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论

书法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冲天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理论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 技法
  • 鉴赏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6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64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书

1. 本书语言古朴却不艰涩,文章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读来如与读者面晤,亲切自然。

本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阐述与对书法艺术的赏析,说明笔力与书势的重要性,让读者走近书法、了解书法、有所体悟。


内容简介

一本系统而有创见的书法理论著作,见解精辟,深入浅出。全书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书法艺术评论的标准以及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艺术,而是笔力和书势的艺术。


作者简介

齐冲天,江苏常州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8年以副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许慎研究会副会长,是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批会员。书法相关著作有《书法文字学》《书法指南》《齐冲天书法作品集》等,相关论文有《谈草书》《谈书法艺术本质的研究方法》等。 此外,语言学著作有《训诂学教程》《汉语史简论》 《声韵语源字典》《说文解字与篆文字体》《论语今注今译》等,相关论文有《汉语单音节词的构成问题》 《汉语基本词汇的发展及有关问题》 等。


目录

目录

原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笔力或书势——书法的艺术本质 1


第一节 笔力或书势——书法的艺术本质 2

第二节 各体书法所表现的力和势 12

第三节 什么是书法的力和势 27

第四节 书法与文字 43

第二章 书法的辩证法——力和势的源泉 48


第一节 疾与涩 50

第二节 方圆、肥瘦 54

第三节 曲直、欹正 59

第四节 伸缩、藏露 63

第五节 解缙和笪重光对用笔理论的概括 69

第六节 奇正 73

第七节 书法中艺术辩证法的发展 89

第三章 书法的美及其鉴赏 100


第一节 书法鉴赏的内容 100

第二节 从书势到书法——书法美学思想的一个历史

    转折 109

第三节 书法中的浪漫主义理论 115

第四节 书法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总括 123

第五节 自然与雄强 130

第六节 谈谈现代书法 144

第七节 论畸形 151

第四章 书品——书法的艺术评论 158


第一节 书法评论的历史回顾 158

第二节 书法评论的标准、方法和语言 164

第五章 书法与社会生活 175


第一节 书法与社会生活 175

第二节 书法与民族 177

第三节 书法与军事 184

第四节 书法家 192

第六章 书法理论史的特点 206


第一节 书法史的曲折道路和书论史的前后变化 206

第二节 书法理论史的特点 219

第三节 谈谈几本常读的书法理论著作 231

后记 259




《宋代文人园林与生活美学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东方雅集文化出版社 开本: 16开 页数: 520页 定价: 16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阶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居住空间——园林——的独特理解、营造实践及其所蕴含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传世画作、以及宋代文学、笔记中的直接记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宋代文人园林生态图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尤其在士大夫阶层中,对“雅”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园林,不再是唐代那种侧重于宏大叙事与功能性(如皇家园林)的场所,而是被文人视为“心性之所”、“避世之居”和“精神的栖止地”。本书旨在探讨,在理学兴盛、市民文化初现端倪的时代,文人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精妙组织与布局,实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理想境界。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人精神的崛起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宋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造就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士大夫群体。这一群体受儒家修身养性、道家逍遥物外、佛家禅宗空明境界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内敛、含蓄、注重意境的审美取向。 士大夫的“退隐”情结: 分析了宋代士大夫在官场失意或功成名就后,对园林的依赖性。园林成为他们进行学术研究、诗词创作、友朋交往及自我修养的私密剧场。 审美标准的演变: 对比唐代的富丽堂皇与宋代的清淡自然。重点阐述了宋代美学中“天然去雕饰”、“韵味悠长”的核心概念,并指出这种审美如何渗透到园林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从石材的选择到植物的配置。 第二部分:宋代园林的空间构成与营造技艺 本章详尽考察了宋代文人园林在物质层面的建构方式,强调其精巧与内向性。 “以小见大”的空间哲学: 探讨了宋代园林如何利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在有限的尺度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例如,对“一勺水见江湖”的追求,以及对“曲径通幽”布局的偏爱。 叠山理水的新范式: 详细分析了以朱胜水、刘 अभिन्न等为代表的叠山大师的技艺。宋人不再一味追求高峻,转而注重石材的肌理、纹理,强调“瘦、透、漏、皱”的太湖石(湖石)在园中的点睛作用。水量控制与水景处理也体现了禅宗的静谧之美。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论述了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的功能性退居其次,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观赏自然景物的“视点”。特别是“曲廊”和“水榭”的设计,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无碍交流。 第三部分:园林中的生活艺术与器物文化 园林不仅是观赏之地,更是文人生活实践的载体。本书将园林置于宋代日常生活的美学脉络中进行考察。 诗酒茶画的场所: 深入剖析了在园林中进行的雅集活动。诗社的成立、品茗的仪式(如点茶、斗茶)、以及在园中写生、题咏的场景,揭示了园林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植物的象征意义: 研究了宋代文人对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柏、藤萝等植物的偏爱,并解析了这些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寓意——正直、隐逸、高洁。植物的种植不再是装饰,而是人格精神的投射。 陈设与器具的审美: 考察了园中陈设的器物,如瓷器、青铜器、文房用品在园林中的摆放。强调宋人对日常用品的精致化处理,体现了“由器物返本心”的审美路径。 第四部分:遗址考证与个案精析 本书选取了数个重要的宋代私家园林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 开封与杭州的园林记忆: 以北宋的东京(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为例,对比了两种都城环境下园林风格的异同。北宋园林可能更具气象,而南宋园林则更加内敛精致。 典型个案研究: 重点分析了苏轼、欧阳修等著名文人与园林的关系,以及如《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记载中的园林侧影。 结论:宋代园林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文人园林在空间处理、意境营造和生活方式上对明清私家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决定性影响。宋代的内敛、含蓄与对“真趣”的追求,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成熟的基石。 ---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 广泛引用宋人文集、笔记、地方志,避免空泛的理论推导。 2.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建筑史、艺术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立体呈现园林现象。 3. 图文并茂: 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宋代园林绘画摹本(如局部界画)及当代复原图,以直观方式展现营造细节。 目标读者: 历史学、建筑学、艺术史、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宋代生活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论著,最大的感受是“重塑”。我的书法学习观被彻底颠覆了。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偏向于盲目地模仿某位大家,追求形似。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强烈主张“求其神,不拘于形”,他强调了临摹的最高境界不是复制,而是理解并内化古人的创作精神。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错位与变化”在书法中的重要性,指出过度的规整反而会扼杀作品的生命力,正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失误”和“突破”,才成就了经典。这种鼓励个性化探索的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思维。此外,作者在分析篆隶时,对文字起源的追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们体会到,每一个横撇捺点都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敬畏。这种深厚的文化溯源,让我的练习从技术操作,提升到了文化自觉的高度,让人在挥毫之际,多了一份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字本身的敬畏。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滞涩之感。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高悬于云端,也不像一些市面上的入门书那样流于表面。它的文字充满了学者特有的精确性,但又不乏文人的浪漫情怀。书中对“章法”的剖析尤其精彩,作者并未简单地将章法等同于版面的布局,而是将其视为书法作品的“气场”和“节奏”。他详细拆解了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如何通过墨色的虚实和笔画的欹侧来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是我过去在学习中常常忽略的。通过阅读,我开始明白,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单个字的优秀组合,更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展现。而且,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碑帖作为佐证,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二王”或“颜柳”,而是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广阔图景。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对微小笔画的解析,最终触及到的是中华文化的深层精神结构,读之使人神清气爽,对艺术的理解也更为立体和丰满。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册书的时候,我还有些忐忑,生怕它又是一本老生常谈、堆砌古人名言的“教条大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现代且富有启发性。他没有将书法视为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将其解构为一套可以被理解、被实践的系统。书中对于“结构”的论述,简直是重新定义了我对汉字美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无非是点画的呼应,现在才明白,这背后蕴含着严密的空间几何学和平衡美学,例如如何处理墨的“枯湿浓淡”来制造视觉上的层次感,如何通过字的重心转移来营造动势,这些细微的观察被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配以大量的图示分析,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立刻领悟到其中的精髓。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固步自封于传统,书中还尝试探讨了现代设计理念对书法审美的潜在影响,这种跨界的思考,让这本看似传统的论著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开始反思传统如何与当下语境相融合。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宝典,它的价值绝非一蹴而就的速成指南所能比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读完一个小节后,就放下书本,拿起笔来,对着墨池和宣纸沉思许久。作者在探讨“意在笔先”时,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人“胸中有丘壑”的修养功夫,这让我意识到,书法的高境界,其实是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投射和表达。书中引述的不少古代书论,都被作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代解读,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弊病。比如,对于“中锋铺毫”的讲解,不同于以往生硬的力道要求,作者巧妙地用“如锥画沙”的比喻,结合了触觉的感受,让我对如何控制笔端的内力有了更直观的把握。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书体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在绢帛上和在碑刻上的张力变化,这使得我对书法材料学的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再是孤立地看待笔墨技巧。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在于篇幅,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关于书法艺术的著作,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仅仅停留在对笔法和结体的枯燥讲解上,反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将书法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富有张力,从篆隶的古朴雄浑,到楷书的法度森严,再到行草的飘逸洒脱,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穿插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气韵生动”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描述,更是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让我开始理解为何顶级的书法作品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书中对历代名家的评述更是精妙,比如对颜真卿“忠义之气”的剖析,如何在他端庄的笔画中流淌出来,又如何与他的人生际遇相互印证,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书中也涉及了大量的技法分析,但作者总能将其融入到对“道”的追寻中,让人在学习具体用笔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僵硬的教条里。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墨色的深浅、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墨香。

评分

非常好,装祯精美,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评分

看看对自己的书法有没有提升 值得拥有

评分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评分

好!!!!!!!!!!

评分

装帧不够精致的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慢慢读着

评分

看看对自己的书法有没有提升 值得拥有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