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我國的外語服務
——序《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
李宇明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GB/T 30240,簡稱《規範》),2011年5月國傢語委啓動研製工作,2016年9月國傢標準委批準發布,曆經五年多切磋琢磨,凝聚瞭全國數十位中英文專傢、行業專傢的集體智慧,也體現著我國數十年公示語譯寫的經驗。我曾有幸與規範研製者同行過一段路程,知其誌趣,知其認真,知其艱辛。而今終有所成,欣喜如同己作。
《規範》是我國第一個關於外國語言文字在境內如何規範使用的國傢標準,它規定瞭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的原則、方法和要求,並為3,700餘條公示語提供瞭推薦使用的規範英語譯文。《規範》的頒布實施,對扭轉社會廣泛關注的公示語英譯不規範現象,改善我國的外語服務、推進我國的國際化進程、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等,皆有意義。
《規範》共有10部分,涉及交通、旅遊、文化、娛樂、體育、教育、醫療衛生、郵政、電信、餐飲、住宿、商業、金融等13個服務領域,體量可謂龐大,內容可謂繁豐。為便於社會參照執行,研製組又編寫瞭這本《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簡稱《指南》)。《指南》是解讀性的、普及性的,它圖文並茂地介紹瞭《規範》的主要內容、解讀瞭《規範》的各項規定。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的生命力在於社會的廣泛使用。規範公共服務領域的英文譯寫,頒布《規範》隻是一個起步,扭轉公示語英譯亂象,減少硬譯、死譯、鬍譯、依賴翻譯軟件而造成的翻譯笑話,仍然任重道遠。研製組以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編寫這本普及讀物,為《規範》的宣傳普及、貫徹執行、監督檢查,改善公示語的外語景觀,相信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外語生活也在不斷發展。除瞭政府間的國際交往、學校裏的外語教育(包括外語學科教育和以外語為媒介語的雙語教育),日常生活領域的外語使用也越來越多:報紙雜誌上有外語新聞,廣播電視上有外語節目,電影院裏有外語大片,公共交通中有外語播報,城市景觀裏有外語標牌,跨國公司、國際社區、跨國傢庭裏有外語交際,網絡裏更是有豐富的外語內容。當前我國的語言生活以 “雙言”(普通話和漢語方言)、“雙語”(國傢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為主,但日益增長的外語使用和正在形成的外語生活也不容忽視。2008年,國傢語委曾組織對東、中、西部10省市區的16個大中型城市進行外文使用情況調查,涉及9個行業領域的1240個單位、機構或相關實體。調查結果顯示:外文使用已進入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各領域,包括賓館餐飲、公共交通、旅遊景點、商品、商業街頭、路名牌、機關公務、學校、報紙期刊和廣播電視。使用最多的是英語,往下依次為日語、法語、韓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外語的人員為10.81%,在“工作場閤”中經常使用的比例為8.29%。
外語生活的參與者不隻是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士。外國人士在中國的語言生活,情況較為復雜:來華觀光旅遊的,可能會一些通用程度較高的外語(如英語),也可能隻會自己的母語,但絕大多數不懂漢語;短期來華商務洽談、文化交流的,普遍會英語,但漢語水平十分有限;長期在華工作、學習、居留的,有較多的漢語學習、使用與體驗的機會,但仍或多或少存在閱讀障礙。總體而言,在中國的外國人士很大程度上需要使用外語;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在中國的外國人士越來越多,我國的外語生活就愈趨活躍。
日益活躍的、尤其是在華外國人士作為參與者的外語生活,迫切需求我們提供並不斷改善外語服務。如何加強外語服務,目前還有不少問題,尚存不少爭議,亟待加強研究……
坦白講,這本書的定價與其提供的價值完全不匹配。我本以為能買到一本包含瞭大量官方推薦或行業慣用錶達的“標準配置”手冊,但翻開後發現,許多關鍵領域的翻譯都是含糊其辭的。例如,在處理涉及國際援助項目或跨國閤作協議中的特定行政級彆翻譯時,書中隻是籠統地建議“根據具體情境靈活處理”,卻沒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框架或參考級彆。這就像一個廚師教你做菜,卻不告訴你鹽和糖的比例,隻說“憑感覺放”。對於追求準確性和閤規性的公共服務工作來說,這種“靈活性”帶來的風險是無法承受的,所以這本書我幾乎沒有將其放入工作參考的行列。
評分好的,這裏為您呈現五段不同風格的讀者評價,均圍繞一本假設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展開: 這本所謂的“指南”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完全不像一本工具書。我原本期望它能提供清晰、權威的術語對照錶,尤其是在涉及復雜的政府機構名稱、法律文件術語以及不同地區(比如英美習慣用語的差異)時的具體譯法。結果呢?內容充斥著大量關於“翻譯的哲學思考”和“跨文化交際的宏大敘事”,讀起來像是哲學論文的節選,而不是我需要用來快速查閱、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手冊。比如,當我在處理一個關於“行政審批流程”的英文翻譯時,我需要的是一個標準化的、被廣泛接受的錶達方式,而不是一篇關於“審批行為背後的權力結構”的冗長論述。這本書似乎完全脫離瞭公共服務領域的實際操作需求,更像是一本理論研究的學術散文集,對於一綫工作者來說,實用價值幾乎為零,令人非常失望。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實在是太糟糕瞭。封麵設計毫無特色,仿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政府文件匯編,油墨味重得讓人頭疼。更糟糕的是內部結構,邏輯混亂得讓人抓狂。它似乎想涵蓋從基礎語法到高級修辭的所有內容,但每一個部分都淺嘗輒止。例如,關於如何正確翻譯“政務公開”這個詞匯,書中提供的幾種翻譯方案都沒有給齣明確的適用場景建議——是針對麵嚮公眾的宣傳材料,還是內部的政策文件?沒有詳細的案例分析來支撐其推薦的譯法。我翻遍瞭全書,也沒找到一個像樣的索引或者術語對照附錄,這對於一本號稱“指南”的書籍來說,簡直是不可饒恕的疏忽。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英語母語者和公共部門的閤作者,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文公共服務領域的特有概念並用精確的英文傳達齣來。然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對現代公共服務實踐的最新發展缺乏瞭解。許多例子都顯得陳舊過時,用的還是十年前的政策術語。例如,在談到“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翻譯時,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迂腐,完全沒有體現齣移動端應用、數據治理這些當前的核心要素。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沒有提升翻譯技巧,反而可能因為使用瞭書中過時的錶達,在國際交流中顯得不專業。如果一本指南不能與時俱進,那麼它存在的意義何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晦澀難懂,完全不像是為“指南”服務的簡明扼要的風格。它大量使用瞭生僻的、少見的中文詞匯來解釋看似簡單的英文翻譯原則,這無疑增加瞭讀者的理解門檻。很多段落需要反復閱讀三四遍纔能勉強抓住核心意思,這完全違背瞭工具書應該“一目瞭然”的原則。我嘗試用它來指導我們部門的一位新同事進行基礎文件翻譯,結果適得其反,他被書中的復雜句式和專業術語繞暈瞭,反而對最基本的直譯和意譯的界限産生瞭睏惑。如果作者的目的是為瞭展示其深厚的文學功底,那麼他選錯瞭載體。
評分還沒有看內容。不知道有沒有幫助。
評分很好很棒很實用
評分好
評分還沒看,質量不錯,湊單買的
評分OKOKOK哦扣扣
評分??????? ? ??????????? ? ??? ????????? ??????????
評分??????? ? ??????????? ? ??? ????????? ??????????
評分印刷排版都挺精緻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