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森林防火學概論/國傢林業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藉鑒國內外森林防火經驗,係統地講述森林火災成因,發生於發展規律,主要內容有森林燃燒、森林可燃物、森林火環境、森林火源、林火行為、森林火生態、林火預測預報、森林防火政策、森林航空消防、林火撲救、林火災後管理、森林防火規劃、世界林火概況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森林與人類
1.1.1 世界森林資源現狀
1.1.2 中國森林資源現狀
1.1.3 森林服務功能
1.2 森林與森林火災
1.2.1 森林分布概況
1.2.2 森林火災
1.3 林火與林火管理
1.3.1 人類對火的認識和發展
1.3.2 國外林火管理概況
1.3.3 我國林火管理概況
1.3.4 林火管理技術
第2章 森林燃燒
2.1 燃燒三要素
2.2 森林燃燒的基本特徵和過程
2.2.1 森林燃燒概述
2.2.2 森林燃燒的三個階段
2.3 森林燃燒環
2.4 森林火災碳排放
2.4.1 森林火災碳排放計算方法
2.4.2 森林火災碳排放統計
2.5 煙霧管理
2.5.1 汙染物排放種類
2.5.2 煙霧管理內容
第3章 森林可燃物
3.1 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質
3.1.1 物理性質
3.1.2 化學性質
3.2 森林可燃物分類
3.2.1 按種類劃分
3.2.2 按危險程度劃分
3.2.3 按空間位置劃分
3.3 森林特性與森林可燃物
3.4 森林可燃物類型及其燃燒性
3.4.1 我國主要可燃物類型
3.4.2 森林可燃物燃燒性
3.5 森林可燃物載量及其動態變化規律
3.5.1 可燃物載量定義
3.5.2 可燃物載量測定
3.6 森林可燃物調控技術
3.6.1 調控技術方法概述
3.6.2 景觀尺度上可燃物處理
3.6.3 可燃物調控的生態影響
3.6.4 森林可燃物調控技術展望
第4章 林火環境
4.1 影響林火的氣象因素
4.2 影響林火的天氣形勢
4.2.1 主要天氣係統及天氣特徵
4.3 氣候類型與林火
4.4 氣候變化與林火
4.5 雷擊火與天氣
4.5.1 雷擊火發生與成災條件
4.5.2 預防雷擊火措施
4.6 地形與林火
4.6.1 地形對林火的影響
4.6.2 山地林火特點
4.6.3 焚風與林火
……
第5章 森林火源
第6章 林火行為
第7章 林火生態
第8章 林火預測預報
第9章 林火預防
第10章 林火監測
第11章 森林防火通信
第12章 航空護林
第13章 森火撲救
第14章 森林防火滅火機具
第15章 營林安全用火
第16章 林火災後管理
第17章 森林防火規劃
第18章 世界森林防火概況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森林火災是當今世界破壞性大、救助極為睏難的災害之一,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增多的影響,世界各國都被多發、高發的森林大火所睏擾。大規模森林火災的發生,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嚴重破壞森林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甚至威脅到國土生態安全。從國際層麵,森林防火工作關係到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從國傢層麵,關係到生態文明及美麗中國建設;從行業層麵,關係到保護民生林業及生態林業建設成果。因此,森林防火工作具有極為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國目前森林防火方麵的專業人纔相對匱乏,加強森林防火方麵的教學及人纔培養工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森林防火教學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由我國著名森林防火專傢鄭煥能教授,在東北林業大學為林學、森保專業開設森林防火選修課,並於1962年編著瞭我國第一本相關教材《森林防火》。之後,其他院校也相繼開設瞭森林防火課程。20世紀80年代初,鄭煥能教授等又編寫瞭齣版瞭《林火管理》教材,成為許多農林院校森林防火教學的重要參考書。1992年,由林業部教育司組織編寫,鄭煥能教授又主編瞭全國高等林業院校試用教材《森林防火》。2005年,鬍海清教授主持編寫瞭《林火生態與管理》,較為全麵地介紹瞭林火管理的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森林防火領域新技術的應用及研究的不斷深入,需要編著一本比較係統、全麵、完整的森林防火教材。
本書編委會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北華大學的科研和教學人員組成,編寫人員均為長期從事森林防火工作的專傢和學者。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查閱瞭國內外與森林防火相關的最新文獻和數據,並增加瞭一些新內容,如森林可燃物調控,無人機技術等。
本書由舒立福、劉曉東主編,趙鳳君、楊光、張運生為副主編。全書共分18章。具體編寫分工如下:第1章緒論及第12由舒立福編寫;第3章劉曉東編寫;第4章由趙鳳君編寫;第5章由王明玉編寫;第6章由田曉瑞編寫;第7章由周汝良編寫;第8章由李炳怡編寫;第9章由王鞦華編寫;第10章為文東新編寫;第11章為楊光編寫;第12章為何誠編寫;第13章、第14章為舒立福、張運生編寫;第15章為劉曉東編寫,第16章為劉冠宏編寫;第17章為趙鳳君編寫;第18章為舒立福編寫。全書由劉曉東、趙鳳君、楊光統稿、修稿,最後由舒立福審定。
本書可作為森林防火、林學、森林保護專業本科生教材,同時可供研究生和其他相關專業學生參考,也可為從事森林防火教學、科研、管理和生産實踐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由於編著時間倉促,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足,懇請廣大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評估與管理》 內容簡介 森林,作為地球上最龐大的生態係統之一,不僅是維係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提供諸多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關鍵。從淨化空氣、涵養水源,到固碳釋氧、調節氣候,再到孕育豐富的物種資源,森林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森林生態係統服務評估與管理》一書,深入探討瞭森林生態係統所能提供的多項服務功能,並著重闡述瞭如何科學、係統地評估這些服務的價值,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管理與保護。本書旨在為從事森林資源管理、生態保護、環境科學、林業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政策製定者、規劃師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套全麵、前沿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本書的編寫,緊密結閤當前全球生態環境麵臨的挑戰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求,聚焦於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在人類福祉中的核心作用。全書共分為八個主要章節,每個章節都力求內容詳實,論證嚴謹,並輔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數據支撐,以期能夠引發讀者對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深刻認識,並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 第一章 緒論:森林生態係統服務概述 本章作為全書的開篇,首先清晰地界定瞭“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概念,闡述瞭其內涵、外延以及在生態係統功能層麵的重要性。我們將追溯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研究曆程,梳理其發展脈絡,並分析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通過對不同類型森林生態係統的案例介紹,例如熱帶雨林、溫帶闊葉林、寒帶針葉林以及人工林等,生動地展現它們在提供服務功能上的差異性與獨特性。本章還將探討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可持續性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遠影響,強調理解和評估這些服務價值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第二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功能分類與特徵 本章將對森林生態係統服務進行係統性的分類,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分類體係,如Reganold等提齣的“供應、調節、支持、文化”四類服務功能,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細闡述。我們將深入解析每一類服務功能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例如: 供應服務(Provisioning Services):包括森林提供的木材、非木材林産品(如藥材、食用菌、堅果、樹脂等)、清潔飲用水、生物遺傳資源等。我們將探討不同森林類型在這些供應服務上的産齣能力,以及影響其産齣的關鍵因素。 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s):重點關注森林在調節區域乃至全球環境中的作用,如氣候調節(固碳釋氧、蒸騰作用對降溫的影響)、水文調節(涵養水源、削減洪峰、淨化水質)、空氣淨化(吸收汙染物、釋放氧氣)、土壤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病蟲害控製等。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些調節過程的機理,並探討森林結構和組成對調節服務強度的影響。 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s):這是其他所有生態係統服務的基礎,包括初級生産力(光閤作用)、養分循環(氮、磷等元素的轉化與利用)、土壤形成、生物多樣性維持等。我們將闡述這些基礎性過程如何支撐森林生態係統的健康運轉,進而為其他服務功能的實現提供保障。 文化服務(Cultural Services):指森林為人類提供的非物質惠益,如精神寄托、美學價值、休閑娛樂、科研教育、文化傳承等。本章將探討森林在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促進身心健康以及維係文化認同方麵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評估方法 如何量化和評估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價值,是實現其有效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本章將係統介紹當前主流的價值評估方法,並分析其適用範圍和局限性。主要內容包括: 直接市場法(Direct Market Methods):如成本法、替代成本法、機會成本法等,適用於評估供應服務和部分調節服務(如廢物處理)。 間接市場法(Indirect Market Methods):如生産函數法(評估森林對農業、漁業等生産的貢獻)、風險規避法(評估森林在減輕自然災害風險方麵的作用)。 非市場評價法(Non-Market Valuation Methods): 偏好揭示法(Revealed Preference Methods):如旅行費用法(評估森林休閑價值)、享樂定價法(評估森林環境特徵的價值)。 偏好陳述法(Stated Preference Methods):如條件評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選擇實驗法(Choice Experiment Method, CEM),用於評估那些在市場上沒有價格的森林服務(如生物多樣性、景觀價值、空氣淨化等)。 生態經濟模型(Eco-economic Models):將生態過程與經濟模型相結閤,進行綜閤性評估。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基綫與動態變化評估:討論如何建立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基準綫,並監測其隨時間、土地利用變化及管理措施的動態變化。 第四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評估的技術與工具 本章將聚焦於森林生態係統服務評估所需的具體技術手段和先進工具。我們將介紹遙感(RS)技術在森林覆蓋、植被健康、生物量估算等方麵的應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在空間數據管理、分析和可視化方麵的作用。此外,還將探討模型模擬技術,如森林生長模型、碳循環模型、水文模型、生物多樣性模型等,如何用於預測和量化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對於一些難以直接觀測的服務,如大氣汙染物吸收、氣候調節等,本章還將介紹相關的監測技術和數據采集方法。同時,我們將討論如何整閤多源數據,構建統一的評估平颱。 第五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功能耦閤與權衡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本章將深入分析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功能耦閤關係,例如,植被的生長(支持服務)能夠促進碳匯(調節服務)並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支持服務),同時也能提供木材和非木材産品(供應服務)。我們還將重點探討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不同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之間可能齣現的權衡(Trade-offs)和協同(Synergies)。例如,大規模的木材采伐可能會增加供應服務,但同時可能削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等調節與支持服務。理解這些權衡與協同關係,對於製定科學的管理策略至關重要。本章將通過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識彆和管理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動態變化驅動因素分析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供給能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並呈現動態變化。本章將深入分析導緻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 自然因素:氣候變化(溫度、降水、極端天氣事件)、自然災害(火災、病蟲害、風暴)、物種演替等。 人類活動因素:土地利用變化(森林砍伐、退耕還林、城市擴張、農業開發)、森林經營管理活動(采伐、撫育、造林)、汙染排放、外來入侵物種等。 政策與社會經濟因素:國傢林業政策、産權製度、市場需求、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等。 本章將通過對這些驅動因素的深入剖析,揭示其作用機製,並探討如何通過預測這些因素的變化趨勢,來預判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未來走嚮。 第七章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可持續管理策略 基於對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全麵認識,本章將重點探討實現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可持續管理的核心策略。這包括: 區域性與綜閤性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管理:強調將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納入更廣泛的區域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中,實現多目標協調。 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森林經營模式:發展多功能森林經營,在滿足木材等供應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地發揮調節、支持和文化服務功能。例如,采用近自然經營方式,維護森林結構多樣性。 生態恢復與補償機製:討論如何通過植被恢復、生態修復工程來提升受損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供給能力,並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製, incentivizing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政策工具與製度創新:探討如生態補償政策、碳匯交易、綠色金融、環境規製等政策工具在促進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可持續管理中的作用。 社區參與與公眾意識提升:強調公眾參與在森林生態係統服務保護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和宣傳來提升全社會對森林生態價值的認知。 第八章 展望:未來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研究與實踐 作為全書的總結和展望,本章將對未來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的研究方嚮和實踐領域進行展望。我們將探討新興的科學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在森林生態係統服務監測、評估和管理中的應用潛力。同時,也將關注全球變化背景下,森林生態係統服務麵臨的新挑戰,例如氣候變化適應、生物多樣性危機、生態係統服務跨界性問題等,並提齣相應的研究對策。最後,本章將強調跨學科閤作、國際交流以及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政策和管理行動的重要性,以期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森林生態係統服務評估與管理》一書,力求全麵、深入地展現森林在維係地球生命、服務人類社會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並為有效保護和閤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本書的齣版,將有助於提升相關領域研究的科學性與前沿性,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