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翻译

文学与翻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渊冲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翻译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语言学
  • 跨文化交流
  • 文学理论
  • 翻译理论
  • 人文学科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2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翻译研究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4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学与翻译》:知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是文学翻译的不可不读的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文学与翻译》分上、下两编,既谈文学翻译的理论,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作品。翻译理论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可应用于外译中,也可应用于中译外。因此,本书作者把“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理论,一方面既应用于翻译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司各特的小说,拜论、雪莱的诗歌,又应用于翻译国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应用于中国的《读经》、《楚辞》、唐诗、宋词的英译和法译。本书可以说是创造性地总结了文学翻译经验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许渊冲,1921年出于江西南昌。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巴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翻译教授。英文著作有《中诗英韵探胜》、《逝水年华》(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作序)。中文著作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追忆逝水年华》。

目录

再创论

翻译中的实践论
以创补失论
翻译与评论
——“超导论”

针对弱点超越论
发挥译语优势论
翻译的哲学
三美?三化?三之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文学翻译:1+1=3
诗词?翻译?文化
译 诗 六 论
译学与《易经》
宣示义与启示义

语言文化竞赛论
文学翻译何去何从?

谈“比较翻译学”/ 178
从诗的定义看诗词的译法
——韵体译诗弊大于利吗?
谈重译
名著?名译?译风
美化之艺术
译学要敢为天下先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再谈优势竞赛论
文学翻译克隆论
谈《诗经》英、法译
谈陶诗英、法译

谈《唐诗三百首》英译
谈王勃《滕王阁诗》英译
谈白居易《长恨歌》英译
谈李商隐诗的英、法译
——兼谈钱钟书的译论与诗论

谈《唐宋词三百首》英译
谈李璟词英译
谈李煜词英译
谈李清照词英译
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汉译本比较
莫泊桑《水上》新旧译本比较
为什么重译《约翰?克里斯托夫》

著译表/ 529(一) 中文著作/ 529

(二) 英文著作/ 529

(三) 英文编译/ 529

(四) 英文译著/ 530

(五) 法文译著/ 531

(六) 中文译著/ 531

精彩书摘

  《文学与翻译》:
  许译把“车”译成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是不是“避重就轻,爱惜思力”呢?我的看法是:车轮、马蹄更重动态,施译相形之下,反倒更重静态。所以我不是“避重就轻”,反倒是避易就难,再“思”而译的。这句诗最重要的是个“无”字,“无”有两种解释:一是客观上真没有“车马喧”,一是主观上听不见“车马喧”。施译强调客观,许译强调主观。如果是前者,那么下一句“问君何能尔”的意思就是:问你怎么可能在“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呢?这个“能”字指客观的可能性。如果是后者,那意思却是:问你怎能听不见“车马喧”呢?“能”字指“君”的主观能力。到底是指主观还是指客观?还要再看下一句:“心远地自偏”。如果“地自偏”指客观环境偏僻,没有“车马喧”,那和“心远”有什么关系呢?心在远方或不在远方,偏僻的地方不是一样没有“车马喧”吗?如果是指主观,那意思却是:只要你心高意远,即使是“车马喧”的“人境”,也会“自”然而然变得像“偏”僻的“地”方一样了。现在再看看施和许这句的译文:
  The mind's remote, the earth'll be bare.(施译)
  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许译)
  施译强调客观,说心在远方,地上自然没有“车马喧”。许译强调主观,说心静地自静。到底哪种译法更接近这四句“奇绝不可及之语”呢?
  陶诗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全诗名句。如果说“心远地自偏”写诗人的主观思想超越了客观环境,那这两句却写诗人和“南山”共鸣,一样“悠然”,超越了主观自我,达到了忘我境界,忘了个人的祸福成败,与南山同生死,进入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所以这两句诗传诵千古。陶诗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不但思想上与“南山”一致,情感上也与“飞鸟”一致,与鸟同乐,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我看来,所谓“真意”,是指人应静如南山,动如飞鸟,指诗人所向往的游乐于天地自然之道而忘怀人世的境界。
  ……
纸页间的流转:人类精神的另一种呼吸 人类文明的长河,由无数思想、情感、经验与智慧汇聚而成。而连接这些璀璨明珠的,是语言。然而,语言并非一座座孤岛,它们之间横亘着理解的鸿沟。正是在这理解的渴望与实践中,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技艺应运而生,它承载着跨越文化、民族、时代界限的使命,让异域的风情得以窥见,让失传的绝响得以重现。这便是文学与翻译所共同构建的宏大景观,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一次次勇敢而深邃的跨越。 想象一下,你置身于古希腊的集市,聆听苏格拉底的哲学诘问,感受荷马史诗中英雄的悲壮;或是漫步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沉醉于骑士的爱情诗篇,惊叹于但丁对炼狱与天堂的虔诚描绘。这些遥远的声音,若无翻译的桥梁,或许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同样,当我们捧起莎士比亚的戏剧,品味其字里行间的精妙比喻与深刻洞察,或是跟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深入人性的幽暗与光明,那也是因为前人以非凡的才情与努力,将俄罗斯语的肌理与韵味,巧妙地呈现在了我们熟悉的母语之中。 文学,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集大成者,本身就是一面折射现实、映照心灵的镜子。它以文字为载体,构建起一个又一个虚构或写实的世界,塑造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探讨着永恒的命题。从古代神话的洪荒时代,到现代主义的迷惘与后现代的解构,文学始终在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拓展我们对情感的理解,激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它是一场个体与宇宙的对话,一次灵魂深处的探索。每一种文学,都承载着其诞生的土壤与空气,蕴含着其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念。 然而,纯粹的文学,终究是有限的。它的传播与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壁垒能否被逾越。而翻译,便是打破这壁垒的钥匙。伟大的翻译家,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他们更是文化的使者,是精神世界的探险家。他们需要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重塑源语言作品的灵魂,而非仅仅复制其字面意义。这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对源语言文化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 翻译的艺术,在于“信达雅”的平衡。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达”,是指通顺流畅,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而“雅”,则是在忠实与通顺的基础上,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美感,使其同样能够打动读者。这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存在微妙的张力。过分强调“信”,可能导致译文生硬晦涩,令人望而却步;过于追求“达”与“雅”,又可能偏离原文的原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精妙的权衡与创造。 翻译的挑战,体现在方方面面。词汇的对应并非总是严丝合缝,一个词在源语言中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多重意义,而在目标语言中却难以找到完全契合的表达。语法结构上的差异,更是层出不穷。有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需要长篇累牍才能解释清楚。更不用说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历史典故、习俗谚语的句子,如何将其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不同文化的读者,是翻译家们绞尽脑汁的难题。 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那些意境深远、含蓄隽永的表达,如何让西方读者理解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日本文学中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如何避免在翻译中变得粗糙或失真?这些都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巨大挑战。每一次成功的翻译,都意味着一次对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与融合。 文学的翻译,更是对人类共性的探索。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跨越语言与文化界限的作品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尽管表述方式千差万别,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却是如此相似。对爱与失去的哀恸,对希望与绝望的挣扎,对真理与谬误的追寻,这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回响。翻译,正是这种共性的载体,它让我们得以分享彼此的喜悦与痛苦,理解彼此的困惑与追求。 文学作品的传播,不仅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当我们通过翻译阅读到他国的文学作品,我们便打开了一扇窗,窥见了异域的风光,聆听了不同的声音。这种跨文化的体验,能够消弭偏见,增进互信,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贡献力量。正如歌德所言,“世界文学”的观念,正是建立在翻译的基石之上。 当然,文学翻译的价值,并非止步于文学作品本身。它更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与发展。优秀的翻译,往往能够为目标语言带来新的表达方式,丰富其词汇,甚至影响其语法习惯。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词语和表达,都曾是翻译家们在努力让外国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时,精心创造或引入的。 同时,文学翻译也反过来促进了源语言文学的发展。当一种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其他语言并获得成功,这不仅是对该作品及其作者的肯定,也可能反过来激发该语言文学的创新与活力,甚至促进对源语言本身的研究与珍视。 文学与翻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图景。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人类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广度,而翻译则以其桥梁的作用,将这份魅力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得以分享。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对话,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是人类文明不断延展与升华的生动体现。每一次翻开一本译作,我们所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思考,另一种呼吸。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激烈碰撞。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老练,他擅长运用一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锋芒的叙事方式。当你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个概念时,他总能巧妙地在下一段引入一个反例或者一个更深层次的悖论,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所有判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复杂理论的解构能力,他不会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实体化、场景化。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锻炼,感觉自己的逻辑链条被不断拉伸、重组。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觉得作者已经洞察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并提前给出了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解答。这种与作者心神相通的体验,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种平等的智性交流,让人在挑战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读完某个章节后,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露着现代感的纸张选择,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质感,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的考究,疏密有致的字体选择,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独运,每一个标题都不是简单的内容概括,而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邀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探寻其后隐藏的深意。初读便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学术气息,但它绝非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文本,相反,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轻盈。装帧上的小细节,比如书脊烫金的处理,在阳光下流转的光泽,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珍视,也反过来激励读者需要以更郑重的心态去对待其中的文字。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就抛出了几个极具思辨性的观点,它们像一颗颗精准投掷的石子,在我平静的阅读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论断。这种由外及内的愉悦感,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艺术欣赏的层面,很难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读物。它需要专注,需要耐性,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我发现,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很容易就会被作者抛出的一连串专业术语和精妙的逻辑推演所淹没,丢失了跟进的节奏。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收获显得弥足珍贵。每攻克一个难点,每理解一个复杂的论证结构,那种踏实感和知识积累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到前几页重新梳理脉络,这是一种主动的“慢读”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结论,而是一套严谨的思维工具箱,教你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质疑、如何去建构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对于真正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几乎是一本必备的案头参考书,需要反复研读和批注,其使用价值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倍增。

评分

从情感体验上来说,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精神上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种对学术伦理的坚守,甚至带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探讨的许多议题,都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困境,虽然探讨的基调是客观冷静的,但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推动着这些文字的产生。它不像一些纯粹的理论著作那样显得冰冷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于人类处境的精妙概括所打动,那些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描述,让人感到一种被理解的共鸣。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激励,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激发了我对更深层次意义的探寻欲。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思考更深刻、精神更富足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某一个既定的框架内进行讨论,而是总能以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姿态来审视问题。我读到某些部分时,明显感受到了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思维的介入,作者的知识储备之广,令人咋舌。他总能找到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之间的微妙联系,并将其编织成一张密实的论证之网。这种“网状思维”让整个文本的厚度远超其篇幅所示。举个例子,当讨论到某一特定文化现象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分析,而是追溯到了更早期的社会结构变迁,甚至联系到了地理环境对思想形成的影响,这种立体的分析维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动态性的眼光看待所研究的对象。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不同学科交叉领域的大门,让人看到知识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世界的。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书,印刷质量没问题,而且送货速度特别快,隔日到,非常满意。

评分

第二天就收到了,发货好快,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书收到后象被在土里打了个滚,内容是很棒的

评分

书不错 下次还会来买

评分

外观设计不错很漂亮的东西物流也快

评分

欣赏许渊冲的人生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