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

曆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嘉瑩,陳尚君,鬍曉明 等 著
圖書標籤:
  • 女性詩詞
  • 詩詞鑒賞
  • 曆代詩詞
  • 文學
  • 文化
  • 女性文學
  • 古典詩詞
  • 詩歌
  • 鑒賞辭典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60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592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28
字數:128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曆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選錄中國女性文學史上在詩詞創作方麵較有代錶性的人物,以明清時期閨秀作傢為主,上溯至詩經、漢魏以及南朝女性詩歌作品,采擇選錄唐宋時期女性作傢的詩詞。所錄作品還旁及晚晴近代以來的女界詩詞創作健將,如革命先驅鞦瑾,女權先鋒呂碧城,女學者瀋祖棻等,莫不以卓越的個人纔、鮮明的個性魅力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為女性詩詞乃至中國古典詩詞創作帶來一縷清新的氣息。所選作品重在其文學藝術價值,並兼顧時代特色和文學史意義。每篇女性詩詞作品下係鑒賞文一篇。此書在鑒賞文的組稿中得到一些古典文學研究的名傢贊助支持,如葉嘉瑩、陳尚君、施議對、王曉驪等,他們撰寫的鑒賞文字也呈現齣瞭學者的大傢風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鑒賞文中除瞭運用文本細讀、美學分析和知人論世等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對女性作者的作品作齣盡可能豐富的解釋,並開掘女性作者幽微麯摺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生命體驗以外,還能夠注意到古代女性特殊的社會身份和性彆經驗。一些鑒賞文作者力求從性彆和文化的新維度觀照古代女性作者的詩詞和文學創作活動,將其作其人作為反映當時社會文化價值和女性特殊經驗的文本加以分析解讀。像女性文學與地域文化以及傢族文化的關係,女性作者的身份與其文學創作活動的關係等等新視角的引入,都體現瞭對近年來海內外古代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的藉鑒和吸收。本書的鑒賞既立足於古典文學批評的豐厚土壤,又能寬廣的視野廣泛吸納新的研究思路、批評範式,展現齣有彆於傳統的古典文學賞析評論的新氣象、新風貌。

內容簡介

  《曆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所選女性作者均是女性文學史上較有代錶性的人物,以明清時期閨秀作傢為主,上溯至詩經、漢魏以及南朝女性詩歌作品,采擇選錄唐宋時期女性作傢的詩詞。所錄作品還旁及晚晴近代以來的女界詩詞創作健將,如革命先驅鞦瑾,女權先鋒呂碧城,女學者瀋祖棻等,莫不以卓越的個人纔、鮮明的個性魅力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為女性詩詞乃至中國古典詩詞創作帶來一縷清新的氣息。所選作品重在其文學藝術價值,並兼顧時代特色和文學史意義。每篇女性詩詞作品下係鑒賞文一篇,具體而微地鑒賞詩詞本身的藝術價值,並且知人論世,論說宏闊社會時代背景、文化意蘊,文筆通脫優美,不乏真知灼見,兼有清新通脫的見解與深刻的思想,具有相當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鬍曉明先生,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目錄

先秦莊薑 燕燕綠衣許穆夫人 載馳兩漢戚夫人 臼歌劉細君 烏孫公主歌卓文君 白頭吟班倢伃 怨歌行徐淑 答秦嘉蔡琰 悲憤詩兩晉南北朝蘇伯玉妻 盤中詩左芬 感離詩謝道韞 登山擬嵇中散詩鮑令暉 擬青青河畔草古意贈今人劉令嫻 答外二首(其一)瀋滿願 詠燈鬍太後 楊白花歌吳聲歌麯 子夜歌(宿昔不梳頭)(始欲識郎時)子夜四時歌·春歌子夜四時歌·夏歌華山畿隋唐五代大義公主 書屏風武則天 如意娘楊容華 新妝上官婉兒 彩書怨遊長寜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一)李冶 寄校書七兄李冶 送閻伯均往江州李冶 從蕭叔子聽彈琴賦得三峽流泉歌李冶 相思怨李冶 感興李冶 恩命追入留彆廣陵故人李冶 八至李冶 寓興李冶 春閨怨李冶 陷賊後寄故夫薛濤 謁巫山廟薛濤 送友人薛濤 柳絮薛濤 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薛濤 鄉思薛濤 鞦泉吳二娘 長相思(深花枝)杜鞦娘 金縷衣魚玄機 寄李億員外魚玄機 春情寄子安魚玄機 鼕夜寄溫飛卿魚玄機 閨怨魚玄機 暮春即事元淳 寄洛中諸姊元淳 閑居寄楊女冠元淳 寓言崔仲容 贈所思張夫人 拜新月張夫人 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張夫人 古意趙氏 夫下第聞杜羔及第張氏 寄夫二絕侯氏 綉龜形詩竇梁賓 雨中看牡丹黃崇嘏 辭婚詩陳玉蘭 寄夫徐月英 送人徐月英 敘懷孫氏 聞琴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花蕊夫人 宮詞(其二十一)花蕊夫人 宮詞(其八十八)花蕊夫人 宮詞(其一百二十二)敦煌麯子 菩薩蠻(枕前發盡韆般願)兩宋、遼、元陳氏 題小雁屏王氏 詠懷謝氏 送外魏夫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裏)魏夫人 好事近(雨後曉寒輕)魏夫人 點絳唇(波上清風)李清照 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李清照 夏日絕句李清照 夜發嚴灘李清照 題八詠樓李清照 點絳唇(蹴罷鞦韆)李清照 漁傢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浣溪沙(澹蕩春光寒食天)李清照 鳳凰颱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李清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鞦)李清照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李清照 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李清照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李清照 念奴嬌(蕭條庭院)李清照 永遇樂(落日熔金)李清照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李清照 怨王孫(帝裏春晚)吳淑姬 祝英颱近(粉痕銷)吳淑姬 惜分飛(岸柳依依拖金縷)聶勝瓊 鷓鴣天(玉慘花愁齣鳳城)孫道絢 醉思鄉(晚霞紅)孫道絢 如夢令(翠柏紅蕉影亂)孫道絢 少年遊(雨晴雲斂)孫道絢 憶秦娥(鞦寂寞)何師韞 自題懶愚堂硃淑真 惜春硃淑真 問春古律硃淑真 愁懷(其二)硃淑真 元夜三首(其三)硃淑真 鞦夜牽情硃淑真 自責二首硃淑真 謁金門(春已半)硃淑真 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硃淑真 眼兒媚(遲遲風日弄輕柔)硃淑真 清平樂(惱煙撩露)硃淑真 蝶戀花(樓外垂楊韆萬縷)硃淑真 菩薩蠻(山亭水榭鞦方半)唐婉 釵頭鳳(世情薄)蜀妓 鵲橋仙(說盟說誓)嚴蕊 鵲橋仙(碧梧初齣)嚴蕊 蔔算子(不是愛風塵)韓希孟 練裙帶詩張玉娘 白雪麯張玉娘 雙燕離張玉娘 長信宮張玉娘 春思張玉娘 春睡王清惠 滿江紅(太液芙蓉)徐君寶妻 滿庭芳(漢上繁華)金德淑 望江南(春睡起)盧氏 送夫赴襄陽林杜娘 遊碧沼勝居來氏 水仙花二首宋氏 鬻廬瀋清友 絕句蕭觀音 迴心院管道昇 漁父圖題辭(其一)管道昇 畫梅管道昇 寄子昂君畫竹孫淑 偶成二首鄭允端 水檻鄭允端 讀文山丹心集鄭允端 題山水障歌鄭奎妻 春詞鄭奎妻 掬水月在手明硃妙端 虞姬硃妙端 吳山懷古黃峨 寄外王素娥 渡錢塘喜晴周潔 戲諸姊妹作假花範壺貞 煙雨樓圖周玉簫 庭中竹梅陸卿子 山居即事陸卿子 鞦懷項蘭貞 送外赴試徐媛 重吊孫夫人徐媛 禪燈徐媛 霜天曉角(雙巒鬥碧)徐媛 燭影搖紅(一上高樓)王鳳嫻 空閨王鳳嫻 臨江仙(珠簾不捲銀蟾透)方孟式 憶舊方維儀 旅夜聞寇方維儀 死彆離瀋宜修 立鞦夜感懷瀋宜修 江城子(霜飛深院又重陽)葉紈紈 春日看花有感葉紈紈 菩薩蠻(茫茫春夢誰知道)葉紈紈 滿江紅(梧葉飄翻)葉小紈 采蓮麯(其二)葉小紈 臨江仙 (舊日園林殘夢裏)葉小鸞 九日葉小鸞 浪淘沙(終日掩重門)葉小鸞 玉蝴蝶(夢破曉鳳庭院)葉小鸞 水龍吟(井梧幾樹涼飄)馮小青 無題

精彩書摘

  莊 薑  春鞦時期齊國公主,衛莊公夫人,故稱莊薑。因為沒有子嗣,遭到冷落。  燕 燕 莊 薑  燕燕於飛,  差池其羽。  之子於歸,  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  頡之頏之。  之子於歸,  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  佇立以泣。  燕燕於飛,  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  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  實勞我心。  仲氏任隻,  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  此為《詩經》邶風之詩。關於此詩的作者,《毛詩序》稱:“《燕燕》,衛莊薑送歸妾也。”漢末鄭玄為《毛詩》作箋,在此基礎上又詳加說明,認為歸妾即指戴媯。莊公因莊薑不能生育,又娶瞭陳國的厲媯、戴媯姐妹。戴媯所生子名完,被立為太  子,莊薑待之如己齣。莊公另有寵妾,所生之子名州籲。莊公死後,太子完繼位,是為衛桓公。但州籲殺死桓公,自立為君。桓公之母戴媯也受到牽連,被遣送迴陳國。本篇就是在戴媯臨行之際,莊薑的送彆之作。這種說法在後世存有不少爭議,但各傢新說也不免牽強附會。從內容來看,本篇確為送彆之作,但送與被送的雙方究竟為何人,並無充足的證據來加以判定,今姑從漢人舊說。  全詩共四章,前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方式,這樣既便於歌唱記誦(《詩經》裏的作品原本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又可以形成聯章復遝的錶達效果,便於抒發情感,強化主題。當然,重章疊句並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每一章都會變換一些字句。例如前三章雖然均以“燕燕於飛”起興,但其後卻分彆描寫其羽翼參差、上下翻飛、呢喃歡唱的不同景象,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展現雙燕追逐的情形。而眼  前這歡快美好的場景,卻正反襯齣送行雙方生離死彆的愁苦。各章下文的展開也是如此層層遞進,描寫自己送彆戴媯南歸,先是情不自禁,淚如雨下;繼而佇立凝望,不願離去;最後感念傷懷,無法自已。通過重章疊句手法的運用,既能夠錶明時間的推移,又可以使得情感的抒發富有層次變化。詩人並沒有錶現對方臨彆時的言行,而是集中力量來展現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內心感受,但通過這樣細緻  的刻畫,兩人情誼之深摯也就不言而喻瞭。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二語來錶現送彆時難以割捨、痛不欲生的情態,尤為傳神寫照,宋人許顗在《許彥周詩話》中評論說:“此辭可泣鬼神矣!張子野長短句雲:‘眼力不如人,遠上溪橋去。’東坡  與子由詩雲:‘登高迴首坡垅隔,惟見烏帽齣復沒。’皆遠紹其意。”指齣後世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受到本篇的影響,確實獨具慧眼。然而後人雖能更進一步翻齣新意,但沉潛在本詩中的那份厚重質樸的情感卻是難以企及的。  最後一章筆鋒轉嚮被送者,將前三章虛寫的內容加以補足。“仲氏”,二妹,這裏即指戴媯。詩人毫無吝惜,用一連串的形容詞來贊美她:“任”,信任;“塞”,誠實;“淵”,深厚;“溫”,溫柔;“惠”,和順;“淑”,善良;“慎”,謹慎。意即戴媯心地善良,待人誠實,性格溫柔,為人恭順,立身謹慎。最後兩人憶及往事,想起死去的衛莊公,戴媯在將彆之際仍以禮義勉勵詩人。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雖然沒有直接寫到惜彆,但德行如此齣眾之人卻不得不離開此地,詩人內心沉痛哀婉之情已經盡顯無遺瞭。  清代詩人王士禛在《分甘餘話》中評價此詩道:“閤本事觀之,傢國興亡之感,傷逝懷舊之情,盡在阿堵中。黍離、麥秀未足喻其悲也,宜為萬古送彆詩之祖。”  認為此篇開創瞭後世送彆詩的先河。王士禛又在《池北偶談》中迴憶說:“予六七歲始入鄉塾受《詩》,誦至《燕燕》、《綠衣》等篇,覺棖觸欲涕,亦不自知所以然。稍長,遂頗悟興觀群怨之旨。”童年時期對於詩意自然無法深入體會,但懵懵懂懂之際卻仍被觸動心緒而欲涕下,足見《燕燕》等詩感人至深。(楊 焄)  ……

前言/序言

  序

  鬍曉明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文心雕龍·原道》)。太極有陰陽之分,人類有男女之彆。一並寓形宇內,各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形之於文字,而成為文學,既有作為人類的共相,也有因性彆而導緻的殊相。性彆之殊相,又不僅僅止於性彆本身,其間種種參差,又與國傢種族、文化傳統、曆史社會、階級集團、階級集團,及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女性文學,已經成為當今重要學問領域。因而,女性文學,已經成為當今重要學問領域。

  詩詞以語言之凝練、韻律之諧雅等特徵而成為中國文學傳統中的尤其精美的體式。女子性秉坤德,富於情而偏愛美。染指詩詞,本宜多有自抒性靈、各如其性分的佳作傳世。然而,在中國數韆年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文化習俗中,女性身份既已處於從屬地位,女性寫作也自然受到由性彆文化所積纍的強大約定俗成之力的種種壓抑與牽製,這使得女性詩詞一開始就成為閨閫高牆的磚石縫隙中一支歧齣的花。

  這樣的社會背景首先決定瞭女性詩詞創作題材的局限。絕對上講,人不分性彆,生而被各種條件所限製,隻能在有限的舞颱上展開自己的人生;但相對而言,曆史為女子設定的舞颱更小。傳統社會中,男子可以為士農工商,女子卻隻有依附於男子而固守傢庭,書寫傢庭日常生活之悲歡自是女性詩詞最主要的題材。就社會交往而言,“四海之內皆兄弟”隻適用於男子,女子無論婚前婚後,所允許交往之人都十分有限,故良傢女子集中,父兄夫君子女之外,朋輩之詩詞往還,亦以女性同道為主。寄外詩及寄女性親朋之作,是女性詩詞另一重要題材。“物不得其平則鳴”,同有不平,男子可以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而女子受傳統婦德所限,喜怒哀樂均不敢恣意直言,故女子詩詞多詠物及題識之作:或藉物寓懷,麯傳心愫,或藉評賞他人作品來一吐自傢塊壘。至於山川風物之作,男子可以匹馬壯遊天下,而女子鮮有陟山觀海或憑欄懷古的機會,所見者亦多為庭中四時尋常之景,故集中多寫閨閣園亭、春花鞦月之篇。雖有懷古詩詞,多為閨中馳情想象而成;雖亦有尋奇覽勝之作,然所占比重不多。而觀覽畫中山水,即便足不齣戶,亦可披圖幽對,足抵臥遊,可算是被壓抑的煙霞泉石之好的一種釋放與彌補,故題畫之作也多見於女性詩詞,題畫詩亦可算作上述題識之作中的一類。

  總之,與男性詩詞相較,女性詩詞之題材不免顯得狹窄。所謂“春閨鞦怨,花草榮凋”(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批風抹月,拈花弄草”(梁啓超《論女學》)都是前人對一般女性詩詞題材內容之局限性不無遺憾的概括。雖然在時代與個人之重大變故的激發下也會導緻女性寫作題材領域的拓寬,但這些作品在漫長的女性寫作史中畢竟不占主流。而近代女性解放運動先驅如呂碧城、鞦瑾等人所開拓的前人未有之域,也不過近百年來纔有的事情。

  女性的從屬地位不但影響到女性創作的題材,也影響到女性詩詞中的情誌。傳統女性作為不事生産、不能自立的男性附庸,傢庭是傳統社會為其所限定的主要活動空間,婚姻是大部分女性的唯一歸宿,婚前既不能自由選擇,婚後更是“百年苦樂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於是“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便成為古來多少女子的共同期待。然而,衣食用度既須仰給於人,苦樂沉浮必然左右於人——女子的幸與不幸大多取決於夫傢待她的厚薄以及傢庭經濟狀況等外在因素。對於有纔識的女子而言,琴瑟和諧與否還須建立在二人誌趣相投與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這在性彆文化不平等已相沿成俗的社會背景中,尤其難得一遇,所謂“賭書潑茶”和“賴有閨房如學捨,一編橫放兩人看”(孫原湘《示內》)的生活,對於傳統社會中大多數女性纔人來說,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比比皆是者,則是因婚姻問題直接間接導緻的各種人生悲劇,如硃淑真因大膽追求所戀而死後無地葬身;江右女子被戴復古騙婚而投水自盡;唐婉因不容於姑而勞燕分飛;馮小青因不容於大婦而獨居彆館;賀雙卿因夫暴姑惡而勞瘁早亡,吳江葉氏姊妹因婚姻不幸及婚姻恐懼而蘭摧玉摺等等。甚至可以說,婚姻悲劇是傳統女性最主要的人生悲劇,婚姻傢庭的不幸與煩憂即使在重重束縛下不敢明言,也成為這些女性詩詞中揮之不去的底色,並滲透於各種題材的創作中。即使拋開遇人之淑與不淑及夫妻之間的融洽與否,一般傳統傢庭往往聚族而居,幾代同堂,人際復雜,況柴米事煩,中饋勞形,侍奉姑嫜、養育子女等等都對傳統女性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牽纍,以至於令無數世間兒女神往的理想伴侶瀋復與陳蕓,其婚姻生活中“坎坷記愁”之愁絲毫不遜於“閨房記樂”之樂所占的分量;而同樣堪稱良緣佳偶的蔣坦之妻關鍈也曾有“一樣紅顔漂泊感,鹽米光陰無奈”(關鍈《金縷麯·答瀋湘濤》)的嘆息。佳偶如此,馀可知也。所以,女性詩詞中充滿“人生實難”的感情色彩。同寫憂患,如果說男性作者在憂生之外多有憂世之懷,女性作者則畢竟以憂生為主。而且女子所憂之生,也與男性以齣處窮達為主之憂不同,而是多與眼前身畔之瑣屑切近的煩惱相關。

  女性詩詞之情誌的另一特點是不時流露齣對女性身份的反思。麵對不平等的性彆文化與自身的劣勢處境,大部分女性纔人隻是幽閨自憐,默受隱忍,安於韆百年來的社會傳統為她們所安排的定命。一部分女性有所覺悟,如江珠在其詩鈔自序中雲:“終日坐愁,藏身於針孔”,即形象道齣女性單調的針黹生涯與逼仄的生存空間的雙重睏境,而“附贅懸疣”更是齣於作者對女性依附於人之處境的真切體認。體認到劣勢與卑微已足堪悲,覺悟到自身的可貴纔華與可悲處境之間的強大反差則更令她們徒嘆奈何,所謂“文章有道,何補閨中”(江珠《鳳凰颱上憶吹簫·再和心齋》)以及“縱詩成白雪,舌長青蓮,究與生平何補”(瀋善寶從《鳳凰颱上憶吹簫·寄蘭仙妹》)等詰問,都是她們激於性彆限定對個人纔華之摧抑所發齣的不平之鳴。既然有瞭覺悟,難免轉化為努力尋求突圍的行動。但這也需要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堅固的封凍麵齣現某些融化鬆動之處時纔有突圍的可能。即如鞦瑾等人倡導男女平權,也是在國際女性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中纔得以展開,而在漫長的女性詩詞寫作史中,盡管不乏女性作者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與薄命之由的追問,但最終大抵歸於無可奈何的窮途之恨而已。

  當然,女性詩詞中所流露的情誌並非隻有憂生之嗟與窮途之恨。社會曆史為女性人生軌跡做瞭整體上的劃定,個體的因緣際遇卻又韆差萬彆。而且僅就其中命途多舛的個體而言,也並非一生始終愁苦。當她們處於相對安寜靜好的歲月時,也不乏書寫良辰美景或賞心樂事的作品。上文提到傢庭瑣事給女性帶來的睏擾與煩憂,其實苦與樂並非絕對:當傢庭瑣事繁重到一定程度,或與傢庭成員間的強製與壓迫之勢相挾裹而作用於女子柔弱的雙肩時,自然是隻覺其苦;若傢庭氛圍比較和諧,則瑣屑的忙碌中亦能體會到獨得之樂。能夠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並以詩意的文筆書寫齣來,是女性詩詞的一大特點。所以不但是尋梅踏雪、聽琴品茗等風雅之事,即使“曝背”這樣的小幸福,“染指甲”這樣女性特有的小妝點,乃至於“糊窗”、“補裘”這樣再尋常不過的傢務勞動,也能被某些女作者們寫得詩性盎然。女性作者寫其樂亦如寫其憂,多與切身切近的具體情境與處境相關,這自不同於誌存高遠的男性作者筆下常見的 “天下之憂”與“天下之樂”。

  以上主要就以男性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女性詩詞在題材內容及感情誌意兩方麵的影響簡單概論一番。不難發現,若以評賞男性詩詞的標準來衡量女性詩詞,則後者不但在題材方麵不及前者廣泛,情誌方麵也不及前者高遠。鬍適曾以“不痛不癢”來形容清代的閨閣文藝,即是忽略瞭性彆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性彆之不同處境,用與衡量男性文學同樣的標準來衡量女性文學的結果。然而,也惟其如此,女性文學特具的精緻、細膩、敏銳、善感,特具的一份日常人生的溫馨與深婉,恰能錶達“天下靈妙之氣”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女子的特美,值得我們深省細析。然而,也惟其如此,女性文學特具的精緻、細膩、敏銳、善感,特具的一份日常人生的溫馨與深婉,恰能錶達“天下靈妙之氣”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女子的特美,值得我們深省細析。其實清代閨閣詩人梁孟昭就曾這樣感嘆曰:“我輩閨閣詩,較風人墨客為難。……足不踰閫閾,見不齣鄉邦。縱有所得,亦須有體,辭章放達,則傷大雅。……即諷詠性情,亦不得恣意直言,必以綿緩蘊藉齣之,然此又易流於弱。詩傢以李、杜為極,李之輕脫奔放,杜之奇鬱悲壯,是豈閨閣所宜耶?”(《寄弟》)這既是對自己所屬群體之創作睏境的一種反思,也可看作對以男性標準來衡量女性詩詞的一種自辯。所以,我們今天來鑒賞女性詩詞,應該將視角迴歸到女性本位,如果從女性寫作的社會背景與具體處境齣發,從細緻深入的文本分析入手,便可發現女性詩詞亦自有其不容忽視的美感與價值。

  其一是生命真切誠摯之情。

  從創作背景及條件上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受各種條件所限,女性作者不但數量上與男性作者相差懸殊,閱讀視野及切磋詩藝所投注的精力一般也遠低於男性作者。這一則使女性詩詞創作整體上不及男性創作的博雅精工,同時也使得其創作多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易落入前人窠臼之中。所以,女性詩詞中極少模唐擬宋或詩法某傢者。另有一種情況,則是在遭遇瞭非常變故的情況下,以血淚甚至生命來書寫的詩詞,此類作品全無承襲,一空依傍,卻因其一字一淚的真實而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如蔡琰的悲憤詩、華山畿女子的殉情詩、唐婉的瀋園詞以及江右女子的絕命詞等即是如此。法國女性主義作者露絲·依麗格瑞(Luce Irigaray)認為女性語言應該擺脫男性語言的定型架構與傳統,隻是坦白地在“自我編織”中進行。像上述所舉這類女性詩詞,大多屬於受男性語言係統影響較少的女性自我書寫。

  從創作目的與動機來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女子主內,秉承“內言不齣”、“無纔是德”的古訓,相當一部分女性創作並非齣於炫纔逞博的目的或名山事業的理想,在種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下,她們大多憂讒畏譏,深自韜晦,尤其是在晚明“纔媛”得以被男性社會認可之前,“女子弄文誠可罪”,而“詠月更吟風”(硃淑真《自責》二首其一)的詩詞創作對女性來說更是非分之事。這種狀況下依然創作的女性,或如章學誠所謂:“間有擅者,齣於天性之優,非有爭於風氣,騖於聲名”(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擺脫功利,則純任性靈,於是“自鳴天籟,不擇好音”(蒲鬆齡《 聊齋自誌》),雖未必盡其美,卻大抵得其真。

  再從情意的錶達與抒發來看,受傳統婦德所限,顧忌重重的傳統女性固然很多情況下因“笑啼俱不敢”而束縛瞭情感的自由抒發,但鬱積既久而不得釋放,反而在內心凝聚成一種潛在的巨大能量。若遇到某種機緣觸發,可能會藉他者口吻或以評議他者的形式來抒寫自傢感慨。抒情主體的轉移或假藉不但不會影響其感情錶達的真實,有時反因可藉他者為掩飾而減少禁忌,從而更加自由地抒發作者痼結於五內的肺腑之情,這種情境下寫齣的作品往往因其直擊人性的真實而具有特彆的感染力。比如賀雙卿藉詠孤雁來寫自己難為人道的苦境,曾使傑齣的詞論傢陳廷焯為其“泣數行下”(《白雨齋詞話》)。再如《隨園詩話》中也曾記載一對違背禮教的情侶自縊殉情後不為雙方傢庭所諒,最後由邑宰買棺而雙瘞之並請城中紳士為之賦詩的事情。當時身為詩壇領袖一類人物的袁枚都感到此題“褒貶兩難”,反倒是他的女弟子孫雲鶴所詠最佳。之所以如此,或因男詩人主要著眼於此事之倫理評判及社會影響,故於情、理之間舉棋不定;而女詩人則為情事本身所打動,一時觸發瞭自己“得成比目何辭死”的癡情,故能以真摯動人的緣故。無論賀雙卿還是孫雲鶴,都是以他者為假藉來寫自己的真切感受,之所以深刻感染讀者,主要在其性情之真。

  其二是人性婉約幽眇之美。

  這首先錶現為一種弱勢群體在強勢社會壓力下隱忍堅持的品質之美。中國傳統女性自幼受德言容功的教育,大多朝乾夕惕、巽順溫良,具有非同尋常的隱忍修養。作為弱勢群體,處於男權社會的重重約束之中,她們遭逢逆境時慣於選擇承受;忍無可忍而藉文字錶達時,也不得不將其難言處以隱麯姿態變化齣之,這就形成瞭一種特有的美,葉嘉瑩先生稱之為“弱德之美”。

  此外還錶現為給予及奉獻之美。《係辭》曰:“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前文說婚姻是大多數傳統女性的唯一歸宿,對於有纔德的傳統女性而言,若未遇所戀或所遇非人,她們往往將情愫隱忍深藏,如靜之翕;若得遇相知相賞之人,則敞開心扉而無私投注,如動之闢。一般欣賞習慣中往往偏重於關注女性貞靜之美,其實靜與動原是一體之兩麵,而“靜女其淑”的另一麵恰恰是熱烈逾於常人的奉獻與迴報。這類女子極重精神層麵的安慰,“稱心”則“易足”,故若得遇同道,她們會因樂道而益加安貧,其詩詞中也經常流露齣一種安貧知足的人格美,這與某些男性詩詞中的嗟貧嘆乏形成鮮明的對照。當安貧樂道與給予奉獻的精神統一在女性詩詞中時,其人格之美顯得格外動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隨意盤餐,尋常荊布”(薛瓊《沁園春·同芥軒賦》)也煥發齣無限的風流旖旎。而拔釵換酒、舉案齊眉幾乎成為她們詩詞中熱情迴報所戀的兩個象徵性符號。法國女性主義學者海倫·西蘇 (Hélneè Cixous)提齣“陰性書寫”(écriture feminine)之說,認為男性父權中心的運作方式乃是占據和擁有,而 “陰性書寫”則是“給予”(此處海倫·西蘇的“陰性書寫”及上文露絲·依麗格瑞的“自我編織”之說,均轉引自葉嘉瑩先生《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一文),雖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讀中國女性詩詞,的確經常可以讀齣一種質樸無華的竭誠奉獻之美。

  其三是空靈馨逸之妙。

  謝莊曰:“日以陽德,月以陰靈”。《南齊書·天文誌贊》曰:“陽精火鏡,陰靈水存”。好女子之性情如月如水,得天地靈秀之氣偏多。鄒漪認為“乾坤清淑之氣,不鍾男子,而鍾婦人”(鄒漪《紅蕉集·序》),這與《紅樓夢》中賈寶玉認為女兒以水為骨肉的觀點堪稱同調。水月雖有實體,卻含虛靈之韻,如夢如影。相對於男性作者而言,稟有清纔的女性纔人多有蹈空夢想、秀逸齣塵的氣質,她們的詩詞也具有超逸空靈的韻緻。

  傳統社會中,士學而優則仕,生前有修齊治平的理想,身後有三不朽的願望,君國、功業、齣處、交遊等主題已將生命重重占據,即使身處底層,不求仕進,亦當為一傢生計奔波。而女子居於傢中,雖或也被繁重傢務睏擾,處境卻相對單純。當她們被剝奪瞭諸多權力、限製瞭諸多自由後,有時反而保留瞭一種未經淆亂的本色,如同重重剝盡蕉葉後所剩的蕉心,以無蔭蔽的心體來感受浮生瑣屑的悲歡;與此同時,生命的空間也因缺少男性那樣種種自外而內的規劃而大量留白,於是留給夢與影等輕靈的質素憧憧往來。

  即以對科第功名的態度為例,與男性士人多以功名事業為生命重心不同,具有真性情的女子對此相對要超然很多,她們雖不排斥功名也不拒絕利祿,但不會因此喧賓奪主,促使其夫其子成為喪失生命本真的祿蠹。她們最關切也努力營造的是相知相惜的藝術化人生,功名事業反倒成瞭詩意人生的陪襯。這是一種超逸的人性之美,也是這一類女性詩詞彆具虛靈韻緻的一個原因。這在女性詩詞裏,主要體現於送夫送子趕考之前的勉勵以及落第歸來後對他們的安慰中,席佩蘭堪稱這類女性中尤其高逸卓絕的作者。在她眼裏,落第歸來的丈夫倒像是久彆重逢的知交,她看重的不是一時的得失榮辱,而是夫君人格的尊嚴、對素心的護持及其詩文的永恒價值。所謂“縱憐麵目風塵瘦,猶睹襟懷水月清”(席佩蘭《喜外歸》)正是得見夫君之素衣未被京塵所化的無限欣喜。之所以能照見對方的襟懷之清,恰恰是因為自己之心同水月般明澈,所謂“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是也。鄒漪所雲之“清淑”,寶玉所雲之“水為骨肉”,當指這類女子。而空靈高逸的韻緻正是這類詩詞的共同之處。

  以上簡要概括瞭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性彆文化影響之下,女性詩詞創作的題材內容、情感誌意以及幾點值得注意的美感特徵。但是,由於女性詩詞寫作的曆史跨度之長,不同時代政治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具體變化之大,詩與詞作為兩種不同文學體式各自具有的特殊性,創作群體中個體差異的復雜性,以及時代變遷中女性創作主體的身份變化及地域特徵等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上述觀點自難免有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之處。若想理清這些問題,遠非一篇文章所能包容。

  而且需要補充的是,女性詩詞不但受到男性中心的性彆文化以及男性社會對女性創作所持態度的影響,也自始至終受到男性詩詞創作的影響。其中既包括題材及語匯方麵的吸納與藉鑒,也包括風格與氣象方麵的參照與模擬,這在某些教育背景與男性作者類似的女性作者中錶現得尤其突齣。因為曆代文學作品畢竟以男性書寫為主,讀其文字而受其影響往往在不期然之間。若這些女作者再身經時代的離亂,則其作品往往兼具風雲之氣與滄桑之慨,如李清照、徐燦、瀋善寶等人的某些作品即是如此。而當近代女權運動興起之後,一些女性作者紛紛覺醒而欲作“新民”,其詩詞的內容意境更是有瞭極大的拓展,錶現齣以往女性詩詞得未曾有的嶄新麵貌。中國古代有“陰陽不測之謂神”及“萬物負陰而抱陽”之論,西方文論有“雙性同體”及“性彆越界”之說,女性詩詞既有其自身的特點,也不能和男性詩詞截然對立來看。我們不能因其共相而否定殊相,也不能執著殊相而不見共相。

  對於性彆之不同,呂碧城曾有一個非常形象貼切的比喻。她說:“國之有男女,猶人體之有左右臂也,雖一切舉動操作,右臂之力居多,然苟將左臂束縛之,斫斷之,尚得為活潑之軀乎?尚得為完全之體乎?”(呂碧城《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中國女性被不平等的性彆文化壓抑束縛瞭數韆年之久,恰如一條傷殘的左臂。盡管傷痕纍纍,但血色中依舊開齣不少明艷的花。這些花或有意留痕,或無意留痕,幾經榮落後,舊痕與新痕交錯。無數花痕未被人知,既帶著隻有她自己真切感受過的悲歡永遠消逝在曆史中;而有些花痕,則因為某些特殊因緣一直存留到今天。

  剋羅齊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現代女性的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況已迥然不同於傳統女性,但“述往事”可以“思來者”,重新品讀往昔的作品,可使我們在更廣遠的時空中理解當下並把握未來。我們編選這部辭典,即是從中國曆代保存下來的女性詩詞中擷取一部分來鑒賞,感受其哀與樂,感與思,並探析其各自獨特的美感與價值,以期能對今日讀女性詩詞者稍有助益,故謹弁蕪言於此。

  2015年5月14日


《韆年風韻:中國曆代女性詩詞的智慧與情感》 穿越悠悠曆史的長河,中國女性的智慧與情感,如同星辰般璀璨,又如流水般綿長,深深地烙印在浩瀚的詩詞篇章之中。她們或以婉約之姿,描摹閨閣情深,或以豪邁之筆,抒發傢國情懷,或以細膩之心,體察人間百態。本書《韆年風韻:中國曆代女性詩詞的智慧與情感》,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尋訪那些在詩詞領域閃耀的女性身影,深入解讀她們作品的藝術魅力,探究其背後蘊含的時代背景、個人際遇與獨特思想。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詩詞選集或賞析,它更側重於從女性的視角齣發,審視中國詩詞的發展脈絡,揭示女性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們如何用文字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史詩。我們不將目光局限於少數幾位赫赫有名的女詩人,而是力求展現一個更為廣闊的女性詩人群體,從宮廷纔女到民間歌女,從巾幗英雄到隱士高人,她們的聲音,共同織就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女性詩歌畫捲。 第一章:女性詩歌的初啼——先秦至漢魏六朝的萌芽與探索 在中國詩歌的起源階段,女性的歌唱與吟詠便已悄然存在。雖然早期的文字記錄多以男性為主,但我們依然能在《詩經》的民風與宮廷樂歌中窺見女性的情感與生活。她們對愛情的渴望,對婚姻的期盼,對離彆的傷懷,以及對勞作的辛勤,都通過樸實而真摯的語言流淌齣來。 進入漢代,樂府詩的興起為女性提供瞭更廣泛的錶達空間。一些以女性口吻創作的樂府詩,如《陌上桑》中的羅敷,以其自信、獨立與潑辣的形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令人難忘的女性典型。她們不再僅僅是情感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能夠主動錶達自我,展現鮮明的個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文化思潮活躍,女性的生存狀態也更加復雜多元。在這個時期,一些女性開始以更加自覺的姿態參與文學創作,她們的作品雖數量不多,卻已顯露齣獨特的女性視角與細膩的情感。比如,一些關於離彆、思念的詩句,流露齣對戰亂時期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懷。我們還將探討一些雖然姓名湮沒於史冊,但其詩句卻被後人傳誦的無名女性歌者,她們的作品如同民間流傳的歌謠,承載著普通女性的喜怒哀樂。 第二章:盛唐風華,巾幗的另一番氣象 盛唐,一個開放、自信、包容的時代,也催生瞭中國詩歌的巔峰。在這個時期,女性詩人的纔華得到瞭前所未有的展現,她們的作品,既有閨閣中的雅緻,又不乏對傢國大事的關注。 本書將重點解讀那位“詩仙”李白的知己,以及與他並肩遊曆的山水詩人,她們的作品中充滿瞭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我們還將深入探討那些活躍在宮廷之中的纔女,她們的詩作往往工整典雅,展現瞭高超的文學技巧,但也可能透露齣在權力中心女性的無奈與掙紮。 更值得關注的是,盛唐時期湧現齣瞭一些風格獨特的女性詩人,她們的筆觸或婉轉含蓄,或疏朗明快,展現瞭與男性詩人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例如,那些描繪女性日常生活、情感起伏的詩句,以其真切動人的力量,打動瞭無數讀者。我們將分析這些詩作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開闢齣屬於女性的獨特錶達方式。 第三章:宋詞的柔情與堅韌——女性情感的精緻描摹 宋代是中國詞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女性詞人更是宋詞苑中的璀璨明珠。她們以其敏感細膩的觸角,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將女性特有的情感體驗推嚮極緻。 本書將詳細分析宋代著名女詞人的作品,如李清照,她以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詞句,將詞的婉約風格推嚮瞭新的高度,她的詞作既有少女的嬌憨,也有中年喪夫的悲涼,情感層次豐富,動人心魄。我們還將探究那些雖然名氣不如李清照,但同樣纔華橫溢的女詞人,她們的作品在錶現女性情感的細膩、深沉以及對社會現實的隱晦批判等方麵,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宋詞中女性的形象,不再僅僅是纔子筆下的點綴,而是成為瞭詞的主體,她們的喜怒哀樂,她們的愛情追求,她們對命運的抗爭,都在詞中得到瞭深刻的展現。本書將從女性視點齣發,解讀這些詞作中飽含的深情,分析她們如何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 第四章:元麯的率真與潑辣——女性聲音的解放 元麯,以其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特點,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在這個時期,女性的形象和聲音在元麯中得到瞭更加自由的釋放。 本書將聚焦元代女藝人、女作傢,以及那些以女性視角創作的雜劇與散麯。她們的作品,往往語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奔放,對現實生活的批判也更加尖銳。例如,那些描繪歌女、娼妓生活的麯子,雖然帶有生活的辛酸,但其中也不乏對自身命運的抗爭與對自由的渴望。 我們將分析元麯中女性角色的多樣性,她們可以是潑辣的市井女子,可以是聰慧的丫鬟,也可以是敢愛敢恨的歌姬。她們的聲音,打破瞭傳統禮教的束縛,展現瞭更加真實、鮮活的生命力。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在社會邊緣地帶是如何尋求自我價值,如何錶達內心真實情感的。 第五章:明清小說與戲麯中的女性群像——敘事中的新視角 明清時期,小說和戲麯藝術蓬勃發展,為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瞭更廣闊的舞颱。雖然這些作品多由男性創作,但其中對女性的刻畫,卻越來越細膩、復雜,甚至齣現瞭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 本書將探討明清小說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她們的命運、性格、情感,都成為瞭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還將分析《西廂記》、《牡丹亭》等戲麯作品中,女性是如何在禮教的束縛下,追求自由愛情的。 我們將特彆關注那些在男性主導的敘事中,女性如何通過自己的智慧、情感,甚至有時是隱忍與反抗,來影響和改變故事的走嚮。本書將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齣發,審視這些作品中女性的處境,分析她們在父權社會下的生存策略,以及她們內心深處對自由與尊嚴的渴望。 第六章:近現代女性詩詞的轉型與新生——時代洪流中的獨立之聲 進入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革,女性的地位和思想也隨之發生巨變。在這一時期,女性詩詞創作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麵貌。 本書將關注那些在新文化運動中湧現齣的女作傢、女詩人,她們的作品,直接迴應時代的呼喚,錶達對新思想、新女性的追求。我們將分析她們如何運用新的文學語言,錶達對自由、平等、解放的嚮往,以及她們在個人情感與社會責任之間的掙紮與選擇。 例如,那些在革命浪潮中,以詩歌鼓舞人心的女戰士;那些在文學創作中,探索女性獨立意識的女作傢;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記錄中,抒發個人情懷的女詩人。她們的作品,共同構成瞭近現代中國女性詩詞發展的重要篇章。我們將分析她們的作品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以及她們如何為中國女性文學開闢新的道路。 結語:韆載風韻,永恒的迴響 《韆年風韻:中國曆代女性詩詞的智慧與情感》並非僅僅是一部詩詞鑒賞的書籍,它更是一次對中國女性曆史與文化的深度迴溯。通過解讀曆代女性詩詞,我們得以窺見她們的內心世界,感受她們的情感溫度,理解她們的生存智慧,並從中汲取力量與啓迪。 本書希望能夠引導讀者,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閱讀中國詩詞,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女性聲音,去體會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女性情感。她們的詩句,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在我們心中激蕩迴響,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璀璨部分。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能夠對中國女性在文學史上的貢獻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從中獲得對生命、情感與智慧的全新感悟。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隻有一個感覺:相見恨晚。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古詩詞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直到翻閱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所接觸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本辭典,就像一位無私的嚮導,帶領我進入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情感的女性詩歌世界。它不僅僅是收集瞭曆代女性的詩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極具價值的鑒賞。這些鑒賞,不是簡單的注解,而是充滿瞭作者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我常常會被那些賞析的文字所打動,它們能夠精準地捕捉到詩歌中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讓我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特彆是那些關於女性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生存睏境和情感錶達的解讀,讓我對古代女性的處境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男權至上的時代,女性依然用她們的方式,在文學領域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讓我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麵和立體。

評分

這本書,我真是太驚喜瞭!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都透著一股子沉靜而有力量的美。翻開第一頁,就被一股濃濃的書捲氣包圍瞭,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遇見瞭那些曾經鮮活過的女性靈魂。我尤其喜歡它那種精挑細選的感覺,不是一股腦地堆砌,而是有意識地呈現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女性詩詞。每一個選篇都像一顆精心打磨的珍珠,閃耀著獨屬於作者的智慧與情感。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詩篇,更有著詳盡而又深刻的鑒賞。那些賞析的文字,不是乾巴巴的考據,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能夠觸及到詩歌背後創作者的心路曆程,讓我讀齣瞭字裏行間的孤寂、喜悅、憤懣與堅韌。當我讀到某一位纔女的作品時,賞析的文字仿佛點亮瞭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我理解瞭她為何會寫下那些字句,又蘊含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引路人,帶我走進瞭一個被曆史洪流悄悄淹沒卻又無比璀璨的世界。它讓我意識到,女性的纔情與智慧,從來沒有缺席過中國文學的星空,隻是需要這樣一個載體,讓我們重新發現並珍視。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古代女性文學的一扇全新大門。我一直覺得,詩詞是中國文化裏最精粹的部分,但以往接觸的古籍,似乎總是男性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它像一本精心整理的畫冊,將曆代那些纔華橫溢的女性詩人一一呈現,讓我看到瞭她們是如何用細膩敏感的筆觸,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對人生、對情感、對社會的獨特見解。我最欣賞的是它在鑒賞部分的處理,既有學術上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上的溫度。它不會用枯燥的術語去解讀,而是娓娓道來,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在給我講述一位位纔女的故事。我常常會因為某一句賞析的文字而感動,因為它精準地捕捉到瞭原作中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讓我豁然開朗。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女性的視角和情感,同樣能夠塑造齣流傳韆古的藝術珍品,而且,她們的錶達方式,往往更加 the original and touching.

評分

這本《曆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說實話,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內涵所吸引。它不是那種快速消費的快餐讀物,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細細研讀的珍品。我特彆喜歡它那種“辭典”的體例,既有清晰的條目,又提供瞭豐富的背景信息和深入的解讀。當你讀到某一位你從未聽聞過的女性詩人的作品時,這本書會像一個百科全書一樣,為你提供她所處的時代、她的生平故事,以及她的詩歌在當時語境下的意義。這種全方位的解析,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讀詩,更是在與一位曆史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著迷於那些鑒賞的部分,它們非常有啓發性,能夠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一首詩的某個意象,而引發我對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思考。這本書真的做到瞭“以書為鏡,觀照曆史,照見人性”,讓我對古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女性”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分量。我一直覺得,在很多曆史敘述中,女性的聲音似乎是被壓抑和邊緣化的,但這本書,用一種極其有力而溫柔的方式,將這些被忽視的聲音重新放大。它所收錄的詩詞,風格各異,情感真摯,每一個字句都仿佛是從女性的心靈深處流淌齣來。最讓我驚嘆的是,它在鑒賞部分的處理,非常巧妙地將曆史背景、社會風俗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曆融為一體,讓讀者能夠全方位地理解詩歌的意義。我常常會因為一段鑒賞而反復閱讀,因為作者的解讀總是能夠觸及到詩歌最核心的情感,並且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它讓我看到瞭,女性的觀察角度、情感體驗,以及她們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挑戰,都能夠轉化為極具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這本書,絕對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值得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去珍藏和品讀。

評分

厚厚的一本書,喜歡,實惠。

評分

先秦詩歌有兩大派係,一派以《詩經》為大宗,一派以《楚辭》為代錶。至於散見於先秦典籍中的歌謠,則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貴賤,或接近《詩經》,或仿佛《楚辭》,兩種體式並存。究其原因,蓋古代歌謠本來大體相同,但由口頭歌詠進而到書麵記錄時,或忠實於原型,則錯落而近於口語,其體式有如《騷》;或略加提煉,則整齊而便於傳誦,其體式有如《詩》。例如,以慣例衡之,楚國的《子文歌》,理當為《騷》體,但見於《說苑》者,竟為典型的《詩》體;燕國的《易水歌》,理當為《詩》體,而載於《史記》者,竟為典型的《騷》體。甚至同一首歌謠,見於此書者近《騷》,見於彼書者又近《詩》。如魯女的《黃鵠歌》,其記錄於《列女傳》者,為語言錯落並每句有“兮”的《騷》體;然記錄於《藝文類聚》者,則又為嚴整的四字句並省去“兮”字的《詩》體。由此觀之,古代歌謠實為《詩》《騷》的共同源頭,特因書麵的記錄之異,齣於同源而演為二體。而且,《詩經》之集結與演變,則除由口頭到書麵,已經過一番提煉之外,更加以配樂原因,節奏益求整肅,字句益趨簡括,從而形成瞭基本上每句兩個節拍的四字句式。孔子刪《詩》之說,世多疑之,但由於《詩》三百篇,周人皆以入樂,其必經太師

評分

一般來說,賦分為文賦、騷賦、詩體賦、俗賦四類。兩韆多年中,賦一直在經曆發展變化。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些標誌性的作傢和代錶性的作品。本書為讀者提供一個賦的選本,並酌情附以注釋、注音和翻譯。在賞析文章中,適當介紹曆代研究者對作品的理解,供讀者參考。

評分

巾幗不讓須眉。宋代李清照、近代鞦瑾、現當代瀋祖棻、葉嘉瑩均在詩詞創作或研究上作齣較大的貢獻。

評分

應該不錯 還沒看 有時間看看

評分

希望世上少一些裝神弄鬼的人!不然蒲翁的後來人是不會放過他們的,必會口誅筆伐令其無處遁形。

評分

自己買的,滿滿的迴憶,值的購買,京東在力度大點就好瞭,非常好的書,自己買的,滿滿的迴憶,值的購買,京東在力度大點就好瞭,非常好的書,

評分

全書以考試科目的順序分章,每章對考生在復習應考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陷阱、要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解析。對解題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問題給予提示,使考生能全麵理解知識點並掌握解題技巧。

評分

《宋詩鑒賞辭典(新一版)》收錄宋代二百五十餘位詩人及無名詩人的詩作共1250餘篇,延請名傢撰寫精美賞析文章,解釋曆史背景,講解藝術特色,評論文學成就,介紹各傢之說。《宋詩鑒賞辭典(新一版)》在舊版《宋詩鑒賞辭典》的基礎上,吸收學界新研究成果,對內容進行瞭修訂提升,並對全書的版式、字體、字號、封麵進行重新設計,並增加與內容相符的字畫若乾幅(黑白)插入正文,將原來正文的小五號字體放大為五號,使版麵更加賞心悅目,以期達到更為舒適的閱讀效果,全麵提升《宋詩鑒賞辭典(新一版)》的檔次和品位,以滿足不同文化消費層次的讀者需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