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

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散文集
  • 文化
  • 随笔
  • 经典
  • 名家作品
  • 文学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28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汪曾祺散文代表作全收录

★ 凡人小事,民风民俗,花鸟虫鱼,典故词章,全面呈现汪老文笔精华

★ 编校严谨,收藏佳作


内容简介

汪曾祺说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品作家”。他的散文,无论记叙凡人小事,流连乡风民俗,谈论花鸟虫鱼,考证典故词章,均顺手拈来,如春雨润物,宁静,恬淡,自成含蓄淡远的风格。

本书分为民俗风物、人生人物、屐痕、谈艺录四辑,收入散文八十余篇。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有《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著有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全集》于1998年出版。

精彩书评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一个士大夫。”

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沈从文

我的画只有他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黄永玉


目录

目录

季红真:论汪曾祺散文文体与文章学传统 ( 1 )


民俗风物

故乡的食物 ( 3 )

故乡的元宵 (13)

岁朝清供 (16)

故乡的野菜 (18)

花园 (22)

午门忆旧 (28)

读廉价书 (31)

字的灾难 (37)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39)

四方食事 (42)

闹市闲民 (48)

我的家 (50)

一辈古人 (57)

岁交春 (62)

旧病杂忆 (64)

胡同文化 (69)

白马庙 (72)

看画 (74)

贴秋膘 (77)

道士二题 ( 79 )

罗汉 ( 83 )

三圣庵 ( 86 )

牌坊 ( 88 )

我的家乡 ( 89 )

人间草木 ( 94 )

五味 ( 98 )

寻常茶话 (101)

烟赋 (105)

食道旧寻 (108)

国子监 (112)


人生人物

多年父子成兄弟 (119)

我的祖父祖母 (122)

我的父亲 (127)

我的“解放” (132)

随遇而安 (138)

关于《沙家浜》 (145)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49)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155)

沈从文转业之谜 (162)

闻一多先生上课 (167)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169)

金岳霖先生 (171)

马?谭?张?裘?赵 (174)

裘盛戎二三事 (183)

关于于会泳 (186)

林斤澜!哈哈哈哈…… (188)

潘天寿的倔脾气 (190)

谭富英逸事 (192)

才子赵树理 (194)

铁凝印象 (197)

徐文长的婚事 (200)

遥寄爱荷华 (205)

名优逸事 (210)

贾似道之死 (214)

建文帝的下落 (219)


屐痕

湘行二记 (223)

天山行色 (229)

山和人 (244)

碧 霞 元 君 (246)

悬空的人 (249)

美国女生 (252)

美国短简 (254)

林肯的鼻子 (260)

严子陵钓台 (263)

露筋晓月 (265)


谈艺录

读民歌札记 (269)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278)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283)

传神 (290)

谈谈风俗画 (294)

听遛鸟人谈戏 (300)

宋士杰 (303)

笔下处处有人 (310)

又读《边城》 (321)

太监念京白 (327)

《晚翠文谈》自序 (329)

《菰蒲深处》自序 (332)

关于《受戒》 (334)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338)

短篇小说的本质 (342)

张大千和毕加索 (352)

我的创作生涯 (354)


精彩书摘

四 方 食 事

口 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宴会上有烹大虾(得是极新鲜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尽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为美”,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大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举。我以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维吾尔、哈萨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内蒙古为最好。内蒙古很多盟旗都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因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葱,生前已经自己把膻味解了。我以为不膻固好,膻亦无妨。我曾在达茂旗吃过“羊贝子”,即白煮全羊。整只羊放在锅里只煮四十五分钟(为了照顾远来的汉人客人,多煮了十五分钟,他们自己吃,只煮半小时),各人用刀割取自己中意的部位,蘸一点作料(原来只备一碗盐水,近年有了较多的作料)吃。羊肉带生,一刀切下去,会汪出一点血,但是鲜嫩无比。内蒙古人说,羊肉越煮越老,半熟的,才易消化,也能多吃。我几次到内蒙古,吃羊肉吃得非常过瘾。同行有一位女同志,不但不吃,连闻都不能闻。一走进食堂,闻到羊肉气味就想吐。她只好每顿用开水泡饭,吃咸菜,真是苦煞。全国不吃羊肉的人,不在少数。

“鱼羊为鲜”,有一位老同志是获鹿县人,是回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生不解何所谓鲜。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动辄说:“这个菜很鲜。”他说:“什么叫‘鲜’?我只知道什么东西吃着‘香’。”要解释什么是“鲜”,是困难的。我的家乡以为最能代表鲜味的是虾子。虾子冬笋、虾子豆腐羹,都很鲜。虾子放得太多,就会“鲜得连眉毛都掉了”的。我有个小孙女,很爱吃我配料煮的龙须挂面。有一次我放了虾子,她尝了一口,说:“有股什么味!”不吃。

中国不少省份的人都爱吃辣椒。云、贵、川、黔、湘、赣。延边朝鲜族也极能吃辣。人说吃辣椒爱上火。井冈山人说:“辣子冇补(没有营养),两头受苦。”我认识一个演员,他一天不吃辣椒,就会便秘!我认识一个干部,他每天在机关吃午饭,什么菜也不吃,只带了一小饭盒油炸辣椒来,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此人真是个吃辣椒专家,全国各地的辣椒,都设法弄了来吃。据他的品评,认为土家族的最好。有一次他带了一饭盒来,让我尝尝,真是又辣又香。然而有人是不吃辣的。我曾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四川无菜不辣,有人实在受不了。有一个演员带了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演员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山东人特爱吃葱,吃煎饼、锅盔,没有葱是不行的。有一个笑话:婆媳吵嘴,儿媳妇跳了井。儿子回来,婆婆说:“可了不得啦,你媳妇跳井啦!”儿子说:“不咋!”拿了一根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山东大葱的确很好吃,葱白长至半尺,是甜的。江浙人不吃生葱蒜,做鱼肉时放葱,谓之“香葱”,实即北方的小葱,几根小葱,挽成一个疙瘩,叫做“葱结”。他们把大葱叫做“胡葱”,即做菜时也不大用。有一个著名女演员,不吃葱,她和大家一同去体验生活,菜都得给她单做。“文化大革命”斗她的时候,这成了一条罪状。北方人吃炸酱面,必须有几瓣蒜。在长影拍片时,有一天我起晚了,早饭已经开过,我到厨房里和几位炊事员一块吃。那天吃的是炸油饼,他们吃油饼就蒜。我说:“吃油饼哪有就蒜的!”一个河南籍的炊事员说:“嘿!你试试!”果然,“另一个味儿”。我前几年回家乡,接连吃了几天鸡鸭鱼虾,吃腻了,我跟家里人说:“给我下一碗阳春面,弄一碟葱,两头蒜来。”家里人看我生吃葱蒜,大为惊骇。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后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一次在昆明。苦瓜,我原来也是不吃的——没有吃过。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有一位诗人请我下小馆子,他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来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学会吃了。不过他们用凉水连“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比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粪汁,蘸肉吃。这在广东人、傣族人,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他们爱吃,你管得着吗?不过有些东西,我也以为不吃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切 脍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鱼池琼林苑》:“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金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脍是什么?杜诗邵注:“鲙,即今之鱼生、肉生。”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鲙”,可知。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无声细下飞碎雪”。脍是切片还是切丝呢?段成式《酉阳杂俎?物革》云:“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谷薄丝缕,轻可吹起。”看起来是片和丝都有的。切脍的鱼不能洗。杜诗云:“落砧何曾白纸湿”,邵注:“凡作鲙,以灰去血水,用纸以隔之”,大概是隔着一层纸用灰吸去鱼的血水。《齐民要术》:“切鲙不得洗,洗则鲙湿。”加什么作料?一般是加葱的,杜诗:“有骨已剁觜春葱”。《内则》:“鲙,春用葱,夏用芥。”葱是葱花,不会是葱段。至于下不下盐或酱油,乃至酒、酢,则无从臆测,想来总得有点咸

味,不会是淡吃。

切脍今无实物可验。杭州楼外楼解放前有名菜醋鱼带靶。所谓“带靶”,即将活草鱼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极薄的片,浇好酱油,生吃。我以为这很近乎切脍。我在一九四七年春天曾吃过,极鲜美。这道菜听说现在已经没有了,不知是因为有碍卫生,还是厨师无此手艺了。

日本鱼生我未吃过。北京西四牌楼的朝鲜冷面馆卖过鱼生、肉生。北京乃切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蘸极辣的作料吃。这与“谷薄丝缕”的切脍似不是一回事。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虾”。生螃蟹我未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炝虾”,于是餐餐有炝虾。我们家乡的炝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炝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盛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炝虾了,惜哉!

下生蟹活虾一等的,是将虾蟹之属稍加腌制。宁波的梭子蟹是用盐腌过的,醉蟹、醉泥螺、醉蚶子、醉蛏鼻,都是用高粱酒“醉”过的。但这些都还是生的。因此,都很好吃。

我以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醉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法国人、俄罗斯人,吃牡砺,都是生吃。我在纽约南海岸吃过鲜蚌,那绝对是生的,刚打上来的,而且什么作料都不搁,经我要求,服务员才给了一点胡椒粉。好吃么?好吃极了!

为什么“切脍”生鱼活虾好吃?曰:存其本味。

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果觉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岸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又无致病之虞。如果这样还觉得“膈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来,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饕的欲望,“内部发行”。

河 豚

阅报,江阴有人食河豚中毒,经解救,幸得不死。杨花扑面,节近清明,这使我想起,正是吃河豚的时候了。苏东坡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梅圣俞诗:


河豚当此时,

贵不数鱼虾。


宋朝人是很爱吃河豚的,没有真河豚,就用了不知什么东西做出河豚的样子和味道,谓之“假河豚”,聊以过瘾,《东京梦华录》等书都有记载。

江阴当长江入海处不远,产河豚最多,也最好。每年春天,鱼市上有很多河豚卖。河豚的脾气很大,用小木棍捅捅它,它就把肚子鼓起来,再捅,再鼓,终至成了一个圆球。江阴河豚品种极多。我所就读的南菁中学的生物实验室里搜集了各种河豚,浸在装了福尔马林的玻璃器内。有的很大,有的小如金钱龟。颜色也各异,有带青绿色的,有白的,还有紫红的。这样齐全的河豚标本,大概只有江阴的中学才能搜集得到。

河豚有剧毒。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命案,“谋杀亲夫”。“奸夫”、“淫妇”在游街示众后,同时枪决。毒死亲丈夫的东西,即是一条煮熟的河豚。因为是“花案”,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鹄立伫观。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奸夫淫妇都蠢而且丑,奸夫还是个黑脸的麻子。这样的命案,也只能出在江阴。

但是河豚很好吃,江南谚云:“拼死吃河豚”,豁出命去,也要吃,可见其味美。据说整治得法,是不会中毒的。我的几个同学都曾约定请我上家里吃一次河豚,说是“保证不会出问题”。江阴正在街上有一饭馆,是卖河豚的。这家饭馆有一块祖传的木板,刷印保单,内容是如果在他家铺里吃河豚中毒致死,主人可以偿命。

河豚之毒在肝脏、生殖腺和血,这些可以小心地去掉。这种办法有例可援,即“洁本金瓶梅”是。

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野 菜

春天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人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尤其是妇女,到野地里活动活动,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看新鲜的绿色,身心一快。

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荠菜、马兰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枸杞、荠菜、马兰头用开水焯过,加酱油、醋、香油凉拌。苣荬菜则是洗净,去根,蘸甜面酱生吃。或曰吃野菜可以“清火”,有一定道理。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个新鲜。有诗人说:“这是吃春天”,这话说得有点做作,但也还说得过去。

敦煌变文、《云谣集杂曲子》、打枣杆、挂枝儿、吴歌,乃至《白雪遗音》,等等,是野菜。因为它新鲜。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八日


前言/序言


浮生若梦,人间烟火——品味寻常生活中的诗意与哲思 生活,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或浓墨重彩,或淡雅素净,总有不经意间流淌出的诗意,藏匿于柴米油盐的寻常巷陌,回荡在晨昏交替的市井喧嚣。若要寻觅这份隐藏在琐碎日子里的美好,又怎能错过那些以细腻笔触、温煦情怀,将平凡日子点亮的大师? 《浮生若梦,人间烟火》并非一部庞杂的理论著作,也不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叙事。它更像是邀您共赴一场关于“生活”的慢品会,在一杯清茶、一缕阳光、几句闲谈的间隙,一同寻味那些被忽略却又无比珍贵的日常细节。这本书,如同一位睿智而温和的朋友,用他那饱含岁月沉淀的目光,带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切都静默而自然地展开。它聚焦的,是那些生命中最朴素、最真实的瞬间:清晨市场里新鲜蔬菜的露珠,午后院落里蟋蟀的低语,傍晚炉火旁家人的笑谈,甚至是雨后泥土散发出的芬芳。这些被许多人视为“无足轻重”的点滴,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显露出其独特的韵味与价值。 翻开本书,您会发现,这里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情感的流露,总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是山间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作者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读者带入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他以一种近乎“无我”的状态,观察着世间万物,记录着人情冷暖。他的文字,不带任何评判,却充满了深刻的理解与包容。 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对“小”的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些日常琐碎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都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光芒。他会细致地描绘一位老裁缝如何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人生的温度;会记录一个偏远村庄如何恪守着古老的习俗,传递着代代相传的情感;甚至会捕捉一只野猫在墙头漫步时的慵懒,或是一片落叶飘零时的寂寥。这些“小”,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真实的底色,也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人间烟火”是本书的核心意象。它并非指代世俗的喧嚣与繁华,而是指代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接地气的、充满生命力的元素。一口热饭,一壶温酒,一句问候,一个眼神,这些平凡的物质与情感交织,构成了我们对“家”和“生活”最深切的感知。作者深谙此道,他能在描写一顿家常便饭时,写出其中蕴含的亲情、思念与团圆;他能在描绘一次寻常的行走时,勾勒出沿途的风景、遇到的人,以及那些不经意间触动的感悟。 书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道”的哲学,但这种“道”,并非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植根于生活,流淌于日常的智慧。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将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一种从容面对生死的智慧,悄然融入笔端。他教会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如同偶尔飘过的乌云,终将散去;而生命中的美好,则如阳光,即使短暂,也能温暖人心。 《浮生若梦,人间烟火》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富表现力;遣词造句,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叙事节奏,不疾不徐,恰如生活本身。阅读本书,就像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促膝长谈,没有拘谨,只有坦诚与共鸣。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情感;用最寻常的景物,引发最动人的联想。 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时间”的独特感知。作者并不急于追赶时间的脚步,而是懂得放慢节奏,去体会时间的流逝,去感受岁月的痕迹。他能在回首往事时,找到那些被遗忘的宝藏;也能在审视当下时,发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他让我们明白,生命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需要细细品味的旅程。每一次停驻,每一次回眸,都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风景。 “浮生若梦”,是对人生无常的淡淡感慨,也是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但作者并没有因此陷入悲观,反而,正是这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认知,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点滴。他鼓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无限的意义;在短暂的相聚中,去感受永恒的温情。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的角度——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与真诚,去探索这个世界,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拥抱每一个瞬间。 对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而言,《浮生若梦,人间烟火》如同一剂良药,能够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唤醒我们被世俗磨砺的感官。它提醒我们,生活并非只有奋斗与追求,还有诗意与宁静;人生并非只有宏伟的目标,还有平凡的幸福。它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作者对自然风物的观察,对民俗风情的描绘,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每一篇独立的文字,都像一颗饱满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串璀璨的项链。您可以选择随意翻阅,任何一页,都能为您带来一份宁静,一份启发。 如果您渴望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一处安宁的角落;如果您希望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前进的力量;如果您期待与文字建立一种温暖的联结,感受文字的温度与深度,那么,《浮生若梦,人间烟火》将是您不容错过的选择。它将带领您,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美,在纷扰的生活中,寻得心灵的栖息地。这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活在当下”的深刻体验。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由文字构筑的诗意天地,感受“人间烟火”最动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他的文字,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就像他笔下的那些老北京的胡同,或者南方的小镇,都带着一种悠闲自在的节奏。他不会去刻意追求某种风格,也不会去强求表达什么深刻的道理,只是将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最自然、最流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自然”,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是一种不加雕饰的真实。他写故乡,写童年,写一路走来的风景,都仿佛是随手翻开一本旧相册,里面记录的都是那么真实而鲜活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他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他笔下那些关于戏曲、关于民俗、关于古老技艺的描写,都充满了敬意,仿佛要把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用文字保存下来,传递给后人。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歌颂,而是用细致入微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他写的一些关于吃食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吃,不如说是写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他总能从一碗面、一道菜里,品出人生的滋味,品出历史的沉淀。这种将生活小事上升到文化高度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

刚翻开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就被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给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烟火气”,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从容、温润、又带着点儿疏朗的日常感。我尤其喜欢他写那些寻常食物的文字,不是简单罗列食材和烹饪步骤,而是把食物升华为一种情感,一种记忆。比如写到故乡的梅菜扣肉,那肥而不腻的肉,酥软入味的梅菜,仿佛都能透过文字溢出油光,闻到那股浓郁的香气。他写的不止是味道,更是味道背后的人情味,是围炉夜话的暖意,是亲人团聚的温馨。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奶奶做的红烧肉,虽然做法和汪曾祺先生的可能大相径庭,但那种被食物包裹的幸福感,那种对家和亲人的眷恋,却是如此相似。他也能把最普通的物件写得生动有趣,比如他写家里的那盏老灯,写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总能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对寻常事物饱含的深情,让我觉得,原来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诗歌,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处处都是风景。他笔下的世界,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就是这份平淡,这份宁静,才更能触动人心,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栖息。

评分

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老友的书房,里面陈设简单,却处处透着雅致。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不是辛辣刺激,也不是甜腻齁人,而是一种淡淡的,却回味无穷的清香,像是雨后初霁的泥土气息,又像是刚泡好的龙井茶。他写景,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信手拈来,几笔勾勒,便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比如他写夏日里的昆明,那色彩鲜艳的街景,那悠闲自在的人们,仿佛都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份热烈与宁静交织的独特韵味。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写人,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身份地位如何,都带着一种质朴的生命力。他不会刻意去拔高谁,也不会去贬低谁,只是用一种温和的目光去观察,去描绘,将他们最真实、最动人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写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的善良、坚韧,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写人,不带任何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温情。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和一位慈祥的长者聊天,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慢”的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地读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把你拉进他所描绘的世界,让你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他写散文,总能不动声色地流露出一种豁达与乐观。即使是在描写一些艰难困苦的经历,他也不会过度渲染悲伤,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笔触,去展现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小确幸”,比如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意外的发现,一次与朋友的畅谈。这些微小的瞬间,在他的笔下被放大,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他写植物,写动物,写风景,都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他仿佛能够和万物进行对话,感受到它们的情感,理解它们的存在。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感到温暖而宁静。读他的文字,不是一种学习,也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陪伴,一种心灵的洗涤。他用他的文字,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热爱生活。

评分

这本《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给我的印象,是一种“疏朗”的美学。他的文字,不像一些作家那样堆砌辞藻,而是非常简洁、干净,却又意境深远。他善于留白,在寥寥数语之间,勾勒出无穷的想象空间。读他的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中国水墨画,有形,却又无处不透着气韵。他写自然,写风土人情,都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却又饱含深情。这种疏离,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一种看透而不说破的智慧。他写故乡的变迁,写人事的流转,都没有过多的感慨,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接纳,去记录。我尤其喜欢他描写一些“闲事”的文章,比如关于养花,关于下棋,关于听曲儿。这些看似与“正经事”无关的内容,在他的笔下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乐趣。他身上有一种“士”的气质,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和一位饱读诗书、心怀慈悲的智者对话,在潜移默化中,被他的智慧和豁达所感染。

评分

很棒!!!!!

评分

一直在京东自营买书,信赖京东。

评分

屯书

评分

不错,物流给力,慢慢看哈哈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质量不错,印刷清晰,活动力度有,购买方便

评分

豆瓣推荐,应该还可以的,趁活动打折买了一堆

评分

书已经拿到了,印刷还不错。小孩子很喜欢。物流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