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单行本,由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穆齐尔研究者张荣昌教授翻译。
《在世遗作》是穆齐尔“在世时亲自出版”的“个人遗作”,其中包括了一些短小的叙事性作品,例如《捕蝇纸》、《换一种眼光看羊》等,这些叙事性作品同样也是随笔精神的一种体现,因为它们通过对细微、“渺小”的对象的观察体现了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微观世界所作的思考,这些微观世界是对大的时代背景的映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许并不亚于具有更大的关怀视野的作品。
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1880—1942),奥地利作家,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文学大师,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
20世纪上半叶zui知名作家的zui重要著作。
——《泰晤士报》
穆齐尔的想象图景荒凉得可怕,但这些散文又是如此温柔。
——塞西尔·罗赛特
001 前 言
001 映像集
003 捕蝇纸
006 猴 岛
010 波罗的海渔夫
012 通货膨胀
014 马会笑吗?
016 被唤醒者
018 对羊的别样观察
020 石棺盖
022 兔子的灾难
026 老 鼠
028 灵敏的听觉
030 斯洛文尼亚的乡村葬礼
033 姑娘和英雄
035 “永远不再”膳宿公寓
047 不友好的观察
049 作祟的妖法
054 门和大门
058 纪念碑
063 画 师
067 一个文化问题
071 周围尽诗人和思想家
075 艺术周年庆典
080 望远镜
086 这里很美
089 是谁把你,美丽的森林……?
095 受到威胁的俄狄浦斯
099 不是故事的故事
101 巨人阿格奥阿格
106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114 三个世纪的故事
122 儿童故事
127 乌 鸫
对羊的别样观察
关于羊的历史:今天人类觉得羊笨。但上帝曾经爱过它。他曾一再把人和羊作比较。上帝完全错了吗?
关于羊的心理学:明显安排好的出众状况的标志和低能的标志不无相似之处。
在罗马附近的荒原上:它们长着殉教者的长脸和纤细的脑袋瓜。它们的白色皮毛上的黑色短袜和风帽,使人想起殉道的教友和狂热的信仰者。
在长着稀少、短小青草的草地上觅食时,它们的嘴唇神经质地发抖,并把一根激动不安的金属弦线的声音撒到地上。它们的声音聚成了合唱,那么,这听起来就像大教堂里高级教士那带哭腔的祈祷。但是,如果它们之中的许多只唱起来,那么它们就组成了一个男声、女生和童声兼有的合唱团。它们抑扬动听地升高或降低它们的声音;这就像黑暗中一支徒步行走者的队伍,每隔两秒钟就被灯光照亮一次,童声总是落在一个反复出现的小山丘上,而男声则迈进穿越山谷。时光通过它们的歌唱以千百倍的速度飞快转动,不分昼夜地驱使大地奔向终点。有时一个单音向上升起或向下冲进罚入地狱的恐惧之中。它们毛发的白色小卷里反复映现天空的云朵。这是古老的天主教动物,是人类的宗教陪同者。
再次来到南方:人在它们面前比往常高两倍,像一座教堂的尖塔耸入天空。在我们脚下,泥土是褐色的,青草像刻进泥土的灰绿色线条。太阳在海边像在一面铅镜中那样散发沉甸甸的光芒。船舶捕鱼时像处在圣彼得时代。岬角如同一块踏板,把目光抡向天空并呈现火黄色和白色,像在迷途的奥德修斯时代,伸进大海。
各处可见:当人靠近时,羊又胆小又蠢笨;它们领教过人类在忘乎所以时施加的责打和扔来的石块。但如果它们安安静静地站住,凝视远方,就忘记人类。他们交头接耳,十只或十五只一群,用巨大、沉重的脑袋中心点构成一个光环,背部构成一片色调单一的光芒。它们互相紧紧顶住颅盖。它们这样站立着,形成的这个轮子数小时之久一动不动。它们似乎不想感觉到任何东西,除了风和阳光,以及它们的额头间那永无止尽的报秒声,这报妙声在血液中跳动不已,从一颗脑袋传递到另一颗脑袋,像囚犯在敲击牢房的墙壁。
……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在叙述。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很多词汇的组合都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哲学思考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角色之间看似日常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将这些思考融入进去,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写作手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留白”的运用,很多关键时刻的场景,作者只是轻轻带过,剩下的空间完全交给了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这种互动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性。它就像是一幅未完全着色的水墨画,你既看到了笔触的精妙,又被邀请去共同完成那未完成的部分。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迷人了,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精湛的电影导演在探索一个复杂迷宫。作者对于场景的描绘细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角落、每一束光线似乎都有其存在的深意。你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街景,但当你继续读下去,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是为后续的情感爆发埋下的伏笔。尤其是主角在面对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心理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重新阅读某一段落,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那种情绪的张力和文字的密度让我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构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叠叠。这种深度的心理剖析,让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情节的推进上,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读完之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韵,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情感波动也开始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提供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故事本身,它更像是一次对感知力的深度训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世界观构建的严谨程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它不是那种为了炫技而设定的复杂背景,而是每一个设定、每一个文化习俗,都像是经过了严密的逻辑推演和深度的田野调查。作者对于这个虚构世界的历史沿革、社会阶层运作的描述,细致到让人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过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那些小众知识点的引入,那些关于古代工艺或者失传哲学的片段,读起来不仅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的探险。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赋予了整个故事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使得那些超现实的事件发生时,读者也能在理性的层面接受它们。看完后,我甚至开始在现实中搜索那些被提及的模糊概念,这种跨越虚构与现实的延伸思考,是衡量一本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创新性令人叹为观止。它似乎拒绝遵循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轴,而是采用了碎片化、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起初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需要耐心去拼凑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线索。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你会发现这种看似混乱的结构,恰恰是作者为了模拟真实记忆和意识流的最佳方式。每一次视角的切换,都像是在迷宫中找到了一把新的钥匙,打开了之前被遮蔽的真相的一角。这种“拼图”式的阅读过程,让等待真相浮现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期待和智力上的挑战。我甚至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来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线,这在我阅读其他作品时是很少见的。它强迫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构建意义,这种参与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孤独”这一主题的独特诠释。它不是那种抱怨式的、充满自怜的孤独,而是一种选择性的、带有某种高贵气质的疏离感。书中的主要人物,似乎都带着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宿命感,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沉沦,反而是在这种清醒的抽离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锚点。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微小的、近乎无法言说的内心波动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张力。读到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存在意义的独白时,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共鸣,仿佛作者直接读取了我的某些隐秘想法。它让人明白,真正的成熟,也许就是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局外人”身份,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内敛而持久的,它不喧哗,但足够深刻。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快递服务也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新版本看看脚后跟古古怪怪呵呵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快递服务也不错
评分世界第一的配送速度与质量
评分京东正品,物美价廉,购物在京东
评分一般般啦,没什么出彩的。
评分京东正品,物美价廉,购物在京东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