 论畸形 151
第四章 书品——书法的艺术评论 158
第一节 书法评论的历史回顾 158
第二节 书法评论的标准、方法和语言 164
第五章 书法与社会生活 175
第一节 书法与社会生活 175
第二节 书法与民族 177
第三节 书法与军事 184
第四节 书法家 192
第六章 书法理论史的特点 206
第一节 书法史的曲折道路和书论史的前后变化 206
第二节 书法理论史的特点 219
第三节 谈谈几本常读的书法理论著作 231
后记 259
读完这本论著,最大的感受是“重塑”。我的书法学习观被彻底颠覆了。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偏向于盲目地模仿某位大家,追求形似。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强烈主张“求其神,不拘于形”,他强调了临摹的最高境界不是复制,而是理解并内化古人的创作精神。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错位与变化”在书法中的重要性,指出过度的规整反而会扼杀作品的生命力,正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失误”和“突破”,才成就了经典。这种鼓励个性化探索的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思维。此外,作者在分析篆隶时,对文字起源的追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们体会到,每一个横撇捺点都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敬畏。这种深厚的文化溯源,让我的练习从技术操作,提升到了文化自觉的高度,让人在挥毫之际,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字本身的敬畏。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滞涩之感。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高悬于云端,也不像一些市面上的入门书那样流于表面。它的文字充满了学者特有的精确性,但又不乏文人的浪漫情怀。书中对“章法”的剖析尤其精彩,作者并未简单地将章法等同于版面的布局,而是将其视为书法作品的“气场”和“节奏”。他详细拆解了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如何通过墨色的虚实和笔画的欹侧来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是我过去在学习中常常忽略的。通过阅读,我开始明白,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单个字的优秀组合,更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展现。而且,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碑帖作为佐证,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二王”或“颜柳”,而是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广阔图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微小笔画的解析,最终触及到的是中华文化的深层精神结构,读之使人神清气爽,对艺术的理解也更为立体和丰满。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册书的时候,我还有些忐忑,生怕它又是一本老生常谈、堆砌古人名言的“教条大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现代且富有启发性。他没有将书法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将其解构为一套可以被理解、被实践的系统。书中对于“结构”的论述,简直是重新定义了我对汉字美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无非是点画的呼应,现在才明白,这背后蕴含着严密的空间几何学和平衡美学,例如如何处理墨的“枯湿浓淡”来制造视觉上的层次感,如何通过字的重心转移来营造动势,这些细微的观察被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配以大量的图示分析,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立刻领悟到其中的精髓。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书中还尝试探讨了现代设计理念对书法审美的潜在影响,这种跨界的思考,让这本看似传统的论著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开始反思传统如何与当下语境相融合。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宝典,它的价值绝非一蹴而就的速成指南所能比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读完一个小节后,就放下书本,拿起笔来,对着墨池和宣纸沉思许久。作者在探讨“意在笔先”时,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人“胸中有丘壑”的修养功夫,这让我意识到,书法的高境界,其实是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投射和表达。书中引述的不少古代书论,都被作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代解读,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弊病。比如,对于“中锋铺毫”的讲解,不同于以往生硬的力道要求,作者巧妙地用“如锥画沙”的比喻,结合了触觉的感受,让我对如何控制笔端的内力有了更直观的把握。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书体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在绢帛上和在碑刻上的张力变化,这使得我对书法材料学的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再是孤立地看待笔墨技巧。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在于篇幅,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关于书法艺术的著作,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仅仅停留在对笔法和结体的枯燥讲解上,反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书法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富有张力,从篆隶的古朴雄浑,到楷书的法度森严,再到行草的飘逸洒脱,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穿插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气韵生动”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描述,更是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让我开始理解为何顶级的书法作品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书中对历代名家的评述更是精妙,比如对颜真卿“忠义之气”的剖析,如何在他端庄的笔画中流淌出来,又如何与他的人生际遇相互印证,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书中也涉及了大量的技法分析,但作者总能将其融入到对“道”的追寻中,让人在学习具体用笔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僵硬的教条里。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墨色的深浅、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墨香。
评分非常好,装祯精美,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评分看看对自己的书法有没有提升 值得拥有
评分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评分好!!!!!!!!!!
评分装帧不够精致的
评分内容丰富多彩,慢慢读着
评分看看对自己的书法有没有提升 值得拥有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