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集》是徐复观先生的重要论著,徐先生在本书自序中,曾说此书在性质上可视为其经典著作《中国艺术精神》的“姊妹篇”。
此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心雕龙》的系列相关研究。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中,徐先生紧紧把握住“文体”这一重要概念,澄清了前人的误解,为《文心雕龙》画出了清晰的基线。其他短篇为徐先生对《文心雕龙》一些具体篇目的研究。
其他长短篇目也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徐复观先生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文献考证的注重。
《中国文学论集》集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专论,其中既有对中国文学中如李商隐《锦瑟》诗、韩偓《香奁集》、《红楼梦》等具体问题的阐发,也有对文学中宏观问题的体认,尤其是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考据精严,持论通达,具有相当的系统性。
相关视频: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自 序
再版补编自序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传统文学思想中诗的个性与社会性问题
释诗的比兴——重新奠定中国诗的欣赏基础
诗词的创造过程及其表现效果——有关诗词的隔与不隔及其他
从文学史观点及学诗方法试释杜甫《戏为六绝句》
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
中国文学中的气的问题——《文心雕龙?风骨》篇疏补
西汉文学论略
《文心雕龙》浅论之一 自然与文学的根源问题
《文心雕龙》浅论之二 《原道》篇通释
《文心雕龙》浅论之三 能否解开《文心雕龙》的死结?
《文心雕龙》浅论之四 文体的构成与实现
《文心雕龙》浅论之五 《知音》篇释略
《文心雕龙》浅论之六 文之枢纽
《文心雕龙》浅论之七 文之纲领
释诗的温柔敦厚
中国文学中的想象问题
中国文学中的想象与真实——《中国文学中的想象问题》补义
赵冈《〈红楼梦〉新探》的突破点
我希望不要造出无意味的考证问题——敬答赵冈先生
我的文学创作观——二答赵冈先生
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的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
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一九七〇年三月十七日中国语文学会演讲会讲辞
漫谈鲁迅——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文学会的讲演稿
附录 林语堂的《苏东坡与小二娘》
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纪录的司马相如的生活形态,是一个典型的伟大文学家的生活形态。伟大的文学家,常有一颗高贵的追求自由之心,突破世俗拘虚之见,以舒展他所追求的事物。相如的弃朝廷的郎职而游梁,与故人安排虚伪场面以追求美丽的寡妇,当生活发生问题时便着犊鼻裤与文君卖酒,发现汉武残暴的真面目后便托病家居,都说明上面的意义。《文心雕龙·体性》篇说他的性格是"傲诞",他看透了世俗,他对世俗加以卑视,他的态度便不期傲诞而自然傲诞,傲诞是出自他不能抑制的一颗自由之心。以相如的文采,在文学上实系当时的领袖。观其慕蔺相如之为人,《喻巴蜀父老》,亦未尝不以功名自喜。复以中郎将略定西南夷,亦颇能以功名自见。但他亲见武帝的愚妄严酷,自公孙弘以后,凡为相者辄被诛灭;而对于可以了解他的私生活的文学侍从之臣,亦无不借口杀戮以尽。司马相如,当更受到汉武心目中的疑忌。但相如见机敏而意志能不为功名所汩没,很早便为洁身避祸之计。"其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连文园令这样的小官,也"病免家居"。相如的病,与张良的病,同为避祸全身的妙诀。但武帝尚想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尽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以一个家居之人,汉武何以知道他"病甚",由此可见汉武对相如伺察之严。而相如在未死之前,已知道汉武会派人来求书,由此可知相如对汉武了解之深。他的妻答所忠的话,我以为也是相如预先安排好的。"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的意思,是说"若是常常著书,恐被人取去,以致流传在外面,所以就完全空闲地住着"。用这种话来释汉武之疑。班固将"即空居"三字删去,便语意全失。他了解汉武意在封禅,便写好"言封禅事";不上之于生前,说明他对汉武早已一无希求。出之于他的死后,所以保全他的家族。由此稍可了解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游于羿之彀中"的苦境;更由此而可以推见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司马相如,正因为他的盖代才华的突出,所受的疑忌特深,应当还有许多感受,并没有表达出来。
……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我一直认为关键在于“中国性”的把握。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什么样的思想传统,孕育了如此独特而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国文学论集》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徐复观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伦理观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阐释中国文学的特质和发展逻辑。他提出的许多观点,例如文学与“道”的关系,文学的“文以载道”传统,以及“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等等,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文学批评精神的梳理,他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中国文学批评中一些主流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并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文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考察。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清晰的框架,去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文学论集》,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徐复观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学者的严谨与深邃。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自己在理解某些作品的精髓时,缺乏一个能够点拨迷津的清晰脉络。《中国文学论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书中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从早期诗歌的萌芽,到汉赋的铺陈,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乃至元曲明清小说的繁盛,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被先生对于文学与时代背景、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所打动。他不是孤立地看待文学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其产生的土壤,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需要长年的积累和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才能达到。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去感受那些早已沉淀在文字中的智慧与情感。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更多这样醍醐灌顶的时刻,能够真正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评分翻阅《中国文学论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如此厚重、体系完整的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徐复观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浮躁,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所探讨的中国文学,并非仅仅是几个著名的作家和作品,而是深入到了中国文学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他将文学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风俗的内在联系,这种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是我在其他许多文学读物中难以找到的。读他的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古老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体,它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不同的光彩,但其核心的精神却从未改变。这种对中国文学本体的深刻理解,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最直接的途径莫过于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然而,许多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读,或是被表面的华丽辞藻所迷惑,而忽略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和人文关怀。《中国文学论集》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穿透”文本的书。徐复观先生的论述,并非仅仅是对文学史的简单罗列,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探讨文学如何反映时代的变迁,如何承载士人的理想与失落,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这种对文学的“历史化”理解,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历代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沉积。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文学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激昂的思绪进行心灵的碰撞。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脉搏。
评分我并非文学科班出身,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由来已久。在自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理论性的东西难以消化,也找不到一个连贯的学习思路。《徐复观全集:中国文学论集》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书中对文学概念的界定,对各个文学体裁的分析,都显得格外清晰和有条理。徐先生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大家的风范,读起来并不晦涩,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并且通过大量的文学例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思想脉络。特别是书中对于文学批评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文学的,这种视角对于我理解古代文学的审美取向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位高明导师的指引下,系统地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学。
评分《文心雕龙》浅论之一自然与文学的根源问题
评分这套书定价实在太坑爹了,贵到没谱。打完折还是贵,折上加折仍然贵,滴血啊!
评分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评分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
评分其他长短篇目也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徐复观先生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文献考证的注重。
评分我的文学创作观——二答赵冈先生
评分此后内衣谁复解,当年红豆已全荒
评分这是京东对书本的包装态度?
评分书真的很棒,捧在手里很有厚重感,喜欢这种阅读的感觉,同时又能感受大师字里行间闪烁的思想和智慧,非常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