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

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仲庆 著
图书标签:
  • 经方
  • 肾病
  • 中医
  • 传统医学
  • 方剂
  • 临床实践
  • 辨证论治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786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0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40年临床经验的结晶,特别是近20年来用经方治疗肾脏疾病的心得体会。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尤其是经方爱好者参考与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近年来以经方治疗肾脏疾病的医案实录,是老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结晶,特别是近20年来用经方治疗肾脏疾病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继发性肾病,以及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等篇;每篇包括医案、按语与思考三方面内容;还介绍了老中医对方证相应、经方体质、扶阳学说、伤寒与温病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一些看法。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医师,尤其是经方爱好者参考与学习。

作者简介

  严仲庆,195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2008年10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8月)。从事中医临床40年,长期从事中医病房工作,对《伤寒论》和“脾胃内伤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1988年在北京西苑医院进修期间曾亲炙陈可冀、王琦老师,并有幸得到刘渡舟、赵绍琴二老的指导。临床上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危重病,于肾脏疾病与男性疾病致力尤多。

目录

●第一章 肾病综合征 001
思考 034
●第二章 慢性肾炎综合征 037
一、IgA肾病 039
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054
三、膜性肾病 062
四、慢性肾炎综合征(未穿刺) 069
思考 077
●第三章 继发性肾病 081
一、糖尿病肾病 083
二、尿酸性肾病 095
三、高血压性肾病 101
思考1 109
四、紫癜性肾炎 112
五、狼疮性肾炎 118
思考2 125
●第四章 急性肾衰竭 133
思考 141
●第五章 慢性肾衰竭 145
思考 160
●第六章 其他 163
一、尿路感染 165
二、尿道综合征 171
三、肾结石 177
四、膀胱排尿功能障碍 183
(一)尿失禁 183
(二)尿潴留 186
(三)遗尿 190
思考 193
●后记 199

精彩书摘

  第一章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3.5克/天)、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克/升)、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肾病综合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NS的诊断,必须排除各种病因所致的继发性NS后方可成立。继发性NS的原因很多,常见者为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新生物、药物、感染、遗传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NS。引起原发性NS的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IgA肾病、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及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五种病理类型为常见。其在中医临床上大多归属“水肿”病证范畴。
  病案1
  张××,女,53岁,越城区人,2012年4月8日诊。
  病史4年前因全身浮肿,尿检蛋白+++而住院,诊断:肾病综合征。患者拒做肾穿病理检查,经泼尼松50毫克/日治疗,2月余而尿蛋白转阴。但在撤减泼尼松至15毫克/日时,尿蛋白反跳,乃加雷公藤多苷60毫克/日分3次口服,2周后尿蛋白转阴。继续服用雷公藤,同时逐渐撤减泼尼松直至停服,大约1个多月后,患者感到特别乏力,频繁感冒,经检查提示白细胞明显减少,伴轻微肝功能损害,不得已而停服雷公藤,复予泼尼松20毫克/日治疗,尿蛋白一直徘徊在±~++之间,而自行停服。3年多来,虽时有下肢浮肿,但患者懒于检查,且时常出现头胀、畏风,或喷嚏等感冒样症状。近3个月来发现下肢浮肿始终不退,并逐渐加重,方来医院检查,发现尿蛋白在++~+++之间,因坚决拒绝再服激素与雷公藤多苷,并拒绝住院,经人介绍而诊于余。接诊时查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3.3克,人血白蛋白29.8克,伴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首诊2012年4月8日。患者右腿瘸,形体中等偏小,面色萎黄,下肢浮肿。主诉疲乏,下肢沉重而无力,腹胀,纳食欠振,大便稍溏烂,尿量偏少。舌淡红稍胖大,有浅齿印,苔薄白而尚润,脉沉缓无力。疏防己茯苓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9克,汉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泽泻30克,车前子30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陈皮9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二诊2012年4月15日。仍诉乏力,下肢软而举步无力,纳食欠振,大便溏,尿量如前。面色萎黄不泽,舌淡红而稍胖,有浅齿印,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尿检蛋白+++。仍予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60克,桂枝9克,汉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泽泻30克,车前子60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陈皮15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诊2012年4月22日。大便成形,尿量略增,下肢浮肿稍减,体力稍增,面色仍萎黄,下肢沉重,纳食稍增。舌淡红而稍胖,有浅齿印,苔薄白微腻,脉沉缓无力。尿蛋白+++。仍予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90克,桂枝9克,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泽泻30克,车前子60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怀牛膝30克,陈皮15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诊2012年5月5日。下肢浮肿有较明显减轻,体力渐增,面色仍黄,下肢稍感有力,纳食可,大便成形,尿量增加,舌淡红而稍胖,有浅齿印,苔薄白微腻,脉沉缓。尿检蛋白仍为+++。再予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90克,桂枝9克,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泽泻30克,车前子60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怀牛膝30克,陈皮15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五诊2012年5月19日。下肢浮肿明显减轻,体力续增,面色稍显红晕,下肢渐感有力,纳食可,两便可。舌淡红而稍胖,有浅齿印,苔薄微黄腻,脉沉缓。尿检蛋白+++。守原方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六诊2012年6月3日。下肢浮肿基本消退,体力有所恢复,面色黄中现微红,下肢亦见有力,精神明显改善,信心大增,纳食可,两便可。舌淡红而稍胖,有淡齿印,苔薄微黄腻,脉沉缓。尿检蛋白++。守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90克,桂枝9克,防己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怀牛膝30克,陈皮15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七诊2012年6月17日。下肢浮肿尽退,体力恢复,面色红润,下肢有力,就诊时谈笑风生。舌淡红而稍胖,有淡齿印,苔薄微黄腻,脉沉缓。尿检蛋白+。再予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9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2克,党参15克,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怀牛膝30克,陈皮9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红枣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八诊2012年7月1日。尿蛋白±,行走、活动基本上恢复如病前。
  此后即以上方为主加减,偶有脱漏,直至2012年10月17日,尿蛋白基本上稳定在±~-,检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5克,人血白蛋白恢复至39.5克。乃逐渐减少服药,至年底完全停服,观察至今已三年,病情未出现反复,还不时介绍病人前来就诊。
  按:该病例因未做肾穿,确切的病理诊断缺如,但是从检查所见及发病年龄考虑,应以膜性肾病可能较大,至于肾病综合征之诊断则没有问题。从治疗分析,患者激素治疗初期效果不错,但随即出现耐药并抵抗。雷公藤治疗效果理想,却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而停用。又因诸多因素而未能使用环孢素、骁悉、FK-506等免疫抑制剂,至病情拖了三年多,患者最后选择中医治疗。从中医角度分析,频繁感冒,尿少,浮肿,下肢沉重无力,结合脉舌,舌淡红稍胖大,有浅齿印,苔薄白而润,脉沉缓无力,与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丸方证相符。但因病程日久而失治,脾肾精气亏损,故需稍加温肾填精,健脾益气,行气利水之品相助。初服其效不显,考虑乃病重而药轻,故于复诊加强了益气行气利水之力,其效渐显,但蛋白尿仍然不见减少,何故?再三考虑,认为还是药力不足,关于防己黄芪汤原方之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曾作过考证,认为现存之剂量系后人改动所致,其真实剂量应按《千金要方》所载为准。其方:防己4两、甘草1两、白术3两、黄芪5两、生姜3两、大枣12枚,黄芪为全方之最大剂量,故三诊时再加大黄芪量至90克,假以时日,终得其效渐显,诸症渐减,尿检亦开始好转。其后,随着浮肿退尽,处方又适时减少利水之力,而加入活血祛瘀、补肾固涩之品而收功。
  病案2
  夏××,男,6岁,柯桥区湖塘人。2013年4月18日诊,ID:80425872。
  病史患肾病综合征4年,病理诊断:肾小球微小病变。4年来在市、省医院就诊,排除继发性肾病和遗传性肾病,并先后经泼尼松(25毫克/日),环孢素、骁悉以及FK-506等正规治疗,均有效,但在撤减或停药过程中屡次反跳。本次反跳发生时泼尼松剂量为5毫克/日,FK-506为100毫克/日,至今已半月余,自己加服泼尼松5毫克,尿检蛋白仍为++,建议再加FK-506一片(50毫克)。然患者家属信心已失,经人介绍而转中医治疗,接诊时泼尼松维持量为10毫克/日,FK-506为150毫克/日,尿检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64克,人血白蛋白31.2克/升。
  首诊2013年4月18日。患者较正常发育儿童矮小,面色萎黄,纳食不振,经常感冒,咽偏红,两扁桃腺稍大、微红,下肢无浮肿,两踝外上可见多处深褐色斑,大小如分币,或融合成片,伴有少许抓痕与痂疤,诉自幼湿疹缠绵,反复发作。舌质红,苔白腻带黄,分布不匀,中根部较厚,脉濡数。医嘱:继续服用泼尼松10毫克/日,FK-506为150毫克/日,疏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丸加减。
  处方:黄芪30克、防己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太子参15克、白鲜皮15克、紫草10克、连翘15克、僵蚕10克、蝉衣6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9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二诊2013年4月25日。服药顺利,药后除大便稍稀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两外踝上之色斑、痂痕已见淡,范围缩小。尿检蛋白++,红细胞±,隐血+。舌红,舌中根部微黄腻苔,边薄,脉濡数。守原方,增加黄芪量至60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诊2013年5月2日。下肢湿疹已愈,仅留色素斑,咽红退,扁桃腺不大,尿检蛋白+,舌红,苔薄黄微腻,脉缓。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6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太子参15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9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诊2013年5月16日。尿检蛋白转阴,人血白蛋白43.5克/日。医嘱:撤停FK-506,续服泼尼松10毫克/日,中药原方出入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五诊2013年5月30日。病情稳定,守原方14剂。
  六诊2013年6月13日。尿检蛋白持续阴性,医嘱:以每二周2.5毫克的速度缓撤泼尼松,中药原方出入14剂。
  处方:黄芪6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赤芍15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太子参15克、桂枝6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红枣9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七诊2013年6月27日。2天前感冒,已在当地社区医院服泰诺和阿奇霉素,今仍有畏寒发热,体温38.2℃,咽红,扁桃腺红肿疼痛,伴鼻塞、涕清、咳嗽。舌红,中根部黄腻苔,脉浮数。血常规:正常。医嘱:青霉素160万单位一日二次静滴。中药疏越婢加术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炙麻黄6克、石膏30克、苍术15克、僵蚕9克、蝉衣6克、桔梗9克、生姜9克、红枣9克、炙甘草6克。2剂,以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服100毫升,每二小时服一次。汗出热退后停服。
  八诊2013年7月1日。药后汗出热退,咳减而未已,咽红,扁桃腺稍大而红,无疼痛,舌红,苔微黄薄腻,脉稍数。尿检蛋白阴性。医嘱:青霉素160万单位一日二次继续静滴3天,中药以6月13日方加减。
  处方:黄芪6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赤芍15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连翘15克、蝉衣6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红枣9克、生姜9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九诊2013年7月8日。咳止,尿检正常,咽不红,扁桃腺稍大微红,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缓。医嘱:停青霉素,中药原方加减。
  处方:黄芪6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红枣9克、生姜9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十诊2013年7月15日。病情稳定,脉舌如前,守原方出入28剂。
  十二诊2013年8月12日。尿检正常,但患者一周前湿疹复发,两踝外上多处深褐色斑,上有渗液、抓迹伴痂痕,右足底第四、五跖趾糜烂、破损,渗液淋漓,脐下腹壁及两腕关节内侧面,亦见数处斑疹及渗液。舌质红,中根部黄腻苔较厚,尖边薄而不匀,脉濡数。修改处方如下:
  处方:黄芪6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赤芍15克、鹿茸2克、仙灵脾30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土茯苓30、泽泻15克、乌梢蛇12克、蝉衣6克、炙甘草6克、红枣9克、生姜9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十三诊2013年8月26日。湿疹明显好转,两踝外上深褐色斑范围明显缩小,渗液基本消失,右足底第四、五跖趾糜烂处已长新鲜嫩肉,脐下腹壁亦见数处。舌质红,中根部黄腻苔见薄,尖边少许薄黄腻苔,脉濡稍数。守原方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十四诊2013年9月9日。湿疹已愈,仅留色素斑,尿检正常,舌质淡红,舌苔微黄薄腻,脉濡缓。医嘱:停服泼尼松,中药仍守原方出入。
  处方:黄芪60克、太子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鹿茸2克、紫河车3克、仙灵脾3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淡附片6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红枣9克。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此后,患者在1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以上方加减治疗,或一日一剂,或隔日一剂。其间有二次感冒,一次湿疹发作,除在感冒发热时短暂停服上方,对证处方外,其余均在原方基础上对症加减。蛋白尿仅在一次发热时短期阳性,热退后旋即转阴,其余时间均正常,于2014年底停服中药,观察至今,病情未见反复。
  按:本例属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复发型,四年时间里凡是能治疗肾病的药物,除了环磷酰胺和雷公藤因对生殖腺的影响而未用,其他包括免疫抑制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几乎均已应用,但仍不能控制其复发,不得已而转中医治疗。接手时颇感棘手,小儿用药,既要有效,又要安全,还要其能接受,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在反复权衡利弊后,才决定以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丸加味治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第22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也许有人会问,该患儿既无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象,亦无四肢肿、四肢聂聂动之证,为何选此两方?这其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本病演变与方证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汗出恶风者”,是因于卫阳之虚而卫表不固,与该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属卫气素虚之机同理,此其一。其二,“身重”与“四肢肿、四肢聂聂动者”,是“水气在皮肤中”之兆,虽然患儿此刻并无身重、肢肿等症,但患者在疾病发生之初,原有全身浮肿,是因为治疗才得以消除,此际尿蛋白复发,倘若无积极而恰当之措施,浮肿肯定又会显现。也就是说:不论此时水肿是已现、曾现,还是将现,出现水肿的病理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仲景早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教,天士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训,因此而视作水肿一症之潜在,并据此而选用此两方,自然亦符合方证相应之理。首诊方中除了桂枝,余药全部选用,乃是考虑到患儿感冒刚愈,咽喉及扁桃腺尚红,“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到了第三诊时,这种顾虑不复存在,所以恢复。其余所加之药,无非清利咽喉、除湿疗疹,属对症用药。此后,除感冒发热而暂疏越婢加术汤,基本上一直以此方为主,根据不同兼夹证而加味,或清热利咽,或散风除湿,或扶阳固本,总不离方证相应之义。
  病案3
  赵×,男,30岁,辽宁人。2013年4月25日诊。ID:80509389。
  病史患肾病综合征已1年半,肾穿病理诊断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型。当地医院以泼尼松60毫克/日常规口服治疗,辅以双嘧达莫、复方芦丁等口服,蛋白尿很快转阴,但在泼尼松撤减至10毫克/日时,出现尿蛋白反跳,本次已是笫三次反跳。几天前尿检蛋白++,乃根据既往经验,患者自己增加泼尼松至30毫克/日,已服3天而来诊。
  首诊2013年4月25日。患者体形高大,面色略显灰暗而红,满月脸,鼻及唇周散布数粒暗红色痘疮。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尿检蛋白+,红细胞-,隐血±,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血尿酸增高。医嘱:续服泼尼松25毫克/日,并嘱以每2周5毫克的速度递减,减至15毫克/日时,改为每2周递减2.5毫克,直至撤完。停服其他药物,另疏中药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丸加减。
  处方:黄芪60克、鹿茸2克、紫河车4克、桂枝9克、汉防己15克、赤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丹参30克、仙灵脾30克、紫草15克、连翘15克、蛇舌草30克、炙甘草9克、红枣12克、生姜9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二诊2013年5月2日。两天前不慎受凉,微感头胀,鼻塞涕清,咽痒咳嗽,自服泰诺后,头胀及鼻塞、涕清已愈,咽痒咳嗽未已。咽微红,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血常规:无殊。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隐血±。医嘱遵前,中药原方加减如下:
  处方:黄芪60克、鹿茸2克、紫河车4克、汉防己15克、赤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丹参30克、仙灵脾30克、连翘15克、蝉衣6克、僵蚕9克、桔梗9克、炙甘草9克、红枣12克、生姜9克。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诊2013年5月6日。感冒已除,咽痒咳嗽均止,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尿检蛋白+,红细胞±,隐血-。医嘱:泼尼松25毫克/日,中药恢复首诊原方,增加黄芪量至90克,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诊2013年5月16日。病情稳定,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尿检蛋白+,红细胞-,隐血-。医嘱:泼尼松20毫克/日,中药守原方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五诊2013年5月23日。病情稳定,脉、舌无明显变化。尿检蛋白-,红细胞-,隐血-。医嘱:泼尼松15毫克/日,中药守原方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六、七﹑八、九、十诊略。
  十一诊2013年8月15日。病情稳定,尿检蛋白持续阴性。医嘱:停服泼尼松,中药守原方出入。
  此后,基本以上方加减出入,每日一剂,尿检持续正常,血脂、肝肾功能恢复正常。三个月后改为隔日一剂,服至2014年4月17日,乃停服所有药物观察,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属激素依赖型肾病,现代医学的方法是增加激素剂量、延长激素维持治疗的时间,或加用环磷酰胺、骁悉等免疫抑制剂,其后果是出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种种副作用,有些还非常严重。治疗肾病综合征,包括激素依赖型肾病,笔者常喜选用含有黄芪类的处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等,理由有三:其一,黄芪及其类方可治疗水肿。据《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第22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丸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可见无论是风水、风湿还是皮水,水肿均是其最重要的症状。其二,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第1条:“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其与肾病综合征之病机相通。因此,黄芪及其类方当可用于此证。其三,黄芪可消除蛋白尿,疗效确凿,但其剂量宜大,笔者常起手60克,可渐加至90至120克,甚至更多。此说临床文献甚多,据《中华本草》所载,有人已在实验动物身上观察到这一作用,而且黄芪还能保护肾功能。笔者也有大量成功病例证明,以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丸等为代表的含有黄芪类处方,治疗肾病综合征或激素依赖型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很少有副作用。还需指出的是,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感冒发热,若非中、高度发热,或无明显扁桃腺化脓,或咳嗽多痰,笔者一般不会停用原方,而多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减,而不必受“引邪入里”“闭门留寇”说之束缚,因为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丸等为代表的含有黄芪类处方多具扶正解表之功能,服些常规治感冒的药物,或者经适当加减多能取效,也不会对原有疾病的治疗造成影响。
  ……

前言/序言

  经方,指《伤寒杂病论》之方,起源于何时,已颇难考,如从《伤寒杂病论》问世算起,已近一千八百年。其间,几经兵燹,隐显分合,历尽磨难,然其确切疗效,已受到历代医家的肯定,至今,仍无可替代。中医方剂,流传至今,号称十万,其中最常用的,不过五百,经方无疑占据着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后世许多名方,有不少就是从经方化裁;或其中有经方的影子。当今之世,科技发达,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然若论影响,却至今不见哪一部医书,哪一个处方,具有《伤寒杂病论》那样久远的影响,具有经方那样不竭的生命力。
  经方疗效,有目共睹,然其取效之理,却不是那么容易说得清楚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医创办自己的大学,体制强大的行政力,使部编教材一统天下,无人能脱其藩篱。笔者执岐黄业,凡四十年,虽非科班出身,亦受教材影响,信奉“辨证论治”,遵循“理法方药”,因此,虽执伤寒方,却未达理想之效,为之苦闷、彷徨、挣扎了二十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胡希恕先生“方证相应”说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振聋发聩;继之,黄煌教授“药人”“方人”说问世,“方-病-人”三角诊疗模式创立,冲破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格局。顿觉眼前一亮,心胸开阔,以之临证,疗效显著提高。于此,才深刻领悟岳美中先生之言:“(《伤寒》《金匮》)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原来,中医学的规范,就在这里;中医学的科学性,也在这里。
  经方方证作为中医学的规范,业内有争议不足为奇。不同意见相互争论,于学术而言本是好事。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争论脱离实际,或尚理论,崇思辨;或谈文化,诉情感,于临床无益。五十多年来,政府举国力,斥巨资,投入“证”的研究,却没有走上仲景之道,教训深刻。经方方证,看得见,摸得着,不在理上纠缠,实用易学;经方方证,可检验,能重复,但求方证相契,疗效确凿。而临床疗效,乃中医之生命。
  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病,是现代医学之名,包含一大类疾病,发病原因不一,病理机制复杂,至今多有不明。中医的认识,也停留在症状,或证候的水平,相当一部分若无实验室检查,甚至无证可辨。诸如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部分类型,无论中西,均感棘手。二十年来,笔者致力于经方研究,肾病临床多用经方,虽备尝艰辛,历尽曲折,每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所赖者,方证相应也。本书所载病案,乃余近年来以经方治疗肾脏病之实录,虽病种有限、病例不多,但一些主要的类型已备,而且均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否则,一概不录。此无他,为了证明经方治疗肾病的确切疗效。千年经方,善莫大焉!

《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 跨越时空的智慧,守护生命之本 在中医浩瀚的宝库中,经方以其古老而精妙的智慧,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它们是先贤们在实践中凝练出的精华,是大道至简的写照,更是治病救人的有力武器。本书《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索经方在现代肾病治疗领域应用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临床经验的汇集,更是一次关于经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一场对肾病治疗新路径的审慎思考。 肾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先天之本”,其功能之复杂,病变之隐匿,历来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从西医的精准分型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肾脏疾病的探索与抗争。而经方,作为中医体系中最高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组方逻辑、严谨的配伍原则以及强调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整体观,为复杂多变的肾病提供了另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治疗视角。 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多年来在临床一线与肾病患者的真诚交流,以及对经方医理的孜孜不求。作者并非仅仅机械地套用古方,而是深入体悟经方背后的“象”,把握疾病的本质,结合个体差异,运用经方灵活变通,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临床疗效。这其中,包含着对经典条文的深刻理解,对病机传变的精辟分析,以及对药物性味归经的细致考量。 第一部分:经方理论的基石——理解肾病与经方的交汇 在深入探讨经方治肾病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辨证分型的浅层,而是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经方理论的深邃殿堂。 经方的独特理论体系: 我们将从“象”与“数”的角度,阐述经方与脏腑、气血津液、病机传变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方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归纳,形成其独特的理论框架,以及这种框架如何与肾脏的功能和病变紧密契合。例如,为何某些经方能够直接针对肾脏的虚损、水湿停滞、瘀血阻滞等病理状态? 肾脏的生理病理从中医角度的解读: 跳出单纯的西医解剖和生理概念,本书将深入剖析肾在五行、脏象学说中的地位,以及其与膀胱、肺、脾、肝等脏腑的相互关系。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其功能的失调如何表现为腰膝酸软、水肿、癃闭、喘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何从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念来理解肾病的复杂性? 经方治疗肾病的优势与局限性: 诚实地评估经方在肾病治疗中的地位。它并非万能,但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脏腑的自愈能力。本书将坦诚地探讨经方在哪些类型的肾病中表现出卓越疗效,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第二部分:经方的实践应用——经典方证的辨析与临床演绎 理论的升华终究要落脚于实践。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具体经方的深度解析及其在肾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作者并非简单列举方剂,而是深入剖析每一味药物的君臣佐使,每一条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方证对应的病机所在。 经典经方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解析: 《伤寒论》中的辨治思路: 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少阳、厥阴六经病变,如何与肾脏病变相互影响?例如,少阴病与肾水不足、心肾不交的关联,太阴病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联系。本书将深入解析如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并结合具体的肾病类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分析其方证对应,并给出作者的临床加减经验。 《金匮要略》中的辨治思路: 肾脏病证在《金匮要略》中有更详尽的论述,如水气病、淋证、癃闭、虚劳等。本书将重点分析如五苓散、猪苓汤、泽泻汤、导赤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在治疗水肿、尿少、淋漓不尽、腰痛、蛋白尿、血尿等病症中的应用。例如,五苓散如何通过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来治疗水肿尿少的肾虚水泛;猪苓汤如何通过利水清热、养阴泄浊来治疗尿道感染引起的淋证。 其他经典方剂的延展应用: 触类旁通,本书还将探讨一些虽然不直接以“肾”命名,但通过调整整体功能,间接达到治肾目的的经方,例如治疗虚劳的补中益气汤,治疗瘀血的桃核承气汤等。 辨证论治的深化: 肾病病程长,证候复杂,常涉及多脏腑的协同失调。本书将强调“审察证候”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捕捉细微的证候特征,做到“审因、审证、审体”,精准选取经方。书中将提供大量详实的医案,展示作者如何从复杂的证候中抽丝剥茧,找到最适合的经方,并进行灵活的加减化裁。 药物的精准配伍与剂量把握: 经方之妙,在于药物的组合与用量。本书将深入探讨经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不同剂量下药物药效的变化。例如,附子的用量在四逆汤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作者的临床经验将体现在对药物配伍精妙之处的解读,以及如何通过微调剂量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第三部分:经方治肾病的思考与展望——融汇古今,面向未来 《经方之道》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反思经方治疗肾病的机理,以及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经方治肾病的现代研究视角: 尽管经方是传统医学的瑰宝,但其疗效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本书将尝试从现代药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角度,探讨经方治疗肾病的可能机制。例如,某些经方是否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小管等作用?这并非为了用西医的语言去“解释”中医,而是为了促进中西医的对话与理解。 中西医结合的策略: 现代医学在肾脏疾病的诊断、监测以及某些急危重症的处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将经方治疗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如何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中,更好地发挥经方的整体调节作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方在肾病康复与预防中的作用: 肾病治疗并非仅限于缓解期。本书将探讨经方在肾病康复期如何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以及在早期肾脏损伤的预防方面,经方能否发挥其独特的保健作用。 对经方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经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将分享自己对经方临床应用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经方研究方向的展望。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挖掘和传承经方的价值,培养更多精通经方的优秀人才,让经方之光继续照耀于生命的道路。 《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是一部融合了深厚理论功底、丰富临床经验和前瞻性思考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探索经方治肾病奥秘的旅程,领略古老智慧在现代医学挑战面前的勃勃生机。无论您是中医同道,还是对中医治肾病感兴趣的医学工作者,抑或是肾病患者及其家属,本书都将为您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参考。它倡导的是一种回归经典、尊重生命、整体观照的医学理念,是对守护生命之本——肾脏健康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十分独特,封面以写实的水墨画为背景,描绘了某种植物的根系,隐喻着生命的根源与力量,非常契合“肾”的主题。书脊的处理也很精巧,采用了小字号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格调。打开书本,纸张的密度和柔韧度都恰到好处,握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作者在内容上的着墨,不仅局限于对经典方剂的解读,更侧重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关于如何根据肾病的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经方,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体用结合”的理念,认为只有深刻理解经方的“体”(即方剂的内在机制和适用范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用”(即临床疗效)。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理解和应用经方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采用了素雅的写意山水风格,配以古朴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有一定的厚度,不会有廉价感,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的题词,简洁有力,引人深思。目录的设置也十分合理,条理清晰,章节的划分既有宏观的理论梳理,也有具体的实践案例,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在内容方面,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的几个小标题中,我能感觉到作者在理论构建上必然是花了大量心思的,对于经方理论的梳理和传承,以及其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解读,想必会有独到的见解。同时,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学习者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期待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

评分

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来看,就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学术气息。封面的色彩搭配沉稳大气,标题的字体选择也相当讲究,整体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拿到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言部分,作者在这里对撰写此书的初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这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预期。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既有理论基础的铺陈,也有大量临床案例的展示。作者在阐述经方理论时,能够将晦涩的古籍内容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而书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些详实的临床案例。作者不仅仅罗列了方剂和疗效,更重要的是,他详细分析了每个案例的辨证思路,以及在用药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办法,这对于正在学习和实践经方的医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经方之道:经方治肾病的实践与思考》,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开篇便系统地阐述了经方的核心思想,并且对历代医家对经方的认识和应用进行了梳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经方知识体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经方时,并未拘泥于古人的原文,而是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特点,对经方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古老的经方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经方在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详细地展示了经方如何辨证论治,如何灵活加减,如何指导用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经方治病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案例的细节描述非常到位,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象、处方用药以及疗效反馈,都极为翔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一种沉静的暗蓝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显得非常大气且有质感。封底的书评也选得很精炼,寥寥数语却点出了该书的价值所在。翻开书本,内页的用纸质地细腻,手感温润,油墨的印刷也恰到好处,没有毛边或晕染的现象,整体的阅读体验堪称享受。书本的开篇部分,作者对经方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经方稍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引用的古籍文献都很详实,并附有出处,这对于追求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而且,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感悟和思考,这使得理论的讲解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让人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临床一线的鲜活气息。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实用。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实用。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经方广用之一助!!

评分

经方广用之一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