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为2015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演化与计算研究中心(筹)主办的“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郑张尚芳、游汝杰、朱晓农、陶寰、郑伟等24位语言学专家学者撰写的21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覆盖了对吴语、闽语、湘赣粤桂等地的方言,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方言的语音与音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变化,很有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从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算起,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已发表的方言描写、分区、历史、接触等方面的论著不计其数。但对边界方言的共时描写及其演变、方言边界性(/边缘性/过渡性)的具体表现、边界方言研究的理论价值等问题,尚未引起充分关注。《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首次对该论题做了全面探讨,研究对象涵盖吴、闽、粤、客、湘方言及北方官话、晋语、湘南土话等;内容方面,除了结合方言实例,对方言接触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也有对某个或某一区域方言的声、韵、调等音节结构成分进行描写或探源等;研究方法多样,既有传统描写与比较,也有田野语音的实验分析与统计、建模等。
本书为2015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演化与计算研究中心(筹)主办的“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郑张尚芳、游汝杰、朱晓农、陶寰、郑伟等24位语言学专家学者撰写的21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覆盖了对吴语、闽语、湘赣粤桂等地的方言,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方言的语音与音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变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郑伟,1979年生,江苏常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语言学》执行主编,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音韵学、方言学、汉语史的研究。
精彩书评
方言分区跟音位归纳一样,有多种可能性,方言区划和界限并非绝对。从词汇、语音等不同角度分出的边界可能不一样。调查边界方言时,从方言本身的过渡性、边缘性考虑,应注意调查的方法,单字调查和词汇调查都要使用,因为单字音往往会表现出边界性,词汇音则通常更“本土”;文读音会更倾向于表现出边界性,白读音则会更多地反映本地方言的典型特征。 ——郑伟
目录
郑伟 关于边界方言与方言边界(代前言)
郑张尚芳 皖南方言中强送气弱通音声母的分布及变异
游汝杰:江苏省溧水县方言述略
朱晓农、朱瑛、章婷:边缘吴语:通泰方言案例
陶寰:苍南蛮话的浊音声母及相关问题——兼论方言接触中的他控音变
凌锋:作为边界方言的中心城市方言——以上海市区方言浊擦音现状分析为例
沈瑞清:上海话异读的语义限制与语音偏好——涌现音系学的视角
盛益民:浙江古严州府和杭州府交界地带的富阳东梓关吴语
张梦翰:从吴语古阳声韵韵尾的分布推测移民路线
史濛辉:苏州方言中的官话成分
郭必之:大田前路话在闽语中的位置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吴瑞文:论祭、支两韵在闽语中的分合关系及其拟测
覃远雄:桂北平话的声调及其演变
庄初升:兴国县潋江方言组和t组声母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夏俐萍:湘南土话帮、端系声母的特殊读音
黄玉雄:都斛话咸摄深摄的读音层次与四邑方言的性质
邹晓玲:凤凰县沱江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类型与层次
张吉生、杨一凡:晋豫边界鹤壁地区“子”变韵的音系理据
刘泽民:从音类格局看方言接触导致的音系演变
王为民:汾河片中原官话梗摄三四等白读的早期形式
吴永焕:接触与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
郑伟:入声音节在方言接触中的表现
后记
精彩书摘
边界地带的方言在语言特征上往往表现出边缘性或跨界性,所以在分区、定性上会体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举例来说,什么是吴语的典型特征,或者是哪些方言属于典型吴语?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最早提出把塞音、塞擦音是否三分(如“帮滂並”、“端透定”、“庄初崇”等)看作是吴语的典型特征。所谓“三分”,是指历史音类在共时表现上“三分”,具体怎么“三分”,倒在其次。比如绝大多数方言(如苏州)是“帮[p]、滂[ph]、並[b]”的三分格局(並母更准确的音值描述是“清音浊流”[b?]),上海南汇是“帮[?]、滂[ph]、並[b]”,浙江庆元为“帮[?]、滂[ph]、並[p]”;浙江浦城为“端[l]、透[th]、定[t]”,安徽当涂则为“端[t]、透[th]、定[?]”。既然是用作分类的“特征”(独特的表征),则应该满足“对内一致、对外排他”的基本标准。但是,运用该标准时还需考虑到地理上是否邻近,所以虽然塞音、塞擦音三分“除了见于今吴语外,还较集中地见于湘西南和粤北的湘语娄邵片和湘西北的湘语吉叙片,并且零星地散布于赣北鄱阳湖北部沿岸的湖口、星子、都昌和武宁,湖北东南角的蒲圻、崇阳、通城,湖南东北角的临湘和岳阳”,这些方言所处的地区与吴语在地理上不邻接,因此即使符合“三分”的标准,也不算吴语。所以,“对内一致、对外排他”需要“非毗邻方言可有例外”作为补充。 ……
汉语方言的疆域与流变:语音、音系及相关学说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的“边界方言”的语音演变,而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汉语方言在历史长河中语音与音系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这些规律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框架与学术思潮。本书内容涵盖了汉语方言语音学、音系学、历史语言学以及方言学等多个领域,力图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汉语方言演变图景。 第一章:汉语方言地理与分区的再思考 本章将审视传统的汉语方言分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划分思路。我们将考察不同方言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地理环境、历史迁徙、民族交往等因素对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重点将放在探讨“边界”概念在方言研究中的多重含义:地理边界、语言接触边界、文化边界,以及这些边界如何塑造了语音的差异与融合。我们将引入空间分析技术,借助GIS等工具,可视化呈现方言的地理分布与演变趋势,使方言分区不再是静态的地理划分,而是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的体现。例如,我们将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如何导致方言的扩散、接触和分化,以及这些流动如何在地理空间上留下印记。同时,本章也将批判性地审视以宏观数据为基础的方言分区,强调田野调查与微观分析在精确勾勒方言边界方面的关键作用,探讨如何通过精细的语音测量和音系特征比对,识别出更具细致性的方言细区和过渡地带。 第二章:语音演变的普遍规律与汉语特色 语音演变是语言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本章将梳理语言学界关于语音演变的普遍规律,如音位脱落、音位增生、辅音弱化、元音变化、音变规律的系统性与类化性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聚焦汉语方言的语音演变,分析其独特性和共性。我们将从音韵史的角度出发,追溯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语音面貌,并考察历代文献中记录的语音变异现象。重点将放在分析汉语特有的音变机制,例如鼻音韵尾的变化、声调系统的演变、舌叶音和舌面音的区分与融合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语音数据和历史文献证据,展示汉语语音演变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方言区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所表现出的地域性特征。本章还将探讨音变与社会因素的关联,例如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对语音变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方言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某些语音特征在不同方言中的保留、演变或消失,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驱动力,例如社会认同、语言经济性等。 第三章:音系结构的变化与方言的分类 音系是语音系统组织和运作的规律。本章将深入探讨汉语方言音系结构的演变。我们将分析不同方言区在音位系统、音节结构、韵律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我们将考察声母、韵母、声调的数目与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则。重点将放在分析音系变化如何影响方言的分类,以及如何利用音系特征作为区分方言的重要依据。我们将探讨一些方言区音位系统的简化或复杂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语言接触、社会变迁的关系。本章还将引入计算语言学的方法,利用音系特征进行方言的聚类分析,构建更精细、更科学的方言分类体系。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方言区在鼻化元音、喉音、舌尖后音等特征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方言的辨识度和互通性。我们将重点考察声调的演变,如平上去入的消失、声调组合规则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方言的音乐性。 第四章:历史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方言语音演变 历史语言学为我们理解方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本章将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过程。我们将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方言的语音特征,重建其共同的祖语面貌,并分析它们的分化历程。重点将放在分析语音演变规律在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变异性,以及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佐证我们的推论。我们将探讨语言接触、词汇借用、语音模仿等因素对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本章还将讨论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在语音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假借、形声等构字方式如何反映了古代的语音面貌,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用于推断语音的演变。我们将深入探讨历史上不同汉字注音体系(如反切、韵书)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五章:方言语音演变的理论模型与前沿研究 本章将回顾和探讨当前方言语音演变研究中的主要理论模型,包括生成语音学、功能语音学、认知语音学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在解释汉语方言语音现象上的适用性。我们将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声学语音学、计算机模拟、大数据分析等,并探讨它们在方言语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将放在讨论如何整合多学科的视角,构建更全面、更深刻的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理论。我们将审视新的理论视角,如以认知为基础的音变理论,探讨学习、记忆、类化等认知过程如何影响语音的传播和演变。本章还将关注新兴的方言研究领域,例如数字人文与方言学、方言保护与数字化等,探讨这些领域为方言语音演变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将深入探讨方言学家在面对语言变化和消失的现实时,所提出的保护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和保存濒危方言的语音数据。 第六章:语音与音系演变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的演变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本章将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方言语音和音系演变的深层影响。我们将考察语言接触、社会认同、身份建构、语言态度的变化如何驱动语音的演变。例如,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程度高低群体)在语音使用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重点将放在分析“边界”地带的语言接触现象,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催生新的语音特征或加速原有语音特征的传播。我们将探讨语言的社会变异与语言的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体现在方言的语音演变中。本章还将讨论语言的“标准”化过程,以及它对方言语音演变带来的冲击。我们将考察现代媒体、教育体系、人口流动等因素,如何影响方言语音的传播和演变,以及如何塑造人们对方言的认知和态度。 第七章:汉语方言的语音与音系演变案例研究 本章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方言区,进行深入的语音与音系演变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前面章节所讨论的理论和规律。例如,我们将选取一个以鼻音韵尾消失为突出特征的方言区,详细分析其演变过程、原因及影响;选择一个声调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的方言区,探讨其演变路径与机制。这些案例研究将涵盖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方言类型,力求展现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将运用前面章节介绍的多种研究方法,对选取的案例进行细致的语音测量、音系对比和历史文献梳理,力求提供翔实可靠的研究证据。我们将重点关注案例中的“边界”现象,分析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区域,语音和音系如何相互影响、融合或对立。 第八章:方言语音演变与语言接触的相互作用 语言接触是驱动语言演变的重要力量。本章将深入探讨汉语方言语音和音系演变与语言接触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分析不同方言区之间的语音和音系特征的接触、传播和融合现象。例如,我们将考察在方言混合区域,语音和音系特征的“平均化”或“极端化”现象。重点将放在分析语言接触如何导致新音位的产生、音位系统的重组、以及语音变异的加速。本章还将讨论语言地位、社会经济因素等对语言接触过程中语音演变方向的影响。我们将深入研究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方言群体的迁徙与融合,分析这些大规模的语言接触事件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汉语方言的语音面貌。我们将探讨“混合语”和“克里奥尔语”等极端语言接触现象在汉语方言中的可能表现,以及它们对方言语音演变的启示。 第九章: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本章将总结当前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研究中的主要挑战,例如数据收集的难度、历史文献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解释力等。同时,也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跨学科合作、技术创新、理论深化等。我们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克服数据收集的困难,例如开发更智能的语音识别和分析工具。重点将放在如何将方言语音演变研究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更紧密地结合,以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本章还将讨论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趋势,以及如何为濒危方言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展望未来,提出构建更完善的汉语方言语音演变数据库、开发更强大的方言语音分析软件等设想,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平台。 本书旨在为研究汉语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的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术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促进汉语方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