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她像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
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张爱玲。
她未曾到过你的世界,却令你念念不忘她的人生;
她用惊世骇俗的直白与深刻,直面世事炎凉、人间冷暖;
她把爱写得荡气回肠的不朽传奇,却逃不开寂寞一生的悲凉素描。
内容简介
作者分八个篇章讲述了张爱玲一生的故事,在市声纷乱的今日,邀你一起再度走近张爱玲。她用细腻的文字,从张爱玲的出生,到张爱玲的离世,透过那一丝丝时代的气息,描述了张爱玲一生的清冷、孤寂。我们都记得她说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却不知她自己承受了多少悲凉,历经了多少沧桑。期待通过解读张爱玲的人生往事,能够给现代女性在人生成长道路上多些指导和帮助。
作者简介
苏尹,原名尹丽华,河南省作协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定居海南。曾用笔名恩恩娅娅在《花溪》《爱人坊》《家庭之友》《女报》等杂志撰稿,出版悬疑小说《光影迷城》,视写字为生命的拓展和体验,不断寻找更贴近内心的自然生活。《林徽因传》为作者的第二本人物传记,此书倾力展现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轨迹。
内页插图
目录
壹 旧日华章
01 /家世
02 /故园
03 /家事
04 /才情
05 /嗜好
贰 上海迷梦
01 /动荡中的家庭
02 /俗世里的哀伤
03 /早慧间的兰心
04 /藩篱中的逃离
05 /自由里的不安
叁 初渡香江
01 /青春作伴
02 /书香岁月
03 /战乱时光
04 /沦陷之后
肆 传奇之光
01 /享受市井之声
02 /开始卖文之路
03 /作品接连出世
04 /出名要趁早呀
05 /上海滩女作家
01 /相交又相识
伍 低到尘埃
02 /临水双照影
03 /岁月待静好
04 /多情空余恨
05 /红尘戏中戏
06 /人间不了情
陆 浮沉别离
01 /挨骂
02 /奋起
03 /离开
04 /争议
05 /挚友
柒 他乡岁月
01 /拜见胡适
02 /相识赖雅
03 /再结连理
04 /贫病交加
05 /相携共度
捌 浮世悲欢
01 /命运莫测
02 /生离死别
03 /再上巅峰
04 /孤岛之末
精彩书摘
享受市井之声
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上海。港大尚未毕业,可因为战争,她却不得不休学了。爱玲是喜欢上海的,她说:“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 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浑水里摸鱼。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刚回到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猛一见到街上肥白的人,还有些不适应。在香港看惯了广东人、印度人或者马来人的黑黑瘦瘦,上海人的白与胖,简直像代乳广告画上下来的人,十足的市井气息,温暖而熨帖。还有一路叫着“克林,克莱”从楼下跑过去的电车,铃声作响,像平行的匀净的河流,在暗夜里流淌到入睡人的枕边。这是爱玲喜欢的市井声,听着听着,便慢慢入睡了。
上海是她的故乡,她深知,生活在这里最传统的中国人却受着别的地方没有的高压训练,新旧文化交流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通”与智慧。就像她的小说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一切都是现实中本来就有的。她用上海人的眼光去看香港,写了一系列香港的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玻璃瓦》《封锁》《倾城之恋》这七部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凑成了一个才女眼中的香港传奇,也开启了作者自己的传奇。
回到上海,母亲仍然漂泊在外,姑姑家成了唯一可以收留她的居所。赫德路192号,还是那栋公寓,只是汽车已经卖掉了,白俄司机与法国大厨也走了,行动与餐食都要自己动手。爱玲知道,姑姑这些年也不易,虽然她给自己的信上从来都是云淡风轻,但生活的变故也是一桩接一桩地上演。
爱玲离开上海的时候,张茂渊在英商怡和洋行做事,清闲富足,衣食无忧。也许是太悠闲,她听人劝说开始投资起了股票,不料后来时局动荡,股价大跌,一下子破了产。洋行待不下去了,又转到电台播新闻,及至后来,又去大光明戏院做翻译。
从外有司机,家有大厨的富小姐到衣食住行皆要自己动手解决的无产阶级,张茂渊并不以为苦。她似乎总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自嘲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爱玲与姑姑一起住,生活简单些,但乐趣总是不缺的。
爱玲很快适应了与姑姑一起的公寓生活,她把这里当成家,眼光放向四周,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由公寓说起,楼下那个开电梯的人就蛮有意思。他可不是惯常的那种工人做派,很绅士,再热的天,他都要在你按铃之后换上熨平的纺绸褂再去开电梯。他对于公寓里每家每户都是那么了解,可他又很有涵养,从不仗着自己了解就在背后说短道长,反而会教爱玲他们如何煮红米饭,煮得又透,又不至于稀烂塌架,还保持着米的筋道。
爱玲托他买豆浆,交给他一个瓶子,过些日子他来报告说:“瓶子没有了。”也不解释是如何没有的,是烂了还是丢了。过了些日子,他自己拿来一个牛奶瓶,比之前的小一号,装了豆浆给爱玲,爱玲诧异:“瓶子又有了?”
“嗯,有了。”他依旧不解释。这个脾气,有趣,爱玲很是欣赏。爱玲和姑姑订的报纸,他每日也要读完才会送来,尤其是小报,因为读得仔细,送上去时往往已近中午。当然,外文报纸他是没有兴趣的,一大早就给她们插在门上了。
让爱玲想不到的是,此人还有极重的等级观念,不许自己的儿子去做电车售票员,理由就是那个职业不体面。就像对于那些衣衫不整的人,他一定会拒绝为他们服务。这真是个极有思想的人,只可惜他的思想被禁锢在两个小房间里,一个是他在楼下的住所,一个便是这不断上上下下的电梯。爱玲只有在被米里的虫子吓得把碗都扔了的时候,才会忽然想起以前被用人奶妈伺候的光景,感觉出公寓生活的不便来,但也仅此而已了。这么高的楼上,别的蚊虫是很难上来的,单只飞到窗口一望,便有晕过去的可能—爱玲每每自己想着拿来逗趣。
而近观身边许多杂事,更是有无数说不出的乐趣。就说菜市场里,那鲜嫩的豌豆、油绿的辣椒、金黄的面筋透着多样的生趣。及至菜下到锅里,沾在篾筐上的湿菜叶,又让她联想到了篱笆上的扁豆花。即使不去想那么多,单那个篾筐就够有一种古朴诗意的美了—这些始终是张爱玲独有的欣赏与理解,诸多的生活细节与她精巧的心思相撞,便都生出一种迷人来。
与刚逃出战乱的香港相比,这个公寓实在是个清净避世的好地方。住在公寓的顶层,换衣服都不用关窗户—对面只是蓝莹莹的天,谁也望不到这边来。这份肆意的自由,是那些一提到避世便联想到乡野村庄的人着实体会不到的。有利就有弊,住在顶楼尽管自由,但是屋顶花园常有些孩子嬉闹追逐,脚步声不停。这还算好的,要是有人溜冰就惨了,那冰鞋擦着水泥地,磨牙一般的声音,令人耳朵发痒。隔壁是个英国绅士,攥着拳头怒声要上去找他们算账,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以为这拳头一挥对方自然便可懂得。然而英国绅士很快就下来了—那些孩子年龄实在都不小了,而且都是些美丽的女孩子。
公寓有自由,但毕竟是群居之地,关上门是桃源,打开门便是世俗。夏日里,家家敞门开户,秘密就没有一点躲藏之地了。这边人家打电话,那边人听得仔细,还能翻译给身边人听;弹钢琴的那位太太似乎跟贝多芬有仇,一下一下,仿佛是用拳头砸向琴键;还有哪家炖了肉,哪家泡了茶……私生活里烟火气息生动,惹得好奇之人不由得要探看一下。偷看者得到片刻愉悦,而被看到者也没什么损失,那就犯不着计较了。
“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前言/序言
序
1995年,两个影响世界的华人女性相继离开:一个是风华绝代的歌手邓丽君,一个是才华倾世的作家张爱玲。在这个本就平淡的年份,人们因两个香消玉殒的灵魂而变得分外感伤。
倏忽之间,张爱玲已经离开20年了。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的上海,倘若活着,已近百岁。生活这袭锦袍,外在的华美,内里的虱子,皆已看透—其实,年轻的她就已经做到了,如果活到现在,则当是另一种境界了吧?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她的作品, 仿若在一块深沉苍凉的麻布上,绣起了层层的花团锦簇,那逼人的光芒,绝不单纯是一针一线的时光所造就。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符码,推及情绪、感受与思想。世人眼中茫然的一切,在她横平竖直的文字里,色、香、味俱全。
生活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她的故事,注定无法逃离一个动荡又光怪陆离的背景,但是对每个现代人来说,她打开的那扇窗却并不遥远。那时的月光,一直照彻现在,悬在我们的头顶。
张爱玲的不同寻常,承袭了家族的风云过往。作为李鸿章的后人,虽生于没落时代,但先辈的盛名与家族诗书礼仪的熏陶却非虚妄,加之与父母之间特殊的关系,自幼隐忍小心的童年,皆是她体内喷薄而出的才情的催化剂。
于是,自《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开始,张爱玲悲凉中藏着妖娆,喧嚣中挑起冷寂,在那个本来就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年代里,她如同一面招展的旗帜,渐成一派,令世人瞩目。
天才多有怪癖,张爱玲也不例外。她孤高傲世,她特立独行,她揣摩遍世间珍物却还视钱财为心头所好;她与心爱的姑姑相依为命,但财帛毕清;即使你看她百般不顺眼,她亦不会迎合你。
世人皆知,出名要趁早,这恰是张爱玲的名言。她的才情也的确自少年便锋芒毕露,直至青年,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她的阅历很少,但那个时代的一切似乎自会与她交涉—胡兰成对她的评价,一相识便彼此仿若惊为天人,故一句道破天机。他们两个人在的地方,世人只有一半去得,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到不了。
这样的爱情,与其说是张爱玲自情窦初开时便埋下的追逐,不如说是命中注定的一场惊天动地!与他相谈,欲仙欲死;与她对座,惊动灵魂。那些时日,谁都不曾辜负。
仿佛应和了张爱玲那些故事的影子—她的故事里,人物追求着新鲜与爱,可大多数最终却不得不坠入或流离或悲惨的结局—她与胡兰成亦无法逃开。
有人说,张爱玲自小缺乏疼爱,所以遇见胡兰成那般有手段、有才气的男子,便爱得一发不可收拾,而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所以,便给了胡踏雪成泥的机会,令张苦恋至决绝;也有人说,胡本来一介布衣,生就贫苦,与大家出身的张爱玲自然格格不入,只不过仰慕张作品与生活里新鲜的精致,以及惊世的情态而已,他们的相恋注定只是一场不会久远的伴随。但斯人已逝,无论怎样的猜测,代表的都是观者自己的注解。我们也许能读懂她的作品,却不一定能透见她的人生。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植物,顶着旁若无人又自省自护的花,纵使颠沛流离,也不改最初的颜色。
后来,张爱玲远渡重洋,与年长她许多的美国人赖雅结婚。在遭遇写作瓶颈的日子里,这是一种喜乐安定的感情,与之前和胡兰成的惊天动地相比,是另外一番光景。而进入这个时期的张爱玲,再也不是那个昂首挑眉、高高在上的风情女子,而是一个贴身伺候垂暮老人的中年妇女。生命华美就此倾覆,只剩下困窘与压力,她不得不俯下身子,受命于生活。
命运的起伏,高至凌霄,低入泥塘,张爱玲都尝遍了。她并无惊讶与闪躲,因为她的眼睛、她的文字,从一开始便钻透了人生—她活在尘世,但却与尘世隔了一层。
爱情是张爱玲笔下曼妙的题材,却只是她人生时节里不多的潋滟,命运的注脚。有了这样一份鲜明的映照,我们才得以更加理解她笔下那些女人与男人悲凉的一生里,偶然照进的清光与艳色,它们如同亘古不变的月,在世相与人性的深处埋伏,偶露峥嵘。
在市声纷乱的今日,我邀你一起再度走近张爱玲。我述说的是我看到的她,希望你看到的—是她昨日的人生里,照见的今世。
彼时的月亮路过,抬起头,是今日的光。
《红楼一梦:曹雪芹的笔下乾坤与时代侧影》 引言:大观园的幻灭与时代的挽歌 《红楼一梦:曹雪芹的笔下乾坤与时代侧影》并非一部简单的家族兴衰史,它是一部浸透着作者生命体验与深刻洞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清代康乾盛世表面繁华之下,那个行将就木的封建贵族阶层的精神废墟,探究曹雪芹如何以一支如椽巨笔,构建了一个精微、复杂,又充满宿命感的“大观园宇宙”。我们不着眼于对已有评论的简单梳理,而是尝试从文本的肌理、语言的韵味以及作者的隐秘心迹中,挖掘出《红楼梦》跨越时代、震撼人心的不朽魅力。 第一章:身世的投影与创作的苦心——曹雪芹的“石头记”情结 本章聚焦于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力求还原一个在繁华落尽后,经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贵族后裔,如何以近乎自传式的忏悔和超然的哲学思辨,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书。我们将探讨他与江宁织造府兴衰的紧密联系,分析“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如何塑造了文本内在的复杂张力。 书中将详细剖析“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叙事策略,探究“石头”下凡的母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神话框架,而是作者对人生虚妄、万境归空的深刻体悟。我们还会审视早期抄本(如庚辰本、己卯本)中的批语,如何揭示作者对情节、人物命运的原始设计和反复推敲,理解为何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精妙布局。 第二章:情与理的交锋:宝黛钗的三角叙事与“意淫”的哲学 《红楼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情”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本章将深入剖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那种纠葛不清、相互映照的复杂关系。 我们不再将“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视为简单的世俗选择题,而是将其置于个体自由意志与宗法礼教的巨大冲突之中。林黛玉的“痴”与“真”,是叛逆精神和纯粹情感的象征;薛宝钗的“稳”与“藏”,则是封建淑女典范下对自我压抑的极致体现。而宝玉,这位“情不情”的槛外人,其“意淫”并非肉体的欲望,而是对一切美好、纯洁生命形式的尊重与悲悯。 本书将运用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示曹雪芹如何通过精妙的对话和细节描写,赋予这三种“情”以各自的生命力和哲学重量,揭示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任何一种纯粹的情感追求都注定走向幻灭的悲剧性。 第三章:大观园的兴衰史:一个微缩的封建社会模型 大观园不仅仅是少女们的乐园,它是清代贵族社会的一个完美缩影。本章将对园中的空间布局进行细致的解读,探究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处草木花卉,如何对应着家族的不同命运和人物的性格侧面。潇湘馆的清幽、蘅芜苑的冷香、怡红院的富丽,都是人物内在世界的外部投射。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大观园内等级制度的森严与“盛极而衰”的必然规律。从元妃省亲的鼎盛,到抄检大观园的惊变,书中对管家奶奶们的权力斗争、奴仆阶层的勾心斗角、以及经济上的入不敷出,都有着极其写实的描摹。通过对“秦可卿托梦”、“尤氏姐妹的悲剧”等情节的剖析,揭示出曹雪芹对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层面腐败的尖锐批判,其深度远超一般闺阁小说的范畴。 第四章:群芳谱的解读:命运的交叉与人性的光谱 《红楼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塑造了数量庞大且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本书将对书中主要女性角色进行深入的“命运分析”,而非简单的“人物性格介绍”。 我们关注王熙凤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分析她的才干如何被制度异化为残忍的工具;探究史湘云的豁达大度和她的“金麒麟”谶语之间的矛盾;理解妙玉的洁癖与孤傲,实则是对俗世的极度排斥与自我放逐。甚至对晴雯、袭人、平儿等丫鬟的命运,也会给予同等的重视,因为她们的悲欢离合,恰恰是支撑起上层贵族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书强调,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特定命运河流中被推向不同结局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和挣扎构成了复杂的人性光谱。 第五章:语言的魔力与诗词的隐喻:文本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文学地位,一半建立在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之上。本章将聚焦于曹雪芹的叙事语言的特点:口语化的生动与书面语的典雅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红楼体”。 我们将详细梳理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解析它们的功能——它们不仅是点缀或炫技,更是预示人物命运的“谶语”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表达。从黛玉的《葬花吟》到宝钗的《咏絮才》,再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这些诗词是理解全书哲学基调的关键钥匙。本书还将对比分析不同角色的口吻差异,如凤姐的泼辣、宝玉的痴语,如何通过语言的细微差别,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结语:不朽的“石头”——在“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中寻找回响 《红楼一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的爱情悲剧、家族的兴衰轨迹,提升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沉思。它揭示了“美”的短暂、“情”的虚妄,以及所有宏大叙事最终都将归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宿命感。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谁和谁在一起”的世俗解读,去感受曹雪芹的悲悯情怀,理解这部作品何以能成为中华文化长廊中一座永恒的丰碑,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至今仍在每一次翻阅中,为现代人提供慰藉、警示与无尽的思考空间。阅读《红楼一梦》,就是与一个逝去的时代对话,也是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真”与“美”的渴望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