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有展示陈列相关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偏重,但彼此间依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的目的是将展示陈列设计的共性与特性结合起来讲述,引导读者进行系统化学习。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通过完整案例讲述与真实项目演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展示陈列设计的方法。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信息量大,案例完整
本书凝结编者在国外求学与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大量展览、橱窗和店面的资料。因此,本书将从国内外*新的展示陈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向读者详细介绍展示陈列设计。
2. 结合实践,强化表达
针对读者需求,每章内容将按照实际展示项目的设计程序进行编排,同时结合每部分内容所需的设计方法进行讲解,课后习题同样根据设计程序进行设置,及时将理论联系实践。另外,本书重点强化训练设计的表达技法。通过讲解图解表达、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图纸绘制方法、风格多样的效果图以及具有展示性的手工模型,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
3. 内容全面,广泛适用
从空间、产品、视觉三个方面对展示设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梳理,从设计到施工、从平面到立体、从展品到受众,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展示陈列设计思维体系。本书适合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展示陈列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使用。
本书根据展陈设计行业规范及要求,结合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参考国内外多部教材及文献资料,集结多年教学与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本书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编写,首先,通过总述展陈设计的概念与类型将读者带入学习情境;其次,将知识点分为设计流程、要素和表达三个知识体块进行详解,*后,利用完整案例和实践课题进行强化巩固。
本书适合作为展示设计与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以为展陈设计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
第一章 展示陈列设计概述 ...............1
第一节 展示陈列设计的概念 . 2
一、 展示的概念 ............. 2
二、 陈列的概念 ............. 2
三、 展示、陈列与展览的异同 .............. 2
四、展陈空间设计 ........... 3
第二节 展示陈列空间的分类 4
一、按照形式分类 ........... 4
二、按照规模分类 ........... 9
三、按照时间分类 ......... 10
四、按照空间分类 ......... 12
五、按照状态分类 ......... 13
六、按照性质分类 ......... 13
七、按照展示内容分类 . 15
第三节 展示陈列设计的发展 ...................... 15
一、展示陈列设计的历史 .................... 15
二、展示陈列设计的趋势 .................... 19
本章小结 .......... 20
课堂实训 .......... 20
第二章 展示陈列设计专项 .............21
第一节 展示陈列类建筑 ....... 22
一、世博会国家馆 ......... 22
二、博物馆 ..................... 25
三、美术馆 ..................... 28
四、移动展馆 ................. 33
第二节 展览空间设计 ........... 35
一、公益性展览 ............. 35
二、非公益性展览 ......... 35
第三节 商业展示陈列设计 .. 36
第四节 事件展示设计 .......... 47
第五节 演示空间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1
课堂实训 .......... 51
第三章 展示陈列设计流程 .............53
第一节 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 ....................... 54
一、前期调研的意义 .... 54
二、展陈空间设计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 54
第二节 方案设计程序与内容 ....................... 58
一、提出设计概念阶段 . 58
二、方案深入与表达阶段 ..................... 59
三、方案输出与施工准备阶段 ............. 60
第三节 设计方案实施与管理 ....................... 60
一、施工规范 ................. 61
二、施工流程 ................. 62
三、结束撤展 ................. 66
四、展陈项目管理 ......... 67
本章小结 .......... 67
课堂实训 .......... 68
第四章 展示陈列设计要素 .............71
第一节 展品陈列设计 ......... 72
一、展品分类与选择 ..... 72
二、展品展示陈列的原则 ..................... 78
三、展品展示陈列的方式 ..................... 78
四、展品展示陈列的流程 ..................... 79
第二节 功能区分布与展线规划 ................. 80
一、平面功能区布局 ..... 80
二、展线的组织规划 ..... 84
第三节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 86
一、人体静态与动态尺寸 ..................... 86
二、视觉要素及规律 ..... 86
三、展陈空间中的基本尺寸 ................. 89
第四节 展具的设计与制作 .. 90
一、展具的类型 ............. 91
二、展具的设计原则 ... 100
三、展具的组合类型 ... 101
第五节 色彩设计 ................. 101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 102
二、色彩的情感与功能 ....................... 106
三、展陈空间中的色彩设计原则 ....... 108
四、色彩在展示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110
第六节 照明设计 ................112
一、展陈照明的基本功能 ....................114
二、展陈空间的照明方式 ....................117
三、展品的照明方案 ... 122
第七节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 125
一、新媒体艺术概述 ... 125
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 126
第八节 导视系统 ................. 132
一、导视系统概述 ...... 132
二、导视系统的设计方法 ................... 136
三、导视系统在展示空间中的作用 ... 138
四、导视系统的创新 ... 141
第九节 材料选择与应用 ..... 142
一、展陈空间的传统材料 ................... 142
二、新型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 146
本章小结 ........ 148
课堂实训 ........ 148
第五章 展示陈列设计表达技巧 ...151
第一节 图解 . 152
一、图解的概念及意义 ....................... 152
二、图解的类型 ........... 154
三、图解的作用 ........... 155
第二节 平面图 .................... 158
一、平面图的概念 ....... 159
二、平面图的内容 ....... 159
三、平面图的绘制要求 ....................... 160
第三节 立面图 ..................... 161
一、立面图的概念 ....... 161
二、立面图的组成内容 ....................... 161
第四节 效果图 .................... 162
一、效果图的概念 ....... 162
二、效果图的类型 ....... 162
第五节 模型 . 166
一、模型的概念、作用及发展 ........... 166
二、模型的类型 ........... 167
三、模型制作常用材料与工具 ........... 170
四、实物模型制作步骤 ....................... 173
第六节 展板 . 174
一、展板的概念 ........... 174
二、展板的作用 ........... 174
三、展板的排版 ........... 175
四、展板的设计原则 ... 175
五、展板的版式类型 ... 175
六、展板的常用材料 ... 176
本章小结 ........ 177
课堂实训 ........ 177
第六章 展示陈列设计案例赏析与学生作业展示 ....181
第一节 展示陈列设计案例赏析 ................. 182
第二节 展示陈列设计学生作业 ................ 188
一、优秀作业 ............... 188
二、设计实践 ............... 189
本章小结 ........ 193
课堂实训 ........ 193
参考文献 ................197
第一章 展示陈列设计概述
学习要点及目标
本章从展陈设计概念、展陈空间多样的分类方式、展陈设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三个方面帮助读者对展陈设计形成总体的认知。
本章导读
展陈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既具有设计的专业属性,又容纳其他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从空间、场合、时间流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技能要求
能够对展陈空间的含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举一反三。
第一节 展示陈列设计的概念
知识点:
展示的概念;陈列的概念;展示、陈列与展览的异同;展陈空间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展示、陈列、展览以及展陈空间的概念;掌握展示、陈列与展览的异同并能够进行举例说明。
一、展示的概念
展示,英文为Display,源于拉丁语diplico和动词diplicare,表示一种行为状态或思想观念。展示包括“展览”和“演示”两层含义,而两者都是依靠空间来表现的。
二、陈列的概念
陈列有陈设排列之意,具体是指利用视觉原理、展示道具、技术手段用艺术的表现方法将物品以一定的规律展示给观众,具有一定的静止性。
三、展示、陈列与展览的异同
展示、陈列与展览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展示、陈列与展览三者的词性和词义上来看,展示为动词,除了有阐述、排列、显现等释义,重在强调对服务内容的呈现,通过观者的视觉与感知,实现尽享展示活动预期目标的过程;作为动词时,是指对展品进行排列、布置的过程,强调行为的本身,注重过程,通常用于长期的、永久性的项目,而作名词时是指展品的整体形态;展览作名词时比较多,是指展品集结在一起的结果;作为动词时,也有将物品摆出供人观赏之意,但相比前两者,其更强调行为的结果,注重成品,通常用于短期的、临时性的项目。
(2) 从行为主体上进行探讨,展示与陈列都是分别由两个相似含义的词组成,“展”和“示”、“陈”和“列”的行为主体都是活动的组织方(博物馆、展馆、商店等)。而展览是由两个有联系的主体组成的,“展”代表活动组织方的行为,而“览”属于活动接收方,也就是观众的行为。
(3) 从目的上进行分析,展示活动往往强调公众参与,公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反馈信息,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的主体,而展示通过不同的手段,对公众进行刺激,最终达到传递信息、促进消费等目的;陈列与展览作为展示活动的手段,二者的主要目的是为观众提供观看、选择、购买等服务。
四、展陈空间设计
展陈空间是指用以展示、陈列展品,汇集和传递信息的场所。这里的空间通常不仅指三维空间,还包含“时间”这一第四维属性,这也是展陈空间与其他空间类型的区别之一。
展陈空间设计主要探讨的内容是空间、场合及时间流,是指利用艺术手法、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综合媒体对展陈环境进行特定时空关系的规划和实施,对观者的行为、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影响。图1.1所示为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体现了展陈空间设计的创造性活动。
图1.1 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
展示陈列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集结了策划、建筑、平面、交互、材料学、照明、美学、品牌形象、市场营销、新媒体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市面上的教材更多的是针对展示陈列设计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详述,内容存在片面性,受众有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特组织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有展示陈列相关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偏重,但彼此间依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的目的是将展示陈列设计的共性与特性结合起来讲述,引导读者进行系统化学习。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通过完整案例讲述与真实项目演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展示陈列设计的方法。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信息量大,案例完整
本书凝结编者在国外求学与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大量展览、橱窗和店面的资料。因此,本书将从国内外最新的展示陈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向读者详细介绍展示陈列设计。
2.结合实践,强化表达
针对读者需求,每章内容将按照实际展示项目的设计程序进行编排,同时结合每部分内容所需的设计方法进行讲解,课后习题同样根据设计程序进行设置,及时将理论联系实践。另外,本书重点强化训练设计的表达技法。通过讲解图解表达、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图纸绘制方法、风格多样的效果图以及具有展示性的手工模型,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
3.内容全面,广泛适用
从空间、产品、视觉三个方面对展示设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梳理,从设计到施工、从平面到立体、从展品到受众,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展示陈列设计思维体系。本书适合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展示陈列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使用。
本书共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理论知识与概念、设计实践与表达、案例分析与欣赏。编者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展示陈列设计概述、展示陈列设计专项、展示陈列设计流程、展示陈列设计要素、展示陈列设计表达技巧与展示陈列设计案例赏析与学生作业展示等内容。
本书的撰写初衷是希望通过编者的视角,为大家重新解读展陈空间设计的原理及方法。通过讲述真实案例的方式来更好地传递知识点,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帮助读者理解展陈设计的相关知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获得了大家的帮助。特别感谢提供图像资料的陈君倩、刘烨、吴笛、靳钊、李杨、朱梦芸、林琛、修昕昕、安洋、王子珺等同学及友人。同时更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专业指导和辛勤工作。由于展陈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其涉及的领域和知识点相对较多,区区数万字依然难以尽述,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陈雷、刘斯旸任主编,孙小茜、原泉、柳志宇、郑琦凡任副主编。
编者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封面透露出的稳重感来看,它似乎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学术基调。对于高校教材而言,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是基本要求。我特别在意它对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应用深度。一个设计方案要从图纸走向落地,必须严格遵守建筑规范、消防安全条例以及无障碍设计要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图示和案例,说明如何在满足美学要求的同时,确保设计在技术层面的合规性。例如,在谈论材质选择时,除了美观和成本,是否深入分析了不同饰面材料的防火等级、维护难度以及长期使用后的老化特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从概念草图到施工图深化,再到现场监理的完整流程示例,那将是极具操作价值的。毕竟,艺术教育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培养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人才。
评分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供多元化视野的教材。这本教材如果能成功地将“艺术设计”的灵动与“工程实践”的严谨结合起来,那它无疑是成功的。我期望书中能包含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展陈风格的比较分析。例如,对比欧美博物馆设计的严谨古典风格与日韩近年来流行的极简主义、禅意空间设计,探讨它们各自适用的场景和文化基因。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能够拓宽我们的设计思维边界。此外,如果能引入一些“失败案例”的剖析,分析当初的设计缺陷在哪里,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或材料来弥补,这种反思性的学习比单纯的成功案例展示更有教育意义。总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的引路之作,能激发我们对空间艺术的无限想象和探索欲。
评分作为一名刚步入设计领域不久的新手,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天马行空的创意有效地转化为可实施的方案。市面上很多设计书籍往往止步于精美的效果图,却对背后的规范、预算控制、施工图绘制等“脏活累活”一带而过,让人感觉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教材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具体来说,我对空间流线组织、人流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非常感兴趣。一个好的展陈空间,其动线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和信息接收的完整性。书中是否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展厅(如历史类、科技类、艺术类)在流线设计上的差异化策略?另外,对于照明设计在烘托展品氛围和保障安全上的作用,我也希望能看到更系统化的讲解,例如不同显色指数(CRI)对不同材质展品的影响分析,这都是实践中急需的硬核知识。如果能提供一些标准化的设计参数和常见问题的排查手册,那就太完美了。
评分我以一个资深策展人的视角来审视这本教材,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叙事性”和“空间哲学”。展陈设计的核心是服务于内容,空间是讲述故事的载体,而非故事本身。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引导设计者跳脱出单纯的“好看”和“新颖”,而去深入挖掘展陈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连接的。例如,在处理纪念性或严肃主题的展陈时,如何通过尺度、材质的对比与呼应,营造出恰当的敬畏感或思辨空间?这本书是否探讨了“非线性叙事”在多媒体展陈中的应用?我们知道,现代观众的注意力是碎片化的,如何设计一个既能留住人,又能引导其主动探索的场所,是当代策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指导设计者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能引发观众深层思考的空间体验,真正实现“以空间讲好中国故事”的宏伟目标。
评分这本关于展陈空间设计的教材,着实让我这个业内人士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纸上的理论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尤其在提及“面向十三五”这个时间节点时,能感受到编著者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新兴材料和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应用探讨是否足够深入。毕竟,如今的展览早已不是简单的布展,而是沉浸式体验和人机交互的集成。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效果图的展示,而是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有效地融入到空间叙事中去,如何平衡科技感与人文关怀。比如,在博物馆或企业展厅的设计案例中,是如何利用AR/VR技术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知识获取效率的?设计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也是当代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期待书中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和具体的操作流程指导。总体来说,它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是一本紧跟时代脉搏、注重实践指导的专业读物,对于希望提升设计项目落地能力的学生和年轻设计师来说,价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