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二旺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丧礼
  • 社会生活
  • 历史文化
  • 风俗习惯
  • 礼仪制度
  • 文化史
  • 社会史
  • 中古史
  • 葬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9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30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0
字数:4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层面全方位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之作。《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礼与社会互动关系,从宏观上勾勒出丧礼作为传统社会的重要文化面向及国家制度,在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轨迹。《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重点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践层面上丧礼的程序和仪节、丧礼规格、丧服制度,并将丧礼放在五礼的大范围内,尤其着重从凶礼同吉、嘉、军、宾四礼的关系上,探讨了这一时期丧礼变化背后深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动因,探索魏晋南北朝丧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特点,并从微观上对丧礼的仪节、丧服服叙、丧服变除和居丧祭祀以及丧礼等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讨论。《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还运用归纳统计和历史实证的方法对丧礼中的停丧期限和居丧毁卒典型进行分析,在对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的心丧、各种义丧进行考察的同时,对丧礼同政治、法律和思想观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与社会现实百态的相互映射。


作者简介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全方位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之作。作者高二旺博士现为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人质现象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目录

序言

绪 论

第一节 丧礼的概念、内涵及本书研究范围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课题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意向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丧礼的创制和丧礼学的兴盛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的创制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丧礼学的兴盛

第二章 丧礼的程序仪节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从初终到启殡之前的丧礼仪节

第二节 启殡至送葬之礼

第三节 停丧时间

第四节 奔丧、治丧

第五节 吊丧

第三章 丧礼与统治秩序(上)——丧礼规格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法赙和丧仪中体现的丧礼规格

第二节 举哀和亲临

第三节 配飨制度

第四节 丧礼“依故事”运用的规律

第五节 赠谥制度 135

第六节 社会等级对丧礼制度的其它规定

第七节 丧礼制度中的变礼 152

第四章 丧礼与统治秩序(下)——丧服制度

第一节 五等丧服的体系和丧服服叙制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三年丧礼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服丧的特点

第四节 心丧之礼

第五节 丧服中的议礼

第五章 丧礼与社会控制——居丧制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居丧表现和特点

第二节 居丧毁卒之典型分析

第三节 官员居丧违礼与清议处罚

第四节 丧假制度及夺情起复

第六章 丧礼与社会调节

第一节 丧礼在五礼中的地位及其同吉、宾、军、嘉诸礼的关系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薄葬、假葬、招魂葬等葬礼的流行

第三节 礼、情的交融与矛盾——兼论缘情制礼的问题

第四节 丧礼同法律、政治的交融

第五节 丧礼习俗及其与礼制的关系

第七章 丧礼与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丧礼与家族制度

第二节 丧礼与民族融合

第三节 丧礼与社会经济

第四节 丧礼与民众生活

第五节 文化与丧礼

第六节 思想、宗教与丧礼

结 语


精彩书摘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居丧制度,前已述及。再如,《左传·襄公十七年》记载:“齐晏桓子卒,晏婴粗衰斩、宜经带、杖、营履,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战国时期孟子曾想劝滕文公为滕定服丧三年,遭到百官的一致反对:“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尽管未实行三年丧礼,但滕文公仍采纳孟子的建议居庐五月,在下葬之日以“颜色之戚,哭泣之哀”获得了吊丧者的好评。守丧之制不仅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得到普遍推行,两汉也是这样。赵翼指出,两汉“无服丧定例”,大臣为父母守丧,“行不行昕人自便”。
  丁凌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守丧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从习俗到礼教;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礼教向法律的过渡;唐宋元明清——全面法律化时期。因丧事之对象不同,守丧之制也可分为两类:帝、后之丧,称之国恤,或称国丧、大丧;父母亲属之丧,称之家丧。作为强制性规范,国恤中的守丧之制始于秦之统一,家丧中的守丧之制始于汉武帝,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尊崇皇权,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扬孝道。
  ……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内容详实,旨在展示独立于您提及的书籍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书籍名称:《秦汉帝国:制度的奠基与文明的转型》 导言:历史的巨响与时代的转折 秦汉帝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早期大一统王朝的正式确立,更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重构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本书试图跳出传统仅关注帝王更迭和战争胜负的叙事窠臼,深入剖析支撑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复杂机制,以及在制度塑造过程中,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日常生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我们聚焦于秦汉如何从一个战国遗留下来的碎片化体系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最终熔铸出一个持续四百余年、影响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与文化蓝图。 第一部分:中央集权的铸造:秦制的遗产与汉承秦制 第一章:秦帝国的短暂辉煌与制度的“硬核”构建 秦朝的迅速崛起与崩溃,为后世留下了最为鲜明的制度遗产。本章首先梳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郡县制、度量衡、文字统一以及中央官僚体系建立上的突破性举措。我们特别关注秦代的法律制度,如《秦律》中体现的严苛与效率的并存,以及它对地方治理的渗透程度。通过考察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我们得以重建秦代基层司法和行政的实际运作图景,理解“法治”在早期帝国构建中的双刃剑效应。 第二章:汉初的“休养生息”与制度的软化 刘邦建立汉朝后,面对的是一个被秦法压抑、经济凋敝的社会。本章分析了汉初统治者如何审慎地修正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安抚旧贵族,以及“黄老之学”如何指导了轻徭薄赋的早期经济政策。我们考察了这种制度上的弹性是如何帮助帝国从秦朝的急性危机中恢复元气的,并探讨了地方诸侯国(王国)的存在,在初期对中央集权构成的潜在张力。 第三章:汉武帝的制度高峰与思想的转向 汉武帝的统治标志着帝国制度的成熟与扩张。本章重点分析了“推恩令”如何系统性地解决了王国问题,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学上的深远意义。我们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被改造,以适应帝国官僚体系的选拔与治理需求,并分析了太学制度的建立,如何为日后士人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阶段,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第二部分:帝国的社会肌理:人口、经济与阶层流动 第四章:赋役与国家经济命脉 一个庞大帝国的维持,依赖于稳定的税收和劳动力供给。本章深入分析了汉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与私有土地的膨胀)、赋税结构(更卒、口赋、田租)以及国家对重要资源的垄断(盐铁官营)。我们通过对地方志和考古发现的交叉比对,估算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财政压力,并考察了这些经济政策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小自耕农的生存状态,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第五章:士人、豪强与地方精英的崛起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时期。本章细致考察了“察举制”的运作机制,分析了地方士人如何通过学问、德行和宗族关系进入权力中枢。与此同时,我们考察了地方豪强地主阶层力量的积累过程。这些地方精英与中央官员之间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协作,有时是制衡——构成了汉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变量。 第六章:城市空间与物质文化的面貌 帝国时代的城市不再仅仅是政治中心,也是贸易、手工业和文化交流的熔炉。本章以长安、洛阳为核心,辅以地方郡县的考古发现,描绘了汉代城市规划的特征、里坊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们审视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物质文化带来的冲击,探讨了汉代丧葬艺术(如画像石、画像砖)所反映的生死观、孝道观念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第七章:天人感应与政治神学 汉代统治者精心地构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来合法化其统治。本章分析了董仲舒的学说如何被国家采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在政治领域被“工具化”。我们考察了皇帝祭祀天地的制度、封禅大典的象征意义,以及谶纬之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兴起与衰落,揭示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动态变化。 第八章:史学的成熟与历史叙事的塑造 《史记》与《汉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帝国自我认知和文化自信的载体。本章对比分析了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方法论差异,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对重大事件的取舍,来塑造一代人对“汉朝”的集体记忆。历史叙事的权威性,在此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第九章:法律的文本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秦汉时期的法律文献,如《九章算术》在技术层面和《说文解字》在语言层面,都体现了帝国对秩序和统一的极度渴望。本章侧重于分析汉代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刑罚的等级划分,以及律令体系在不同社会阶层面前的适用差异,以期理解法律是如何作为维护帝国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发挥作用的。 结论:一个持续的帝国范式 秦汉帝国并非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的动态系统。本书认为,秦汉的制度遗产——中央集权、儒家官僚选拔、统一的文字与度量衡——为中国后续两千年的政治形态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模板”。对秦汉的研究,就是对中国核心政治文明基因的溯源与解构。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看到,那个遥远的大一统王朝,是如何以其制度的坚韧与文化的包容性,构建了一个在结构上得以延续,并在精神上得以传承的“帝国范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采用了专题式的深度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丧葬与政治权力”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丧礼看作是私人事务,而是将其置于魏晋南北朝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之下。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丧礼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丧礼是如何被用作彰显地位、巩固权势乃至进行政治宣言的工具。那种将文化习俗与国家权力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理解的维度。 我原以为我会对那些繁琐的礼仪条文感到头疼,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将这些“硬核”的文献资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读到某些地方,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时的士人会将“哀荣”看得如此之重。这种将微观的个体仪式放大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去考察的方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史学洞察力。它让我意识到,在那个思想解放与传统束缚并存的时代,死亡的仪式,恰恰是社会结构最坚固的粘合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拿到手的时候就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搭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的书籍,内容上会比较枯燥,需要非常专业的历史知识才能读懂,但实际上,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不同时期丧葬习俗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书中对士族阶层在丧礼中那些繁复的礼仪细节的描绘,简直就像一幅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从招魂、停柩到最终的下葬,每一个步骤都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死、对孝道的理解。读到一些关于名士如何操办葬礼的记载,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时那种肃穆而又充满表演性的氛围。这不仅仅是研究礼制,更是对社会心理的深度挖掘,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来寻求精神的慰藉与秩序的建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探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古典的克制感”,非常符合其研究的主题。它没有使用现代口语的轻快,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色彩,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去描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悲欢离合。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在沉静的文字中,自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在阅读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毫不妥协,但其行文又极富节奏感,避免了学术著作常有的晦涩难懂。例如,作者在解释某个复杂的礼制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个简短却极富画面感的历史小片段作为引子或例证,这种处理方式既能帮助理解,又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却又不至于让情感凌驾于理性分析之上。这是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入门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梳理了“做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它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变迁,尤其是玄学思潮的兴起,与丧葬礼仪的演变紧密地联系起来。当魏晋名士开始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时,他们是如何解构和重塑传统的丧礼规范的?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尤其具有启发性。 它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社会是如何通过对生死大事的仪式化处理,来表达其核心价值观的。通过阅读,我得以一窥那个“礼崩乐坏”却又孕育出无数思想火花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无常的命运面前,试图用制度和形式来构建永恒的意义。这种将社会文化现象与哲学思潮进行交叉印证的研究方法,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裂”的时代,而是一个在剧烈冲突中寻求新平衡的复杂有机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引导我们看到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值得大书特书。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罕见的碑刻、志书以及私人著述,这使得书中的论证基础极为扎实。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史料之间进行艰难抉择和审慎考证的过程。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提供了一种极大的信任感——我们知道书中的每一论断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 尤其是在讨论特定区域或特定民族的丧葬习俗融合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将原本破碎的图景拼凑完整。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使得该书的学术价值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它拒绝浮于表面的概括,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史料细节中,从而构建出更为可信和丰满的历史图景。它不仅仅是写给历史学家的,更是写给所有对历史真实性有追求的普通读者的。

评分

物流快!服务好!内容不错!好评!

评分

角度新颖,研究切入点也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角度新颖,研究切入点也不错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角度新颖,研究切入点也不错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