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群魔》等。
译者
朱海观(1908—1985),安徽寿县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译著有《老人与海》(海明威著)、《苏联文艺论集》(法捷耶夫等著)、《卡腊-布迦日海湾》(帕乌斯托夫斯基著)等。
王汶(1922—2010),江苏吴江人。1949年起从事翻译工作,五十余年笔耕不辍。译著有《人和自然》(伊林著)、《森林报》(比安基著)、《柯丘宾斯基小说选》等。
七月初,时当酷暑,傍晚,有个年轻人从他向C巷二房东租来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慢慢地、犹豫不决似地朝K桥方向走去。
他平安无事地避免了在楼梯上碰见他的女房东。他那间小屋,在一座五层高楼的屋顶下面,与其说像个住人的屋子,倒不如说像个衣柜。他向女房东租用这间小屋是兼包饭和包括女仆照料的。女房东住在楼下的单人房里,每次他出去,都得打她的厨房门口经过,厨房的门朝着楼梯,几乎总是大敞着的。每当那个年轻人路过,他就会产生一种痛苦而又胆怯的感觉,使他羞愧得皱起眉头。他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所以深怕遇见她。
这倒不是因为他胆小和逆来顺受惯了,甚至完全相反;但是,从某一个时期起,他就处在烦躁不安的紧张状态,像是犯了疑心病。他一直在苦思冥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仅怕见女房东,甚至怕见任何人。他被穷困压得透不过气来,可是最近,就连窘迫的境遇也不再成为他的负担了。他已不再去做他日常需要做的事情,也不愿去做那些事情了。实际上他一点也不怕女房东,不管她怎样蓄意跟他作对。但是,与其被拦在楼梯上听那些与他毫不相干的婆婆妈妈的废话,被她纠缠着逼债,恫吓,埋怨,自己又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支吾搪塞,道歉,说谎,那么,倒不如像一只猫似的悄悄溜下楼去,不让任何人看见的好。
然而,这一次出来的时候,他那种害怕碰见女债主的心情,使他自己都感到吃惊。
“我想去干那样一件事,却又害怕这些无聊小事!”他想,脸上露出一副奇怪的笑容。“哼……对啦……人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一胆小,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真想知道,人最害怕的是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迈出新的一步,讲出自己的新见解……可是我空话说得太多了。正因为我尽说空话,所以我才什么事也不做。然而,也许,正因为我什么事也不做,所以我才尽说空话。最近这一个月来,我养成了说废话的习惯,一连好多天躺在墙角里,想着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我现在为什么要去那儿呢?我真的能够做那件事情吗?那件事很严肃吗?才不呢!这不过是异想天开,自己给自己寻开心罢了;儿戏。对,也许只是个儿戏!”
街上热得可怕:加上闷人的空气,杂沓的人群,到处是石灰,脚手架,砖瓦,灰尘,以及每一个不能在乡间租别墅住的彼得堡人都十分熟悉的、夏天特有的臭味——所有这一切一齐向这个年轻人袭来,对他本来已经不正常的神经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从城里这一带特别多的小酒馆里飘出的使人难受的臭气,以及虽然在工作日也会不断遇到的那些醉汉,给这幅画面又平添了一层令人作呕的阴郁色彩。霎时间,在这年轻人清癯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极其厌恶的神情。顺便说一句,他长得非常俊美,有一双美丽乌黑的眼睛和一头深褐色头发,身材在中等以上,细瘦而匀称。但是很快他就仿佛陷入沉思,说得更正确些,仿佛陷入一种出神状态。他信步走去,对于身边的一切不但视而不见,甚至不愿去理会它们。由于他自己刚刚才承认的那种独白的习惯,他嘴里不时地在咕哝着什么。这会儿他自己也意识到他的思想有时候是混乱的,他的身体很弱,两天来,他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
他穿得很破,甚至穿惯了破烂衣衫的人也羞于穿他这样一身衣服在大白天上街。然而在城市的这一带,穿什么衣服是不会引起人们惊讶的。因为这是在干草市场附近,有许多人所共知的茶坊酒肆,同时聚居在彼得堡邻近中心区这些大街小巷里的,多半是些小贩和工人,所以人群杂沓,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即使是很怪异的人,在这儿也不足为奇。可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心里郁积了那么多的怨恨与轻蔑,所以尽管他有时也像年轻人一样最怕人家议论,但他在大街上却丝毫不在乎自己的衣衫褴褛。当然,当他遇到有些熟人或老同学的时候,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一向不乐意见到他们……然而在这当儿,一个醉汉不知道什么缘故,坐在一辆由一匹高头大马拉着的大车上被拖到什么地方去,在他走过时,突然向他大喝一声:“喂,你这个戴德国帽的!”他用手指着他,大声吼道。这时,年轻人突然停下脚步,慌忙抓住自己的帽子。这是从齐默曼帽店齐默曼是当时开设在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一家时新帽子店的老板。买来的一顶圆形高筒帽,已经破旧不堪,因为年久而变色,上面尽是破洞和污迹,连帽边也没有,七扭八歪地弯向一边,难看极了。不过他感到的不是羞愧,完全是另外一种感情,甚至很像恐惧。
……
前言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文学名著。
如书名所示,小说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写的是罪与罚。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像个衣柜似的陋室里,整日像只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他铤而走险,举起发抖的双手,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和首饰,继而为灭口又狠心杀死了她的妹妹。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替身”:嫌疑犯米柯尔卡向警方自首,“供认”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此时真正的凶手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了;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更可怕的惩罚——道德与良心的惩罚,而且,这惩罚先于犯罪: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荒唐的”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杀人后,他便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动辄歇斯底里大发作;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痛心地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在妓女索尼娅“爱”的感召下,他终于去自首了。
《罪与罚》写于一八六六年,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广大劳动人民在崩溃的农奴制和急遽发展的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而各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则应运而生。在《罪与罚》发表前后,已有不少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提出并宣扬“强者的权利”和“超人哲学”,这理所当然地引起许多正直人士的谴责和批判。但是,谁也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暴露出这一憎恨人类的“理论”的野蛮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四十年代他曾与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接近,并参加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因而于一八四九年被捕,被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几分钟被沙皇赦免。刑场上的经历,十年监狱、苦役以及流放生活,对于他的身心产生了可悲的影响。四十年代末他入狱时是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十年后,当他从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时,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义者。《罪与罚》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思想——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他怀着巨大的同情描绘了拉斯柯尼科夫一家和马美拉多夫一家所处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望处境。小官吏马美拉多夫因酗酒而被解雇,一家大小六口无以为生,大女儿索尼娅不得不彳亍街头,出卖肉体。后来马美拉多夫被车轧死,他的老婆发了疯,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沿街卖唱乞讨,最后吐血而死。马美拉多夫曾对拉斯柯尼科夫说:“您明白不明白,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总得让每个人都有条路可走啊!”这是一种多么绝望的呼喊,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
然而,在清醒地提出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之后,作家却诉诸于人的天性和宗教,企图用宗教和伦理的方式去消灭恶,去解决社会问题。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在经历了种种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之后,终被索尼娅“为全人类自觉地受苦受难”的基督教思想所感动,他决心把她的信仰当做自己的信仰,决心“等待和忍耐,他们还得等待七年;在这之前,将要受到多少难以忍受的苦难,享受多少无限的幸福啊!但是,他已经复活了。”这就是作家心目中人的“复归”,就是作家宣扬的通向“黄金时代”的必由之路。而这正是作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罪与罚》充分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要艺术特色: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复调结构,悲剧体裁,巧妙的布局,紧张的情节……特别是深刻的心理分析。一八六五年,作家在写给杂志主编卡特科夫的信中,介绍自己这部未来的作品是“一起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报道”。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主人公杀人前一天所作的准备及其复杂矛盾的心理,随后即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第二部至第六部则是凶手那宛如地狱般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和线索,如马美拉多夫一家的命运、自觉地受苦受难以洗刷灵魂的索尼娅、“一切为了个人”的“聪明人”卢仁、卑劣的酒色之徒斯维里加洛夫、负责侦讯工作的预审官波尔费利等等,但这些人物和线索都是为这条主线服务的。在小说中,作家运用连续的内心独白、对话、争论以及梦幻等形式,描写了主人公行凶前后的心理变态、怀疑症、热病、与亲人的疏远、下意识的行动、精神分裂式的压抑、苦闷、发狂……把一颗在苦难中绝望挣扎的灵魂剖析得淋漓尽致。那昏暗的烛光下杀人犯与卖淫妇抱头痛哭的图景,拉斯柯尼科夫自首前与母亲生离死别的场面,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长期以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褒贬俱存,毁誉不一。但不论赞颂的,还是谴责的,却又都一致承认他是个天才,不过在天才二字前面冠以不同的修饰语:或“人道的天才”,或“残酷的天才”,“病态的天才”……而高尔基则称他为“恶毒的天才”,高度地评价了其艺术才能,又尖锐地批判了其有害的思想。今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祖国被公认为堪与托尔斯泰并驾齐驱的文学巨人。在欧洲,一百多年来,他的声誉越来越高,他的创作思想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对许多欧美作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少现代主义流派都尊奉他为自己的先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俄国作家之一,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代表作《罪与罚》这部催人泪下的社会悲剧,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无可争辩地在浩繁的世界文库中占有一个显要的位置。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卷入了一种近乎催眠般的叙事节奏之中,这可能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心理描摹技巧,同时也离不开这个译本在语气和语调上的把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从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从开篇那个关于“人是否有权跨越界限”的哲学思辨,到主人公那一系列看似冲动实则有着复杂逻辑的行动,整个故事就像一个精密的心理学实验在纸面上展开。我尤其欣赏译者处理对话时的细腻之处,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暗流涌动,话语之下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比如索尼娅的善良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骄傲之间的碰撞,每一次交锋都像是电流通过一般,让人脊背发凉。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情节,而是因为那些句子所承载的哲学重量需要时间去消化。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教科书,探讨的是现代人在面对虚无和个体自由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这个译本的语言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力量感,成功地传达了陀翁那种深沉的、对人类灵魂挖掘到底的决心,读起来酣畅淋漓,也极具挑战性。
评分我对于选择这个译本的初衷,除了信赖“名译”的招牌外,还在于它所提供的阅读舒适度。长期以来,经典名著的译本常常在排版上显得过于陈旧,让人望而却步,但这一套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使得即便是在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中,眼睛的疲劳感也控制在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从内容上来说,它成功地将《罪与罚》这部鸿篇巨制中关于“爱与救赎”的终极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主人公最终走向救赎之路时,那种由极度的自我封闭和傲慢转向谦卑与忏悔的过程,译文的语势转换非常到位,从开头的尖锐、冷漠,到后期的痛苦、软化,文字本身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净化。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灵魂状态的翻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对自我道德底线的拷问,也是一次对人类复杂性深刻理解的旅程,而这个译本,是引导我完成这次旅程的绝佳向导。
评分说实话,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复杂而持久的,它带来的后劲远超许多快餐式的流行小说。这个“名著名译丛书”的版本在细节处理上显得非常专业。例如,书中出现的许多俄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宗教典故或者当时的社会称谓,译者都在脚注或译者的话语中做了恰到好处的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原著深层意蕴的门槛。我尤其赞赏译者在处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精神崩溃边缘那种语无伦次、跳跃性极强的内心独白时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他的思维是碎片化的,是充满矛盾的,这个译本并没有试图将这些碎片强行梳理成流畅的散文,而是保留了那种“破碎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那被罪恶感彻底撕裂的神经状态。每次读完一个关键性的审讯场景或者与波尔菲里的心理博弈,我都会合上书,在脑海中回放刚才那些对话,感受那种智力上的交锋和道德上的审判,这种体验是极其酣畅的智力盛宴,而非仅仅是情节的消遣。
评分这部名为《名著名译丛书:罪与罚》的译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典雅的书装设计,厚实的纸张,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读起来毫不费神,让人在触感上就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产生了敬意。我特意选择阅读这个“名著名译丛书”的版本,主要就是冲着“名著”和“名译”这两个标签去的。说实话,初次捧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扑面而来的深刻与压抑感,确实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能比拟的。译者的功力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俄罗斯文学特有的那种略显拗口却又极富哲思的句子,经过译者的处理,变得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又使得现代中文读者能够顺畅地吸收其思想的重量。尤其是在描述主角内心的挣扎、道德的困境以及那种近乎病态的自我审视时,译文的精准度令人拍案叫绝,完全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追求“信”而牺牲了“达”的尴尬局面。这本书的装帧和译本质量,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仪式感,让人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茶,沉浸在这场关于人性、救赎与惩罚的宏大探讨之中,感觉自己也仿佛随着拉斯柯尔尼科夫一同走进了圣彼得堡那阴冷潮湿的街巷,体验了一场灵魂的炼狱之旅。
评分这部译本的翻译质量,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那个特定时代背景氛围的还原。圣彼得堡的贫困、肮脏、压抑,那些狭窄的楼梯间、阴暗的阁楼,以及人物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穷酸气”和“知识分子的傲慢”,都被译者用非常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出来。你几乎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汗水、伏特加和霉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沉浸式的环境模拟。我发现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论”——那个“超人论”的构建与瓦解过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译文对于他内心独白的精准翻译。那些漫长、蜿蜒曲折,充满了自我辩护和自我折磨的长句,在这个译本里,居然读出了清晰的逻辑层次感,这对于一部心理小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没有将艰涩的哲学理论简化,而是用最贴近人物内心真实状态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使得这场精神的角斗显得无比真实可信。
评分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名著,而此书正是经典之一。
评分首先感谢快递小哥及相关物流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让我才能这么快收到心爱的宝贝。人民丛书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系列丛书从内容到装着到印刷都堪称的精良。
评分包装很好,活动力度还可以,买来收藏。
评分发货很快,很满意,还会再来
评分人民文学出版的这一丛书不错,只有等活动价有选择的入一些。。。。。。。。
评分名著名译这套书品质不错,和孩子一起读。
评分物美家里、物流快捷、会继续支持!
评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名字好长。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日补课拜读。
评分可以。这次的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