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团队长期供职于德国公司,对德国精益管理有着深刻的认识,不仅能确保内容的专业性,而且能把国内和国外的精益管理行业状况全部融合到书中,更加全面和立体。
本书以实践和理论引导为目的,基于大量详实案例,全面总结德国精益管理模式、要素和实施步骤,给出精益管理的正确方向。
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了工业4.0的基础、模块化设计及制造、德国精益管理模式的实现以及“德国式车间管理”的实现,并对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解读,给出了精益管理的正确方向和意见。书中还将大量探讨德国精益管理要素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方便国内企业实践。
全书共9章,依照精益管理实践的完整过程及步骤进行介绍,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精益准备(第1章~第3章),分别介绍工业4.0、精益缺失部分模块化、精益实践的前期准备——扫描与诊断。
第二部分为精益实践(第4章~第8章),按照德国精益管理的稳定、流动、节奏、拉动、套路等五个原则,系统性介绍德国精益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
第三部分为精益扩展(第9章),对精益在行政办公、产品研发、厂区布局等几个方面的扩展应用进行了概略性的介绍。
徐春珺
高级管理咨询师,从事企业管理实践以及管理咨询工作多年,曾在不同领域分别以工业工程经理、生产高级经理、运营总监、高级咨询顾问、精益管理专家等身份实施精益管理实践优化项目,尤其对智能化工厂的实现过程有着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现为3家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特约独立高级咨询师,对于精益管理、模块化制造、现场领导力实现等方面有着异常丰富的实战经验。
杨东
级精益管理咨询师,高级项目管理咨询专家。机械设计工程师出身,曾在摩托车和汽车行业从事产品设计工作多年。后在国内不同领域的企业从事生产运营和精益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全价值流程精益项目实施经验,擅长根据不同企业背景设计和精益管理项目的实施。现任职于德国知名管理咨询公司,从事精益管理项目咨询工作,是国内*早接触和引入德国工业4.0项目的管理专家之一。
闫麒化
高级精益管理咨询师,VDA体系认证专家。现任瑞欧赢(中国)高级咨询师,主要从事企业生产及质量改善管理咨询,曾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江森自控、伍尔特集团任职,岗位是质量工程师、生产经理等。以高级管理咨询师身份加入管理咨询公司后,管理咨询涉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多个行业。咨询项目主要包括全员生产维护、新车供应商准备、汽车集团车间管理、机床行业质量改善等项目,在供应商质量管理及德国质量认证体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本书对各个工业时代及精益管理发展的历史做了简洁而清晰的梳理,也对各项管理理论及管理工具做出了特有的精准解释—正本清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各种管理工具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方法,是一本生动的精益教科书。“精益是思想,不是工具”,通过阅读这本书,打开更多扇隐藏的门,在更多的维度中去思考如何实施精益。
---未格净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创始人及CEO朱政植
在当前制造业工业4.0方兴未艾的时候,的确应该反思一下工业4.0所要求的基础,这本书由德国工业4.0的起源和基础准备上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很值得国内制造型企业反思和参考。
---上海欧特电器有限公司 CEO 刘翔
本书阐述了精益生产的另外一种思想,是精益生产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下的新思路,有助于国内企业经营者在工业4.0的趋势下如何设计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模式。推荐企业经营者研读。
---辽宁东泰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CEO王欣
Writer team’s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their analysis of its impacts and significance is brilliant!
They are able to articulate a story-line around many aspects of IOT by using examples from their daily project work as consultants and are clearly pointing ou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Lean Manufacturing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success of IOT.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to those who wants to upgrad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OT.
----Director of Deloitte consulting Stefan Weiler
作者团队在书中清晰地解释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对工业4.0的核心精益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相当精彩。作为管理咨询师,他们利用项目实施积累的丰富经验,系统性、条理化地描述了精益制造的执行过程。这成为通往工业4.0的必备条件。强烈推荐此书给那些准备及正走在通往工业4.0路上的朋友!
----德勤咨询有限公司新加坡总监 史蒂芬·韦勒
前 言
第1章 工业4.0与精益 1
1.1 三次工业革命 3
1.1.1 工业1.0 3
1.1.2 工业2.0 4
1.1.3 工业3.0 5
1.1.4 精益思想产生 7
1.2 未来工业4.0 9
1.2.1 自动化的讽刺 10
1.2.2 工业4.0构成 13
1.2.3 工业4.0实现 15
1.3 坎坷的中国精益 21
1.4 什么是精益 25
1.5 德国式精益 27
1.5.1 大众的超越 28
1.5.2 德国对精益的理解 29
1.5.3 德国精益体系 31
1.6 精益十问 35
第2章 工业3.0缺失部分——模块化 43
2.1 大众和波音公司成功的要素 44
2.2 模块化是什么 47
2.3 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论 50
2.4 冰箱的模块化设计 56
2.4.1 产品质量功能展开 59
2.4.2 产品特性矩阵分析 65
2.4.3 模块独立性分析 74
2.4.4 模块策略分析 82
2.4.5 模块间接口分析 89
2.4.6 模块设计优化的方法 92
2.5 冰箱的模块化制造 95
2.5.1 模块化工厂设计原则 96
2.5.2 模块化制造的实现步骤 97
2.6 模块化制造小结 104
2.7 模块化对精益的补充 105
第3章 诊断分析 108
3.1 诊断基础:QC七工具 109
3.1.1 检查表 109
3.1.2 层别法 110
3.1.3 柏拉图 111
3.1.4 因果图 113
3.1.5 散布图 114
3.1.6 直方图 115
3.1.7 控制图 118
3.1.8 新QC七工具 120
3.2 诊断基础:学会观察 121
3.3 扫描诊断 125
3.3.1 产品数据分析 125
3.3.2 工艺加工分析 130
3.3.3 运营状况分析 132
3.3.4 经营数据分析 135
3.3.5 价值流程分析 138
第4章 精益稳定 153
4.1 精益基石5S 155
4.1.1 什么是5S 156
4.1.2 跟我做5S 161
4.2 过程稳定:标准作业 167
4.2.1 标准作业三要素 168
4.2.2 机加工标准作业 169
4.3 设备稳定:TPM 180
4.3.1 TPM目标 182
4.3.2 TPM体系 184
4.3.3 TPM实践 191
4.4 异常管理 201
4.4.1 异常管理流程 201
4.4.2 异常管理实现 206
第5章 精益流动 211
5.1 流动式生产 213
5.1.1 流动的优势 213
5.1.2 流水线的设计原则 216
5.1.3 人机工程 220
5.1.4 低成本自动化 223
5.2 单件流 227
5.2.1 什么是单件流 227
5.2.2 单件流布局:单元生产模式 230
5.3 单元生产模式设计原则 235
5.4 单元制造模式实战 242
第6章 精益节奏 247
6.1 与客户同步 249
6.1.1 客户节拍 249
6.1.2 消除瓶颈 251
6.1.3 混流生产瓶颈消除 255
6.2 均衡生产 260
6.2.1 传统计划的劣势 261
6.2.2 均衡生产的原理 266
6.2.3 均衡生产的实施 271
6.3 快速换模 275
6.3.1 快速换模方法 278
6.3.2 快速换模法则 279
6.3.3 快速换模案例 281
第7章 精益拉动 286
7.1 推式生产与拉式生产的比较 287
7.1.1 推式生产 287
7.1.2 拉式生产 287
7.2 看板拉动 289
7.2.1 看板拉动类型 291
7.2.2 看板数量计算 296
7.2.3 看板拉动规则 301
7.3 循环配送 304
7.3.1 工厂的准时化物流 305
7.3.2 厂外物流循环取货 307
7.3.3 厂内物流配送原则 311
7.3.4 厂内循环取货实现 316
第8章 精益套路 321
8.1 丰田14项原则 323
8.2 丰田套路 326
8.2.1 套路流程 330
8.2.2 辅导教练 335
8.3 车间管理 341
8.3.1 车间管理要素 343
8.3.2 车间管理流程 347
8.3.3 车间管理实现 352
8.4 问题解决 358
8.4.1 A3报告 358
8.4.2 A3案例 363
第9章 精益扩展 372
9.1 精益办公 373
9.2 精益研发 388
9.2.1 管理活动一:战略定义 390
9.2.2 管理活动二:技术管理 393
9.2.3 管理活动三:价值流导向 394
9.2.4 管理活动四:过程 400
9.2.5 管理活动五:项目管理 405
9.2.6 管理活动六:领导力 409
9.2.7 管理活动七:可制造设计 411
9.3 精益布局 413
附录A 精益管理名词解释 426
附录B 世界级工厂审核表 433
参考文献 442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2009年欧洲爆发区域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在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巨震下进入下行状态,失业率大增、资产不良率高升、企业倒闭,经济危机如同洪水猛兽席卷整个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经济萎缩、行业萧条的状况。在如此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仍旧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就只有当时的中国及德国。
当时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家的整体干预。那么,德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呢?笔者曾服务于多家德国咨询公司,亲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看到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德国管理模式在德国国内逐渐地扩展和延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由德国传统行业如机床、汽车、工业控制向家电、装饰、快速消费品等主流行业延伸及扩展,德国管理模式正逐渐深入我国的各行各业。
德国式管理的精髓是在专有领域进行深度扩展,并专注于国民经济基础的核心——制造业。经济危机击垮了泡沫经济,使人们对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重新进行了评估,德国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基础制造业的强大,以及“隐形冠军”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一时间,德国制造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探求德国制造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让德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坚强生存,并且日渐壮大起来?德国制造到底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呢?本书主要从这个方面来解读德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反思。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经济危机会造就新型经济的崛起,产生新的制造运营管理体制。例如,1973年世界范围的石油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代表日本制造的丰田汽车精益管理模式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这种模式替代了亨利·福特创造的大量生产模式,成为世界经营模式的主流。经济危机在摧毁制造体制落后的同时,又以全新的制造体系取代原有的体制,推动工业革命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精益管理替代大量生产模式,不是推翻重来的过程,而是逐步修正、改进、替代的过程,是经历了大量的量变积累,最终产生质变的涅槃。
精益思想作为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管理模式,是不是也应该逐渐被更新和替代了呢?笔者曾经与多位德国精益专家探讨过这个话题,《汽车制造业的工业4.0》一书的作者伍尔特·胡贝尔博士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胡贝尔博士非常明确地强调了精益管理仍然是工业4.0的核心基础,德国制造也是在精益的基础上才走上了管理领域的巅峰。那么,德国制造,也就是工业4.0的精益基础到底是什么呢?德国西门子的安贝格工厂是工业4.0的样板工厂,该工厂的亮点是能在24小时内完成产品制造并发货,其显著特点是要求员工必须具备精益管理的资质。德国汽车发动机领域的领军人物SEW的主要强项在于CPS(信息物理系统,即工业4.0的核心基础),而CPS是采用IT技术来完成精益管理和科技自动化之间的连接,SEW公司在精益管理中已经实践了二十余年。
德国工业4.0的样板企业为什么如此看重精益在工业4.0中的作用呢?作为工业4.0的发起国,德国对精益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呢?又会为精益这个已经有七十余年历史的管理模式加入什么样的新鲜话题呢?德国精益与日本、欧美对精益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异同?读完本书,能回答以上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一个初衷。
精益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进入我国,在我国约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醍醐灌顶的概念接受,万般痛苦的实践转型,标准路线图的系统推进,似乎应该已经瓜熟蒂落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长期从事国内精益管理咨询工作,在很多行业、企业均有过精益咨询相关的经验。但更多看到的是,国内企业对精益管理概念模糊不清、理解偏差严重、实践手法缺失。不少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也存在思维意识混乱、问题解决能力缺失的状况。为什么精益在中国会产生如此多的问题和困惑呢?我们只用了40年的时间,去实现欧美经历了400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在这40年的实践中精益在我国到底缺失了什么?本书将尝试按照德国精益转型的标准发展原则(即稳定、流动、节奏、拉动)进行深入探讨及解读,同时,也会系统地回顾笔者所遇到的国内精益转型的典型问题,希望对国内的精益转型企业有所裨益。
在其他国家,精益仍处于发展状态,但国内的精益发展却仿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00年以后,国际上关于精益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鲜有人问津,更多的企业急匆匆地投入工业4.0的研究实施中,而对工业4.0的核心基础——精益管理反倒置之不顾。伍尔特·胡贝尔博士在工业4.0实践中反复强调,“中国企业要实行工业4.0,不能跳过精益管理。”工业4.0是在工业1.0、工业2.0、工业3.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工业2.0甚至工业1.0直接跳到工业4.0的做法是非常不现实的。笔者也希望通过本书告诫国内准备实施工业4.0的企业,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地急于迈出工业4.0的步伐,而应先沉淀下来,看看自己的基础做得怎么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感觉像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然而,当真正开始阅读,我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接地气得多。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堆砌理论术语,而是以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德国企业在精益管理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过程优化”的章节,它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从汽车制造到精密仪器等多个行业,让我能够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精益管理的普适性。我还对书中关于“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改进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精益,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变革。书中还提到了“看板管理”和“5S管理”等具体的工具和方法,这些都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持续学习”的强调,它认为在快速发展的工业4.0时代,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持竞争力。这本书让我对精益管理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精益”这两个字的深刻解读。我一直以为精益管理就是简单的削减成本,消除浪费,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精益,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它从德国工业的百年积淀出发,追溯了精益思想的源头,将那些看似朴素的原则,如“追求完美”、“尊重人性”、“消除浪费”等,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书中描绘的那些工厂场景,仿佛还在运转着,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每一个零件,管理层沉浸在对流程优化的思考中,整个组织充满了高效而有序的活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价值流分析”的章节,它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切除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病灶”,让价值的流动更加顺畅。书中的案例,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巨头企业,而是很多我们可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或者听闻过的,这让精益的理念显得触手可及,更容易被理解和实践。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知识管理”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固定资产,而是不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严谨,又有实践的鲜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明白,精益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旅程,需要耐心、毅力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工业4.0”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德国精益管理实践的深入剖析,来展现工业4.0的本质和实现路径。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协同制造”的描述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效率的飞跃。书中对“智能工厂”的描绘,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看到了未来工厂的模样: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系统、实时数据监控,以及高度自主的生产单元。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定制化生产”的讨论,这对于很多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现代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并没有回避工业4.0带来的挑战,比如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以及对传统就业模式的冲击,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它能够让你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看到实践的可能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工业4.0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管理理念、组织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著作。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制定KPI,如何进行绩效评估,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工业4.0时代下,德国企业如何通过一种深刻的变革,来保持其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章节,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分析了数字化如何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如何重塑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甚至是商业模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数据驱动决策”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血液”,如何有效地采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成为了企业能否在新时代立足的关键。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德国企业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的策略,这让我深思,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能够与机器协同、具备创新思维的下一代工程师和管理者。书中的一些德国企业管理者的访谈,更是让我看到了他们面对挑战时的从容和智慧,那种对技术和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员工的信任和赋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提供速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属质感的文字,隐约透露出一种工业的严谨和科技的未来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知识宝藏。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关于工业4.0起源的简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书中对于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简直是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眼前展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机协作”的部分,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工业自动化的刻板印象,原来冰冷的机器和智慧的人类可以如此和谐地融合,共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对工业管理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从哲学层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解读工业4.0的意义,非常有启发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企业文化如何适应变革的讨论,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知道,任何技术的革新,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身上,落脚到组织文化的重塑上。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未来工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好好,送货快
评分书是正版,这本书写的不错
评分挺好的,不错的,我推荐的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评分书还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下
评分好好,送货快
评分一直都在京东购物,价格比线下划算,送货也快,质量有保证。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内容很详实,整个书的逻辑很清晰,读起来很有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