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事儿,她面对人;别人报道,她提问。也许再过一些年,事儿和报道都已忽略不计,而人和一些回答却更加清晰。那时,还记得是不是董倩提问的,已不重要。——白岩松
本书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董倩入行二十余年的“自传”式心灵履历的首度结集。书中收入大量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除了热门的新闻事件当事人外,还包括马云、李彦宏、董明珠等知名人士。董倩敏锐地发掘这些采访对象内心转瞬即逝的变化,真实地揭示人性、揭露社会现状。这些珍贵片段的记录和思考,为读者展现出董倩很少展露的一面。
董倩,中央电视台记者。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董小姐
白岩松
近些年,董小姐很著名。民谣中有,广告上有,我身边也有。二十年的交情,比民谣早,她自己就是品牌,不再用广告,对,她是董倩。
翻开这本书之前,正忙着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报道,之间N次看到董倩采访林郑月娥的片段。从候选特首到正式成为特首,林郑月娥的身份变了,可董倩还坐在那里,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已是董倩参加大型新闻事件报道的固定动作。别人说事儿,她面对人;别人报道,她提问。也许再过一些年,事儿和报道都已忽略不计,而人和一些回答却更加清晰。那时,还记得是不是董倩提问的,已不重要。
从香港回来,翻开这本书,特首的身影被六十岁又生双胞胎的母亲替代,被林森浩替代,被四十个名字替代。但不管对面坐着的是谁,这边儿的董小姐,只有服饰的不同,态度与脸上的微笑几乎一致,提问也一脉相承。不咄咄逼人,也决不会轻易放过。友善而坦诚,几乎不绕弯子,离你关注的核心问题总是很近。也许哪一个问题会让看客有一瞬间的紧张或不适应,但放到采访整体中,正常。对,这就是一个职业记者该有的样子。
看外表,眼镜添加着知性的色彩,更别提北大才女的背景。长期的职业装,却因无数丝巾的点缀,去了僵硬变得柔和,于是,很多人心中,董小姐应该来自南方。但其实,董倩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北京大妞一枚。当你不知道北京大妞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又或者是动词的时候,你只要和生活中的董倩多接触几次就知道了。名词上讲,她不仅出生并成长于北京,还被开玩笑地称为“旗人”;而形容词体现在她的性格上,偶有口误,听她节目后讲一两句极文雅的“粗口”即可。那么动词呢?叙述她“年轻”时二两二锅头一口干掉的故事,您脑海中有没有一幅动感极强的画面?所以,这个董小姐,心中有匹野马,幸运的是,她的内心自带草原,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不会让自己不自由。
我与她相识二十年,很长时间,又在一个栏目里,这在CCTV并不常见,分久必合,一起做《央视论坛》《新闻1+1》头几年的节目以及很多的特别节目,她问我答。当然,合久必分,又时常各干各的。而她喜欢干的正是我们相识时的老本行,《东方之子》时对人物的采访。大多数时间,董倩也要坐在演播室当直播的主持人,但我感觉得到,这并不是她眼睛放光的时刻。而一旦坐到人物专访提问人的位置上,那个心中有野马的董小姐就出现了。于是,问题一个又一个出发,有趣的是:提问时她的语言流畅呼吸自由,我们这些看客也因此有福了。显然,她先是懂得自己,知道自己的喜好所在,然后懂得我们共同的好奇。更重要的,她可以在这个有光的位置上,一直提问到老。这该是董小姐的幸福与职责所在。
她早该把这片草原诉诸文字,打开这本书,更印证了我的判断。细腻观察的同时,文字中依然是那个北京大妞,不掩饰,不矫情,却又带着善良与包容。把这些词放在一起并不容易。我们常常是注重了这个忘了那个,董倩难得地平衡着。而这份平衡,既来自职业,更来自董倩的真实。你让她说套话假话,就如将内心的野马圈养。不会的!
这四十篇文章,只是董倩众多人物采访的浓缩,而且别忘了,为了几倍于四十的人物专访,董倩要不停地出差不停地飞,董小姐不年轻了,却依然如年轻人般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这让我这个不算老的大哥也心生羡慕。没事儿,要出差,排直播班儿,咱俩好商量。我从草原来,我懂得野马的方向!
……
我就是那颗铜豌豆
未婚妈妈的赌博
人生若只如初见
根在哪里?
回 家
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
把磨难转换成爱
孤儿杨六斤
你的程序是什么?
放下,宽恕
英雄与看客
我要他们有尊严
人在做天在看
职 责
最后的告别
生命的方舟
理解与宽容
文明前进的每一小步都困难重重
重 生
追 捕
辩 护
证明自己
“秋菊” 打官司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马云使命
带着盔甲的女人
枕戈待旦
你未痊愈,我不敢老
走过生死,来到这里
个人与集体
海的女儿
落入凡间的精灵
明星与演员
无数个几近完美的累积
有人情味的国家更强大
用实力说话
往返天地的使命
蓝天雄鹰
印度支付宝
孟买初体验
达拉维贫民窟
“刚刚好” 的果阿金砖峰会
秘鲁纪行
去国际会议,中国记者报道什么?
唐人街中国餐馆里的秘鲁大厨
拿到《懂得》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它极简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纯粹的白,加上一个黑色的大字“懂得”,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一直觉得,书名本身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的第一层信息,而这三个字,本身就蕴含了太多的哲学意味。翻开书页,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解答我人生困惑的“秘籍”,或者是一些能够让我醍醐灌顶的深刻道理。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套路来。它更像是一本“故事集”,但又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故事,更像是一些片段、一些场景的剪影,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内敛的笔触描绘出来。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那种在迷茫中摸索,在挫折中挣扎,最终找到方向的艰难过程。书中没有明确的“主角”,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铺陈,一种哲思的渗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选择”的那部分内容所打动。它没有告诉你哪种选择是“对”的,而是描绘了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心境,以及面对选择时的那种复杂和纠结。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作者都在默默地告诉你,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风景,也会有风雨,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懂得”去面对和感受。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强加任何观点给你,而是提供了一个个让你去思考的“引子”。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过往,那些曾经的错误,曾经的遗憾,以及那些瞬间的顿悟。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懂”,并非是知识的匮乏,而是情感的缺失,是内心的闭塞。
评分《懂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轻盈感”,但这种轻盈并非空洞,而是那种剔除了杂质后的纯粹。我刚拿到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懂得”这两个字,太过于宽泛,很容易流于空泛的鸡汤。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碎片化,没有清晰的章节划分,也没有明确的主题句,更像是一系列灵感的迸发,或者说是作者在某个瞬间的感悟。它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在引导你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放手”的那一段。它不是那种劝人“放下执念”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枯叶落尽的树枝,或者远去的船只,让你去体会那种生命的自然流转,那种顺应自然的智慧。读到那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风拂过,心头那些纠结和不甘,都慢慢地消散了。这本书也没有刻意地去制造冲突或煽情,它所描绘的,更多的是一种平淡中的深刻,一种安静中的力量。我感觉作者像一个旁观者,用一种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人生的百态,然后将那些最触动人心的瞬间,用最简洁的语言捕捉下来。它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反而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放松下来,并且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懂得》这本书,真的像一阵清风,吹过我心灵的角落,留下淡淡的涟漪。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它的,起初,我对它那极简的封面和直白的书名并没有太大的期待,甚至觉得它可能会是那种空泛的“心灵鸡汤”。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那种空洞的理论。它更像是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极其温柔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在我们匆忙的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以及那些隐藏在琐事背后的深刻哲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接纳”的描绘。它不是那种强迫自己去接受,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自然的场景,让你感受到,原来很多事情,顺其自然,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懂得”。比如,书中描绘了花开花落,季节更迭,让你体会到生命的循环,和万物皆有其时。还有关于“付出”的部分,也不是那种刻意的给予,而是那种不求回报的,发自内心的善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让你看到生活最本真的样子,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它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内心平和的“钥匙”。我常常在读完一段之后,会陷入沉思,然后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并非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内心深处的这份“懂得”。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懵。封面就三个字——“懂得”,没啥图,也没啥副标题,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那里,让人好奇,又有点无从下手。我翻开第一页,心想,这下总该有点线索了吧?结果,还是没啥解释。书的开篇,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是什么直白的道理,更像是一系列娓娓道来的对话,或者说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独白。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试图告诉你“什么叫做懂得”,而是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展现各种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思考,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比如,书里有提到一次关于亲情的片段,不是那种煽情的父母之爱,而是那种在细微之处,在日常琐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关心和付出。还有一段是关于友情,不是那种哥们义气的豪情万丈,而是那种在各自跌倒后,默默伸出的手,那种无需多言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我感觉作者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段描写日出日落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让你觉得,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遗忘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只会引导你走向一个思考的起点,然后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我常常读完一段,就停下来,望着窗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有时候,会突然想起某个被遗忘的瞬间,某个曾经说过的话,某个因为不懂而造成的误会,又或者,某个因为懂得而化解的矛盾。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一些我曾经忽视,甚至有些回避的东西。它没有说教,却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
评分读完《懂得》,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过了一段非常宁静而又意味深长的旅程。这本书,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因为它似乎包含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明确地说破。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句式,读起来非常流畅,但同时又有着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哲人,或者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懂得”,而是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让你自己去体悟“懂得”的意义。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的是关于“等待”的场景,不是那种焦急的等待,而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宁静的期待。它让你体会到,有时候,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过程。还有一段,是关于“失去”的,它没有渲染悲伤,而是让你看到,失去之后,新的生命力依然会悄然滋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没有试图去说服我什么,也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它更像是在提供一个视角,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然后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某个时刻,然后对照书中的描述,恍然大悟,或者产生新的感悟。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烦恼”,并非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源于我们内心的“不懂”。
评分有良知和记者,洞悉力也很强,帮阿弟买的书。
评分商品好,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888888888888888888888
评分终于等来了双十一,必须买买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 是正品 很划算 还会回购!
评分久闻董倩的大名,主持节目理性客观智慧,这本著作一定要阅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