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建龙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财政
  • 帝国
  • 中国
  • 政治
  • 经济
  • 清朝
  • 权力
  • 制度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1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77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40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



精彩书评

  郭建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总觉得他是个奇人和孤例。他为人的纯净善良、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独身探索险地的勇气,和巨大的阅读量、把握历史的大气、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他写的书我都喜欢读。
  ——林达作家

目录

前言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 I
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III
集权财政的三大周期//V
引子 汉武帝: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 001
一场影响中国两千年财政制度的战役//001
汉初的自由经济时代//005
战争:名将之福,财政之灾//008
疯狂地卖爵,乱套的货币//011
解决财政危机,求助盐铁官营//015
干预经济,必用酷吏//019
消失的小政府//022
统一的代价?//025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权帝国
(秦到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国的诞生 029
楚汉相争:一道岔路口的选择题//029
秦代的财政革命和崩溃//035
汉高祖:帝国的重建//045
汉文帝:经济优先,财政让路//050
窦太后、贾谊和晁错:儒道之争的本质//057
第二章 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063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063
皇帝的铸币战争//070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078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084
第三章 一个幻想家的财政实验 090
过于平静的改朝换代//090
回归古代:西汉末年的儒家暗流//095
王莽:改革派的复古式集权//101
梦想家的币制幻想曲//105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112
当皇权受到抵制//112
制度的惯性之重//116
在摩擦中逐渐解体//121
制度之变与王朝崩溃//12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战争时期的财政竞争 132
三国:财政为王//133
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138
西晋:道不尽的禅让制//142
查不清的土地,理不尽的户籍//146
南朝:漫长的终曲//152
第二部 财政失控的繁荣帝国
(北朝到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第六章 唐德宗:吝啬皇帝的感慨悲歌 159
当皇帝出逃时//160
战争时期的加税经济学//164
藩镇割据时期的财政死穴//171
雄心勃勃的帝王和可怜的财政//174
沦为守财奴//180
第七章 一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 184
北魏太后的政策与爱情//185
六世纪的“大跃进”//193
当社会在雄心中崩溃//200
第八章 唐代:最简单的财政,最复杂的问题 204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205
奇特的自我经营式财政//212
财政逼迫下的皇室搬家//218
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223
天宝变乱的财政之谜//229
盛世王朝的终结//234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殇 241
岳阳楼上叹革新//242
错综复杂的财政集权//248
官买官卖遍天下//253
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259
第十章 纸币: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268
纸币猛于虎//269
金融诈骗案引出的货币由来//271
宋代七巧板式的币制//275
交子:民间播种,政府收获//279
最隐蔽的敛财术//283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溃 286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机//287
南宋的金融崩溃//294
贾似道:灭亡前的土地改革//302
第三部 最完美的集权机器
(辽金到清,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第十二章 元代:大蒙古的财政危机 311
宰相脱脱:蒙古人的凯恩斯//312
大蒙古时期的财政//314
忽必烈的孱弱遗产//317
摇摆的政治和元朝的衰落//321
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324
飞转的印钞机和社会崩溃//326
第十三章 明代:最严密的集权皇朝 330
玩不转钞票的皇帝//331
亏本的对外贸易//337
蒙人的户籍和土地清查//343
农民意识和财政死结//348
张居正的挣扎和妥协//353
加税直到灭亡//358
第十四章 清代: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362
探花不值一文钱//363
理想样本,也是落后样本//368
赔款与借债//373
重归往复的叹息与无奈//380
后记 385
附录 389
参考史料及著作 395


《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图景:从新航路开辟到重商主义的兴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6世纪至18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经济转型时期——大航海时代。这一时期,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全球贸易网络初具雏形,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蓬勃发展,并与美洲新大陆的财富以及亚洲的传统贸易体系发生了剧烈碰撞与融合。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复杂经济图景的细致梳理,揭示传统经济秩序如何被打破,以及新型的商业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第一部分:新航路的开辟与全球贸易的初步形成 第一章:西欧的动机与地理的突破 本章首先探讨了15世纪末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进行远洋探索的深层经济动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欧亚陆路香料贸易通道,欧洲对东方奢侈品(香料、丝绸、瓷器)的旺盛需求,以及新兴商业阶层对积累资本的渴望,构成了西进与南下的强大驱动力。我们详细考察了航海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指南针改进)的进步,如何为跨洋航行提供了技术支撑。重点分析了哥伦布的“发现”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壮举,更是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新航路的开辟,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第一次在时间与空间上被有效地联系起来,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第二章:白银洪流:美洲财富的冲击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墨西哥和秘鲁(特别是波托西银矿)出产的大量贵金属,通过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价格革命”——即欧洲物价的普遍、持续性上涨现象。我们使用历史统计数据,量化了白银流入量与物价上涨幅度之间的关联性。然而,这种财富的转移并非均质化的。它极大地刺激了西班牙的军事和宗教扩张,却也因国内工商业发展滞后,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最终削弱了西班牙王国的长期经济活力。我们将追溯这些白银如何流经安特卫普、热那亚,最终汇入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的明朝,形成了全球性的白银循环体系。 第二部分:重商主义的兴起与国家干预经济 第三章:重商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权力开始系统性地干预经济活动,以积累贵金属和增强国力为核心目标的重商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本章阐述了重商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主流派”(强调贸易顺差和贵金属积累)和“通商派”(更关注殖民地开发和制造业发展)等不同倾向。我们考察了法国的科尔贝尔主义(Colbertism)如何通过建立皇家制造局、推行关税保护和发展国有垄断企业,试图在欧洲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四章:商业公司的垄断与扩张 大航海时代催生了新型的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商业公司。本章重点分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的崛起。这些公司被赋予了国家授权的准军事和行政权力,它们垄断了特定航线上的贸易,不仅进行商品交换,更直接参与殖民地的资源开采和政治统治。我们将对比两家公司的组织结构、融资模式及其在香料贸易(爪哇、马鲁古群岛)和印度次大陆的竞争策略,展示了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的巨大威力。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的重塑与张力 第五章:东方的反应与适应 新航路的开辟对亚洲传统经济中心构成了巨大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章聚焦于明清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国作为全球白银的最终目的地,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如丝绸、茶叶)深刻影响了全球贸易的流向。我们分析了海禁政策的松动与地方商人(如徽商、晋商)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以及白银的流入对赋税制度和农村经济结构产生的复杂影响。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日本德川幕府早期对“南蛮贸易”的限制政策如何影响了其资本积累的路径。 第六章:欧洲内部的经济地理变迁 大航海时代的经济活动导致了欧洲内部经济重心的转移。本章对比了地中海商业城市(威尼斯、热那亚)的衰落,与大西洋沿岸城市(阿姆斯特丹、伦敦)的崛起。阿姆斯特丹如何凭借其高效的金融市场(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和自由的商业环境,成为17世纪的金融之都。伦敦则通过更早地拥抱重商主义政策和海军扩张,为未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商业基础。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活力差异,预示着未来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更迭。 第四部分:重商主义的局限与向自由贸易的过渡 第七章:贸易战、殖民冲突与国家财政 重商主义的本质是零和博弈思维,即一国的财富积累必然建立在别国财富的损失之上。本章详细梳理了17世纪英荷之间为争夺贸易霸权而爆发的三次英荷战争。这些冲突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经济政策和商业效率的较量。此外,国家财政体系的复杂化,包括巨额的战争开支、公共借贷的发展,也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指标。 第八章:启蒙思想对经济学的初步挑战 在重商主义的鼎盛时期,也开始涌现出对其理论的质疑。本章介绍了早期亚当·斯密的前驱者,如法国的重农学派(如魁奈)。他们开始质疑贵金属的绝对重要性,主张财富的真正来源在于土地生产或工商业的自然流动。虽然重农学派的理论尚不成熟,但他们提出的“自然秩序”和“自由放任”的思想,为18世纪末期自由贸易理论的兴起埋下了伏笔,标志着一个旧经济时代的深刻反思与渐进转型。 通过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主题的深入探讨,本书力求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经济史画卷,清晰勾勒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如何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被奠定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被其信息密度吓到,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养分的书。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其方法论令人赞叹。他似乎有一种将抽象的制度演化具象化的魔力。比如,当讨论到资源分配的理论模型时,他会立刻转入对特定家庭如何规划过冬柴火的描述,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无缝衔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我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极其渊博,但在写作中却展现出极高的克制力,只呈现最精粹、最能推动叙事和论点的部分。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贯穿了全书。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自己被灌输了知识,反而像是自己通过一场精彩的侦探过程,亲手揭开了历史演进的某个重要谜题。它带来的满足感是深刻且持久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小却决定性的细节。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对某个古代贸易路线的描绘,那种风沙弥漫、驼铃声声的画面感,仿佛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重现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对当时社会阶层之间微妙互动关系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权力拉扯和利益交换,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比如,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条例堆砌,而是通过讲述几个不同身份人物的视角,展现了这一制度在底层百姓生活和上层决策者心目中迥异的重量。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历史文献,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复杂的光辉与阴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心理活动时的克制与精准,既不过分美化,也不肆意贬低,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们做出关键抉择的窗口。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理解的深度,绝对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同类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论述腔调。它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节奏感,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澎湃,如同战鼓擂动,时而又低回婉转,像溪水潺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环境和人工造物对比时所使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在描述某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那种人类意志对抗自然伟力的紧张感,被作者用极其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词汇表达了出来。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对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思想并非生硬地插入,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使得人物的言行逻辑更加自洽和深刻。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秩序”与“变迁”的深刻对话。那份对细节的执着,对文字韵味的锤炼,让人忍不住要一遍遍回味那些绝妙的措辞。

评分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虽然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但它在逻辑自洽性上,完全可以媲美最顶尖的架空史诗。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种制度的演变,都像是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环环相扣,找不到任何明显的断裂或牵强的解释。特别是对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内部运作机制的剖析,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考据和推演,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让我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作者非常擅长使用隐喻和象征,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精神的走向。这种高阶的写作技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不断“解密”的乐趣。每次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作者的思路时,他总能通过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将读者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层次。这是一本需要全神贯注才能领略其全貌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代入感”的极致。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多变,时而仿佛是一位站在高空俯瞰全局的史官,时而又像是一个身处闹市、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这种视角上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使得读者不会感到迷失或突兀。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跨度”问题的。对于漫长历史的叙述,他懂得如何使用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进行精确的配比,避免了冗长拖沓,也保证了关键转折点的冲击力。比如,在描述一场长期围城战役时,对“等待”的描绘远比对战斗本身的描绘更让人印象深刻——那种被时间拉扯、希望与绝望反复煎熬的状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类基本情感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捕捉能力,是这部作品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评分

非常不错,从另一个角度看朝代兴衰的变化

评分

财政是政府的基础。维持政府存续、修建重大工程、发动战事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撑。因此,历朝历代的执政者,无一不是殚精竭虑的抓住账本、精打细算。我国历史上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帝国,一直在试探、摸索财政管理的方法,试图理好帝国这本帐

评分

《新京报.书评周刊》年中榜好书,内容与印刷质量都不错,接下来就是好好研读了。

评分

值得一读,作者以充分的数据论述了历代王朝帝国财政得失,角度新颖。

评分

非常不错,从另一个角度看朝代兴衰的变化

评分

先在网上看了其中一篇文字,觉得写的不错,准备买来完整的看完。

评分

道家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

搞清楚中国的财政,基本上也就能搞清楚现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政策为什么会出炉了

评分

道家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