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

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集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随笔
  • 生活
  • 京东图书
  • 套装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3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4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经典小品文集,20周年精装珍藏纪念版。收录汪曾祺经久流传的多篇名篇。采用典雅裸脊装帧,书中不仅选入汪曾祺先生自己的画,同时也选用作者喜爱的名画大家:石涛、虚谷、齐白石等作品。《人间草木》的文字如同被水洗过一般,干净、澄澈而软润。在它的平淡中,又带着岁月静好、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人间草木》是改变数千万人的心灵读本。复杂的世界,还好有汪曾祺,还你从容淡定,让你明白生活的艺术就是学会先热爱它,然后理解和包容它。


  《人间有味》是汪曾祺经典散文集,20周年精装珍藏纪念版。收录汪曾祺经久流传的41篇文章。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乡的食物》《食道旧寻》《四方食事》《泡茶馆》等。《人间有味》的文字给人的是一种平淡的美,是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带着岁月静好、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汪曾祺不但是位文学大师,也是特别懂吃的美食大师,写字、画画、做饭信手拈来。此外,他还是一位幽默大师,深得平凡日子中的乐趣,时不时跳出来让人噗嗤一笑的段子。所谓生活家,就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有趣之人。从《人间有味》中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先生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生活家。写字、画画、做饭,这些稀松平常事,到了汪曾祺先生那里都有着别样的乐趣。《人间有味》让你懂得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内容简介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小品文集,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丰满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一切的“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一切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力。


  《人间有味》是汪曾祺写美食与爱的经典散文集,在他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笔下,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洋溢着情趣。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是很爱逛菜市场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人间有味》前两辑尽写吃食,譬如:《昆明的吃食》中,写到过桥米线、汽锅鸡,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护国路白汤羊肉,玉溪街蒸菜,葱油饼、锅贴、片儿汤,火腿月饼、酥皮包子,玉麦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五味》中说到山西人能吃醋,辽宁人爱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南方爱吃甜,四川人口味偏爱麻辣等让人不由在心中勾画起一张美食地图;《故乡的食物》中,写到炒米和焦屑,淌着红油的鸭蛋,咸菜慈姑汤,各种河鲜、野味和田间地头的野菜;《食道旧寻》中写老舍先生的好客、沈从文经常吃米线,陶重华、吴宓、张宗和、孙凤竹、崔芝兰、沈有鼎、吴征镒诸先生在牛肉面馆的定期聚会;写冰西瓜的技巧,写豆腐的各种做法……让人不由觉得垂涎三尺,美味藏在街巷和普通人的厨房里。后两辑写亲情、友情、街巷之情和乡情,充满着浓浓的回忆。那种淡泊、洒脱、释然的心境透过纸被,直抵人心深处。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成就颇高。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文字平淡质朴,深得自然之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智慧。

精彩书评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

  ——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

  ——陈晓卿

目录

《人间草木》目录

辑一 一果一蔬

01 关于葡萄

02 昆明的果品

03 果蔬秋浓

04 果园的收获

05 食豆饮水斋闲笔

06 栗子

07 马铃薯

08 葵 薤

09 人间草木

辑二 季节的供养

01 花园

02 韭菜花

03 菌小谱

04 夏天

05 淡淡秋光

06 冬天

07 岁朝清供

辑三 四方游记

01 昆明的雨

02 四川杂忆

03 初访福建

04 泰山片石

05 天山行色

06 湘行二记

07 美国短简

辑四 联大师友

01 西南联大中文系

02 跑警报

03 新校舍

04 金岳霖先生

05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06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07 闻一多先生上课

08 怀念德熙

09 七载云烟

辑五 从容而安

01 七十书怀

02 老年的爱憎

03 自得其乐

04 随遇而安

05 闹市闲民


《人间有味》目录

辑一 四方好食

01 昆明的吃食

02 故乡的元宵

03 昆明年俗

04 五味

05 故乡的食物

06 鱼我所欲也

07 肉食者不鄙

08 鳜鱼

09 贴秋膘

10 四方食事

辑二 至味在人间

01 吃食和文学

02 食道旧寻

03 宋朝人的吃喝

04 《吃的自由》序

05 国风文丛总序

06 《旅食与文化》题记

07 家常酒菜

08 面茶

09 炸弹和冰糖莲子

10 豆汁儿

11 寻常茶话

辑三 吾家小史

01 我的家乡

02 我的祖父祖母

03 我的父亲

04 多年父子成兄弟

05 我的母亲

06 我的家

07 大莲姐姐

辑四 那时巷情

01 草巷口

02 踢毽子

03 胡同文化

04 北京人的遛鸟

05 午门忆旧

06 泡茶馆

07 罗汉

08 城隍 土地 灶王爷

09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10 老舍先生

11 才子赵树理

12 齐白石的童心

13 晚岁渐于诗律细


精彩书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载一九八四年第十期《北京文学》

  故乡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的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粘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偷了。这女用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

  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

前言/序言


文人笔下的四季流转与烟火人间 在中国文坛,有一个名字,提起它,总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温润而隽永的气质,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一种对寻常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他就是汪曾祺,一位以笔为犁,耕耘出“中国最美的散文”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像陈年的酒,越品越醇厚;像古老的茶,愈饮愈回甘。他不是雕琢词藻的炫技者,也不是故作高深的哲学家,他只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将其赋予诗意与温度的寻常人。 这套“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正是汪曾祺先生两部传世佳作的精装合集,它们共同勾勒出汪曾祺笔下独有的“人间”图景:一幅是四季流转,草木有灵的自然画卷;一幅是烟火人间,滋味无穷的生活诗篇。这两本书,宛如他的两只手,一只抚摸着大地的脉搏,感受着万物的生长与凋零;另一只,则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品尝着岁月的醇香与人间的温情。 《人间草木》:草木的絮语,自然的芬芳 翻开《人间草木》,仿佛走入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花园,一个四季轮回,草木葱茏的世界。在这里,汪曾祺不再是那个谈笑风生的文坛名宿,他化身为一位细心的园丁,一位与花草树木一同呼吸的“草木之人”。他以极其平和而敏锐的目光,观察着身边的每一株植物。从春日的嫩芽初绽,到夏日的繁花似锦,再到秋日的硕果累累,以及冬日的萧瑟寂静,他都赋予了它们生命,让它们在字里行间活了起来。 他写荷花,不是着力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大景象,而是从一朵荷花的姿态,一片荷叶的脉络,一段荷塘的声响入手,描绘出其“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清雅与孤傲。他写竹子,不是强调其“未出土时便有节”,而是从竹子在风中的摇曳,竹叶的沙沙声,竹笋的破土而出,写出竹子的顽强与灵动,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他笔下的这些草木,不再是死的景物,而是有了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故事,仿佛都能听到它们在低语,在诉说。 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他不会去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事物的本质。他写草木,就如同在描写一位老朋友,带着深深的喜爱与了解。他会告诉你,什么季节适合看什么花,什么植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又在成熟时带来了怎样的馈赠。他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你读来感到亲切,仿佛你也曾在一株老树下驻足,也在一丛野花边停留,感受过自然的呼吸和生命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人间草木》不仅仅是对植物的描绘,更是借草木来观照人生。草木的生长与凋零,如同人生的起伏与轮回。它们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经历着生命的全部过程,而汪曾祺则在其中看到了人生的智慧与哲理。他从草木的生生不息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从草木的静默存在中,看到了内心的安宁与从容。他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意义,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的书。它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倾听来自大地的低语,去感受生命最纯粹的脉动。读《人间草木》,你会重新认识身边的一草一木,你会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都在那里,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我们的世界,也启示着我们的内心。 《人间有味》:舌尖上的乡愁,心底里的温情 如果说《人间草木》展现的是汪曾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那么《人间有味》则将我们带入了他更深切的“人间”体验——饮食。汪曾祺的美食散文,是中国散文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们以其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无数读者。这本书,汇集了他关于家乡风味、旅途见闻、寻常菜肴的种种文字,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人间”美食地图。 汪曾祺写菜,不是为了炫耀厨艺,也不是为了品评高档食材。他写的是一种味道,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他笔下的食物,永远带着朴素的温度和浓郁的人情味。他会告诉你,一道家常的红烧肉,是如何在家中飘香四溢,勾起儿时的回忆;一道简单的醋溜白菜,是如何在外地吃到时,瞬间勾起对家乡的思念。他仿佛能用文字,调动起我们所有的味蕾,让我们仿佛能闻到油烟的香气,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尝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他写的是“知味”,更是“品味”。对于一道菜,他不仅关注其口感和味道,更关注它的来历,它的制作过程,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文化。他会对一道菜的起源娓娓道来,会对其中某个食材的妙用细细品味,会对某个地方独特的烹饪方式津津乐道。他写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与人,与地方,与历史的联系。 《人间有味》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鲜事”。他写北方的饺子、包子,写南方的面点、小吃;他写酒,写茶,写烟;他写在旅途中邂逅的美味,也写在家中最寻常的炉灶旁诞生的佳肴。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味蕾的旅行,一次关于生活美学的探索。他会告诉你,如何品尝一碗最地道的京酱肉丝,如何体会一份蒸饺的细腻,如何感受一份醉虾的鲜美。 但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绝不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他通过对食物的描绘,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尊重平凡,珍视人情。食物,是他与这个世界连接的一种方式,也是他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他写菜,其实是在写人,写他走过的路,他遇到的人,他经历的情感。那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在他的笔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浓郁的乡愁情怀。 他会告诉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顿丰盛的饭菜能带来多少满足和温暖;在漂泊异乡的日子,一份家乡的味道能寄托多少思念和慰藉。他笔下的食物,都是被爱与被怀念过的,都承载着生命的温度和时代的印记。读《人间有味》,你会感觉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 合集之意:草木与有味,人生的两面 将《人间草木》与《人间有味》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汪曾祺文学世界的全貌。它们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他对“人间”的独特理解。 《人间草木》是向上看的,是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敬畏与热爱。它展现了汪曾祺对生命力的细腻观察,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借草木来表达人生哲思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最细微处发现美好,如何在纷扰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人间有味》是向下扎根的,是对生活,对凡俗,对烟火气的深情眷恋。它展现了汪曾祺对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家常滋味的真挚情感,以及借食物来寄托乡愁与人情的温度。它教会我们如何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如何在平凡日子里寻找诗意。 这两本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生命哲学。它们告诉我们,人生既要有对远方的向往,也要有对脚下大地的深情;既要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要有对物质生活的滋养。草木的生生不息,提供了生命的张力与希望;人间的烟火滋味,带来了生活的慰藉与充实。 这套“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以其精美的装帧,集结了汪曾祺这两部代表作,不仅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致敬,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度品读汪曾祺“人间”世界的绝佳机会。阅读这套书,就像是与一位睿智而温厚的老者对坐,听他谈论自然,谈论美食,谈论生活,谈论人生。他的文字,不激烈,不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豁达、他的幽默、他的热爱所感染。 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它们会提醒我们,生活并非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也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这草木的芬芳里,就在这人间有味中。它们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有情有趣的人,如何过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的最好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虽然它与《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毫不相干,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情感。作者以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笔触,记录了几个普通家庭几十年的变迁。那些温暖的亲情,那些生活中的小摩擦,那些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守,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中展开。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牵挂,为他们的欢笑而欣喜,为他们的泪水而动容。这本书没有涉及任何植物的描写,也没有关于美食的任何介绍,但它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烟火”的真正含义。那种平凡而又坚韧的生活态度,那种在困苦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希望,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书中那些家庭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也汲取着他们身上传递出的生命力量。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虽然它并不直接提及“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但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以及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这本书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泊而又隽永的韵味。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琐碎,在作者的笔下却熠熠生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鲜活得如同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使用的词语,那种精准而又恰到好处的表达,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风景,原来它们也可以如此美好,如此值得玩味。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直接的关于“人间草木”或“人间有味”的知识,但我却在阅读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季节的更替。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勾勒出平凡生活中的诗意,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评分

近来,我被一本极具风格的作品深深吸引,尽管它与《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带我走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内心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调,探讨了时间、记忆以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意识,引发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遗忘”的描绘,那种对过去的回溯与审视,以及在模糊的记忆中寻找清晰的自我。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也没有分享任何关于美食的烹饪技巧,但它却以一种更加抽象和深刻的方式,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体悟。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究竟留下了什么?又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存在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迷惘与渴望,也指引着我走向一种更加澄澈和宁静的精神状态,让我得以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有味”的平静。

评分

这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虽然和书名《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没有任何交集,但它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共通性。作者通过对不同个体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坚韧与脆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失去”的描写,那种深入骨髓的痛楚,以及如何在伤痛中寻找新的生命意义,作者的处理方式既写实又不失温情。它没有给我任何关于植物学或烹饪的知识,但却让我对生命本身的“滋味”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细微而又真实的情感波动。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也十分精彩,那些微妙的牵绊,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味道”?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常?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人间草木”的自然知识,也没有直接告诉我“人间有味”的烹饪之道,然而,它却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刻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了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层次和独特韵味。

评分

最近读完的一部作品,虽然与《汪曾祺精装典藏文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京东套装共2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意外地让我对“观察”这件事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博物学家,又像一位饶有兴致的社会学家,用他锐利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一切。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奇妙的细节,从微小的昆虫到宏大的社会现象,无一不被他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我特别佩服他那种发现“隐藏之美”的能力,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关于植物学的知识,也没有教我如何烹饪,但它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这个世界。通过他的文字,我开始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色彩、声音和气味。这种观察的乐趣,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感知世界的生动课程。即使我不知道“人间草木”的生长规律,也不知道“人间有味”的具体配方,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却能够以一种更加敏锐和深入的方式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值得探索的奥秘。

评分

喜欢这个装帧,看着舒服,不用太过精装,适合歪在床头随意翻看。

评分

线装书包装还可以,方便翻阅,不错!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京东的品质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汪曾祺的作品都带着生活情趣,以小观大。品味才是一个正常生活的真谛。愿我们都能够有静下心来的环境和条件

评分

人间草木,尽是人间味道,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优雅有内涵,快递也很快,喜欢国学文化!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做工精细,还有插画。快递很给力

评分

挺好的,很喜欢,内容很真实,。。。感谢老板。。。

评分

不影响阅读

评分

一直在京东商城买书,很好,性价比高,这套书内容图片印刷精美,脊背用线装,很有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