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精神分裂症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勇,刘莎,王斌红 著
图书标签:
  • 精神分裂症
  • 精神疾病
  • 临床诊疗
  • 规范化治疗
  • 临床路径
  • 精神科
  • 医学
  • 心理健康
  • 疾病管理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8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8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张克让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
字数:1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神分裂症规范化诊疗及临床路径》共5章,主要立足于精神分裂症,全面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突出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诊疗与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条理性。临床路径部分按照WHO国际诊断分类标准系统ICD-10,将相近的两种重性精神病——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和分裂情感性障碍也纳入其中,由此制订了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的临床路径。第五章重点阐述了精神疾病规范化诊疗过程中重要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张克让,留美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中央直接掌握联系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山西医科大学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防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双相障碍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副组长;北方精神医学论坛副主席;北方精神医学论坛规范化诊治与临床路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心境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目录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概述 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1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诊疗现状及诊疗模式 5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其他相关障碍概述 5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应用概况 9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 1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11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评估研究进展 18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26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33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规范化诊疗 4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诊断 4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治疗 47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 50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0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文本 51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表单 92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 118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满意度调查 119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质控管理 120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及相关障碍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 124
第五章 精神疾病相关重点检查治疗说明 127
第一节 精神疾病检查相关说明 127
第二节 精神疾病治疗相关说明 130
第三节 精神疾病疗效评估相关说明 132
第四节 影响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说明 133
参考文献 134
附录1 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文件及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2012年版) 136
附录2 精神疾病临床路径监护、评估表单 145
附录3 精神疾病临床路径变异记录表 150


精神疾患的认知与干预:探索内心世界的奥秘与治愈之道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包括患者、家属、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士以及初涉精神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精神疾患认知与干预视角。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诊断的规范化流程,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应对挑战、实现康复的多元路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抵达理解、接纳与希望的彼岸。 第一部分:认识精神疾患——拨开迷雾,看见真相 精神疾患,如同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暗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与世界的连接。本部分将以科普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精神疾患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及其核心特征。 何为精神疾患? 我们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阐释精神疾患的成因。这并非简单的“脑子出了问题”或是“意志薄弱”,而是涉及遗传易感性、脑部结构与功能异常、心理创伤、环境压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我们将探讨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当其功能失调时,会引发怎样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例如,我们会解释神经递质失衡如何影响情绪调节,以及早期不良经历如何在大脑中留下印记。 常见的精神疾患及其表现: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几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精神疾患,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此处仅为举例,不代表本书内容侧重于某一种)。我们不追求罗列所有诊断标准,而是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描述,让读者了解这些疾患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甚至出现躯体不适;焦虑症患者可能感受到持续的担忧、不安、紧张,伴随心悸、出汗、肌肉紧绷等生理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则会在情绪高涨(躁狂或轻躁狂)与情绪低落(抑郁)之间反复波动。对于精神分裂症,我们将聚焦于其核心症状,如思维的混乱、幻觉、妄想,以及情感的迟钝或不协调,强调这是一种复杂的脑部疾病,而非“人格分裂”。我们将尽可能避免使用冰冷、标签化的术语,而是用 empathetically 的语言,描绘患者在疾病折磨下的真实感受与困境。 疾病的演变与个体差异: 精神疾患的发生、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其病程、严重程度以及症状表现因人而异。我们将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个体基因、早期干预、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方式等。同时,我们会强调,疾病并非定义一个人的全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寻求治愈——通往康复的多元路径 面对精神疾患,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诊断、专业的治疗与全方位的支持,能够为患者点亮希望,开启康复之旅。本部分将系统介绍精神疾患的治疗原则与主要干预手段。 药物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药物是许多精神疾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的手段。我们将介绍各类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适用范围、疗效与潜在副作用。我们并非鼓励读者自行用药,而是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学习如何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我们将强调,药物治疗需要遵医嘱,定期复诊,并理解药物治疗的长期性和个体差异性。 心理治疗的深度与力量: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人际关系疗法(IPT)、动力学心理治疗等,是帮助患者理解自身思维模式、情绪反应与行为习惯,并进行积极调整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心理疗法的核心理念与技术,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心理治疗如何帮助患者处理负面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技巧,最终实现心理功能的恢复。我们会强调心理治疗并非“谈话”,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目标、有结构的专业过程。 物理治疗与新兴技术: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一些物理治疗手段,如电休克治疗(ECT)或经颅磁刺激(TMS),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发挥显著作用。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原理与适应症,以及其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会触及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与技术,如神经反馈、脑科学的最新突破等,展望精神疾患治疗的未来。 综合性治疗方案的构建: 精神疾患的康复往往需要多学科、多层面的综合干预。本书将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社会康复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套量身定制的治疗计划。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全面的评估,如何设定实际可行的康复目标,以及如何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第三部分:共建支持——家属、社会与康复的伙伴关系 精神疾患的康复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战斗,更是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本部分将关注家属的角色、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以及如何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依靠,他们的理解、接纳与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我们将为家属提供关于精神疾患的科学信息,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本质,减轻恐惧与误解。我们将教授家属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如何提供情感支持,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我们会强调,家属自身也需要得到关注与支持,避免过度劳累与负担。 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朋友、社区、支持团体、康复机构等,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慰藉、实际帮助和归属感。我们将探讨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如何寻找并利用身边的支持资源。我们也将呼吁社会消除对精神疾患的污名化,营造一个包容、友善、支持性的社会环境,让患者能够勇敢地走出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康复的长期性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康复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我们将探讨如何保持康复成果,如何预防复发,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持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将强调,即使患有精神疾患,个体依然可以拥有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方式,并学会与疾病共处,发挥自身潜能。 结语:希望与力量的传递 本书希望通过对精神疾患的深入探讨,不仅能增进公众的科学认知,更能传递希望与力量。我们相信,通过理解、接纳、专业的干预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身处困境的个体,都能找到通往康复与重拾生活阳光的道路。精神疾患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需要耐心、智慧与勇气的挑战,而我们,将始终陪伴在这条探索与治愈的旅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精神分裂症离我生活很遥远,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种疾病比我想象中要普遍,而且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一直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疯子”,行为不可预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视角。它详细地描述了诊断的严谨性,从早期症状的识别到各种评估工具的应用,都显得非常专业。特别是关于鉴别诊断的部分,让我明白了区分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疾病的重要性,这对于避免误诊误治至关重要。书中所提到的“临床路径”概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治疗方案,而是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清晰地指出了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康复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如何进行,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是谁,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对于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患者能够得到连续、优质的照护,无疑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药物治疗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介绍几种药物,更深入地探讨了药物选择的原则、剂量调整的依据、以及如何处理副作用等关键问题,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读完这本书,我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不再是片面的恐惧,而是多了几分理解和尊重,也更加坚信科学规范的治疗能够给患者带来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就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带着我一步步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诊疗体系。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规范化”的强调。在医学领域,规范化意味着科学、有效和安全,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从入院评估的标准化流程,到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再到出院后的随访和社区支持,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早期干预”的论述,它详细阐述了识别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评估以及启动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此外,书中对多学科合作的重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医生一个人的战斗,还需要心理治疗师、护士、社工甚至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持网络。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对于患者的康复之路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治疗方案时,既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又不失人文关怀。它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意愿和家庭的支持能力等,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这类专业书籍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当我翻开它,却被其内容深深吸引。这本书在介绍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实践性。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各种治疗手段,从药物治疗到心理治疗,再到社会康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特别是关于药物治疗的部分,它不仅列举了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进行个体化用药。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而“临床路径”的设计,更是将复杂的治疗过程变得清晰明了。它就像一张地图,指引着医务人员在面对不同情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应该如何一步步地进行诊疗,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优化疗效。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预后评估”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这对于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合理的期望,并积极应对未来挑战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临床的实用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此领域略有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对精神分裂症的诊疗进展保持关注。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知识体系的一次“大扫除”和“系统性更新”。它并没有回避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而是直面挑战,提供了一套详尽而精密的解决方案。书中对 diagnostic criteria 的阐述,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让我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强调了细致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这些都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基石。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疾病进展”的论述,它详细描述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特点,包括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以及不同时期治疗的重点和目标。这让我明白,精神分裂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状态进行调整。而“临床路径”的设计,更是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它明确了每一个诊疗环节的界限和衔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误差,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对“患者赋权”的强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自己的治疗决策中来,这对于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患者的自主性具有积极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临床场景,亲眼见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从诊断到康复的整个过程。书中对“诊断鉴别”的详尽描述,让我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符合几个症状标准,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性,这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过程。而“临床路径”的设计,则将这一复杂过程系统化、标准化,为医生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行动指南,有效避免了诊疗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家庭支持”的章节所打动。它不仅仅关注患者个体,更强调了家庭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提供支持和指导的实用建议。这让我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此外,书中对“复发预防”的深入探讨,也为如何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状态,减少复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科学、人道、规范的诊疗理念,对于提升精神分裂症的整体诊疗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