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曉星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石窟
  • 吐蕃曆史
  • 密教
  • 敦煌文獻
  • 絲綢之路
  • 宗教文化
  • 石窟藝術
  • 曆史考古
  • 藏傳佛教
  • 敦煌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甘肅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3380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02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得益於擁有齣土瞭大量古代文獻的號稱“中古圖書館”的藏經洞和全世界更大程度的石窟藝術寶庫莫高窟這兩處資料,雖然不及中原大都市依賴傳世文獻記載得那樣清晰,但也可以基本理清敦煌密教傳入與發展的綫索。敦煌密教信仰內容包括漢傳密教和藏傳密教兩種,其中漢傳密教遺書遺物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延續時間之長,均為中國之*;而其中的藏傳密教也因其時代較早、內容豐富、具有不同於西藏、青海等地的獨特麵貌,而引起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目錄

導論
一、密教史簡述
二、研究史簡述
三、選題意義
四、研究範疇
五、研究方法

上篇 綜閤研究:以敦煌文獻與圖像為中心
第一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的特點與定位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遺存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所處的階段
三、唐代大乘思想與敦煌密教之關係
第二章 中唐敦煌“佛教經錄”與“佛學字書”中的密教經典
一、中唐敦煌“佛教經錄”中的密教經典
二、敦煌文獻P.2046“佛學字書”中的密教經名
三、吐蕃占領敦煌對密教典籍的影響
第三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陀羅尼密典
一、陀羅尼、咒語和真言的定義與分類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陀羅尼密典概況
三、吐蕃統治時期敦煌陀羅尼密典的特點
第四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持明密典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持明密典概況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持明密典的特點
第五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宗經典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宗經典概況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宗經典的特點
第六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疑僞經和大乘經典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疑僞經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含有密教思想的大乘經典
第七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石窟特點
一、中唐洞窟在莫高窟的分布
二、中唐莫高窟密教石窟題材的分類
三、敦煌中唐石窟對盛唐晚期密教題材的繼承
四、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石窟藝術的特點
第八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對石窟建築的影響
一、莫高窟“塔、窟垂直組閤”的石窟建築新形式
二、吐蕃時期對塔式建築的再次突齣
三、密教寶樓閣對敦煌石窟建築的影響
四、桑耶寺:“三樣式”建築
五、西藏西部的考古發現
第九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源流與藝術風格
一、作為中唐敦煌密教藝術主體的漢傳密教藝術
二、來自於吐蕃王朝的藏式風貌
三、經吐蕃傳來的印度新顔
四、經吐蕃傳來的泥婆羅之風
五、來自另一個陷蕃地於闐的西域題材
第十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藥師信仰
一、流行於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藥師經》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藥師圖像
三、敦煌石窟唯一的藥師七佛彩塑主尊
第十一章 高僧不空與蓮花生對敦煌密教的影響
一、不空河西弘法對敦煌密教的影響
二、蓮花生入藏傳法對敦煌密教的影響
第十二章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密教與其他信仰之關係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的佛教信仰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與佛教其他信仰之關係
三、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與其他宗教之關係
第十三章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密教的曆史影響
一、吐蕃統治時期密教對敦煌密教史的影響
二、吐蕃統治時期密教對敦煌戒律的影響
三、吐蕃統治時期密教與敦煌政治之關係

下篇 石窟個案研究:以莫高窟第361窟為中心
第一章 莫高窟第361窟主室窟頂藻井壇城辨識
一、主室窟頂壇城的發現
二、藻井四壁尊形辨識
三、藻井井心十字金剛杵的意涵
四、不空與《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
五、十二天曼荼羅
六、供養十二天之功德與功用
七、莫高窟第7窟十二天曼荼羅
第二章 莫高窟第361窟正龕內層龕的戒律屏風畫
一、畫麵與經文的對照
二、敦煌石窟其他同類題材壁畫
三、大乘菩薩戒與密法修行
第三章 莫高窟第36l窟的文殊顯現與五颱山圖
一、莫高窟第361窟五颱山圖的榜題與畫麵考釋
二、莫高窟第36l窟五颱山圖的特徵分析
三、莫高窟第361窟五颱山圖的底本來源
四、中唐敦煌其他的五颱山圖
五、中唐敦煌五颱山圖的性質
第四章 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賢顯現與聖跡圖
一、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賢顯現與聖跡山水圖像
二、普賢菩薩的居止處
三、莫高窟第361窟普賢聖跡圖的特徵與意義
四、中晚唐以後文殊普賢變背景的發展演變
第五章 莫高窟第361窟南北兩壁經變畫考察
一、金剛經變的畫麵考釋
二、彌勒經變的圖像構成
三、藥師經變的圖像特徵
四、無量壽經變的圖像特色
五、經變的組閤與對應關係
第六章 莫高窟第361窟東壁的密教圖像
一、密宗風格的法華塔
二、韆手韆眼觀音變
三、韆手韆鉢文殊變
四、不空弱索觀音變
五、圖像的組閤、前後時代的承接關係
六、東壁圖像的意義
第七章 莫高窟第361窟的中唐供養人
一、莫高窟第361窟中唐供養人考察
二、與莫高窟第361窟形式相近的供養人
三、供養人與傳供法會
四、供養人與密教供養法
五、供養人的身份
第八章 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題與功能
一、全窟的圖像解析
二、第361窟的主題與功能
三、莫高窟第361窟的設計布局
四、吐蕃因素對此窟的影響
第九章 莫高窟第361窟與周邊中唐洞窟之關係
一、顯密同說的三窟組閤
二、密意濃厚的南區北端洞窟群
第十章 莫高窟第361窟與第14窟之關係
一、洞窟形製的比較
二、壁畫的相似性
三、主尊的共同性格
四、洞窟位置與時代關係
第十一章 莫高窟第361窟的藝術成就
一、石窟建築
二、建築圖像
三、新的佛教美術題材
四、不同藝術風格的相遇
附錄
附錄一:《大乘無量壽經》寫本情況
附錄二:P.3918(3)《佛說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校錄
附錄三:P.3916(8)《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神咒經》錄文
附錄四:P.3920(8)《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神咒經》校錄
附錄五:P.2649V《毗盧遮那三身四智修法》錄文
附錄六:P.3920(9.10)《金剛頂經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
昧耶修習瑜伽迎請儀》《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
現證大教王經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習瑜伽儀》錄文
附錄七:中唐敦煌石窟密教圖像概況
參考文獻
後記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 本書聚焦於唐代吐蕃統治下的敦煌地區,深入探究這一時期密教在當地的發展、傳播與演變。作者通過梳理現存的敦煌文獻,如佛教經籍、儀軌、造像題記、壁畫銘文等,結閤考古發現,力圖勾勒齣吐蕃時期敦煌密教的獨特麵貌。 研究視角與內容梗概: 本書的研究並非簡單地羅列敦煌密教的文獻與造像,而是著重於分析吐蕃統治這一特殊曆史背景對敦煌密教産生的深遠影響。具體而言,本書涵蓋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吐蕃統治下的敦煌概況: 在正式探討密教之前,本書會簡要介紹唐代吐蕃對敦煌的統治曆史,包括其統治方式、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敦煌在這一時期的戰略地位。這將為理解密教在當地的傳播與接受提供宏觀背景。 密教的傳入與傳播: 詳細考證密教是如何在吐蕃統治時期傳入敦煌的。這可能涉及到來自印度、尼泊爾以及吐蕃本土的密教傳承,以及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本書將重點分析引入的密教宗派、經典以及其傳播的途徑。 敦煌密教的本土化與融閤: 密教在傳入敦煌後,並非完全照搬,而是與當地已有的佛教傳統以及漢地文化發生瞭復雜的互動與融閤。本書將探討密教如何適應敦煌的宗教生態,吸納漢傳佛教的元素,並可能齣現一些獨特的本土化錶現。 吐蕃時期敦煌密教的文獻研究: 詳細梳理和分析現存的吐蕃時期敦煌密教文獻。這包括對密教經軌、陀羅尼、壇場儀軌、造像功德記等進行文本解讀,辨析其宗派歸屬、思想內容、行法特徵等。特彆會關注一些目前學界研究較少,但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吐蕃時期敦煌密教的造像與藝術: 結閤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密教造像,分析其藝術風格、造像題材、儀軌象徵等。例如,研究忿怒尊、明王、本尊的圖像學特徵,以及壁畫中描繪的密教壇場、咒語、手印等。本書會嘗試將文獻研究與圖像研究相結閤,以獲得更全麵的理解。 吐蕃時期敦煌密教的社會功能與影響: 探討密教在吐蕃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這可能包括其在政治、軍事、醫療、占蔔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對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的影響。同時,也會分析密教在維護吐蕃統治穩定,以及促進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與其他地區密教的比較研究: 將吐蕃時期的敦煌密教與同一時期或稍早的印度、尼泊爾、以及中國內地(如長安)的密教進行比較,找齣其異同之處,從而更準確地定位敦煌密教在整個密教史上的地位。 吐蕃統治時期結束後敦煌密教的遺存與演變: 簡要探討吐蕃統治結束後,密教在敦煌以及周邊地區留下的影響,以及其後續的演變軌跡。 研究價值: 本書的研究對於理解中國佛教史、密教史、敦煌學、吐蕃史以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吐蕃統治時期這一相對獨特而又資料零散的階段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本書有望填補學術研究的空白,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寶貴的資料。同時,本書也將幫助讀者更全麵地認識佛教密宗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傳播與發展,以及其背後復雜的文化碰撞與融閤。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敦煌的魅力在於它的多元性,在於它匯聚瞭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精髓,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這本書,則將這種多元性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吐蕃統治下的密教文化。我以往對吐蕃的認知更多停留在其政治和軍事層麵,而這本書則深入挖掘瞭其在宗教文化傳播方麵的影響。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吐蕃官方支持密教在敦煌發展的一些論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文化層麵的改變。讀完之後,我對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承載著復雜文化互動、宗教融閤的生動載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精神的碰撞和融閤,而密教,正是這場文化交融中的一個重要載體。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發展的書籍,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很大的功夫,從史料的搜集到考證的嚴謹,都展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我個人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獻考古的部分,那些對敦煌文書的細緻辨析,以及從文書中梳理齣的密教儀式、僧團組織、度牒製度等信息,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期的密教實踐提供瞭珍貴的依據。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敦煌密教的零散資料,但總覺得不夠係統,而這本書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有機地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研究體係,讓我對吐蕃時期敦煌密教的演變過程有瞭清晰的脈絡。這種係統性的研究,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敦煌密教發展曆程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算是我近期讀過的一本非常有分量的書瞭,雖然它的書名聽起來可能有點學術化,但一旦你翻開,就會被裏麵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我尤其關注吐蕃時期敦煌的密教發展,因為這個時期承載瞭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印記,而密教作為一種深邃的宗教思想,在敦煌這樣一個交通樞紐留下的痕跡,往往是最能反映文化碰撞與融閤的精髓。書中對大量敦煌文書和壁畫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當時吐蕃統治者如何對待和傳播密教,以及敦煌當地居民是如何接受和適應這種外來宗教的。那些關於儀軌、壇場、造像的細節描寫,不僅僅是冰冷的學術考證,更像是在我眼前重現瞭當時那個宗教氛圍濃厚的社會圖景。我一直對那些在漫長曆史中被塵封的文化片段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個特定曆史時期和文化現象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研究,更是一扇窺探曆史細節的窗口,讓我得以觸摸到那些久遠而鮮活的過往。

評分

這本書《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簡直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作為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愛好者,我一直對“吐蕃統治時期”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好感,因為它意味著一種文化力量的交匯與碰撞。而當它與“敦煌密教”結閤在一起時,那種神秘感和吸引力更是達到瞭頂峰。書中對敦煌文書中記載的密教經咒、壇法、修持方法的解讀,讓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香煙繚繞、梵唄悠揚的年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考證過程中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對於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作者會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對,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安心和信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細緻入微的考古發現,將那些被遺忘的密教元素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

評分

這本書《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絲綢之路沿綫的文化交流,特彆是宗教傳播的細節有著濃厚的興趣。吐蕃統治時期是敦煌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而密教的傳入和興盛,更是為這一時期增添瞭獨特的色彩。書中對敦煌文書中保存的大量密教文獻的整理和解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密教修行者的真實生活和思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史料時的嚴謹態度,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梳理齣清晰的脈絡,並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本書讓我對吐蕃統治下的敦煌社會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密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傳播路徑有瞭更清晰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險,更是一次精神的旅程。

評分

我一直以來對神秘的宗教文化非常著迷,尤其對那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但又常常被誤解或忽視的流派。這本書《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正是滿足瞭我的這一好奇心。我瞭解到,吐蕃統治時期雖然短暫,但對敦煌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而密教的傳入和發展,更是為那個時代的敦煌增添瞭幾分神秘色彩。書中對吐蕃統治下敦煌的社會結構、宗教政策以及密教傳播的整個過程的梳理,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曆史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密教經典的引介和分析,雖然有些內容我並非完全能夠理解,但那種對古老智慧的探求,以及對不同文化碰撞後産生的獨特現象的解讀,都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它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隻有宏大敘事,更有細微之處的文化脈動,而這些脈動,往往最能摺射齣時代的精神和社會的變遷。

評分

一直以來,敦煌在我心中都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神秘時代的大門。我一直對吐蕃這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在他們與中原文化的交融過程中,是如何影響瞭邊疆地區的文化發展的。這本書恰好聚焦於吐蕃統治下的敦煌,並且深入研究瞭密教的傳播和發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吐蕃統治者如何對待和利用密教的論述所吸引,這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問題,更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考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也讓我對“文化傳播”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段生動的曆史敘事,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

評分

作為一名對絲綢之路石窟藝術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對敦煌的藝術造詣深感震撼,而這本書《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此之前,我更多地關注窟龕的建築形製、壁畫的內容和風格演變,但很少將目光聚焦於一個特定統治時期內的特定宗教流派。通過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吐蕃統治下的敦煌,其石窟藝術的發展並非是簡單的繼承,而是發生瞭深刻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尤其是在密教的影響下。書中對大量壁畫中密教圖像的辨識和闡釋,讓我對那些曾經覺得神秘莫測的菩薩、本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書中對某些壇場壁畫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密宗宇宙觀和修行體係,這種深度解讀是我以往獨自觀賞壁畫時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看圖說話”,而是真正地“讀懂”圖畫背後的精神世界,讓我對敦煌石窟藝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也對曆史學、宗教學和藝術史的交叉研究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消失的”或者“被遺忘的”文化現象情有獨鍾,而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密教,恰好符閤我的這一偏好。這本書《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得以深入瞭解這一曾經繁榮卻又逐漸消逝的文化圖景。我被書中對密教儀軌、曼荼羅、以及密教圖像的細緻描繪所吸引,這些內容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信仰世界和宇宙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派彆密教在敦煌的傳播和融閤的論述,這展現瞭當時敦煌作為文化交匯點的獨特地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與神秘,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史的書,更是一次對過去的迴望,一次對被遺忘的文明的迴響。

評分

最近讀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儀式非常感興趣,尤其對那些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瞭印記的外來宗教。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而密教的加入,更是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豐富和迷人。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它對那些密教儀軌、圖像符號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讓我能夠理解這些“看不懂”的符號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壁畫的分析,比如某些壇場布局、本尊形象的描繪,以及與之相關的咒語和手印,都仿佛是在為我講述一個古老的秘密。這種將文獻與圖像結閤起來進行研究的方法,讓我對敦煌密教有瞭更直觀、更生動的認識,也讓我對古代的宗教實踐有瞭更深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