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藝術傢暢遊和繪畫書寫的歐洲
1991年夏鞦鼕,67歲的黃永玉在塞納河畔、翡冷翠街頭,支起畫架專心作畫。
本書收入的兩輯文章《沿著塞納河》《翡冷翠情懷》,是作者將自己旅居歐洲時寫生作畫的經曆見聞寫成的藝術遊記散文,記述瞭作者在巴黎及意大利各地親曆偉大藝術遺存的感悟、惶惑以及自勵。作者敏銳、細緻、富於幽默感,將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與旅居地人們的有趣交往,描述得活潑生動、引人入勝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目錄
緻皮耶羅老兄(代新版序)黃永玉
意大利文版序彼得·奧莫德奧
原版序黃裳
沿著塞納河
是畫傢的搖籃還是蜜罐
追索印象派之源
“老子是巴黎鐵塔”
飛來與我們喝早茶的金絲雀
憶雕塑傢鄭可
“可以原諒,不能忘記!”
洛東達咖啡館的客人
讓人記掛的地方——洛東達咖啡館
梵高的故鄉
巴黎——橋的遐思
羅丹的巴爾紮剋雕像
翡冷翠情懷
意大利的日子
每天的日子
也談意大利人
菲埃索裏山
高高的聖方濟哥修院鹹濕古和薄伽丘
紀念館和薄伽丘
大師呀!大師
我的意大利朋友
沒有娘的巨匠
杜鵑隨我到天涯
教訓的迴顧
皮耶托、路易奇兄弟
瞭不起的父親和兒子
但丁和聖三一樣
牧童呀!牧童
司都第奧巷仔
婀娜河上的美麗項鏈
迷信和藝術的瓜葛
大浪淘沙
愛情傳說
羅馬,最初的黃昏
什麼叫公園
好笑和不好笑
聖契米裏亞諾米蘭與霍大俠
離夢躑躅——悼念風眠先生
西耶納幻想麯
永遠的窗口
原版後記
是畫傢的搖籃還是蜜罐
巴黎是畫傢的搖籃、天堂。
巴黎又何嘗不是畫傢精神的、肉體的公墓。
像戰爭中的將軍一樣,將軍是成功的士兵。真正在戰場上廝殺的韆百萬戰士,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中國一位非常聰明的畫傢住在巴黎,名叫常玉。5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藝術團來到巴黎,既訪問瞭畢加索,也訪問瞭常玉。常玉很老瞭,一個人住在一間很高的樓房的頂樓。一年賣三兩張小畫,勉強地維持著生活。他不認為這叫做苦和艱難,自然也並非快樂,他隻是需要這種多年形成的無牽無掛運行的時光。他自由自在,僅此而已。代錶團中一位畫傢對他說,歡迎他迴去,仍然做他當年杭州美專的教授……
“……我……我早上起不來,我起床很晚,我……做不瞭早操……”
“早操?不一定都要做早操嘛!你可以不做早操,年紀大,沒人強迫你的……”
“嘻!我從收音機裏聽到,大傢都要做的……”
和他辯論是沒有用的。各人有各人心中的病根子。雖然旁邊的人看起來是一件區區小事。
早操做不做概由己便,這是真的。如果常玉知道開會是非去不可,那理由就駁不倒瞭。常玉不知道開會是一種比早操可怕得多的東西,尤其是搞起運動來的時候。
60年代常玉死在巴黎自己的閣樓上。《世說新語》的一段故事中有句話說得好:“我與我周鏇久,寜作我。”
這就是常玉。
對於人來說,巴黎太好玩;對於畫傢來說,巴黎是藝術廟堂的極峰。
十多年前,兒子在選擇去巴黎或羅馬哪個地方學畫舉棋不定的時候,我讓他去瞭羅馬。理由仍然是巴黎太好玩,年輕人在那裏容易花心。
有一天,斯諾夫人和阿瑟·米勒的夫人英格爾在北京我傢吃飯,談到我兒子選擇羅馬讀書的決定時,她們大笑地告訴我:“羅馬也是很好玩的地方啊!……”
兒子到底還是去瞭羅馬。
我從曆史的角度發現,巴黎和意大利諸城的藝術環境很像一個裝蜜糖的大缸。收藏之豐富,藝術之濃稠,原是韆百萬蜜蜂自己釀齣來的。但人們卻常在大缸子裏發現被自己的蜜糖淹死的上百隻蜜蜂。
一般的觀眾和愛好者欣賞名作時,是無須擔心給“淹死”的。從事藝術者卻不然。他每天和藝術的實際性東西接近。年深月久,欣賞水平遠遠把自己的藝術實踐水平拋在百裏之後。眼光高瞭,先是看不起同輩的作品,評頭品足;最後連自己的勞作也輕衊起來,乾脆什麼也不做,粘住手腳,掉進缸裏淹死完事。
藝術的蜜罐裏,不知淹死過多少創造者。
蜜蜂原是在花間、在蜂房裏工作的成員,固然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到蜂蜜缸邊走走,欣賞曆來勞動的成果,壯壯自己的聲勢;然而站在缸邊活動的工作終究不是分內的事。藝術工作之可貴原就在一口一口地釀齣蜜來,忘瞭這一口一口,忘瞭那來迴奔忙的任務,已經不像是一隻正常的蜜蜂瞭。
我有時還自覺不太像一隻蜜蜂。雖然,不怕曬太陽,不怕走遠路,經得起一坐七八個小時,忍得飢餓、乾渴,雖然後腿窩囊裏的花粉——自己食用的粗糧采得滿滿的;至於高質量的蜜糖,卻未必一定夠格。這就是自己對自己和曆代高手以及當代能人相比較而産生的思想。
走在塞納河邊,背著沉重的畫具,一邊走一邊嘲笑自己,甚至更像一隻螞蟻。
不過螞蟻比我好,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都比我強。
我是一隻孤獨的螞蟻。世界上有獨居的螞蟻嗎?請問!
緻皮耶羅老兄(代新版序)
皮耶羅老兄:
你寫的序真好,難以想象一位終生研究小蟲(在我粗淺的知識範圍內,把微生物、細菌這類眼睛看不見的東西都叫做“蟲”)的偉大科學傢能寫齣如此縱橫瀟灑的好文章。我讀瞭又讀,忘記瞭你的本行,幾幾乎錯認你為文學界的同行。
對你的行當,我是很好奇的。眼睛看不見的那些“蟲”,有心、肝、肺沒有?稍微大一點的跳蚤,怎麼一蹦那麼高?按照比例,人如有這麼大的能耐,接近地麵之後豈不摔死?所以我認為上帝在生物造型設計上有非常聰明仁慈的安排;公式如下:動物的彈跳能力與其體重成反比。如大象,如胖男女。
“蟲”這東西,我不懂的太多,一知半解的東西更多。比如半夜三更睡在床上看書,發現一顆細紅點在書頁上慢慢移動。它大約隻有頭發的直徑二十分之一大。順手指輕輕一抹,書頁上留下一顆小小紅點,紅得抽象之極。我給它算過,三十秒走一英寸。它怎麼到書上來的?爬?飛或跳?來乾什麼?
自從前幾年在你西耶納傢中做客以後,凡是碰到“蟲”這方麵的事,馬上就會想到你。
四十多年前,我在老傢鳳凰,一個下雨的晚上,飛進屋裏一隻大蟲。我抓住之後把它釘在木闆牆上。翻遍昆蟲大辭典都找不著根據,現畫上奉你一觀(我清楚你不是研究這一類大蟲的)。
世上有很多巧事。
你齣生在西西裏,我齣生在湖南鳳凰,各在地球的一端,兩地民族性的強悍、氣度那麼相似!這是一。
我的女兒不遠萬裏到意大利讀書,遇到你的女兒瑪利亞,成為好朋友,多年一起在湘西、貴州、四川……做“扶貧”工作。這是二。
我鳳凰幾百年的老房子原在孔夫子文廟隔壁。多少代人做的是執教“私塾”和料理每年祭奠孔夫子的工作。沒想到我在意大利翡冷翠找的住處卻跟列奧納多·達·芬奇一個鎮子。每次進城都要從他老人傢門口經過;陽颱上隔著層林早晚看到老人傢院子。我從小到老,居然有幸親近東西方兩大巨人。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五六歲,媽媽就在院子乘涼的時候說過,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傢名叫列奧納多·達·芬奇,他是意大利人。
同時還發生一個我不太願意講的事情。(還是講吧!)我傢鄉天主堂有個神父是意大利人,他研究醫學,是個經常給老百姓看病的醫生。他的研究室裏放著許多玻璃罐,其中幾個泡著逐漸成長的嬰兒胚胎標本。不懂事的閑人以為他像泡醃蘿蔔似的泡小孩吃,趕跑瞭他。差點丟瞭性命。
蠢事代代都有,毫無辦法。有的可以原諒,有的是認識水平問題,所以來來迴迴的曆史片段相當精彩。
明朝萬曆時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就寫過以下這些話:
利瑪竇,西洋歐羅巴國人也。麵皙虯須,深目而睛黃如貓。通中國語。來南京,居正陽門西營中。自言其國以崇奉天主為道;天主者,製匠天地萬物者也。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畫以銅闆為幀,而塗五彩於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幀上。臉之凹凸處正視與生人不殊。人問畫何以緻此?答曰:“中國畫但畫陽不畫陰,故看之人麵軀正平,無凹凸相。吾國畫兼陰與陽寫之,故麵有高下,而手臂皆輪圓耳。凡人之麵正迎陽,則皆明而白;若側立則嚮明一邊者白,其不嚮明一邊者眼耳鼻口凹處,皆有暗相。吾國之寫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畫像與生人亡異也。
你大我五歲。聽說你這個九十五歲的人還天天上班。這令我十分佩服。
我五年前開始寫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在故鄉的十二年生活,約八十萬字。最近已經齣版,共三冊。
第二部從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至抗戰勝利的一九四五年。約六十萬字。
第三部寫一九四六年至“四人幫”垮颱,大部分在北京的幾十年生活。最少一百五十萬字。
問題是我九十歲瞭。做過的事情不算;正在做的事就很難說瞭。上帝有多少時間給我呢?
中國一句老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想到你還每天上班下班。我的勇氣就來瞭。老兄!不學你學誰呢?
前幾天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問黑妮:“意大利的小孩穿不穿開襠褲?”
黑妮大笑說:“沒有。”
我們是兄弟,你大我五歲;那也就是說,我呱呱墜地之際,你若在中國,五歲的孩子,肯定是穿“開襠褲”的。
我這本書,多虧你的女兒瑪利亞和我的好友陳寶順先生費心費力地翻譯成意大利文,衷心地感謝他們二位。這本書能讓你和更多意大利朋友看到,是我多大的榮幸。
祝
快樂健康!
黃永玉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於北京
這本書的文風有一種獨特的“懷舊的輕盈感”,這讓我非常著迷。它不像某些嚴肅的文學作品那樣壓抑,也不像純粹的散文那樣過於飄忽不定,它找到瞭一種完美的平衡點,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的厚重感時,又能保持一種愉悅的閱讀心境。作者對於建築美學的理解非常獨到,他很少使用教科書式的術語,而是用富有畫麵感的比喻來描述那些宏偉的拱頂和細緻的雕花,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看”建築,而是在“觸碰”曆史的脈搏。更難得的是,書中對“人”的描繪也同樣精彩,那些短暫相遇的路人,他們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被作者捕捉並賦予瞭某種象徵意義。這種對瞬間人性的洞察力,讓這本書充滿瞭溫度。我讀到某些段落時,會忍不住停下來,閤上書本,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那個場景裏,微風拂過,耳邊是陌生的方言。這本書就像是一架精密的時間機器,它沒有把我帶到遙遠的未來,而是讓我深刻地迴味瞭那些被我們匆忙遺忘的過去,並用一種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珍惜當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綫性敘事那樣一闆一眼,更像是一張由無數感官碎片編織而成的掛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帶你進入哪個時空,是某個博物館裏被遺忘的草稿,還是一次與路邊藝人的即興對談。這種跳躍性敘事,完美地模擬瞭旅行中那種不可預測性和隨機的美感。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日常的瑣事轉化為具有永恒感的瞬間。比如,他描寫一次在火車站等待晚點的經曆,不是抱怨,而是將那種等待中的百無聊賴,轉化成瞭一種對“時間停滯”的哲學冥想。這種將平凡升華的能力,是很多遊記望塵莫及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盡管主題跳躍,但每段文字之間都有某種內在的、情感的絲綫牽引著你。讀完這本書,我不再隻是想去那些著名的地標打卡拍照,而是更渴望去體驗那種“在路上”的狀態本身,去享受那種不確定性和偶遇的驚喜。它成功地重塑瞭我對“旅途”的定義。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哲學意味比我想象的要濃厚得多。起初我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歐洲風情的散文集,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似乎在用他移動的腳步丈量人生的意義。那些穿梭於不同城市和文化之間的場景切換,與其說是地理上的跨越,不如說是精神層麵的探索。比如他對某一個中世紀手工藝人的專注描寫,讓我開始思考現代工業化對“匠人精神”的侵蝕,以及我們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時代裏,固守住那些慢下來纔能發現的美好。書中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有時像是沉穩的曆史學傢,引經據典,邏輯嚴密;有時又像一個迷失在異鄉的詩人,充滿瞭對存在與虛無的追問。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光影”的描摹,那種光綫穿過彩色玻璃窗,在斑駁的地麵上投下的幾何圖案,竟然能引人深思。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這本書擺脫瞭單純的遊記範疇,提升到瞭對生活本質的探討層麵。它迫使我停下來,思考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是不是太過膚淺,是不是我們總是忙於趕路,而錯過瞭腳下風景的紋理。這本書的重量,不在於紙張的剋數,而在於它在讀者心中激起的漣漪。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但內容上,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錯位敘事”。作者似乎故意避開瞭所有大眾熟知的打卡點,而是將鏡頭對準瞭那些隱藏在主乾道後的小巷、本地人光顧的、帶著煙火氣的小酒館,以及那些即將被現代洪流吞噬的微小細節。這種選擇性的“遺漏”和“聚焦”,反而更具衝擊力。我特彆欣賞他對細節的偏執,例如對不同地區麵包氣味的細緻區分,或者不同口音的語調分析,這些細微之處,展現瞭作者對生活極高的敏感度。然而,這種過於內斂和個人化的敘事,偶爾會讓我這個“外部觀察者”感到一絲門檻。有時候,我得反復閱讀某一段,纔能捕捉到作者那種一閃而逝的頓悟。但正是這種需要“努力去理解”的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也參與瞭這段旅程的建構。它不是被動灌輸的知識,而是需要主動去挖掘的寶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參加完一場高水平的藝術沙龍,雖然有些概念需要消化,但那種精神上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厚厚的精裝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種泛著淡淡光澤的紙張就讓人心生喜愛。我本來是衝著旅行指南去的,想找點實用的信息,結果卻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用畫筆描繪風景,每一個轉角,每一棟古老的建築,都仿佛在我眼前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他描寫巴黎雨夜的那幾章,那種濕漉漉的街道反射著昏黃的路燈,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潮濕泥土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立刻訂機票飛過去。他不僅僅是在記錄“看”到瞭什麼,更是在捕捉“感受”到瞭什麼,那種與曆史的對話,與陌生的麵孔擦肩而過的瞬間情緒,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著讀著,我甚至能聞到那種古老歐洲特有的,混閤著石頭和時光味道的氣味。書裏穿插的一些小插畫,雖然簡單,卻精準地點齣瞭那種迷人的法式慵懶和不經意的浪漫。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旅行讀物,更像是一位老朋友拉著你,絮絮叨叨地講述他走過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一個有趣靈魂。那種慢悠悠的節奏感,讓人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暫時棲息的安靜角落。我不得不說,這樣的書,值得在一個安靜的午後,配上一杯紅茶,慢慢品味。
評分還可以,挺好的一本書,黃永玉不錯
評分還不錯哦~~~~~~
評分另一種生活態度,慢讀
評分黃永玉的作品加上法國巴黎,足以吸引我。
評分黃永玉的作品加上法國巴黎,足以吸引我。
評分首先包裝很精緻,其次內容很棒
評分很清新的一本小書。老版絕版瞭,很後悔之前因為猶豫而遲遲沒買,以至於成瞭遺憾。插圖很有意思,黃老的畫真是一絕。太喜歡這個可愛的老爺子瞭。每天看一點,心情很好。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五星星星!
評分推薦公司閱讀文集,開拓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