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韦尔策 编,季斌,王立君,白锡堃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记忆
  • 历史学
  • 回忆
  • 文化研究
  • 传承
  • 集体记忆
  • 口述历史
  • 社会学
  • 历史文化
  • 记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1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的观念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2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
  作者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断的视角。

内容简介

  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
  在此过程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家庭的谈话中,人们如何形成了有关过去的认识?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
  作者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
  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它们传承历史,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
  本书是有关社会记忆问题的研究文集,所收论文都试图揭示社会记忆的要素和形成过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国际学者共同致力于撰写记忆志,他们以回忆实践为例,解读历史与回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简介

  哈拉尔德·韦尔策,德国汉诺威大学心理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为记忆与传承研究,政治心理学等。

目录

鸣谢
社会记忆(代序)
第一部分 历史与回忆
1 传统与对自我和文化的回忆
2 在历史与回忆之间
3 古代东方如何沟通历史和代表过去
4 回忆有多真实?
5 感情或效果:图片有哪些文字所没有的东西?
第二部分 建构过去
6 个人回忆的社会形式
7 在谈话中共同制作过去
8 制造意义:世代之间的回忆是如何形成的?
9 历史与学校——论传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意图与偶然的关系
10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回忆形式
第三部分 社会回忆与回忆集体
11 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
12 图像的延续:论心目中他人形象的连续性
13 北爱尔兰的墙上涂画、游行和日常文化
14 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中的迫害神话
15 多产的过去:历史精神创伤的延续
作者简介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历史与回忆
  1 传统与对自我和文化的回忆
  马克·弗里曼
  若干年前我第一次来柏林。由于它拥有的音乐、艺术、建筑和五彩缤纷的街头文化,当然还有它的历史,从抵达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它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城市。它有别于我所认识的其他任何一座城市。许多东西都给我的那次访问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恰恰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几件事儿却是我没有事先预料到的。首先是表现在大众传媒和人们日常谈话中的一件事情,它让我觉得,好像大家都在对过去的罪行进行没完没了的、痛苦的集体反思似的。我倒不是想说这是大家唯一谈论的事情,也不是想说大家别无乐事可言等等。然而对于许多柏林人来说,这些话题是如此地存在于他们的理智和感情之中,实际上甚至是“无所不在的”,这却实在令人——至少令我——感到惊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脑子里简直油然就联系到了弗洛伊德。我当时觉得,仿佛整个柏林社会一直还在对过去的情况进行“检讨”似的,而这当中有一种双重的治疗目的。弗洛伊德在《回忆、重复、检讨》这篇随笔中写道:“描述性地说,这是为了填补回忆空白;而动态地说,这是为了克服抑制阻力。”
  至于说这个检讨过程究竟有多么成功,人们倒是可以就此展开争论。迈克尔·盖耶和米丽娅姆·汉森就此指出:“在这一时刻,回忆涌向外部。”不过我认为,还是把这种“迟到的胜利”说成是“由大众传媒促成的事件”最为恰当,而从这些传媒的本意来看,它们是要让这种事件来代替了断过去的过程。

前言/序言







《数字浪潮下的文化重塑:信息时代的身份构建与社区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数字化进程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文化景观、身份认同以及社会组织形态。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由物理疆界和稳定传统主导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算法驱动、信息爆炸和即时连接构成的动态场域。本书不仅探讨了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和记忆储存方式,更关注这些技术变革对个体心理、集体归属感以及权力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结构围绕“数字媒介的渗透”、“身份的流动性”、“新型社群的形成与瓦解”以及“未来文化治理的挑战”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力图为理解当代社会变迁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数字媒介的物质性与文化渗透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核心观点:数字技术并非仅仅是中立的工具,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物质力量。我们考察了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各类内容平台如何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输管道,而是构建我们感知现实的基础结构。 1. 算法的“注意力经济”与感知重塑: 聚焦于内容推荐算法的设计逻辑,探讨其如何通过优化用户停留时间来塑造用户的兴趣图谱和认知偏好。这导致了一种“过滤气泡”效应,个体接触到的信息日益趋同,从而影响了公共话语的形成基础。我们分析了这种机制如何悄然改变人们对“重要性”和“真实性”的判断标准,使焦点从深度思考转向即时反馈。 2. 屏幕作为新的“仪式空间”: 传统社会中,仪式(如庆典、集会)是维护集体规范和情感共鸣的重要场所。本书研究了数字平台如何接管了这一功能,使得“点赞”、“转发”和“在线直播”成为新的社会性互动脚本。这些数字仪式虽然具有极高的传播效率,但其情感深度和社群粘性是否能与传统仪式相提并论,成为本书探讨的焦点。我们对比了大规模的线上动员与小规模、面对面的社区凝聚力之间的差异。 3. 数据的“幽灵”:个体轨迹的数字化足迹: 探讨个人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数据不再仅仅是对过去行为的记录,而是预测和塑造未来行为的关键资源。我们分析了这些无形的数字轨迹如何构建了一个“数字自我”,这个自我往往比现实中的个体拥有更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同时,这种持续的监测也引发了关于隐私、自主性和数字主权的深刻辩论。 第二部分:流变中的个体身份构建 身份认同的构建,在数字时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去中心化”与“多面化”的挑战。 1. “人设”的精细化管理与表演性自我: 社交媒体环境鼓励个体进行持续的自我品牌化管理。本书详细考察了这种“人设”构建如何成为一种生活策略,个体在不同平台展现出高度定制化的形象。我们深入探究了这种持续的表演性劳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真实自我”与“展示自我”之间的张力。身份不再是固定的本质,而是一系列动态的、可编辑的版本。 2. 跨越地域的“部落化”归属: 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具有小众兴趣、特定政治立场或独特生活方式的群体能够轻易找到彼此。我们分析了这种基于兴趣而非血缘或地缘的“数字部落”如何提供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确认。然而,这种归属感的脆弱性也随之暴露——一旦算法或平台规则改变,或者群体内部产生分歧,这些虚拟社群的解体速度同样惊人。 3. 语言与符号的快速迭代:表情符号、模因(Meme)与亚文化编码: 互联网催生了全新的语言生态系统。模因作为一种高度浓缩和快速复制的文化载体,成为了新一代社会共识和集体幽默感的表达方式。本书将这些数字符号视为一种快速演化的“亚文化密码”,探讨它们如何帮助边缘群体建立内部认同,同时也可能加深与其他群体的隔阂。 第三部分:新型社群的形态、冲突与治理 数字空间不仅是联结的场所,也是冲突、意识形态对立和新型权力斗争的战场。 1. 即时动员与“闪电式”政治参与: 考察了社交媒体在社会运动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和组织成本,促进了公民的即时参与;另一方面,这种参与往往停留于“点赞政治”的表层,缺乏长期的制度化建设。我们对比了线上动员的爆发力与线下行动的持续力。 2. 极化现象与信息茧房的社会后果: 深入分析了技术中立性背后的商业逻辑如何加剧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极化。当用户持续接收到强化其既有观点的“确认信息”时,跨越不同信念群体的有效沟通变得日益困难。本书探讨了这种极化如何侵蚀了传统社会对“共同事实基础”的依赖。 3. 平台资本与数字主权的挑战: 探讨了少数科技巨头对全球信息流的垄断地位所构成的治理难题。这些私人公司制定的“社区标准”和“内容删除政策”事实上承担了部分传统国家或公共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本书审视了个人、国家和跨国组织在试图监管或影响这些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时所面临的复杂性与权力不对等。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文化适应与创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面对技术驱动的剧变,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并引导文化的方向。 1. 数字素养的再定义:从信息获取到批判性参与: 强调了数字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但不再局限于技术操作,而是转向对算法逻辑、数据伦理以及媒介偏见的深刻理解。我们需要培养的公民,是能主动质疑屏幕后面信息生产机制的批判性思考者。 2. 怀旧与未来的张力:数字遗产与文化保真: 随着信息载体的飞速迭代,数字文化资产的长期保存面临严峻挑战。本书探讨了“数字失忆症”的风险,以及如何在不断更新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确保重要的文化成果和个人经验得以跨越时间限制的传承。 3. 机器智能时代的人文价值坚守: 审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大型语言模型)对创造力和知识生产的颠覆性影响。在机器日益能模拟人类创造性输出的背景下,本书强调了人类独有的体验、情感深度、伦理判断以及对意义的本体论追问,这些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核心人文价值。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框架,用以解析当前文化转型期的关键矛盾,并激励读者超越日常的技术使用习惯,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共同建造的数字新世界对人类未来意味着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这个主题,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回忆”二字的微妙性。历史是既定的事实(至少在某个时间点被认为是),而回忆却是流动的、充满情感投射的个人体验。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在宏大的“社会”层面与微观的“个体回忆”层面搭建起有效的桥梁,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抓住了精髓。我设想的场景是:一群在特定历史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个人回忆在最初是混乱、私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开始互相交流、在社区中分享时,这些个体叙事是如何逐渐交织、磨合,最终形成一个虽然不尽完美但却具有群体认同感的“集体回忆”的?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张力:个人创伤如何转化为公共叙事?被压抑的记忆如何寻找出口?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到这些心理和社会互动的细节中去,哪怕只是通过几个深入的案例分析,都将是极具说服力的。我希望它能让人读完后,对身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传统或习俗,产生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理解,明白它们都是活着的记忆的载体。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名字《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乍一看,像是那种非常硬核的学院派著作,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转念一想,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接收到的“历史”信息已经碎片化到令人不安的程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的“热点”出现,颠覆我们过去相信的一切。因此,一本试图梳理“记忆”如何运作的书,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探讨记忆的“功用性”——记忆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还是为了实现某种形式的集体救赎?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权力关系。谁有权力定义什么是“值得记住的”,什么应该被封存?我猜测,作者或许会引用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来解构那些看似中立的历史叙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批判性工具,帮助我们辨别当下媒体和政治话语中那些被精心编排的“记忆片段”,那么它就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我追求的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更精密的分析工具,让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更清醒地看到记忆的暗流涌动。

评分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这个书名,让人联想到一种持续不断的、永不休止的对话——我们与逝去时代的对话。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遗忘”这个悖论性的概念的。一个社会不可能记住一切,遗忘本身也是社会记忆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被系统性抹去或主动选择性遗忘的事件?这种“遗忘的政治学”往往比“记忆的建构”更加耐人寻味。比方说,在一个经历了剧烈社会转型的国家,哪些记忆被快速地推向了“公众的潜意识”,而哪些又被刻意地锁在了档案深处,等待未来的研究者去发掘?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分析视角,比如,如何在“被记住”和“被遗忘”之间找到一个更具韧性的中间地带,一个允许争议共存、允许伤痛被承认但不被过度消费的空间。这本书若能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自我修正能力的“社会记忆系统”,那它就完成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启示的飞跃,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太抓人眼球了,《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光是看到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我就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殿堂。我总觉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被重塑和解读。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深入探讨“社会记忆”这个复杂概念,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集体身份的镜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去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中却拥有巨大生命力的故事。比如,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官方记载和普通民众的日常叙事中,是如何产生差异,又如何在代际传承中逐渐融合或对抗的?这种动态的张力,才是历史真正迷人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案例,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记忆是如何被建构、被选择性地遗忘,以及最终如何成为我们当下行动的无形指南。这本书的潜力,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对“客观历史”的执念,去理解“被铭记的历史”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现实的。它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重新定义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初稿时,我首先被它那近乎诗意的标题所吸引,《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这种组合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无数世代的呼吸与低语。我猜测,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它必然是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会是“传承”这一环。记忆如何从一个人的大脑,跨越时间的鸿沟,最终凝结成一个群体的集体意识?这中间的媒介是什么?是纪念碑、是节日庆典、是教科书,还是日常的食物和仪式?如果作者能详尽地描摹出这些“记忆载体”的运作机制,那将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我设想,作者或许会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记忆实践,比如,一个以口述传统为主的社会,其“社会记忆”的结构必然与高度依赖文字档案的西方社会截然不同。这本书如果能呈现出这种多样性和适应性,那么它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重构,也会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工具。我期待看到那种细腻的、充满田野调查气息的笔触,而非空泛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套书似乎是不会再继续出了?

评分

看书评很不错,也喜欢这个研究领域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有空会赶紧读一读。另外,京东购物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

好书,送货快,包装严实

评分

“学术史丛书”总序

评分

人呐,就该多读书,比如这本!

评分

应该还不错的一本书,最近买了太多单,领到券不买又不甘心,硬凑了一单也,活动还可以

评分

商品是十分不错的,下次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