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燕 著
图书标签:
  • 林徽因
  • 梁思成
  • 建筑
  • 文学
  • 爱情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 旧时代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9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909
包装:线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林徽因再传弟子客观、全景再现多面林徽因。

作者的恩师罗哲文教授曾师从梁思成、林徽因,从他那里,作者获得大量有关林徽因的真实资料,再加上搜集、考证了其他曾与林徽因亲密交往过的朋友、学生、家人的回忆,进行了多方应证,真正做到了内容详实、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摆脱了以往林徽因传记普遍存在的内容不足、臆想来补的华丽堆砌路线,是一部爆料充足的林徽因考传。

2. 通过作者的男性视角,展现林徽因不一样的风华绝代。

与市面上大多数由女性所著的林徽因传记不同,作者开启独特的男性视角,观察角度更新颖、文风更理性、语言更幽默,在市面上可谓独树一帜。

3. 内附林徽因创作的绘画、书法、诗歌、建筑草案手稿。

林徽因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女性成功的典范被世人仰慕几十年,是因为她在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都做到了。好到什么程度?仅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所以,本书内附精选出来的林徽因诗词、绘画、设计手稿等真迹,真正做到有图有真相,便于读者更近距离地感受女神的精神之美。


内容简介

林徽因无疑是近代中国令人着迷的女子:她是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是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成就卓越的建筑学家……本书讲的是别人没有讲到、讲到却没讲透的林徽因:她在人格上的独立和思想上的自由,以及她顽强奋勇、百折不挠的精神;她遭受的一切苦难和不幸,都是她洒向这个世界的阳光和雨露,至今仍散发着芬芳,浸润着世界,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现代女性,成功,就是做自己。


作者简介

张海燕,又名张天骥,山西左权人。罗哲文研究专家、林徽因再传弟子,罗哲文墓联撰主。著有罗哲文研究专著两部。现为某报副总编辑。

目录

目录

楼一角,亭一角,戏台清梦知多少 001

句句是真情 009

马背,上的美人 015

奢靡贵妇 023

最美演讲者 032

留学生中最耀眼的星 040

多才设计师 048

语言天才 056

美丽老师 064

社交名媛 072

幽默风趣、字字珠玑 082

倾情绽放终不悔 093

一生家国梦,全家赤子心 103

慧眼识才,谆谆师恩 112

出生豪门贵族,还需素手调羹 119

长媳长女 132

我的猫也是“爱的焦点” 139

谈笑鸿儒、往来白丁 144

书画家 154

无处说凄凉 160

国徽:集体智慧的结晶 170

清华大学:你就在我的因缘际会里 175

寂寞过客 183

做自己的主人 191

民国才女 197

古建情缘 209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216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229

慈爱母亲 239

你是人间四月天 253

后记 266


精彩书摘

林徽因还有过骑马这种有国际范儿的生活?值得探究一下。

……

北京西绅俱乐部的跑马场,大概位于今天的西便门外莲花池附近,面积大约200亩,原来是清王室的马场,在庚子事变以后,外国人就从顺天府里要了这块地,开始办西式马术比赛。1911年建成,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马会。久而久之,围绕跑马场周边,别墅、高尔夫球场、打猎俱乐部等设施开始慢慢多了起来,比较荒凉的莲花池成了北京外国人的乐园。据说每逢有赛马或什么活动,都有上万人聚集在这里。

絮絮叨叨这么多,好像没提到林徽因骑马的事儿。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萧乾在括号内写的那句话: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林徽因能在外国人俱乐部骑马,说明几个事实:作为海龟,林徽因和美国人的关系不错;作为官二代,林徽因的生活还不错,属于有钱又有闲的阶层;喜欢骑马,这是女王综合征之一。
这也说明,林徽因的病,梁思成治不了……

我的猫也是“爱的焦点”

林徽因喜欢养宠物,是从杨绛发表文章后才众所周知的。按照常理,林徽因患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忌讳养带毛的宠物的。从“身份”来看,猫奴们都知道,猫是宠物界的皇上,多数时候是人围着猫转,求着猫陪自己玩耍;而猫多数时候负责高冷、睥睨众生的,还有就是伺候不到位时扇耳光。几乎与猫一样,林徽因也喜欢别人围着她转,如果世界不是以她为中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毫无意义,可谓生无可恋。
综合各种资料,林徽因各种角色中,始终没有引起注意的角色,就是铲屎官。说最应该注意,是曾经写文章嘲讽林徽因的邻居钱钟书喜欢为自己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之后钱钟书的老婆杨绛写了文章,我们才知道,原来林徽因这么喜欢猫。

……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里写道: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
……

林徽因的两个知己金岳霖和徐志摩,也喜欢养宠物。老金喜欢养鸡,是很多人知道的轶闻。老金的鸡,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鸡,是有高级品位的鸡——早在80多年前,老金的鸡就享受今天中产阶级才有的待遇,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不知道鱼肝油的存在(今天知道的恐怕也不多),而老金家的鸡就开始吃这种高级货;而且老金家的鸡,还享受和人一样的待遇,可以跳到桌子上陪主人共享美餐。到了昆明和李庄时期,金岳霖的鸡地位下降,吃不起鱼肝油了,而且必须下蛋——因为林徽因要吃鸡蛋。抗战胜利后,金岳霖回到北京,好像中断了养鸡大业。

与林徽因一样,徐志摩也非常喜欢猫,还专门写过一首诗《我的猫,一个诗人》。徐志摩死后,胡适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和自己家名为狮子的猫一起怀念朋友:“狮子,你好好睡吧,你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入微的笔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时期,一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又是现代思想的引路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个体奋斗与时代变迁交响曲。 我们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转而深入探讨这些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场域下的群体心态、思想演变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将他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生态中考察,探究在西方思潮的猛烈冲击下,他们如何处理“救亡”与“启蒙”的两难困境,如何在传统伦理的重压与现代个体意识的觉醒之间寻求平衡。 二 全书以“求索”为主线,分为“觉醒之声”、“迷惘之径”、“重构之路”三个主要篇章。 “觉醒之声” 追溯了十九世纪末一批先行者如何通过翻译、留学等途径,将启蒙的火种引入古老的东方。重点描绘了新式学堂中,年轻学子们初次接触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乃至早期马克思主义时的震撼与兴奋。他们不再满足于科举的狭窄天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科学、民主与宪政的理念。我们详细分析了报刊杂志作为思想传播媒介的独特作用,探讨了白话文运动的深层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场语言改革,更是对僵化思想体系的结构性颠覆。 “迷惘之径” 深入剖析了辛亥革命后的“幻灭期”。推翻帝制并未带来预期的理想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使许多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这一部分侧重于探讨精神资源的匮乏。在政治理想受挫后,他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文化重建和国民性改造。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转向对传统“国粹”的再评估,记录了他们内心挣扎的过程:是彻底决裂,还是温和继承?这一时期的争论,如“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整理国故运动”,不再是简单的口号之争,而是关乎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层哲学辩论。我们细致梳理了不同流派——实用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理性主义者——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应对策略,揭示了他们思想光谱的丰富性。 “重构之路” 则将叙事焦点转向知识分子在抗战爆发前后的集体行动与精神定格。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个体思想的纷争逐渐被“家国大义”所凝聚。然而,这种凝聚并非意味着思想的统一。本书着重展现了在共同目标下,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如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坚持纯文学创作的)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践行其社会责任。我们描绘了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守教育的阵地,保存文化的火种。这一阶段的讨论,不仅关乎宏大的政治选择,更关乎个体在绝境中如何维持其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与尊严。 三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情境还原”与“文本互证”。我们不将这些历史人物视为刻板的符号,而是将他们还原到他们所处的具体时间、特定空间,以及他们与亲友、师长、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情境之中。通过挖掘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未刊稿件以及当时的社会评论,我们力求重构他们的思维模型和情感世界。 例如,我们将考察某位著名学者在翻译黑格尔的著作时,如何在注释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他对当时中国政治僵局的隐晦批评;或者研究某位文学家在创作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与后期现实主义小说之间,其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是如何悄然发生转变的。 我们特别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亚文化圈”的形成与运作。无论是京城的沙龙、南方的学社,还是西部的边疆考察队,这些“圈子”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场所,更是情感支持与身份认同的庇护所。通过对这些社交网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特定思想如何被放大、被接受,以及最终如何影响到更广大的社会层面。 四 本书试图超越“英雄传记”的窠臼,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剧烈转型期进行自我调适、文化抉择与精神定位的深度侧写。它探讨了学术自由与政治立场之间的永恒张力,探究了知识精英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承受的代价——包括疏离感、使命感的重负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持续叩问。 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心灵图景:他们既是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渴望真理,却不得不面对权力的纠缠;他们向往光明,却时常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知识分子身份、责任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它展现了那一代人,在中国最动荡的岁月中,如何用他们的学识、勇气和痛苦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关于如何做“人”与如何做“思想者”的遗产。青山的巍峨,绿水的长流,皆蕴含在他们不息的探索与坚韧的生命力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所打动。厚重而典雅的纸张,细致的印刷,传递出一种时光沉淀后的质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仿佛一位老友在向你诉说一段尘封的往事。书中对于林徽因的描写,我特别关注她作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远不如今日,但林徽因却凭借着她的才华、胆识和对知识的渴求,在男性主导的学术和艺术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她个人的性格特质,造就了她如此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书中对她与梁思成婚姻生活的描绘,以及她与徐志摩之间那段被文学作品反复演绎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我都希望能有更深入、更 nuanced 的解读,不仅仅是八卦,更是对那个时代爱情观、婚姻观的一种折射。我对书中提及的她参与建筑设计的部分尤其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她在那些经典的建筑背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立体、真实的林徽因,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熠熠生辉的灵魂。

评分

我始终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应仅限于其成就,更应深入其内心世界,理解其成长的轨迹。《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书中对林徽因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的描写,我期待能从中找到她性格形成和才华绽放的根源。同时,我对书中关于她与梁思成在学术研究上的合作,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时代挑战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他们作为夫妻,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事业上的伙伴,是如何共同推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的。书中对于她与徐志摩之间那段被浪漫化的情感,我希望能看到更为理性、更具深度的分析,例如,这段关系在当时是如何被看待的,它对林徽因的创作和人生选择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她晚年身体状况的描写,以及她在病榻上依然保持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林徽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在时代变迁中,一位独立女性如何坚持自我、追逐理想的生动史诗。

评分

初读《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我便被书名中那份诗意与时代交织的韵味深深吸引。林徽因,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光环与传奇,她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是建筑、文学、艺术等多领域的杰出代表。然而,比她更吸引我的,是关于她“往事”的探索,是那份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次提及却又总有新意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通常会选择一幅能够唤起人对那个时代、对林徽因本人想象的画面,可能是她穿着旗袍的身影,也可能是她设计的某个建筑的局部,又或者是她笔下的诗句意境。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近距离感受林徽因的生活轨迹,去理解她在那动荡年代的抉择与坚持,去体会她与那些同样闪耀的名字——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葛与思想碰撞。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她作为一个鲜活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理想与失落,她的才情与挣扎。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一位传奇女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沉浸式体验,一次对美与智慧的追寻。

评分

读完《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的开头部分,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林徽因形象,已经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简单标签式的“才女”。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将她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我特别留意书中对于她青年时期留学经历的描述,以及她如何在那段时期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和艺术思潮。这种跨文化的学习和碰撞,无疑对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更细致地展现她与梁思成在学术上的协作,以及他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书中对于她与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的关系,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更为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表面的情感纠葛,更可能触及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思想交流。书中对她晚年生活和疾病的描绘,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人性的温度,以及她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对林徽因人生轨迹的深度挖掘,是对她内在精神世界的一次细致探访,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一次生动描摹。

评分

《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试图呈现的林徽因,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世界和深刻思想的女性。书名中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生命力蓬勃、多姿多彩的意象,这或许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林徽因的生命状态。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她与梁思成在保护中国古建筑方面的贡献的详细阐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将精力投入到抢救和研究濒危的文化遗产上,这份远见和魄力令人敬佩。书中对她早期参与“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描述,我也非常感兴趣,想了解她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如何展现的,她的诗歌又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同时,书中对她与金岳霖之间那种“最懂”的默契和情感,也让我充满遐想,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定义的陪伴,是精神上的契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林徽因多面人生的一次全景式展现,是对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入剖析,也是对那个时代文化浪潮的一次生动注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