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

鲁迅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长之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人物
  • 中国现代文学
  • 思想家
  • 文化
  • 经典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2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9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作品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而他对鲁迅寂寞心境的剖析也非常深刻。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著名学者、传记作家。早年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官费派往日本留学。1909年4月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后,任浙江军政司秘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教育部佥事、科长、参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长,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7年后,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后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34年北上,任北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北联大史学系主任、商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以及华西大学教授等职。著有《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目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
小引
1 剪辫
2 屈原和鲁迅
3 杂谈名人
4 《浙江潮》撰文
5 仙台学医
6 办杂志、译小说
7 从章先生学
8 西片町住屋
9 归国在杭州教书
10 入京和北上
11 提倡美术
12 整理古籍和古碑
13 看佛经
14 笔名鲁迅
15 杂谈著作
16 杂谈翻译
17 西三条胡同住屋
18 女师大风潮
19 “三一八”惨案
20 广州同住
21 上海生活:前五年(一九二七一一九三一)
22 上海生活:后五年(一九三二一一九三六)
23 和我的交谊
24 日常生活
25 病死
读后记

下篇 我所认识的鲁迅
1 我所认识的鲁迅
2 怀亡友鲁迅
3 回忆鲁迅
4 怀旧
5 鲁迅的人格与思想
6 鲁迅的精神
7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8 鲁迅的避难生活
9 关于《弟兄》
10 鲁迅的游戏文章
11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12 《鲁迅旧体诗集》序
13 《鲁迅旧体诗集》跋
附录
附录一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附录二 鲁迅书信·致许寿裳
附录三 鲁迅先生年谱

精彩书摘

  《鲁迅传》:
  5仙台学医
  鲁迅往仙台学医的动机有四:我在《鲁迅的生活》和《回忆鲁迅》两文中已经叙明了。别后,他寄给我一张照片,后面题着一首七绝诗,有“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我也在《怀旧》文中,首先把它发表过了。现在只想从他的仪容和风度上追忆一下。
  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幽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两臂矫健,时时屏气曲举,自己用手抚摩着;脚步轻快而有力,一望而知为神经质的人。赤足时,常常盯住自己的脚背,自言脚背特别高,会不会是受着母亲小足的遗传呢?总之,他的举动言笑,几乎没有一件不显露着仁爱和刚强。这些特质,充满在他的生命中,也洋溢在他的作品上,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勇敢的斗士:中华民族的魂。
  他的观察很锐敏而周到,仿佛快镜似的使外物不能遁形。因之,他的机智也特别丰富,文章上固然随处可见,谈吐上尤其层出不穷。这种谈锋,真可谓一针见血,使听者感到痛快,有一种涩而甘、辣而腴的味道。第三章所举给人绰号,便是一个例子。吾友邵铭之听他的谈话,曾当面评为“毒奇”。鲁迅对这“毒奇”的二字评,也笑笑首肯的。
  他在医学校,曾经解剖过许多男女老幼的尸体。他告诉我:最初动手时,颇有不安之感,尤其对于年轻女子和婴孩幼孩的尸体,常起一种不忍破坏的情绪,非特别鼓起勇气,不敢下刀。他又告诉我:胎儿在母体中的如何巧妙,矿工的炭肺如何墨黑,两亲花柳病的胎害于小儿如何残酷。总之,他的学医,是出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以便学成之后,能够博施于众。他不但对于人类的生命,这样尊重爱护,推而至于渺小的动物亦然。不是《呐喊》里有一篇《兔和猫》,因为两个小白兔不见了,便接连说一大段凄凉的话吗?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鲁迅的伟大之心!
  他学医的成绩很不错,引起同学们一度的嫉妒和侮辱,记得他的《朝花夕拾》里曾经提到。吾友谢似颜觉得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伦理学成绩在优等。这话很切当。可见鲁迅不但在说明科学,研究有得,而且在规范科学,也是聚精会神,恢恢乎游刃有余。因之客观方面既能说明事实的所以然,主观方面又能判断其价值。以之知人论世,所以能切中肯綮;以之与人辩驳,所以能论据确凿,自立于不败之地;以之运用于创作,又每有双管齐下之妙。这种造诣,非有得于规范科学,洞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者万不能达到的。
  鲁迅学医时期的轶事,像水户下车去访朱舜水的遗迹呀,火车上让座给老妇人,弄得后来口渴想买茶而无钱呀,记得我已经发表过,无须再赘。现在忽然记起一件和我有关的故事来了。一九〇五年春,我在东京高师学校读完了预科,趁这樱花假期,便和钱均夫二人同往箱根温泉,打算小住十天,做点译书的工作。路上偏遇到大雨,瀑布高高地飞着,云被忽然来裹住了,景色实在出奇。所以我住下旅馆,就写了好几张明信片,寄给东京的友人何燮侯、许缄夫、陈公孟、鲁迅等:鲁迅在春假中,也来东京,和我同住,不过他学校的假期短,须早回仙台去:报告寓址和冒雨旅行的所见。隔了一二日,收到友人的回片,或称我们韵人韵事,或羡我们饱享眼福,我看了不以为意。后来,公孟忽然到了,鲁迅也跟着来了。我自然不以为奇。大家忻然围坐谈天,直到夜半。第二天结伴登山,游芦之湖,路上还有冰雪的残块,终于爬到山顶。这个湖是有名的囱口湖:我译火山为地囱,译火山喷口为囱口:真是天开图画,风景清丽绝了。一排的旅馆临湖建筑着,我们坐在阳台上,只见四山环抱这个大湖,正面形成一个缺口,恰好有“白扇倒悬东海天”的富士山远远地来补满。各人入浴既了,坐对“富士”,喝啤酒,吃西餐,其中炸鱼的味道最鲜美,各人都吃了两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这里似的好鱼。兴尽下山,大家认为满意,不虚此行。
  谁知道公孟之来,原是有“特务”的。因为有章某向同乡造谣,说我们是为的“藏娇”到箱根去的。同乡友人们不相信,公孟也不信,却自告奋勇,要得个真相。鲁迅也不信,说假使真的“藏娇”,还会自己来报告寓址吗?天下没有这样的傻瓜!果然,后来情形大白了,同乡友人们均鄙视这造谣的人。这件事隔了好久,鲁迅才对我说穿,我们相视大笑!
  ……
《晚清风云录:士人与变革的交织》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文学巨擘的生平,而是将笔墨投向了那个风云激荡、旧邦待革的晚清时代。它是一部描摹时代群像的史学著作,旨在深入剖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如何面对内忧外患,以及他们内部所经历的剧烈思想蜕变与社会实践。 《晚清风云录》以时间为经,以思潮流变为纬,选取了若干关键的年份和事件作为切片,力图还原一个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我们探讨的不是个人命运的沉浮,而是知识分子群体在新旧观念拉扯下的集体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儒林旧梦与海禁初开 本书开篇追溯至鸦片战争前后,彼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仍以“义理”和“格物致知”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圭臬。我们细致描摹了翰林院、地方乡绅以及书院学子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们的世界观是内敛的、以维护既有秩序为最高准则的。然而,海外的炮火如同打破平静湖面的巨石,催生出最初的裂痕。 我们详细考察了魏源、徐继畬等先行者的思想萌芽。他们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朴素实用主义出发,开始探究“天朝上国”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观念的松动。书中通过对大量私人信札、幕府档案的梳理,重现了他们面对传统束缚时的挣扎与探索,他们试图在不颠覆儒家伦理框架的前提下,为国家寻得一线生机。 第二部分:洋务思潮与体制的内耗 中后期,洋务运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书跳脱出传统的“成败论”评判框架,聚焦于洋务派内部的复杂性。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的出现,标志着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国家危机感的新型官僚的崛起。他们热衷于创办船厂、兵工厂、铁路和电报局,试图建立一个“富强”的物质基础。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遭遇了体制的巨大惯性。我们在书中探讨了保守派的阻挠、地方势力的掣肘,以及资金调度中的重重困境。更深层次的,是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在矛盾。知识分子们发现,仅仅引进器物,而思想上依然固守,就像给一艘老旧的木船安装了蒸汽机,其整体结构已无法承受新的动力。这种“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性,构成了洋务运动悲剧性的底色。 第三部分:从器物到制度的转向:维新与启蒙的阵痛 甲午战败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的断崖。它彻底击碎了“师夷长技足以自强”的幻想,迫使更激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制度的变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登场,将改良主义推向了高潮。 本书用大量篇幅对比分析了“公车上书”前后的知识分子动员过程。梁启超的《时务报》,如何通过白话文与流畅的论述,将深奥的政治哲学普及给更广泛的士林?维新思想的传播,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民性”和“国家形态”的启蒙运动。我们着重分析了维新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幻灭与分裂:一部分转向了更激进的革命道路,另一部分则选择在教育、实业等领域进行更持久的“温和渗透”。 第四部分:革命的鼓点与文化的反思 进入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量日益壮大。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党人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忠君”叙事中,成功构建起“民族”“共和”的新叙事。这需要对“天下”观念进行彻底的重塑。 与此同时,在体制内,清廷虽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但思想的洪水已无法遏制。我们探讨了留学生群体在海外所受到的现代政治洗礼,他们如何将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与中国自身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总结与时代遗产 《晚清风云录》的终点,定格在辛亥革命爆发之时。我们并非简单记述革命的胜利,而是回溯性地总结:晚清士人在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如何从保守的维护者,逐步转变为体制的批判者,最终成为旧时代的掘墓人。他们的探索充满了矛盾、妥协与巨大的牺牲。 本书旨在展现,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其知识精英群体的复杂心路轨迹——他们如何挣扎于对传统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责任感之间,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逐步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彻底的、痛苦的、但又不可逆转的转向。它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基因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思想脉络。全书语言严谨,考据扎实,力求还原那个“非常时期”知识分子的真实抉择与时代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传记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去触摸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生平的重大事件,更像是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喜欢他描述主人公早年求学经历的部分,那种身处异乡,对新旧思想激烈碰撞下的迷惘与探寻,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伟大思想家的雏形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塑造出来的。书中对于主人公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的细节描写,也极为传神,那些或激昂或低沉的对话,仿佛就在耳边响起,让人对那个知识分子群体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史料功底扎实得令人信服,但叙事上却绝不枯燥,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与一个时代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被教科书简化处理的片段,在这里得到了血肉丰满的还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纸张的选择,墨色的深浅,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内容的厚重。但真正的精彩,在于作者对“沉默”的解读。他没有沉溺于那些高光的时刻,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刻画主人公在遭遇巨大挫折、被边缘化、甚至被误解时的那段“静默期”。这些“静默”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更深层次的积蓄与内化。作者通过对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的精妙引用,让我们窥见了那些看似平静日子下的暗流涌动,那是思想在寂静中完成涅槃的过程。这种对“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全书的张力倍增,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深邃的悲悯情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不是在喧哗中完成的,而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以最坚韧的姿态默默生长。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孤独的内心世界”的指南。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打卡式”阅读的心态的,毕竟是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总觉得会是艰涩难懂的学术论著。然而,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描绘那些激烈的论战和命运的转折,让人屏息凝神;时而又像缓缓流淌的江河,细致描摹主人公在困顿中保持的日常与思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人物内心冲突的手法。他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愤怒以及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具穿透力。每当读到主人公在黑暗中寻找光亮,那种近乎绝望却又永不放弃的韧劲,总能深深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身处的时代和自己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批判精神”的源头追溯到了家庭与童年经验。许多传记往往将人物的成熟简单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压力,而此书则深入挖掘了原生家庭环境对主人公形成独特世界观的决定性影响。作者以近乎侦探般的细致,梳理了童年创伤如何转化为日后对社会弊病的敏锐洞察力。这种从微观心理学角度切入的叙事策略,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避免了脸谱化的倾向。读到后半部分,你会发现主人公的每一次呐喊,都仿佛有着深刻的个人印记和无法磨灭的童年回响。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根基往往深植于最私密、最不为人知的个人经历之中。读罢掩卷,我仿佛获得了一把解读人性复杂性的钥匙,这对于理解所有试图改变世界的个体,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宏大描绘。要理解一个人,就必须理解他所处的土壤。此书的背景铺陈极为扎实,从晚清到民国初期,社会结构的崩塌、文化思潮的迭代,都被勾勒得清晰而富有层次。作者很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主人公所处的西方启蒙思潮与本土儒家传统的僵化,进行了尖锐而富有洞察力的并置。这种宏观视野,让人物的每一个决定、每一篇文字,都找到了其历史的注脚,显得逻辑严密,无可辩驳。特别是关于文化论战的部分,作者的梳理清晰明了,即便是对那个时代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各方观点的核心差异。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近代中国文化史的切片,充满了严肃的学术价值,但行文却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