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本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介绍了马丁·加德纳以后,自然就不得不介绍侯世达(Douglas, R. Hofstardter)。侯世达与马丁·加德纳并不完全相似。马丁·加德纳没有受过科学专门训练,不被人认为是一个专业科学家。侯世达在史坦福大学取得数学学士学位,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印第安纳州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教授。把两人联系在一起的事情是:在马丁·加德纳停写《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数学游戏专栏以后,侯世达也为《科学美国人》写过专栏,同样叫座。
侯世达与马丁·加德纳一样,是借题发挥的高手。要写《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栏,难点不是在专业性上(有太多的数学教授有足够的专业水平),而是能不能写得有趣。马丁·加德纳广博的知识,能够把数学与生活相连。侯世达接手以后不久,就显示出他在这方面比马丁·加德纳有过之无不及。他的文章甚至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
使侯世达声名大噪的,就是这次推荐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这本1979年出版的著作,1980年竟然为作者赢得一项普利兹奖。大家知道普利兹奖并没有科普类──侯世达的这《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是作为一般非小说类读物得奖的。
这《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讲了音乐(巴赫),讲了艺术(艾舍尔 Maurits Cornelius Escher,1898-1972),讲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以至禅。多年来,许多读者读毕全书,竟然归纳不出这《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究竟是要说什么。为此,作者特意为1999年的20周年纪念本,加了一篇23页的新序言加以说明。作者所想讨论的,其实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自我”是什么。
作者真正想写的就是这个问题。尽管全书涉及广泛,核心却是哥德尔,是数学基础。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是一位奥地利出生的数学家。1931年他发表的现在被称之为不完全性的定理,是20世纪具有革命性的发现。大体上,这个定理是说,在任何公理体系中,必定有这样的命题,用这个公理体系“自身”既不能证明其真,也不能证明其伪。关于哥德尔,有一本评传值得推荐,那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著名华裔数学家王浩写的《哥德尔》。
什么叫不能证明其真伪?一个粗浅的例子,就是罗素的“理发师悖论”:“一个理发师宣称,他只为城中所有不自己剃须的人剃须。”但是,他自己怎么办呢?如果他决定自己为自己剃,按照上述宣示,他不可以为自己剃。如果他决定不为自己剃,而可以用上述宣示为自己剃时,他又违背了不为自己剃须的前提。关于这种悖论,读者可以参考马丁·加德纳的《跳出思路的陷阱》(天下文化,台北,2001年版)。
作者发现这种不能定义“自我”的例子,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在可视与可听的领域内,作者首先举出了巴赫的赋格与艾舍尔的“手画手”等作品,并用这三个人构成了书名。但作者全书之中涉及的事情远不止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出版之后畅销多年,直到今天还是一本常销的经典。但是由于侯世达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行文中,容纳了太多与英文有关的文字游戏,以至于一度这《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然而,1985年法文本在侯世达的帮助之下出版以后,其它的译本纷至沓来。如今已经有法、德、西班牙、瑞典、荷兰、俄几种译本。80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有一个中文简译本,名为《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收入“走向未来”丛书,后被诟病为误译漏译甚多。估计未必是译者的科学水平不逮,而是无法参透全书太多的双关、回文等文字游戏,与各种各样的机锋。现在推荐的译本,尽其可能用中文的对等材料演绎,十分难得。作者本人为这个中文译本作了序,其中缕述几位中文译者的艰辛。作者也乘中文版出版之际,为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汉名──侯世达。不过,读者如果能够进一步参考1999年英文版本的新序言,相信可以对理解全书有益。《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是根据1995年英文版翻译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数学公式、历史典故还是音乐片段——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沟通”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他展示了信息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和层次间传递、扭曲和重构,以及这种传递本身是如何创造出新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逻辑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理解”的史诗。作者的笔触时而幽默诙谐,时而又变得极其严肃和沉重,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使得漫长的阅读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它成功地将严谨的科学思考与人文的浪漫情怀熔于一炉,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人对“智能”的定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伟大的书应该能够在你心中播下疑问的种子,并在你合上封面很久之后依然生根发芽。这本作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成功地模糊了“硬科学”与“软学科”之间的界限,展现了统一的模式论在宇宙万物中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搭建的那些复杂的层次结构,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关键的逻辑跳跃。作者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将听觉艺术提升到了形式逻辑的高度,这对我理解抽象思维的构成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这本书不是用来炫耀你读了多少高深知识的谈资,而是用来重塑你大脑内部连接方式的工具。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界限和定义的固有认知,留给读者的空间是广阔而自由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书的体量吓到了,觉得可能要啃很久。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时间感似乎就消失了。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对话、寓言和数学论证,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核心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极其有效,它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可消化,同时又保留了其内在的深度。我体验到一种罕见的智力上的兴奋,感觉自己在跟着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这本书对逻辑结构的分析极其透彻,让人开始重新审视日常交流中的谬误和循环论证。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掌握”的书,更像是一张需要反复研习的地图,每次重新审视,都会发现新的路径和风景。
评分这本巨著读起来像是一部交响乐,层次分明,时而激昂,时而幽深,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不同于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总能找到绝妙的比喻来阐释深奥的原理。比如他如何用巴赫的赋格曲来解释程序语言的结构,那种精妙的对应关系,简直是天才之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哲学思辨时的那种克制与激情并存的笔调,既不落入虚无主义的窠臼,也不做空洞的乐观宣言,而是冷静地展示了系统如何在自我约束中实现涌现。每一次阅读,都能捕捉到之前忽略的细节,就像重新欣赏一幅细节极其丰富的古典油画。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智力层面的问题,更触及了存在的根本困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对“意义”的追问之中。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彻底洗牌了。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快速消化的作品,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探险。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叹服,他能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学定理、音乐结构和生物学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他探讨“自指”和“递归”时的那种旁征博引,从形式逻辑到艺术创作,无处不在的呼应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集异璧”,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谜题,但当你深入其中,会发现它们共同指向一个宏大的主题——意识的本质。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反复回味和查阅背景知识,但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考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确定性。
评分书很好买了好几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书。
评分京东图书送货快,质量好,是正版
评分很早就听说这本书了,一直没有看,买来看看
评分非常好,东西很好,物流很快,京东值得信赖,比~之流好太多了!
评分不错,大爱,以后会经常来买!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很有内涵,值得一读
评分宇宙神秘力量,很有趣,音乐语言科学哲学的通性,正在慢慢看
评分是帮老公买的,书就是要看正版的才行
评分今天早上8:34京东扣我413.35费用,是何道理?京东真是让人无语,今天早上莫名其妙扣我413.35元钱,联系京东客服,竟然让我联系银行去查。京东这是作死的征兆吗?难道非要把客户都逼走吗? ???京东客服又说京东也是受害者,让我报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