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佛教与中外交流》探讨了中古史中佛教与中外交流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东亚佛教的“边地情结”和祖谱建构、中古佛教史上几位名人如昙无谶、法藏、智慧轮等的生平事迹考证研究、梁武帝皇宫中的佛教设施和佛教活动、中古译经过程研究、中西佛教互相影响和交流等,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都比较精彩,颇有学术价值。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分析了天台宗四部主要作品——《传述一心戒文》、《睿山大师传》、《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显戒论缘起》——所含括的几件文书。这些文书不是被认定为最澄的“付法文”,就是与后者紧密相关。然而,如我所论无误,这些文书表现了最澄的门徒为重新阐释和合法化最澄所得的密法传承所做的努力。
《传述一心戒文》中包含了一个所谓的“朝廷度牒”,自称由桓武天皇政府颁发给最澄,以证明其宗教成就。然而,仔细观察之下,这件“度牒”的来历颇为可疑,它试图拔高最澄的主要密法导师顺晓,声称他是一位名僧,是印度密法大师善无畏的三代弟子。这种诉求相当引人瞩目。我们在《睿山大师传》与《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中发现了一通“付法文”,据说是顺晓授予最澄的。这一“付法文”也是在日本伪造的,目的在于将最澄导入一有名的法脉。该法脉据称为善无畏所创,并由一新罗僧人义林所传承。该“付法文”说是义林向顺晓传授了密法,而顺晓自己又授法予最澄。它的出现标志着台密法脉构想的正式形成。据此“付法文”,该法脉可追溯至唐中国,乃至印度。
最后,我们在《显戒论缘起》中找到了最澄“付法文”的第二个版本。这个版本的“付法文”对支撑早期天台宗的某些重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至关紧要。它将最澄传自顺晓的密法重新阐释为一种“真言—悉地的三重匹配”,并隐含了“三部互糅”的观点。最澄从顺晓那里接受的密法因此被刻画为三部密法(金刚界、胎藏界与苏悉地)的统合。这种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超越真言宗的密法传统,而后者自称为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的结合。
由于最澄的嫡系弟子(尤其是光定与真忠)和他的二代弟子(以圆仁为杰出的代表)的持续努力,最澄的密法传统在9世纪中期被牢固确立起来了。然而,尽管当天台宗在与真言宗争夺日本密法的统治地位时,从“付法文2”这样被伪造的文书中获益良多,但天台宗人也会对“真言—悉地三重匹配”这种理论没有任何典据而感到尴尬,他们亟需为这三重配对寻求典据。正是这种宗派因素促成了又一轮伪造———这次是围绕着“悉地三部”而展开的。天台宗将它们伪造成译自梵文的汉文译本。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此三部密典。
……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抱有疑虑,总觉得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宏大复杂。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他用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毫不拖泥带水。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转折点时,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展现了复杂人性的多面性。你看待那些所谓的“反派”时,会发现他们的动机并非全然邪恶,而是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奈选择,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耐人寻味之处。这种克制而又深刻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佩服不已。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咂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仿佛在品鉴一壶陈年的老茶,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韵味,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请注意:根据您的要求,我不能提及您提供的书名“佛教与中外交流”,也不能包含该书的内容。因此,以下评价将是基于一个读者对一本其他书籍的感受的模拟,以满足您对文风和结构的多样化要求。)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总能精准地抛出悬念,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特别是关于主角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抉择部分,文字的张力简直令人窒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描摹人物内心挣扎时所下的苦功,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连带着我这个局外人也跟着紧张起来。而且,作者对环境的描绘也极其细腻,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深宫的寂静,都仿佛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鲜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剪影,这种萦绕不散的艺术效果,才是真正好书的标志。
评分坦白讲,我属于比较挑剔的读者,很多被推崇备至的作品,我读起来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火候”。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逻辑的清晰,又完全没有学术腔的枯燥乏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音乐感,即便是描述最枯燥的理论推导,也能读出一种行云流水的韵律感。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长句的结构,它们如同精密的乐章,层层铺陈,句中的小短语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时的节奏感和呼吸感。我甚至好几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生词,而是单纯地回味某个句子本身的美感,这在当代文学中是相当罕见的体验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质量完全超乎我的预期,这绝对是收藏级别的装帧。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特有的微哑光质感,握持感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引文的处理上所采用的古典元素,既不显得老套,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的严肃性。装帧设计者无疑是下了大工夫的,边角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精致,即便是我这个平时不太在意书籍物理形态的读者,也忍不住要经常摩挲封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间接反映了出版方对这本书价值的认可,也让读者在阅读之外,获得了一种物质上的愉悦感。对我来说,好的书籍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其自身的物件美学同样重要,而这本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个好的故事,到底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读完这本作品,我的答案更清晰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作者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自己已经看透局势的时候,突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另一种逻辑和因果链条。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地重塑你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张力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在这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学会了用更辩证、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曾经固化的认知。这种智力上的激发和拓展,是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的贡献。在此书之前,西方学者撰写中国通史时,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仪式等方面的激荡外,很少强调佛教曾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传与物质文化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颖的启发意义。
评分带距之笔:高德耀关于中国斗鸡的研究
评分姚伯多造像碑:早期灵宝经中“道-佛主义”的证据
评分真的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真的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包装完整无磕碰物流给力
评分不错的作品值得好好阅读天天向上
评分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