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何雪梅工作室珠宝首饰系列丛书 慧眼识宝:珠宝玉石选购鉴赏一本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何雪梅工作室珠宝首饰系列丛书 慧眼识宝:珠宝玉石选购鉴赏一本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雪梅 编
图书标签:
  • 珠宝鉴定
  • 宝石选购
  • 玉石鉴赏
  • 珠宝首饰
  • 何雪梅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珠宝学院
  • 慧眼识宝
  • 宝石知识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5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19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珠宝玉石的基础理论入手,引领读者走进珠宝玉石的殿堂,揭开各种珠宝玉石神秘的面纱,全面领略珠宝玉石神奇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掌握各种珠宝玉石的宝石学特征和了解其市场价值变化规律。

本书力求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又兼有一定的文化性和科普性,同时结合当前的珠宝市场状况,选择常见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珠宝玉石品种进行介绍,运用表格与图片相结合的表达手段,使读者易于掌握知识点,便于记忆,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书还将珠宝玉石的鉴赏、评价及首饰的选购、保养知识要领以小贴士的形式提醒读者,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消费者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加以运用。


作者简介

何雪梅,中国知名珠宝鉴定专家、珠宝文化学者,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一槌定音》栏目珠宝评鉴专家,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宝石鉴定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玉器年鉴》副主编,《中华玉石》杂志编委,《中国玉文化网•中国玉文化杂志》专家委员会资深顾问,《中国珠宝》杂志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008 / 宝石之王 —— 钻石

026 / 绿色宝石之冠 —— 祖母绿

038 / 姊妹宝石 —— 红宝石和蓝宝石

058 / 奇异宝石 —— 猫眼石和变石

068 / 画家的调色板 —— 欧泊

082 / 多彩宝石 —— 碧玺

100 / 海洋之心 —— 坦桑石

108 / 幸运种子 —— 石榴石

120 / 幸福之石 —— 橄榄石

126 / 海洋之魂 —— 海蓝宝石

134 / 冰晶之心 —— 水晶

146 / 友谊之石 —— 托帕石

156 / 温婉女神 —— 月光石

164 / 玉石之王 —— 翡翠

180 / 谦谦君子 —— 和田玉

196 / 亲民贵族 —— 蛇纹石玉

206 / 东方翡翠 —— 独山玉

216 / 成功之石 —— 绿松石

230 / 阿富汗国石 —— 青金石

238 / 梦幻霓裳 —— 玉髓、玛瑙

254 / 绿野精灵 —— 孔雀石

262 / 宝石皇后 —— 珍珠

274 / 海底之花 —— 珊瑚

286 / 大地之魂 —— 琥珀

296 / 海洋精灵 —— 砗磲

302 / 宝石贵族 —— 象牙

310 / 附录 1 珠宝玉石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312 / 附录 2 国外著名珠宝品牌

314 / 附录 3 常见宝石的主要产地

316 / 附录 4 珠宝玉石商业用语一览表

318 / 附录 5 生辰石

319 / 附录 6 生辰玉



《华夏遗珍: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探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发展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玉器艺术鉴赏与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玉石的起源与史前辉煌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玉石在中国文化中的初始地位及其在史前文明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将追溯至距今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详细介绍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玉器文化群的典型器物、工艺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 兴隆洼文化的“玉猪龙”及其文化意涵: 分析早期玦、璧、琮等形制的出现,探讨其祭祀功能和权力象征的萌芽。 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与礼制的确立: 重点解读玉琮、玉璧、玉钺的制作工艺,特别是高浮雕、浅浮雕等复杂技法的运用,以及这些器物如何构建了早期国家的权力与神权体系。对“神人兽面纹”的图像学解读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礼器与世俗化 随着夏商周三代的建立,玉器在礼仪制度中扮演了更为核心的角色,同时,玉料的来源、加工技术以及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商代的玉器: 关注商代玉器对动物形象的偏好(如虎、凤、龙),以及其与青铜器纹饰的相互影响。详细分析兽面纹、几何纹在玉器上的表现手法,并探讨玉礼器在祭祀活动中的具体用途。 周代的玉德观与“君子比德于玉”: 深入探讨孔子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的哲学思想如何塑造了玉器的审美标准。重点分析西周至春秋时期玉璧、玉璜、玉组佩的形制演变,以及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使用的玉器规格差异,揭示其严苛的礼制约束。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玉雕的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剧变,礼崩乐坏,玉器艺术迎来了空前的解放与创新。 透雕与镂空技法的飞跃: 本章详细介绍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复杂、繁缛的透雕技术。通过对玉带钩、玉佩饰的分析,展示玉匠如何将龙、蛇、螭虎等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缠绕交错,形成充满动感的“草虫纹”、“蟠螭纹”。 写实主义的萌芽: 探讨楚文化(如著名的“翁仲”形象)对自然万物的细致刻画,标志着玉器审美开始从纯粹的礼仪符号向世俗生活和个人情感表达过渡。 第四部分:秦汉的集权、实用与异域风尚 秦汉帝国统一后,玉器的生产和使用更加规范化,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 玉器的“厚重”与“实用”: 分析汉代玉器的主要类型,包括组玉佩、印章、陈设器(如仿青铜器的玉簋、玉壶)以及反映丧葬习俗的“金缕玉衣”。重点研究汉代玉器如何体现大一统帝国的宏大叙事。 玉材的地域性与外来影响: 探讨和田玉(昆仑玉)的稳定供应如何巩固了玉器的地位,并分析来自西域的珠玉、宝石在汉代玉器设计中的微小渗透。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清雅与唐宋的繁盛 这一时期的玉器艺术经历了风格的转换,逐渐从庄重转向灵动与精致。 魏晋的“清瘦”与文人趣味: 介绍受玄学和佛教艺术影响下,玉器造型趋向轻盈、简洁的趋势,以及人物题材雕刻中流露出的魏晋风度。 唐代的雍容华贵: 重点分析唐代玉器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如璎珞、摩羯纹的流行。分析唐代玉带板、玉碗等器物如何展现盛唐气象的富丽堂皇。 宋代的世俗化与审美转型: 探讨宋代文人阶层对玉器的推崇,玉器题材转向花鸟、山水、仕女,雕刻趋于精细入微,追求“似”与“巧”。 第六部分:明清两代的集大成与玉料的精雕细琢 明清时期,玉雕艺术达到技术上的巅峰,但审美风格也开始走向程式化和集权化。 明代的“仿古”与“仿生”: 分析明代玉器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对商周青铜器、宋代瓷器进行模仿的现象。重点剖析文房用具(笔架、插屏)的兴起。 清代的“乾隆工”与琢玉高峰: 详尽介绍清代玉器的特点,如对“巧色”、“分层雕”、“立体圆雕”的极致运用。分析清宫玉器档案中记载的品种、用料及制作工匠体系,指出其技术虽精湛,但艺术性上多为对前代的继承与模仿,最终形成“繁缛之美”。 结语:玉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温润”、“含蓄”、“中庸”等精神意象的承载,探讨了古代玉器艺术的审美标准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工艺美术,并展望了在现代材料学和技术背景下,古代玉器研究的当代学术意义。 本书特色: 图像学支撑: 配有大量高清、精选的馆藏玉器图片,并对重要纹饰进行局部放大和线描图解,方便读者对照学习。 工艺技术分析: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玉器,深入剖析其钻孔、琢磨、抛光等关键工艺的技术细节与工具应用。 史料结合: 充分利用《周礼》、《博物志》、明清内务府档案等一手史料,增强论述的可靠性和深度。 学术与鉴赏并重: 既是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的参考书目,也为普通玉器爱好者提供了系统、扎实的入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珠宝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一直对那些闪闪发光的宝石心存向往,但每次走进珠宝店,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那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就感觉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完全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步步把我拉入了珠宝玉石的世界。书里对不同宝石的颜色、净度、切工的解读特别清晰,配图也都很到位,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判断出哪些是品质上乘的宝贝。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教了一些实用的“防坑”技巧,比如如何识别常见的仿制品和优化处理,这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太重要了。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个随身的珠宝鉴定师,再也不怕被销售人员忽悠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珠宝的兴趣从肤浅的“漂亮”升级到了更有深度的“懂得”,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选购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珠宝鉴赏类的书籍,很多都过于侧重理论,读起来枯燥乏味,或者反过来,只注重“网红爆款”的追捧,缺乏系统的知识框架。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鉴赏思维链”。从基础的宝石学概念引入,到不同宝石种类的详细剖析,再到最终的保养与收藏建议,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火彩”和“闪光度”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某些钻石看起来比其他的更耀眼。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路径,它教会的不是“记住这个是什么”,而是“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它”。

评分

对于经常需要为伴侣挑选礼物的男性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命稻草。以前买首饰总是在款式和预算之间纠结,担心买到不值或不合适的。这本书在“选购场景”方面的指导非常实用。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喜好、不同场合(约会、商务、日常)适合搭配的宝石类型,都有具体的建议。它甚至细致到讨论了金属材质(K金、铂金)的选择与保养,这些细节往往是普通消费者忽略的。最关键的是,它教你如何提问,如何在不暴露自己是新手的状态下,从销售人员那里获取有效信息,这简直是实战经验的总结。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辨别宝石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根据收礼人的特质去挑选真正有意义、能表达心意的珠宝,让送礼这件事变得更有策略性也更有温度。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和玉石情有独钟的人,我早就想找一本能深入浅出讲解中国玉石的书籍,而这本正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对和田玉、翡翠、玛瑙等国内主流玉石的文化渊源、矿物学特性,以及传统鉴赏标准做了详尽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玉石“手感”和“光泽”时的细腻笔触,那些关于“温润”、“脂光”的描述,远比干巴巴的参数更有感染力,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玉石的肌理。书中对不同产地玉石的细微差别也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翡翠,价格会天差地别。这本书不仅仅是本选购指南,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玉石文化史,读完之后,我对佩戴的玉饰多了一份敬畏和理解,不再仅仅是把它看作一件饰品,而是承载了历史与匠心之物。

评分

我之前对彩色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它们的水很深,价格波动大,而且优化处理手段复杂难懂。这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专门解读这三大宝石,简直是我的福音。它详尽地对比了不同产地(如缅甸红宝、斯里兰卡蓝宝)的典型特征,并着重分析了“有烧”与“无烧”的价值差异和市场接受度。在祖母绿部分,书中对“克拉油”和“注油”的鉴别方法描述得细致入微,配有清晰的图解,让我对这些复杂的优化手段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高阶话题,而是将其“降维”讲解,让普通人也能理解其中的价值逻辑。读完之后,我对彩色宝石的了解深度得到了质的飞跃,那种面对稀有珍宝时的自信和从容,是任何价格标签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还行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详实。记载评论恰当,读者点读。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详实。记载评论恰当,读者点读。

评分

本书从珠宝玉石的基础理论入手,引领读者走进珠宝玉石的殿堂,揭开各种珠宝玉石神秘的面纱,全面领略珠宝玉石神奇的魅力

评分

读读对买货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评分

东西还是不错不错————————————————

评分

还行

评分

太粗略了,只是概括性的!

评分

太粗略了,只是概括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