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方位解说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相关知识;
2.丰富的病例逐步详细展示关键技术;
3.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团队的经验总结;
4.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位致残和致死的原因,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其中30%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正在成为替代 CEA 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我国大部分地市级医院已经和正在开展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颈动脉狭窄的病史、临床表现、*新的评估狭窄病变和斑块的检查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围术期的管理等,重点介绍了CAS的技术,涵盖了器械的认识和选择,手术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
莫大鹏,男,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1年考入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6年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于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当任住院医师。 1999―2002年攻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神经外科硕士学位。2002―2005年攻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学位。2004年前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AKH医院神经外科学习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2005年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显微手术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2012至今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介入神经病学科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参与多项北京市和国家自然课题研究;2007年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课题一项。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委员;担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神经精神杂志》特约审稿专家。2011年主译《周围神经外科病例分析》一书。
第一章 颈动脉狭窄和卒中
第一节 颈动脉狭窄的自然病史
第二节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四节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第二章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颈动脉支架术的发展及演变
第二节 CEA 与 CAS 的对比研究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脑血管解剖
第一节 主动脉弓
第二节 颈部血管
第三节 颈动脉侧支循环代偿
第四章 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评价
第一节 彩色多普勒超声
第二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
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第五章 颈动脉支架术患者的选择
第一节 适应证
第二节 禁忌证
第三节 斑块评估
第四节 手术前评估
第六章 颈动脉支架术的管理
第一节 合并症的管理
第二节 围术期的药物应用
第三节 麻醉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术中血压、心率的监测和神经功能评估
第五节 术后患者的随访观察
第七章 颈动脉支架介入术
第一节 颈动脉支架介入术的基本材料
第二节 介入技术
第三节 特殊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技术
第四节 合并其他特殊病变
第五节 颈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开通技术
第六节 颈动脉狭窄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
第八章 颈动脉支架术的并发症及其治疗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抑制
第二节 低灌注性脑梗死
第三节 栓 塞
第四节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第五节 梗死灶出血转化
第六节 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第七节 支架内再狭窄
第八节 器械相关的并发症
第九节 保护装置操作的并发症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据统计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残和致死的原因,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所有卒中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约占 80%。而据国内外文献报道,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术中栓塞风险越来越低,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步提高。近期 CREST 研究和 ICSS 研究的结果证实,CAS 是可以与 CEA媲美的治疗方法。CAS 正在成为可能替代 CEA 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颈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近十年,颈动脉狭支架治疗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大部分地市级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 CAS 术的初学者和经验尚不充分的医生,要安全、有效地开展这一手术,除了参加专项培训外,还需要一本全面介绍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知识和经验的书籍,以尽快缩短学习曲线,熟练掌握这一技术。我们参考近十年国内外的文献,结合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缪中荣教授团队十余年的经验,编写了这一专著,试图为从事这一领域的医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希望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和家庭。
本书主要内容除涉及颈动脉狭窄的病史,临床表现,最新的评估狭窄病变和斑块的检查方法(如增强超声、高分辨 MRI)外,还涵盖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及围术期的管理。本书的重点在于对 CAS 的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器械的认识和选择,手术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以及编者们在天坛医院的临床经验,同时结合病例从颈动脉狭窄的特殊类型、合并症类型等方面对 CAS 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说,可以为读者在临床实践中提供较好的参考。本书还编写了颈动脉慢性闭塞的开通治疗以及颈动脉急性闭塞开通结合拉栓治疗这一当前的“热点”内容,并有相应的病例解说。
本书适合初学者和病例数积累不多以及经验不足的从事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医生作为参考。
医学永远在发展前进,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也不会停下脚步。限于编者的临床经验和写作水平,不可能完美展现颈动脉狭窄 CAS 术的所有方面,书中涉及的内容难免有所不足,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批评和指正。
我带着一种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因为“颈动脉狭窄”听起来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介入治疗”则带着一丝神秘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的疑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雅,即便是在描述技术细节时,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书中将动脉粥样硬化比作“血管内的‘垃圾’堆积”,而介入治疗则像是“精密的‘清道夫’”。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患者心理的探讨,以及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技术,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颈动脉介入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颈动脉狭窄这一复杂且关键的疾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感到格外关注,而颈动脉作为通往大脑的“生命线”,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对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阐述,让我得以深入理解狭窄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以及它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作者在讲解介入治疗的各种技术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从器械的选择到操作的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术后管理和长期随访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于保证治疗的长期效果至关重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端的学术研讨会,与顶尖的专家们一起探讨着前沿的医学知识。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医学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治疗颈动脉狭窄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之前对“介入治疗”这个词汇只有模糊的概念,以为就是简单地“修修补补”。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是一个多么复杂而精密的科学。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介入治疗的技术,从球囊扩张到支架植入,每一种技术都配备了清晰的图解和详实的步骤说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支架的选择和放置的讨论,这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包括支架的材质、大小、形状,以及如何精准地将其放置在狭窄部位,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对周围血管造成损伤。书里还提到了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这些都展现了医学的严谨和医生的责任感。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病例的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我更能体会到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医生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再是枯燥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心血管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人体内部运作的精妙之处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的血管。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些供应大脑生命线的动脉——颈动脉。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医学名词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把血管比作城市的交通网络,狭窄就像交通拥堵,而颈动脉的狭窄更是直接威胁着“城市”——大脑的正常运转。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血流动力学的描述,那些关于流速、压力、涡流的讲解,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以及狭窄处是如何引发危险的。书里还探讨了颈动脉狭窄的成因,从生活习惯到基因遗传,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更加重视健康管理。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身体状况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而是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保卫战中。整本书的叙事流畅,逻辑清晰,虽然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的笔触细腻,情感饱满,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对现代心血管介入治疗理念的深度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理论”部分的深入剖析,他们不仅仅罗列了相关的医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理论的来源、发展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例如,关于血栓形成机制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颈动脉狭窄会如此危险,以及为什么需要及时干预。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基础,让我了解到每一种治疗方法的背后都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支撑,这大大增强了我对介入治疗的信任感。同时,作者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也让我感到振奋,书中提及的一些新兴技术和理念,如微创化、智能化等,预示着颈动脉介入治疗的未来将更加精准、高效和安全。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要深入了解颈动脉介入治疗的医学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