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后二十年:山居岁月与田园疗愈

癌后二十年:山居岁月与田园疗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正武 著
图书标签:
  • 癌症康复
  • 田园生活
  • 疗愈
  • 自传
  • 山居
  • 健康
  • 人生感悟
  • 慢生活
  • 自然
  • 女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8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0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作者的小传,2015年1月在台湾初版,从作者童年经历分析开始,到其抗击癌魔成功为止,健康与疾病的较量、思想与行动的反思、感恩与批判的并行,展示了作者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个性。其22年的癌症存活期,实乃不幸中之万幸。其对待人生的乐观态度,放下一切、甘当农夫的勤奋,激励人们正视生命、正视健康。


作者简介

陈正武,一九四七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三岁随父母亲到台湾,为眷村第二代。从军队退伍后罹患血癌,接受长达4年12次超高剂化学治疗。在53岁那年,高龄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随后,放下一切移居山上,进行身、心、灵全方位疗愈。从罹患癌症至今,已经22年,堪称抗癌典范。


目录

第一章 成长背景 / 1


悲伤的童年/2

忧郁的青少年/5

迷惘的青年/7

执着的壮年/12


第二章 当癌魔找上我 / 17


病危通知/18

血液分离机带来曙光/20

骨髓穿刺/21

人工血管安置/22

闻之色变、生不如死的化学治疗/23

遭遇瓶颈的无奈/30

同是病房罹癌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2

第三章 缓解期间的大转折 / 35


贵人的及时建议/36

励行生机饮食疗法/37

从市民农园到空中菜园/38


第四章 复发噩梦危机变为转机 / 43


复发噩梦/44

爱妻明智的建议/44

以书疗伤止痛/46

主治医师正确判断,大胆的建议/47

危机变转机/48


第五章 骨髓移植病房的春天 / 49


从犹豫彷徨到当机立断/50

移植前的周密检查与准备/51

无菌室病房的春天/52

超高剂量化疗与放疗共同引发的副作用/53

医疗团队的全程关怀/54

活观音的慈悲心怀/55

天使在人间无私奉献/56

室内运动防止器官萎缩/57

有愿最美,希望相随/58

美食当前,味同嚼蜡/59

第六章 重返家园居家护理 / 61


居家环境清洁消毒——康复有保障/62

步行复健——户外有蓝天/62

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排斥现象”/64

迈向康复之路——严重考验才开始/65


第七章 自我反思与检视——找出致癌因子 / 67


远因方面/68

近因方面/69

不明原因方面/69


第八章 山居岁月田园疗愈 / 71


自力造园乐而忘忧/72

有机菜园健康又环保/101

里仁为美共创新家园/115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以文会友/129

谈癌论病,不惑不忧不惧/144


第九章 糖尿病也来折磨 / 157


母亲晚年罹患糖尿病/158

步入中老年,糖尿病也找上我/159

糖尿病的治疗/160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161

体重减轻是福不是祸/162


第十章 生死关头从佛陀的医学观到内观禅修

    悟道之旅 / 165


佛陀的医学观/166

《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心法/167

内观禅修悟道之旅/168


第十一章 礼赞与感恩 / 191


仁心仁术的医疗团队/192

全面健保的德政/192

捐血救人的无名英雄/193

山高水长、昊天罔极的伟大母亲/193

不弃不离、相濡以沫的爱妻与独立懂事的子女

孝心/195

慷慨捐髓的情深手足/196

全程解囊相助的知心亲友/197

提携鼓励的同学长官、危机变转机的母校魏教授

伉俪/198

改变个性、打造心田的贵人——施寄青老师/199

亦师亦友的亦安学长/200

这一生辱我、谩我、毁我的逆境菩萨/202


后记/204

跋/206


前言/序言

(推荐序) 英雄之旅


英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大作《千面英雄》中,分析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神话,发现它们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于是他将这些故事的原型称为“英雄之旅”。

每个人自呱呱落地后便走上自己的“英雄之旅”,一路过关斩将,直到终点。若在归于尘土之际,能像使徒保罗一样说“那美好的仗我已打完,当跑的路我已跑尽”,就意味我们的“英雄之旅”画下完美句点,否则就一世又一世地轮回,直到我们完成为止。

历史上、现实中多的是铩羽英雄,失败的原因只因我们愚心不转、顽石不点头,若能得明师指点,自己又有慧根,如何不能修成正果?

与陈正武夫妻结缘是因上山买地,若非他们夫妻协助,我恐早落荒而逃,做不成现代陶渊明了。陈正武是个学习精神特强的人,从植物的门外汉,一面做一面学,最后成了邻居眼中的专家,大家称他“陈博”。

他个性十分耿介,嫉恶如仇,与我一样,我们自以为是正义之士,结果伤人伤己。所幸因缘际会走了一趟灵异之旅,让我放下许多执着和自以为是。他们夫妻也因陪我走这趟灵异之旅而大开眼界,我费尽心机让陈博去参加内观,结果开启他大彻大悟之门。

他的抗癌过程,令人感佩万分。他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后,借由反省忏悔而终于体悟他该谢天谢地,以及所有陪他一路走过这段英雄之旅的人。对扯后腿的小人,不但无怨,只有感恩。因为他已明白,在每个关卡后都有老天的恩典与礼物。

他以前因脾气坏,经常对他太太大吼小叫,陈太太因他是病人,经常忍让,委曲求全。有一次我为他太太抱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要是我丈夫,我早把你打出去。”他也不甘示弱说,我要是他太太,他也把我赶出去。我当时认定他难以点化。

直到他太太健康恶化,他们卖地下山后,他思前想后,才发现他这生最大的贵人就是他的贤内助。他太太对他情深义重,作为男人,这一世有这么情深的贤内助守护他一生,夫复何求?更何况因职业是军人而在家中经常缺席的他,还有一对孝顺儿女,不都是太太教导有方吗?

其实癌症病人要活下去并非难事,那就是改变心性。问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这个本性是累世积累下来的,若没有大慧根,如何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有人说,生重病是老天给的礼物,很多人因面临生死关头而有大改变。陈正武亦然,他不但找回健康,在晚年还学习新功课,成为植物专家,更体会到以感恩圆融的心来面对万事万物。改变饮食、生活形态都容易,改变心性却有如移山填海之难,而他做到了。

由于讨教请益者多,他自费出版此书,以与众生结缘。希望此书能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鼓励,而能有信心地走完他们的“英雄之旅”。


施寄青

(施寄青,台湾知名女作家,二○○二年自教职退休,移至乡下山区居住,过着现代陶渊明生活,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三日去世)





《癌后二十年:山居岁月与田园疗愈》 序言 当生命被一道突如其来的骤雨打断,我们才开始审视脚下的土地,以及头顶那片曾经不曾留意的天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疾病的记录,更是一段关于“幸存”的探索,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一次在宁静山居中,与泥土、星辰、光影对话的疗愈之旅。它写给所有曾在生命的风暴中前行,渴望在风雨过后,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和栖息地的人们。 第一章:阴影笼罩下的重生 二十年前,一个被医学术语切割得支离破碎的诊断,如同巨石般压垮了我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生活。癌症,这个字眼,在那个时刻,并非仅仅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审判,一种对未来所有设想的宣判,一种对过往一切价值的重估。接下来的日子,是在无尽的医疗流程、冰冷的仪器、以及亲友担忧的眼神中度过的。每一次化疗的副作用,每一次放疗的疼痛,都像是生命在撕扯中发出的呐喊。然而,在最深的绝望边缘,我却窥见了一丝微弱的光芒。那不是对疾病的战胜,而是对生命本身更深沉的敬畏,是对“活着”这一行为的全新理解。 我开始审视我的生活,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追逐,那些被社会定义的成功,在死亡的阴影下,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我开始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是暂时的辉煌,还是内心的平和?是物质的堆积,还是精神的富足?那个时候,我渴望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 第二章:选择逃离与寻觅 经过漫长的治疗和身体的缓慢恢复,我做出了一个看似大胆,实则出于本能的选择——离开我熟悉的生活环境,前往一个被山林环抱的村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我需要一片宁静,一片能够让我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土地。我需要一种节奏,一种与自然同步的缓慢节奏。 搬入山居,最初的日子是充满陌生的。我习惯了城市的便利,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而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星空对话,与虫鸣为伴,对我而言,是一次彻底的颠覆。我开始学习如何与土地建立联系,如何辨认那些随处可见的野草,如何感知空气中湿润的气息,如何分辨不同季节的花香。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画册里的田园风光,如今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它们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章:泥土的触感与治愈的力量 我开始亲手打理一小片土地。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带来的辛苦,但也伴随着沉甸甸的满足感。当我将种子埋入泥土,心中便生出无限的希望。看着幼苗破土而出,舒展嫩绿的叶片,我仿佛看到了生命顽强的生命力,也看到了自己重生的可能。 泥土有着一种奇妙的治愈力量。当我用双手触碰它,感受它的温度和质感,我体内的焦虑和不安似乎也随之沉淀。那些关于疾病的恐惧,关于未来的担忧,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逐渐变得模糊。我学会了在劳作中忘记时间,在汗水中释放压力。我发现,身体的疲惫,反而能够让心灵获得真正的休憩。 第四章:与自然同频的呼吸 山居的生活,让我重新学会了如何呼吸。不再是城市里浑浊的空气,这里有清冽的山风,有雨后泥土的芬芳,有松针混合着阳光的清新。我开始关注季节的变化,感受每一场雨水的洗礼,迎接每一个清晨的露珠。我学会了在日升日落中观察光影的变化,在星辰轮转中体会宇宙的宏大。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大地,我会在院子里散步,感受露珠在草叶上闪烁的光芒。午后,当阳光炽烈,我会在树荫下读书,听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傍晚,当落日染红天际,我会在山坡上眺望远方,看着炊烟袅袅升起,感受归家的温馨。夜晚,当月光如水,我会在星空下冥想,感受宇宙的浩渺和自身的渺小。 这种与自然同频的呼吸,让我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地感受和融入。我开始明白,生命并非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一段需要用心去体验的旅程。 第五章:田园的馈赠与生命的丰盈 我的小院,渐渐地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也结出了饱满的果实。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奢侈品的有机蔬菜,如今触手可及。新鲜的番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饱满的豆角,在阳光下闪耀着光泽;金黄的玉米,承载着秋天的祝福。我学会了烹饪,用最简单的方式,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一顿自给自足的餐食,对我而言,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加珍贵的享受。 田园的馈赠,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命的丰盈。我看到了从种子到果实的奇迹,看到了生命周而复始的规律。这种规律,让我对生命的坚韧和美好有了更深的体悟。我不再害怕衰老和疾病,因为我看到了生命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意义。 第六章:心灵的归宿与长久的疗愈 山居的岁月,是一段漫长而宁静的疗愈过程。在这里,我卸下了曾经的重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不再追求外界的认可,而是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与曾经的伤痛和解。 每一次身体的不适,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得到了抚慰。我不再将疾病视为生命中的“意外”,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教育”。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也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它让我告别了曾经的轨迹,但也引领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癌后二十年:山居岁月与田园疗愈》这本书,试图记录下这段旅程中的点滴感悟。它不是一本医学指南,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是一份真诚的分享,一份关于如何在生命的低谷中寻找光明,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意义,如何在与自然的相融中获得力量的记录。它希望能够传递一种信息:即使经历过生命的创伤,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依然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二十年的山居岁月,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并非是忘记伤痛,而是学会与伤痛共存,并在共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走进了一片宁静的山林,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远处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让人瞬间抛却了尘世的喧嚣。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她在人生低谷时期,选择回归自然,在山间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在晨曦中散步,在暮色里冥想,感受着大自然的疗愈力量。那些关于山居生活的点滴,从采摘野菜、烹饪简单的食物,到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再到与小动物的互动,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细腻。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当下每一刻的珍惜。我尤其喜欢她描述自己如何从对未来的恐惧和过去的遗憾中抽离出来,转而专注于眼前的风景,专注于身体的每一个感受。这种“活在当下”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的文字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能够抚平内心的焦虑,唤醒沉睡已久的生命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它以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姿态,讲述了生命在困境中绽放出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自己的痛苦,也没有将苦难作为博取同情的工具,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下自己如何在山居岁月中,一点一滴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她对大自然的描绘,充满了诗意,却又不失写实的温度。那些关于四季变换的描写,关于植物生长的细节,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感。我被她那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所吸引,仿佛她就是这片山林的一部分,与万物和谐共生。书中所传递的“田园疗愈”的理念,在我看来,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一种重新审视生命价值的态度。它提醒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不要忘记内心深处对自然、对宁静的渴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像是一次精神的远足,一次与生命本源的对话。它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

评分

很少有一本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作者在经历人生重大考验后,选择遁入山林,用一种极其朴素的方式,开启了自我疗愈的旅程。她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涓涓细流,却能涤荡心灵的尘埃。我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关注,无论是清晨的鸟鸣,还是傍晚的微风,亦或是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响,都被她捕捉得如此生动,如此传神。她笔下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劳动和汗水,但更充满了与自然的连接,与生命的敬畏。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她没有被苦难打倒,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去拥抱生命,去疗愈自己。她对于“疗愈”的理解,并非是简单的药物治疗,而是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接纳,实现身心灵的整体康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尝一杯用山泉水冲泡的香茗,清淡而甘醇,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故事,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在经历了生命中的重大转折后,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毅然决然地将自己交付给山林,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重新构建起与自我、与世界的连接。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充满了真诚与质朴。每一个句子都像一颗饱满的露珠,晶莹剔透,闪烁着生命的真实光芒。我被她对于细节的敏锐捕捉所打动,无论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树叶的斑驳,还是雨后泥土散发出的芬芳,亦或是偶尔遇见的小昆虫,都被她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和独特的意义。她笔下的田园生活,并非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但正是这份劳作,让她重新感受到了身体的存在,感受到了土地的滋养。她将治愈的过程,描绘成了一场与自然的共舞,一次与生命的深度拥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但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邃与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找回内心平静的书,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而是以一种极其真切的叙述,展现了生命在绝境中顽强生长的姿态。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自己的苦难,也没有去夸大治愈的过程,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在山居岁月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与土地的互动,一步步走出了阴霾。我尤其欣赏她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无论是花开花落,还是云卷云舒,都被她赋予了深刻的生命意义。她笔下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劳作的汗水,也充满了收获的喜悦,更充满了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她并没有将山居生活理想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但正是这份真实,让她笔下的文字更具力量,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传递给我一种深刻的感悟:真正的治愈,并非是消除痛苦,而是学会与痛苦共存,并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跟着她一起,洗涤了心灵的尘埃,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