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被其信息密度吓到,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养分的书。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其方法论令人赞叹。他似乎有一种将抽象的制度演化具象化的魔力。比如,当讨论到资源分配的理论模型时,他会立刻转入对特定家庭如何规划过冬柴火的描述,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无缝衔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我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极其渊博,但在写作中却展现出极高的克制力,只呈现最精粹、最能推动叙事和论点的部分。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贯穿了全书。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自己被灌输了知识,反而像是自己通过一场精彩的侦探过程,亲手揭开了历史演进的某个重要谜题。它带来的满足感是深刻且持久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小却决定性的细节。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对某个古代贸易路线的描绘,那种风沙弥漫、驼铃声声的画面感,仿佛能透过纸页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重现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对当时社会阶层之间微妙互动关系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权力拉扯和利益交换,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比如,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条例堆砌,而是通过讲述几个不同身份人物的视角,展现了这一制度在底层百姓生活和上层决策者心目中迥异的重量。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历史文献,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复杂的光辉与阴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心理活动时的克制与精准,既不过分美化,也不肆意贬低,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们做出关键抉择的窗口。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理解的深度,绝对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一本同类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论述腔调。它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节奏感,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澎湃,如同战鼓擂动,时而又低回婉转,像溪水潺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环境和人工造物对比时所使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在描述某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那种人类意志对抗自然伟力的紧张感,被作者用极其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词汇表达了出来。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对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思想并非生硬地插入,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使得人物的言行逻辑更加自洽和深刻。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秩序”与“变迁”的深刻对话。那份对细节的执着,对文字韵味的锤炼,让人忍不住要一遍遍回味那些绝妙的措辞。
评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虽然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但它在逻辑自洽性上,完全可以媲美最顶尖的架空史诗。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种制度的演变,都像是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环环相扣,找不到任何明显的断裂或牵强的解释。特别是对于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内部运作机制的剖析,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去考据和推演,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让我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作者非常擅长使用隐喻和象征,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精神的走向。这种高阶的写作技巧,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不断“解密”的乐趣。每次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作者的思路时,他总能通过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将读者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层次。这是一本需要全神贯注才能领略其全貌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代入感”的极致。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多变,时而仿佛是一位站在高空俯瞰全局的史官,时而又像是一个身处闹市、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这种视角上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使得读者不会感到迷失或突兀。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跨度”问题的。对于漫长历史的叙述,他懂得如何使用浓墨重彩和轻描淡写进行精确的配比,避免了冗长拖沓,也保证了关键转折点的冲击力。比如,在描述一场长期围城战役时,对“等待”的描绘远比对战斗本身的描绘更让人印象深刻——那种被时间拉扯、希望与绝望反复煎熬的状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类基本情感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捕捉能力,是这部作品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评分非常不错,从另一个角度看朝代兴衰的变化
评分财政是政府的基础。维持政府存续、修建重大工程、发动战事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撑。因此,历朝历代的执政者,无一不是殚精竭虑的抓住账本、精打细算。我国历史上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帝国,一直在试探、摸索财政管理的方法,试图理好帝国这本帐
评分《新京报.书评周刊》年中榜好书,内容与印刷质量都不错,接下来就是好好研读了。
评分值得一读,作者以充分的数据论述了历代王朝帝国财政得失,角度新颖。
评分非常不错,从另一个角度看朝代兴衰的变化
评分先在网上看了其中一篇文字,觉得写的不错,准备买来完整的看完。
评分道家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搞清楚中国的财政,基本上也就能搞清楚现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政策为什么会出炉了
评分道家与儒家的很多思想不仅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