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
  • 蒋勋
  • 文化
  • 历史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岛屿
  • 人文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2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61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4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 蒋勋粉丝 2. 文学类、小说类读者 3. 集中在一线和二线重点城市,尤其以北上广、江浙沪一带。 4. 年龄层在25岁-40岁,主要构成为:有一定经济基础、对美学有鉴赏能力和求知欲的读者,文艺青年

l 蒋勋文学与美学的起点,书写他心中私藏的岛屿故事。

l 50篇飞阅岛屿的记忆,50段心房萦回的温度。全书融合散文、小说、诗歌、甚至寓言的元素,解读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让这些记忆中的温度,随着他的文字,逐渐释放开来。

l 聆听蒋勋和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美学大师真挚的自我剖析。我们在那些充斥着肤浅的八卦和对话的生活中,是否保留那么一点儿间隙,回到最初的心性,留给独白。

l 孤独美学经典再现,精装典藏,精美印刷。


内容简介

《岛屿独白》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蒋勋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聆听蒋勋与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刊载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

蒋勋的描述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很有趣的是,在我自己出版的作品里,销路比较好的都是一些较为温柔敦厚者。我有温柔敦厚的一面,例如会帮助晚上跳墙的学生回去,写在小说里就是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我也有叛逆的一面,如《因为孤独的缘故》《岛屿独白》两本作品,却只获得少数人的青睐——我很希望能与这些读者交流,让我更有自信维持自己的孤独,因为我一直觉得,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蒋勋


目录

016  独白

020  歌者

026  狗

030  坠落

034  癞皮

040  欢迎

046  飙

052  恶灵

058  谶纬

064  漂浮

070  绳索

076  台风

082  芝麻

086  木麻黄

090  我是狗

094  夜郎

098  扶桑花

104  月圆

108  秋水

112  岛屿南端

116  枫香

122  领域

128  孑孓

132  宠物Ⅰ

138  鱼

144  芒草花

148  人脸

152  记忆

158  捷便

162  孔雀

166  中断

172  老去

176  您够淫荡吗?

182  静坐

186  奶

190  马

196  非马

202  宿命

206  鼠

212  莲花

216  乞讨者

220  微笑

224  战争

228  杜鹃

232  春日小镇

236  公鸡

240  宠物Ⅱ

246  夏之挽歌

252  前去背叛

256  再见,油桐花


精彩书摘

我尝试在岛屿上建立一种独白的革命,拒绝沟通,拒绝妥协与和解。


阅读,解释,猜测,其实都只是在探索窥伺命运本身,与解读无关。

诗句其实是非常无辜的。它注定了被解读的命运。

从思维逃亡,从逻辑逃亡,从一切顺理成章的规矩与制度中逃亡。

独白将是岛屿唯一的救赎。

在一个不可知的岛屿角落,与自己逃亡的独白相遇,十分孤独,也十分骄傲。

这是写给孤独者的书。


据说,记忆中所有前世的种种,都只是今生的独白,因此,宿命中我必然坐在此时的窗前,等待天光降暗、降暗。


据说,沿着这样脏臭的河流走去,就可以看到最早升起的今年最圆的月亮。


礼貌近似一种防线,防御着别人侵入这隐密的心事领域。城市居民逐渐架构起了新的城市伦理:孤独、疏离,而又不忘礼貌与微笑的新形式的道德。

不知道为什么,也使人有一种哀伤,彷佛在逐渐定型的中产者的阶级品味中,使人嗅到了一种生命被豢养后的无奈,一种矫情的幽雅,一种仿佛被阉割了的人的温驯。


芒花做为一种花,是多么苍凉的象征啊!它用那么悲伤的方法四处蔓延着,在每一个荒芜的处所留下一些子嗣。在坟冢累累的山间,干涸的河床砂石地上,在废弃的砖瓦的窑厂,在铁路沿线的两边,在无人居住的宅邸的院落,在许多车站的终点,在每一个有机会荒芜的土地上,找到一点点空间,便寄托下了这忧伤的子嗣。


命相的领域不能依靠世俗现实的逻辑, 逻辑的理则推论越强,越远离测知命相的本质。


我们偶然感觉到的身体上无缘由的痛吧,我们偶然感觉到心中一阵不寒而栗的悸动,我们偶然盈满泪水的眼睛;不可解、不可知的种种,因为这些,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岛屿相遇,相爱或彼此憎恨,那双被椎刺后如黑洞般阒黑幽静的眼睛,都一一探测到了,他也只偶尔说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对一般人而言,是完全不可解的。


前言/序言

《岛屿独白》原来是陆续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一个星期一篇,整整写了一年。

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分时候,我好像是在用写诗的心情。

我称它为“独白”,是因为并不意图它可以变成一种“对话”。

也许是因为这一年特别厌烦对话吧。

太多的“对话”,使整个岛屿流失着最纯粹的人的独白。

我想找回一点点独白的可能。


我在岛屿四处游走,有时候在芒草飞扬的中北部的山丘,有时在东部的海隅,因为阳光的关系,我更常流浪到岛屿的南端,在巨船出入的港湾,看繁华的城市入夜。

独白从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开始,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月结束。

季节可能是这一系列独白中很重要的线索。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灭。

有一个叫伊卡的男子,和他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狗,可能是独白的主人。但是独白并不意图被阅读,所以,主人或陌生的过客,也并没有太多差异。


我尝试在岛屿上建立一种独白的革命,拒绝沟通,拒绝妥协与和解。

独白也可能连心事都不是。它只是迷恋于一种现象的叙事。

它是幻象,或是真实;是祝福,或是诅咒;是爱恋,还是仇恨;都并不重要。

如果独白可以真正独立成为一种存在,不被解读,不被猜测,不被当作任何形式的暗示或主张。


我喜欢自己的独白成为不可解的诗句。很像庙宇里留待彷徨者偶然选的一支命运的谶句,我们阅读、解释、猜测,其实都只是在探索窥伺命运本身,与解读无关。

诗句其实是非常无辜的,它注定了被解读的命运。

如果,有一种独白,可以不被解读,岛屿将可能更像一座岛屿吗?

我想在岛屿上进行一种解读的屠杀,在阅读沦落成为庸假的知识之前,肢解和断裂自己,避免被解读的悲惨下场。


因此,《岛屿独白》是使人逃亡的书吧。使死囚者忽然拥抱起执刑的枪手,使捕猎的网罟一刹那间释放了所有猎人的喜悦,使妩媚女子的新乳成为城市“领袖”耽饮的剧毒的液体……

是的,从思维逃亡,从逻辑逃亡,从一切顺理成章的规矩与制度中逃亡。


独白将是岛屿唯一的救赎。

在一个不可知的岛屿角落,与自己逃亡的独白相遇,十分孤独,也十分骄傲。


这是写给孤独者的书。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八里


二○一五年二月六日

独白


我竟然写了这本书,在十九年前。那时的我还残留的热情或许也都熄灭了。二○一五年刚过立春,我重读这一卷手札,觉得好像是在读一个死去的孤独者的日记。我走到清迈山边的悟孟寺,看树叶无风自落,看老年的狗目光涣散,生命逐渐进入失忆,大脑白化的区域扩张,让藏在深深沟纹里的事件一一清除,像记忆体清除档案。


你害怕失忆吗?你曾经经验的爱或者恨,你曾经经验的痛或者痒,你曾经经验的荣宠或耻辱,你曾经经验的拥抱或失落,你曾经有过的哭或者笑——每一个经验储存成一个档案,藏在大脑的沟纹里,偶然释放能量,你就不自觉落泪或发出哈哈的声音。


然而档案要清除了,孤独者像最后押赴行刑的死囚,看着枪手,蒙上眼罩,然后一片空白。

失忆这么美好?死亡也不例外?


那个身体曾经被节节肢解,没有嗔恨,所以那个身体是失忆的身体吗?无我相,无人相。我们只是在失忆里慢慢习惯“这不是我”的状态,看着自己的肉身肢解,听着痛苦的呼号,闻到血的腥味,然而“无我相”“无人相”。“佛”只是人的否定(弗去)吗?所以是一个合成的字,本来并不存在,是“人”而逐渐失去了“人”,弗去,弗去,像是我失忆最后的一道咒语,档案可以完全清理干净了,像纯粹的空白。


岛屿独白:在土地与记忆的缝隙中回响 台湾,这片太平洋上的璀璨岛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与深刻的思考。它既是自然的奇迹,也承载着人类的足迹与情感。在《岛屿独白》这部作品中,我们并非要讲述一个宏大的叙事,也不是要梳理一条线性的历史脉络,而是试图捕捉那些潜藏在土地肌理、人文气息和个体生命中的低语。这些低语,如同岛屿风中的私语,又似海潮拍打礁石的回响,共同构成了台湾丰富而复杂的“独白”。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试图从一个极为个人化、却又深具普遍性的视角,去触碰台湾最细微、最真实的存在。它不强求面面俱到,不追求学术的严谨,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邀请读者一同漫步在台湾的各个角落,去感受那些被日常淹没的风景,去倾听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声音,去品味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情感。 一、土地的印记:山海之间的人文脉络 台湾的山,峻峭而秀丽,从中央山脉的巍峨,到阿里山、玉山的挺拔,它们不仅是地理的屏障,更是文化的摇篮。山脉的褶皱里,流淌着原住民古老的传说,渗透着客家人的勤恳,也见证了汉人开拓的艰辛。作者将目光投向这些山峦,不是为了描绘它们的壮美,而是为了探寻山林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些采药的老人,那些守护山林的猎人,那些在山脚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他们与土地的互动,是台湾最质朴、最动人的篇章。 海,是环绕着台湾的温柔怀抱,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台湾的海,有东部的澎湃,西部的宁静,南部的热情。从渔民的辛勤劳作,到海港的繁忙喧嚣,再到那些漂洋过海的移民故事,海洋塑造了台湾的性格,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乡愁。作者不会仅停留在对海景的赞叹,而是会深入到那些与海共生的生命里,去理解渔民的技艺,去感受海风中的孤独,去想象那些从海上远眺故土的眼神。 河流,是岛屿的血脉。从北到南,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滋养了土地,孕育了文明,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作者可能会走进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去聆听它的潺潺流水,去发现它沿途的生态,去思考它如何悄悄地滋养了周围的社区,如何串联起人与土地的记忆。 二、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回声与文化的交织 台湾的历史,是一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史诗。从原住民的土地,到郑氏王朝的开垦,从荷兰、西班牙的短暂统治,到明郑、清领时期的开发,再到日据时期的现代化,以及战后国民政府的迁台,每一段历史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并非要进行枯燥的历史梳理,而是会选取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去展现历史的温度。 比如,一座古老的庙宇,它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中心,是历史的见证者。庙宇的梁柱上雕刻的图腾,墙壁上的壁画,香客的祈祷,都蕴含着时代的故事。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位庙祝,他的一生与庙宇紧密相连,他守护的不仅仅是神明,更是那份属于社区的集体记忆。 又比如,一条老街,它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曾是历史的见证者。老街的建筑风格,店铺的招牌,巷弄里的居民,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作者可能会走进一家传承了几代人的老店,去品味那份不变的味道,去聆听店主讲述家族的兴衰,去感受那份对传统的坚守。 日据时期留下的建筑,虽然带有异国风情,却也融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这些建筑,如同历史的碎片,提醒着我们那段特殊的时期。作者可能会关注这些建筑的变迁,以及它们在新时代中被赋予的新意义。 战后,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与原有的文化相互激化,形成了独特的“眷村文化”、“外省文化”等。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个眷村,里面的生活气息,老一辈人的乡愁,以及年轻一代人的身份认同,都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文化景观。 三、生命的絮语:日常中的诗意与情感 《岛屿独白》的核心,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它深入到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情感。 清晨,在某个城市的街角,一家小吃摊的袅袅炊烟,香气四溢,那是唤醒这座城市的温柔信号。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位辛勤劳作的小贩,他的汗水与热情,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图景。 黄昏,海边吹来徐徐海风,一对老夫妇并肩坐在沙滩上,静静地看着日落。他们的沉默,却蕴含着一生相伴的深情。作者可能会捕捉这样平凡的瞬间,去展现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孩童的笑声,穿梭在巷弄之间,那是生命最纯粹的活力。作者可能会记录下孩子们的游戏,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纯真,去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 台湾的茶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杯茶,可以消暑解渴,可以交流感情,可以沉思冥想。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个茶馆,里面形形色色的人们,一杯茶,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 夜市,是台湾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小吃,热闹非凡的景象,构成了台湾独特的夜生活。作者可能会走进夜市,去感受那份烟火气,去品尝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去观察那些在夜市里寻找生活乐趣的人们。 四、自然的低语:在和谐与冲突中探寻 台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热带雨林到亚热带阔叶林,从高山湖泊到温泉地带,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 作者不会仅仅赞美台湾的自然美景,而是会深入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去观察人与自然如何互动。比如,观察一位农夫如何耕种土地,如何与土地的节奏相处,如何在丰收的喜悦中感受到自然的恩赐。 又比如,关注生态保护的议题,那些为守护一片森林、一条河流而努力的人们。他们的行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作者也会描绘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动植物,它们的生存状态,它们的生命故事,都构成了台湾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艺术的目光:在创作中寻觅台湾的灵魂 艺术,是表达情感、记录时代、探索生命的重要方式。《岛屿独白》也可能触及到台湾的艺术创作。 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电影,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台湾的魅力。作者可能会采访一位艺术家,去了解他们如何从台湾这片土地上汲取灵感,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台湾的理解与情感。 也许会提及台湾的传统工艺,比如陶瓷、木雕、刺绣等,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结语: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这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台湾丰富的内在世界。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情感的探索。通过对土地的深情凝视,对历史的细腻解读,对生命的温柔关怀,以及对艺术的敏锐捕捉,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诗意的台湾。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一次呼吸都可能触碰到一种情感,每一次回望都可能唤醒一段记忆。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这个在太平洋上闪耀的岛屿,它所诉说的,那永恒而独特的“独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蒋勋先生的书一直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喜爱。他的文字,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台湾,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或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但我相信,在蒋勋先生的笔下,它会拥有灵魂,会变得鲜活起来。 我很好奇,他会从哪些“独白”的角度来切入?是关于那些被遗忘的历史角落,那些承载着过往记忆的老建筑?还是关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坚守的传统手艺人,他们的技艺又蕴含着怎样的生命哲学?又或许,他会从那些看似平凡的自然风光中,解读出台湾独特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蒋勋先生解读艺术的视角非常欣赏,他总能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与个体情感的连接。我期待他能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解读上。他会不会讲述那些在台湾历史上留下的重要人物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又如何影响了台湾的进程? 我更期待的是,他能否通过这些“独白”,引发读者对自身与土地关系的思考。我们与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羁绊?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珍视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 这是一本充满探索意味的书,我深信,它会带给我一场关于台湾的人文盛宴,一次关于心灵的洗礼。

评分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被那些承载着回忆、承载着故事的物件所吸引。对于我来说,蒋勋先生的书,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他的文字,如同温暖的潮水,轻轻地拍打着心岸,泛起层层涟漪。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这片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而蒋勋先生,又是如何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片土地的灵魂?我尤其期待他如何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气息融为一体,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被时光洗刷的建筑,在字里行间重新焕发生机。 台湾,这个我既熟悉又似乎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岛屿,总是在我的思绪中若隐若现。它有山,有海,有人文,有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元素交织在一起。我很好奇,蒋勋先生会从哪个切入点开始他的“独白”?是那些承载着悲欢离合的老街巷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信仰?又或许,是那些在海风中摇曳的古老树木,或是那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风景? 我相信,他的文字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绘,更会触及那些隐藏在风景背后的人物,那些塑造了这片土地性格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老一辈的渔民,用辛勤的双手耕耘着大海;或许是辛勤的农民,用汗水滋养着土地;又或许是坚守传统的手艺人,用匠心传承着古老的技艺。这些鲜活的生命,构成了台湾最真实的底色。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蒋勋先生的笔触,去感受这份深沉而又细腻的土地情感。

评分

提起蒋勋,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温文尔雅的形象,以及他那深入浅出的艺术解读。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台湾这片土地,我感到无比的期待。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是岛屿自身在低语,而蒋勋先生则是那个最能倾听、最能理解这低语的人。我总觉得,他对艺术的敏感,同样能延伸到对人文、对历史、对自然的感知。 我尤其好奇,他会将如何去“说”台湾?是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将历史事件串联成有趣的片段?还是像绘画一样,用文字描绘出台湾的山川河流、城市街景,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我一直对台湾的多元文化背景很感兴趣,它融合了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近代受到的日本和西方文化影响。我希望蒋勋先生能在这本书中,深刻地剖析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又如何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 尤其是在“独白”这个词上,我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外界的叙述,更是一种内心的探索与对话。他或许会在书中,分享他自己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连接,他与这片土地的共鸣。这种个人化的体验,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相信,通过他的眼睛,我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温情的台湾。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历史地理特别感兴趣的人,但我却深深地着迷于蒋勋先生的文字。他的书,总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故事。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台湾,这个岛屿,在我心中一直有着复杂而又模糊的印象。我很好奇,蒋勋先生会用怎样的“独白”,来勾勒出我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他会不会从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入手,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那些为建设台湾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又或者,他会从台湾独特的自然景观出发,比如那壮丽的海岸线,那雄伟的山脉,那绵延的田野,去解读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历史变迁? 我非常期待他能展现出他对台湾细微之处的观察力。那些藏匿在街角的小吃店,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集,那些古老的庙宇,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事物,或许都承载着一段属于台湾的独白。 我也很好奇,他会如何处理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从过去的殖民时期,到如今的多元社会,这些不同的印记,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融合,又如何塑造了台湾独特的文化基因? 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台湾的一次地理人文的介绍,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土地深沉的眷恋。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评分

我一直认为,蒋勋先生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疗愈方式。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岛屿独白:蒋勋说台湾》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的向往。我一直对台湾的独特魅力感到好奇,那是一种融合了古老传统与现代气息的迷人气质。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蒋勋先生将会如何“独白”台湾?他会从哪些角度去描绘这个岛屿?是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迹,还是那些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又或者,他会聚焦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痕迹? 我特别期待他能深入挖掘台湾的文化根源。台湾的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元,融合了原住民的智慧、闽南的坚韧、客家的勤劳,以及近代以来不断的吸收和融合。我想知道,蒋勋先生会如何解读这些文化元素,它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演变,又如何塑造了台湾人的性格和精神? 此外,我对“独白”这个词也充满了联想。这是否意味着,他会分享一些个人化的感受和思考?他是否会在书中,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共同探索这片土地的深层含义? 我相信,通过蒋勋先生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台湾。它不只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情感、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片美丽的岛屿。

评分

物流十分十分的给力!服务百分百分之满意!物流十分十分的给力!服务百分百分之满意!

评分

蒋勋作品,了解宝岛台湾,慢慢品读

评分

不知为何,在读蒋勋老师的这本书时,我不停地在脑海中想象着这个画面:一条昏暗的窄街上,细蛾飞舞,桥洞沉默,路灯把黑夜撑开一个裂口,那裂口里有一条影子轻微地颤抖。城市的风声路过,把此刻的孤独带到所有角落,像传染病一般,于是整个城市都变得孤独起来。

评分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评分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评分

这是在心情空虚时挑选的书,希望自己可以很好的控制情感,享受孤独?

评分

京东新出的电子书阅读器VIP有点小贵,思来想去还不如趁着促销屯点纸质书,不错不错

评分

这本《池上日记》是2014年蒋勋来到池上驻村所写的日记,虽名为日记,一篇篇却不标注日记最常见的日期和天气,都是完整的篇章随笔,画家从驻村写起浓浓笔墨写一个小村落的美、别致以及回忆,总像一个负笈写生的画家一样,采风中饱蘸充满情感的笔墨,勾勒一幅幅动人的图画,然后这画家乌黑的头发,在风中扬起,很潇洒的样子。即便我了解蒋勋2014年已经是一个老者,可是依然让人觉得这本书是本青春之作,处处洋溢春天的气息。

评分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