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本草

餐桌上的本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钦荣,毛小明 编
图书标签:
  • 本草
  • 食疗
  • 中医药
  • 养生
  • 健康
  • 饮食
  • 传统文化
  • 药膳
  • 食材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6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0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8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草,即为中国传统药物学的特称。随着近代养生学的兴起,食疗已走进千家万户。食物既能治病,又可防病。古代医家除了从整体观出发的全面饮食调理外,还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并特别重视发挥某些食物的特性和功能。食物防治疾病有三大好处:其一,没有副作用,用了之后无后顾之忧。其二,疗效确切。其三,服用方便,老少都乐以接受。食物经过适当的调配和烹制,做成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能获得治病防病的作用,一举两得。

内容简介

《餐桌上的本草》分三个部分,上篇主要介绍本草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发现与命名、性味与归经、道地药材与中药炮制、配伍法则、七方十剂与中药剂型等,以期对本草知识有基本了解;中篇从原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录中,选择76味常见中药,分别介绍其别名、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成分药理,其食疗的应用经验,有选自古医籍、现代医籍及杂志者,也有作者的实践所得;下篇介绍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越医魁首张景岳食疗名方和药物应用经验。

作者简介

沈钦荣,绍兴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其主持的《越医文化研究》项目列入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编号115276)。2009年11月,省文化厅公布沈钦荣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医文化项目传承人。沈钦荣在我社曾出版《越医文化》一书。

目录

上篇 本草基本知识

大自然的恩赐——中药的发现

(一)无意识的发现与有意识的探索

(二)个体经验与集体智慧

(三)本土中药与洋药中用

(四)药食同源

(五)中药命名趣谈

中药养生治病之理

(一)四气别寒热

(二)五味治百病

(三)中药的靶向理论——归经

方良还需药优

(一)货真价实——道地药材

(二)锦上添花——中药炮制

1+1>2法则——中药的配伍

方剂是这样组成的

(一)七方

(二)十剂

因病因人而异的中药剂型

(一)常见中药剂型

(二)中药剂型创新

中篇 常用本草食材

植物类

(一)花类

(二)果实类

(三)叶类

(四)种子类

(五)根及根茎类

(六)全草类

(七)皮类

(八)其他类

下篇 张景岳的枕中之秘

张景岳养生枕秘

张景岳养生食疗方


前言/序言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医家很早就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在食物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唐代孟诜所撰的《食疗本草》,是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基础上增订而成,记述既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随着近代养生学的兴起,食疗已走进千家万户。食物既能治病,又可防病。对于疾病,古代医家除了从整体观出发全面饮食调理外,还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来预防疾病,并特别重视发挥某些食物的特性和功能。早在1 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蔬菜预防坏血病的记载,当时这在世界上亦属领先。

食物预防疾病有三大好处:其一,几无副作用,使用又无后顾之忧。其二,效果确切。如上所举例子,都是经千余年临床验证,并至今仍在应用者。其三,服用方便,老少都乐于接受。食物经过适当的调配和烹制,做成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能获得防病的作用,一举两得。临床上常用并行之有效的有:用葱白、生姜、豆豉、芫荽预防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预防麻疹;用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预防白喉;用大蒜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肠道传染病;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荔枝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状;用红萝卜粥预防头晕;用生山楂、红茶、燕麦片预防动脉硬化等。世界各地对食物防治疾病的研究方兴未艾,新成果不断涌现,现已发现苦瓜、芦笋、马齿苋、薏苡仁粥、大蒜等有防癌作用。可以预见,在提倡吃得好、吃得科学的今天,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将发挥更大的效力。

随着社会发展,百姓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饮食结构、思想情绪等都在发生变化,为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更加自觉地推动由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既治已病更重治未病转变,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满足群众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这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和目标。

本书分三个部分,上篇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发现与命名、性味与归经、道地药材与中药炮制、配伍法则、“七方”“十剂”与中药剂型等,使读者对中药知识有基本了解;中篇从原卫生部(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录中,选择76味常见中药,分别介绍其别名、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成分药理,其食养药治的应用经验,有选自古医籍、现代医籍及期刊者,也有作者的实践所得;下篇介绍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越医魁首张景岳食养药治名方和药物应用经验。

希望本书能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也希望读者、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6月



餐桌上的本草:舌尖上的健康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求效率与便捷的道路上,不自觉地疏离了身体最本真的需求。当我们谈论“吃”,常常聚焦于风味、口感、甚至社交属性,却鲜少深入探究食物本身蕴含的生命力与健康智慧。而《餐桌上的本草》正是这样一本,将古老的本草智慧与现代人的餐桌巧妙融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重新发现食物的馈赠。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药典,也非艰深的养生理论。它以一种极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在厨房中常见、却可能被我们忽略的食材,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书中并没有罗列成堆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散文般的笔触,讲述着每一种食材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翻开《餐桌上的本草》,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熟悉的蔬菜、谷物、豆类,甚至是我们常常视为“调味品”的香料,都隐藏着各自的“脾气”与“个性”。比如,那常年盘踞在餐桌角落的生姜,在书中的笔下,它不再只是驱寒的佐料,而是阳气初生、温暖人心的“小太阳”,它如何唤醒沉睡的肠胃,又如何在寒冬里守护我们的体魄,都娓娓道来。书中会告诉你,为何在寒冷的天气里,一碗热腾腾的姜汤能带来如此熨帖的舒适感;又为何在烹饪某些肉类时,加入姜片能更好地去腥提鲜,同时还能帮助消化,减轻油腻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源于姜那“辛、温”的药性,以及它对身体的温通散寒之效。 再比如,那朴实无华的红豆,在书中,它化身为“小小的红色战士”,它不仅仅是制作甜蜜豆沙的点心原料,更是体内湿气的“克星”。书中会详细介绍红豆的“甘、酸、平”之性,以及它如何通过利水消肿,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从而改善浮肿、缓解疲劳。你会了解到,为何在潮湿的季节,适量食用红豆薏米粥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清爽感;又为何女性在经期前后,适当食用红豆制品,能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这些关于红豆的讲解,都深入浅出,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身体的微妙变化。 《餐桌上的本草》的魅力在于,它将本草学中最精髓的部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它不是让你去抓药、去熬制复杂的汤剂,而是鼓励你在日常的饮食中,有意识地选择和搭配食材,让每一餐都成为一次身体的“滋养”与“调理”。书中会引导读者关注食材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酸、苦、甘、辛、咸),并阐释这些特性如何与人体脏腑的功能相互作用。例如,当你感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书中可能会推荐你尝试一些“辛”味或“甘”味的食物,因为它们有助于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反之,在身体燥热、上火时,则会建议多食用“甘”、“凉”或“寒”性的食物,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更令人着迷的是,本书不仅仅停留在食材的单一功效介绍,而是将食材与具体的健康场景、时令节气紧密结合。它会告诉你,在春季,万物复苏,身体也需要“升发”,此时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升发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菠菜等,帮助身体舒展,赶走冬日的沉滞。到了夏季,炎热潮湿,容易伤津耗气,此时则需多食用清淡、甘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以及各种绿叶蔬菜,以解暑降温,补充水分。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津,书中会推荐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以呵护娇嫩的肺部。而到了冬季,寒冷逼人,最需要温补阳气,书中则会介绍羊肉、牛肉、以及各种温性食材的妙用。这种结合时令与身体需求的饮食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餐桌上的本草》则将它以最生动的方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中。 书中对食材的描述,也充满了诗意与人情味。它会讲述某些食材背后蕴含的民间传说,或是某个地域特有的饮食习惯。例如,在介绍山药时,可能不会仅仅提及它“甘、平”的药性,以及它补脾胃、益肺肾的功效,还会描绘出山药那“土人参”的美誉,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地区的餐桌上,以蒸、煮、炖、炒等多种形式,温暖着无数家庭的胃。这种人文关怀,让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亲切的老友,一同漫步在食材的王国。 《餐桌上的本草》并非鼓吹素食或某种单一的饮食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平衡”的饮食观。它鼓励读者在了解食材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的变化,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餐桌上的医生”,它不会强制你做任何事,而是用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案例,启发你思考,引导你做出更健康、更智慧的饮食决策。 书中还会探讨一些食材的“配伍”之道。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将两种或多种食材搭配在一起,能产生出更佳的健康效果。比如,在介绍小米时,它不仅仅是一碗暖胃的粥,当与红枣一同熬煮时,则能更好地发挥其健脾益气的功效,同时红枣的甘甜也能中和小米的寡淡,增添风味。又比如,很多家庭在烹饪鱼时,会习惯性地加入葱姜蒜,这不仅是为了去腥,更是因为这些辛香料的“辛”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鱼肉中的蛋白质,减少油腻感,降低胆固醇的吸收。这些关于食材配伍的讲解,都蕴含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妙之处,也是本书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之一。 此外,《餐桌上的本草》还可能会涉及一些非常实用的小贴士。比如,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如何储存不同食材以保持其营养和风味,以及一些简单的食材处理方法,都能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厨房助手”。 总而言之,《餐桌上的本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以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了食物背后隐藏的健康密码。它教会我们,不仅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不仅仅要追求味蕾的享受,更要关注身体的感受。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平日里那些平凡的食材,在你的眼中,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你的餐桌,也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健康、也更加充满生命力。它将引领你,用最自然、最本真的方式,拥抱健康,品味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餐桌上的本草》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将“吃”这件事,升华到了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药典,而是一部关于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百科全书,而且是用一种极其温和、充满爱意的方式来呈现。书中关于食材的起源、生长环境、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的描述,都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着迷。 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某些食材时,所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它会让你明白,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来之不易,都承载着阳光、雨露和辛勤的劳动。这种对食物的尊重,也渐渐地影响了我自己的饮食习惯。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餐,更加关注食材的品质,也更加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烹饪。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好好地生活”。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如此简单的“吃”,也可以如此富有深度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位饱学多识又亲切和蔼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跟你讲述那些关于食物的千年智慧。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关于“食疗”的部分,书中并没有夸大其词地宣称某种食物是包治百病的神药,而是非常科学地分析了某些食材在特定体质或特定时期,所能起到的辅助调理作用。比如,对于容易失眠的人,它会推荐一些安神助眠的食材,并且给出具体的食谱,让你既能享受美食,又能悄悄地改善身体状况。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故弄玄虚。 它更像是一次回归自然的呼唤。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加工食品,对食物的来源和本质越来越模糊。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最简单、最天然的食材,往往蕴含着最强大的生命力和最健康的能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的厨房,重新审视我购物车里的每一件商品。我开始更关注食材的产地,更愿意去菜市场淘一些当季、本地的食材,而不是只盯着超市里那些标准化、包装精美的“标准化”产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市集里,与各种各样的食材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它不仅仅是罗列食材的名称和功效,而是充满了故事性。我喜欢它对每种食材的“性格”的描绘,有时候它会生动地形容某种香料的“热情”,或者某种根茎的“沉稳”。读到那些关于食材产地、采摘时节、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关于它的传说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整个生命历程。 它也让我意识到,食材之间的搭配,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书里会讲解一些经典的搭配原理,比如“君臣佐使”的概念如何应用于烹饪,又比如不同味道、不同性质的食材如何相互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营养和口感效果。我试着按照书里的一些搭配建议,做了几道菜,味道真的比我平时自己瞎做的要好很多。那种感觉,就像是解锁了一个新的烹饪技能,让我在厨房里充满了成就感。

评分

这本《餐桌上的本草》简直就是我家的厨房宝典!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开启了一段寻宝之旅。书中关于食材的介绍,从来不是干巴巴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同一季节的菠菜,颜色深浅不同,口感也会有微妙的差别。还会细致地描述,新鲜的姜,切开后那股辛辣中带着一丝清甜的气息,是如何唤醒疲惫的味蕾。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同源食物”的讲解,比如,山药和淮山,虽然名字相近,但书里却清晰地解释了它们的药用和食用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在家中巧妙地搭配,让日常的食材发挥出更多的营养价值。 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吃,更是教我如何“懂”吃。以前我只是凭感觉买菜做饭,现在看了这本书,我对很多食材的生长环境、季节特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春天吃什么有助于疏肝理气,夏天吃什么能够清热解暑,这些都成了我餐桌规划的指南。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传统烹饪技法的小贴士,比如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保留食材的原味,或者如何通过简单的腌制,让食材的风味层次更丰富。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腌制了一小坛萝卜干,那股自然发酵的鲜美,是超市里买的成品永远无法比拟的。

评分

每次读《餐桌上的本草》,都有一种在品味一段历史的感觉。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古老的、甚至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说法,而是以一种非常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解读它们。它会提到一些古籍中的记载,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或者历代医家对某些食材的论述。但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复述”层面,而是会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这些古老的智慧。 比如,书中会提到某些食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然后会进一步解释,这种“清热解毒”可能在现代医学中对应着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这种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我们祖先积累了数千年的饮食经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我不再把“本草”看作是遥远的医学典籍,而是看到了它们如何鲜活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