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人日常面孔40年纪录
◆本书大部分图片在哥伦比亚大学展示过
◆作者有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先后身份是工人、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是本书展示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本书无宏大主题,无宏观叙事,只有无数细节和表情——327张照片中有诚恳正直,有小心翼翼,有真情流露,有暗淡和朴素……总之,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
◆本书反映的主要是普通人,普通人创造历史。
◆中国之美,中国之老百姓,中国之四十年,尽在《中国面孔》中。
作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题为《相机是你的第三只眼》的讲座,并展示了书中的部分作品。
此书原本定名为《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是《中国面孔》这个书名?作者给自己列出了数条理由:在此生活55年,摄影近40年,几万张底片,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电工、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的不同身份,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生活地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作者觉得,中国的变化,他和他们的感受又不一样,他不是旁观者和陌生人,而是亲历者、见证人。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从细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身边琐事和平常人,但这些若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则有无数的故事可讲。
本书选取了327张照片。镜头中的人,有的诚恳正直,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敏感和狡猾,也有真情流露;镜头中的景物,有贫穷和破败,有宏伟建筑,有暗淡和朴素。总之,没有矫饰,没有先人之见,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
如果把这40年记录的各色各地人物图片组合起来,莫不是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贩夫走卒、渔樵耕读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筑、黑山白水与这各色人物相融合,组合成一个历史的横断面,其间有无数表情和姿势,极其鲜活又不可复制。这本书里要展示的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社会主要由这些普通人构成,普通人创造历史。
严平,重庆人,生于1961年,先后身份是:电工、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在国营、民营和外资机构担任过管理职务。2002年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2005年作为中国书业代表应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摄影近40年,存有底片数万张,足迹几乎遍及中国。本书出版前,作者曾于2015年4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题为《相机是你的第三只眼》的讲座,并展示了书中的部分作品。已出版摄影集《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纽约面孔》和《中国面孔》。
序:新清明上河图——中国人日常面孔40年纪录
此书原本定名为《普通人》,这个名字源于赫尔默·列尔斯基(Helmar Lerski),他在德国经济衰退严重的时期,拍摄了一整册的愁苦面容,有点类似于大萧条时期的著名照片《移民母亲》。1931年,这些照片以《日常面孔》(Ordinary People)为题出版。
这里有必要提到另外三本书和一部纪录片:法国人阎雷的《昨日的中国》和索朗日·布朗的《中国记忆,1966》,美籍华人刘香成的《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以及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他们角度独特,以旁观者或陌生人的身份,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方式”记录中国,但从时间上来说,还是片段或是局部。安东尼奥尼拍摄3小时40分钟的《中国》只用了22天,还被限定了线路和拍摄地点。
为什么是这个书名?我给自己列出了数条理由:在此生活55年,摄影近40年,几万张底片,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电工、北大德国哲学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的不同身份,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生活地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我觉得,中国的变化,我和他们的感受又不一样,我不是旁观者和陌生人,而是亲历者、见证人。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从细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细节——身边琐事和平常人,但这些若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则有无数的故事可讲。
坦白说,我一开始接触这书是带着点怀疑的,毕竟“面孔”这个主题听起来有点泛泛而谈。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张力就彻底抓住了我。作者的笔力老辣且富有韧性,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置于时代的巨大洪流之中,进行多维度的解剖和呈现。我尤其赞叹他对不同阶层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深度。比如,书中对比描绘了一个北方大地主在权力更迭中的挣扎,和他对故园难再的复杂心绪,那种既有对既得利益被剥夺的愤懑,又夹杂着对新生活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描绘得极其立体,绝不脸谱化。再比如,对沿海城市一位老裁缝坚守手艺的坚持,那种对抗机械化生产的固执与骄傲,让人读起来既心酸又肃然起敬。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是很多宏大叙事作品所缺乏的。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读者,让我们的情感在那些复杂的人物命运中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沉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转化为了可触摸、可感知的个体经验,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深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完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祛魅”过程。过去我们对某个历史阶段的理解,往往被一些固定的符号和抽象的概念所框定,但《中国面孔》却将这些符号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它没有去刻意拔高任何“英雄”形象,也没有对任何“旧时代”进行一味地批判,而是专注于记录那些在历史巨变中努力生存、挣扎、适应的“中间人”。比如,书中对一位在战乱年代辗转各地、为了生计而不断调整信仰和身份的商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生存本能如何塑造了一个个看似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个体。这种“去神化”的写作策略,使得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我们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所依赖的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结构,在未来的某一天,又会以怎样一种“面孔”被后人审视和记录呢?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发自我反思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珍贵和难得的,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达到了思想启迪的层次,非常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更深层次理解社会与人性关系的朋友们。
评分这部《中国面孔》的语言风格,用“醇厚”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刻意追求时髦的简化,而是用一种沉静、内敛,却又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徐徐展开历史的画卷。我尤其偏爱作者在描绘环境氛围时的笔法,那种对光影、气味、声音的捕捉,精准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读到描写南方水乡某个老宅子时,那份湿润的、带着苔藓气息的宁静感,通过文字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大大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时期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平衡。他没有采用煽动性的语言来引导读者的情绪,而是将人物置于事件的中心,让事实本身和人物的内心挣扎去说话。这种不偏不倚、尊重历史原貌的叙事态度,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舒服和信服。它不是一本旨在迎合大众情绪的作品,而是一部追求深度、追求本真表达的严肃之作,其语言的力量,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清醒的现代视角之间的完美融合。
评分这本《中国面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某些历史书籍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像一部细腻的社会风俗画卷,从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入手,带领我们触摸到中国社会变迁的脉搏。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无论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普通人的衣着细节的描摹,还是对他们日常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时代精神的捕捉,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比如,书中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家庭日常午餐场景的刻画,那种中西合璧的餐具摆放,以及围绕着“新思潮”与“旧礼教”展开的微妙对话,让人仿佛真的坐在那张略显陈旧的红木桌旁,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的茶香和油烟味。这种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历史进程的手法,远比空泛的理论说教来得更有力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人们是如何体验和适应这些变化的”。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读完后,我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时间轴,而是一张张带着笑意、忧虑、坚韧的、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面孔。这无疑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洞察力的佳作,值得所有对社会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简直是大师级的,它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的线性叙事窠臼,更像是一组精心编排的、相互呼应的短篇组曲。每一“面孔”的章节虽然独立成篇,但主题和意象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张力与对话,形成一种网状的叙事结构。比如,前面章节对某个特定地域的群体心态的描摹,在后面描绘一个外来者的经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和映照效果。这种高超的组织能力,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的历史马赛克。我特别喜欢那种夹叙夹采的笔法,有时会突然插入一段非常精准的社会调查数据或官方文件片段作为佐证,但这些硬性的信息丝毫不显得突兀,反而像是在为人物的情感侧写提供了坚实的时代背景支撑,使得故事的真实性倍增。这种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叙事技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展示一种思考历史、呈现社会变迁的全新且成熟的范式,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翻阅,寻找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联线索。
评分好 照片很震撼
评分内容不错,就是装订有一些问题,而且前几页都有些劣质的感觉
评分秒杀的太划算了,大开本,铜版纸,人文气息浓郁的皂片,很好,只是麻烦京东加强包装啊,说了一万遍了,裹点起泡膜吧,书不同于其他商品,尤其是精装的容易磕碰啊
评分好精美的书,爱不释手哈!摄影爱好者必须收哈
评分性价比超高
评分如果把这40年记录的各色各地人物图片组合起来,莫不是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贩夫走卒、渔樵耕读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筑、黑山白水与这各色人物相融合,组合成一个历史的横断面,其间有无数表情和姿势,极其鲜活又不可复制。
评分半年囤一次书,虽然不如以前实惠,但还是便宜的忍不住剁手…
评分这本书有什么图片故事?作者在300多幅大小图片中,讲述了许多纽约“异乡人”的“幸福故事”:在时代广场,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也是每个初来此地异乡人的人生十字路口,在这座小岛上,每天都上演着相聚和离别,大多数异乡客都是短暂停留的候鸟,或为学业,或为工作,或为梦想,或只是为了短暂地感受一下纽约。在“用一根手指指挥建成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布鲁克林大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快乐行走的异乡人和城市的朝气。在纽约情感高地HighLine,你看到的是创意、幸福、怀旧。在世贸中心,你看到的是刻骨铭心的纪念。看了中央公园的图片,你才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之为“纽约的肺”。在纽约街头,你看得到很多别处看不到的东西:精彩杂耍、时尚和嬉皮、各色人的经典表情、这个城市最娇媚或最老旧的街道和店铺。纽约建筑是纽约的另一个面孔,这些千篇一律又结实耐用的战前公寓因其经典、耐用、天花板高、格局开阔而受到不少纽约人的喜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老式建筑在色彩和光影的映衬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老纽约的时光。
评分一本关于面孔的摄影书,通过纽约人的面孔了解纽约,是一本很好的摄影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