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籍文献为基础,结合货币实物考证,所得结论客观、真实。
* 章节编排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基本理顺了台湾地区货币史的发展脉络。
* 图文并茂,既便于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又便于收藏者查阅、鉴赏。
《台湾货币史略》由蒋九如主编,福建省钱币学会组织编撰,书稿通过钱币学与货币史的密切结合,以实物考证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对台湾货币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书稿每一章节都以钱币研究的成果作为立论的基础,尊重历史,因此结论比较客观、科学。
蒋九如,福建省钱币学会高级经济师,福建省钱币学会顾问,曾任福建省钱币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福建省钱币学和货币史、台湾钱币和台湾货币史等。
编写说明
序(戴志强)
序(吴国培)
概 述
第一章 开辟时期
第一节 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澎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节 货币流通状况
图:开辟时期流通的货币
第二章 荷据时期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货币流通状况
图:荷据时期使用的货币
第三章 明郑时期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货币流通状况
第三节 铸造“永历通宝”铜钱的次数
第四节 永历通宝的版别
第五节 “永历五行钱”的考证
图:明郑时期使用的外国银饼
第四章 清代时期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货币流通状况
第三节 铜钱的版别
图:清代铜钱
第四节 银锭的器形
图:清代银锭
第五节 银币的版别
图:清代银币
第六节 纸币的版别
图:清代纸币
第五章 日据时期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货币流通状况
第三节 凿印银元的版别
图:凿印银元
第四节 株式会社台湾银行纸币的版别
图:株式会社台湾银行纸币
第五节 邮票代用券的版别
图:邮票代用券
第六节 流通的日本硬币
图:在台湾流通的日本硬币
第六章 光复初期
第一节 货币流通状况
第二节 旧台币的版别
第三节 台湾流通券的版别
第四节 在台湾印制的金圆券和银元券
图:台湾光复初期纸币
后 记
参考文献
序
读蒋九如主编的书稿《台湾货币史略》,倍感亲切,近三十年来的许多往事涌上了心头。我多次参加过福建省钱币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当时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福建省钱币学会的领导和秘书处的同志,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好,一张张热情的面孔,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启迪……其中自然也会有关于台湾钱币和货币历史的故事,譬如关于我国早期自制银元—福建、台湾地区的自制军饷银饼的发行时间及其性质的讨论,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心平气和,畅所欲言。这样的氛围的确有利于学术讨论的开展,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成果的诞生。
台湾和福建隔海相望,清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以前,分归福建管辖,而澎湖列岛又是连接海峡两岸的天然通道和纽带。所以在讨论福建的钱币学和货币史的时候,免不了要涉及台湾的钱币、台湾的历史货币。因为海峡两岸有着切不断的历史渊源,有着怎么也无法绕开的各种情节。于是,从90 年代起,福建省钱币学会便多次议论过有关台湾钱币和相关资料的问题,于是,对于台湾钱币的研究自然就成了福建省钱币学会的一项工作,并一直在做着系统研究台湾货币历史的前期准备。有时候,我也给九如先生敲敲边鼓,也会时不时地给他加点“压力”,说:“这是福建省钱币学会责无旁贷的工作。”而台湾地区历史货币专题研讨会的召开,则是这项工程的正式启动,编撰台湾货币史的时机终于成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现在终成正果,可以正式交稿了。
因为这本书是福建省钱币学会组织编撰的,是九如先生主编的,所以就形成了它鲜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钱币学和货币史的密切结合,实物考证和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书中的每一章节,几乎都离不开以钱币研究的成果作为立论的基础,从实物出发,从实际出发,有理有据,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信性。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钱币实物的图版资料成为这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本书立论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因此,图文并茂、图文并重,成为这本史书的又一特色。通读此书,更可以体会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这本书立论的宗旨。
作者本着务实的精神,通过对遗存的台湾钱币实物的分析研究,再结合文献史料的分析探索,以求取客观、科学、真实的结论,这样孜孜以求,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我相信,这部书的出版发行,一定会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赢得良好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所以我真心希望这部书早日面世,谨以此为序,聊表心意,并谢九如先生和福建省钱币学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戴志强
2013年10月2日写于北京续斋
序
福建与台湾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建省之前,台湾长期隶属福建,在经济开发期间,市场流通行使的货币,主要依赖福建省城福州调拨,海峡两岸的货币交往十分频繁,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币缘相融”。为铭记海峡两岸在历史上形成的“币缘”,福建省钱币学会特组织钱币学界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台湾货币史略》。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海峡两岸钱币文化的交流,构建两岸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福建地方历史货币深入探索的又一成果。
任何一种历史货币的产生、发展、消失或转化,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生产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佐证。台湾历史货币发展中的转换和更替,也是台湾发展历程的见证。最早出现在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货币是镌有宋代年号的方孔圆形铜钱;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使用其铸造的南明永历年号铜钱;清代,台湾市场流通使用的铜钱系清代的年号钱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等,在本岛自铸的铜钱币面,不仅镌有清代年号,还镌有满文,自铸的军饷银饼(银元)和银毫,币面多数镌有清代年号,有的还镌有“大清”国号或满文。从台湾历史货币形制和币面纹饰的变更看,台湾在被日本侵占之前,货币的形制和体制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台湾在被日本侵占期间,使用的货币无论是金属硬币和纸币均有日文,系日本占领地货币。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办的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改组为台湾省银行(简称“台湾银行”),经南京国民政府授权发行地方货币,纸币的纹饰印有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头像,表明中国政府已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以史为证,台湾历史货币有力地反映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货币史略》理顺了台湾地区货币发展的脉络,详细叙述了台湾历史货币的演化过程,对历史上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考证和探索,在学术上也有新的创意,比如,确认台湾早期社会的少数民族未曾使用过货币,界定台湾地区货币史的上限为宋代,大约在公元10 世纪;对台湾在清代自铸的几种军饷银饼(圆)的铸造年份和社会背景逐一作了考证,赋予新的概念;关于台湾货币史发展的历程,确认日本侵占期间的货币流通是最混乱的时期,现代货币体系的建立应在台湾光复之初,对台币进行币制改革之后。本书在叙述台湾货币史发展的种种货币现象的同时,对台湾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也作了必要的叙述,并附有台湾各历史时期的金属硬币和纸币的实物拓图、图照近250枚(张),图文并茂。凡台湾历史货币研究者、爱好者和文物工作者都值得一读;对广大的金融工作者来说,了解台湾地区货币发展的脉络,对于推动海峡两岸金融和谐发展,十分必要,也很有裨益。
吴国培
2013年7月3日
这本书的“甲种本”身份,让我对它的原始文献引用和考据的严谨程度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学术的对话和定论。我特别留意到“台湾”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货币政策是如何被执行和体现的。例如,在明郑时期,郑氏政权发行的“东宁制钱”在岛内的流通范围和被认可程度,与后来清廷的治理模式相比,其效率和覆盖面有何差异?这其中涉及到的行政权力、地方豪族的配合程度,都是货币史研究中难以回避的议题。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比较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年代罗列。此外,我对任何关于“黑钱”或“地下货币体系”的探讨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些未被官方记录,却在特定群体中广泛流通的金融工具,往往更能体现出民间经济的生命力。这本书若能触及这些隐秘的领域,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历史研究的价值和趣味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地方史研究略有涉猎的人,我深知要构建一部区域性的货币史,其难度绝不亚于撰写一部政治通史。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精通货币学的专业知识,更要对当地的社会结构、物产分布乃至海外贸易路线有着全盘的掌握。这本书从“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这一系列的定位来看,显然被赋予了极高的学术期待。我推测,书中对清代中后期,随着海禁的松动,大量机制币和外国货币涌入台湾市场的情景,定会有精辟的分析。这种冲击,无疑对传统的地方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台湾货币”的范畴的?是仅指在台湾发行的官方货币,还是包括了所有在岛上流通并被广泛接受的媒介?这种界定的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观。我期待读到那些关于“银钱之争”、关于兑换率波动的生动案例,那才是真正将历史鲜活起来的部分。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更关注的是这类专业书籍在普及性上的平衡。虽然标题和丛书系列暗示了其专业深度,但我希望作者在阐述复杂的铸币技术或复杂的汇率机制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注释或图示,使得即便是初涉金融史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一个优秀的史著,不仅要为专家提供新的论据,也要能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好奇心。例如,在讨论日治时期引入的日圆体系时,作者是否能从台湾普通民众的角度,描绘出从旧式铜钱到现代纸币的心理转变过程?那种对于新旧价值体系切换的不安与适应,才是历史最动人的侧面。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那么它无疑将超越专业范畴,成为一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俗历史读物。我希望它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台湾经济活动在百年变迁中的脉络与肌理。
评分翻开这本《台湾货币史略(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我首先被它那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内敛的厚重感,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尽管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从目录的粗略浏览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台湾货币发展脉络时所下的苦功。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钱币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台湾经济社会变迁史。我特别期待能读到作者如何将早期原住民的物物交换体系,与后来的西班牙银币、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铸币,乃至清朝官方的制钱,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比较。这种跨越不同殖民时期和政权更迭的叙事方式,无疑需要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精妙的逻辑架构。我个人对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尤其感兴趣,比如某个特定时期铸币的含铜量变化,或者特定版别钱币的稀有程度,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微妙波动。这本书的价值,想必远超于对古董钱币的鉴赏,它为我们理解台湾如何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我希望作者能在不失严谨性的前提下,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流转于民间,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方寸之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浩瀚的金融史海洋中找到了一座亟待探索的灯塔。我一直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口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货币史略”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角度。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档案室和图书馆中穿梭,从那些泛黄的文书、海关记录乃至私人信件中,拼凑出一条清晰的货币演变轨迹。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外来政权的影响下,本地居民是如何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价值衡量标准的?是抵抗?是妥协?还是巧妙地融合?例如,荷兰人带来的各种贸易银币,在与当地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碰撞时,必然产生有趣的摩擦和适应过程。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论述,揭示这些无形的经济规则是如何塑造台湾早期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商业伦理的。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清单罗列,它应该是一场关于权力、贸易与身份认同的深度对话,通过一枚枚钱币的生锈与流通,来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