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為洛陽近年齣土墓誌拓片的一次結集齣版,所收墓誌拓本均一誌一圖(部分墓誌附有墓誌蓋),並附錄墓誌邊飾,為學術研究提供瞭豐富的新史料。
2. 墓誌拓本著錄信息豐富。包括:墓誌首題,墓誌撰、書、刻者名錄,墓誌原石的實際尺寸、書體、行款,誌蓋的書體、行款,誌主卒年、年齡及入葬時間。
《洛陽新獲墓誌 二〇一五》,收錄近年來洛陽及周邊地區新齣土的墓誌(墓莂、經幢、鎮墓石)拓本,凡398方。計東漢7方、西晉2方、北魏(含東魏、西魏)23方、北齊7方、北周5方、隋16方、唐(含周、燕,五代後梁、後晉、後周)312方、宋21方、金1方、元4方。其紀年起自東漢永初元年(107),訖元至治元年(1321)。本書所收墓誌之價值,涉及政治、軍事、民族、文學、傢庭、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多可補正史之缺;一些墓誌書法精美,筆法講究,堪稱佳構。
齊運通,筆名齊淵,1945年生,河南洛陽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調入洛陽博物館工作,整理館藏民國著名金石傢郭玉堂先生捐贈珍稀拓本,1988年拜古書畫鑒定專傢劉九庵先生為師,從事文物工作四十年。退休後,緻力於石刻與拓本的收藏,並創辦瞭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已編纂齣版《洛陽新見墓誌(宣紙版原大)》(上海古籍齣版社)、《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中華書局)等。
楊建鋒,石刻拓本收藏傢。
序 言
一 東漢魏硃磚誌 永初元年(一〇七)十二月二十八日
二 東漢兒潘磚誌 永初六年(一一二)正月十八日
三 東漢趙昌磚誌 永初六年(一一二)十二月二十七日
四 東漢陳唐磚誌 永初七年(一一三)正月十二日
五 東漢徐河磚誌 元初元年(一一四)七月十六日
六 東漢宋建磚誌 元初六年(一一九)二月三日
七 東漢王勤磚誌 元初六年(一一九)五月六日
八 西晉周褚磚誌 太康九年(二八八)十月二十五日
九 西晉彭夫人李氏磚誌 建興五年(三一七)三月二十七日
一〇 北魏王遇墓誌 正始元年(五〇四)十月二十四日
一一 北魏蘇?墓誌 正始二年(五〇五)十一月十八日
一二 北魏王晧墓誌 延昌元年(五一二)十一月二十二日
一三 北魏韓夫人輿氏墓誌 熙平元年(五一六)十一月二十二日
一四 北魏裴敬墓誌 熙平二年(五一七)三月十一日
一五 北魏張徹墓誌 正光六年(五二五)二月九日
一六 北魏趙億墓誌 孝昌二年(五二六)十一月八日
一七 北魏李劌墓誌 孝昌二年(五二六)十二月十二日
一八 北魏徐起墓誌 武泰元年(五二八)正月十五日
一九 北魏元顯墓誌 建義元年(五二八)八月二十四日
二〇 北魏王導墓誌 永安元年(五二八)十月二十二日
……
三九五 元田大成墓誌並蓋 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四月二十日
三九六 元張楫墓誌 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十一月初七日
三九七 元範祖文墓誌並蓋 大德四年(一三〇〇)正月二十日
三九八 元張文玉墓誌並蓋 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十一月一日
墓誌邊飾
後 記
洛陽新獲墓誌 二〇一五
序言
陳尚君
齊運通先生繼《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以後,繼續尋訪搜覓,曆時五年,所得近四百方,與前書等,續編為本書,仍囑我為序。我因得機緣先期見到此批珍貴墓石而感到欣喜,更感佩齊先生持續努力、不計得失之可貴精神,乃允寫下先期閱讀的感受,與學友分享。
洛陽號稱九朝古都,從東漢到五代時期的近韆年時間,尤稱鼎盛。無數的曆史悲喜劇曾在此上演,寫下中國曆史最輝煌的一頁。雖然王朝更疊,人事興廢,戰爭頻仍,生民塗炭,但代錶那個時代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嚮的士族群體,卻始終堅守禮法規矩,保持文化品位,守護傢族延傳,發弘人文榮光。無論政治險惡,外族入主,生存受製,禮樂崩壞,士族之文化追求始終沒有中斷。當年之一切,包括都市繁榮,宮殿壯美,衣冠富華,詩文綺麗,雖然都僅留下若乾斷片,仍能引起後世人們無窮之想象與追慕。真正能夠相對豐富地保留至今,完整記錄當時文采風流的,則是當年作為喪葬文化一部分的石刻碑誌——曆經韆年風霜,依然頑艷如故。洛陽周邊以北邙為中心的群山,由於當年被眾多士族選為傢族壽穴,承擔瞭保存這批文化瑰寶的責任。齊運通先生世居洛陽,曾擔任洛陽文化部門的職務,本人又是國內文物鑒定方麵知名的專傢,利用他的地方資源和學術優勢,承擔本書珍貴文獻搜訪和編輯的責任,確屬齣色當行,責無旁貸。
本書所收,東漢七方,西晉二方,北魏二十三方,北齊七方,北周五方,隋十六方,唐三百零七方,後梁二方,後晉一方,後周二方,宋二十一方,金一方,元四方,總計三百九十八方,規模與《洛陽新獲七朝墓誌》相當。其中絕大部分齣土於洛陽及其周圍數縣,也有少數為西安、成都、濟南所齣者。
本書所收墓誌之價值,涉及政治、軍事、民族、文學、傢庭、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就我粗略之閱讀,覺得可以重點介紹以下一些內容。
《大周故汝南郡王墓誌》(頁一三八),誌主李隆悌,是睿宗第六子,長安二年(702)卒時年方十一歲,即比玄宗李隆基小七歲。以往僅知睿宗有五子,此誌提供瞭其傢的一些新情況,對瞭解當時還是“大周相王”的睿宗一傢在武後後期的生存狀況,也具價值。
李齊之墓誌,是天寶間難得的大誌。誌題《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延王傅上柱國李公墓誌文並序》(頁二一一),誌主之生平和業績皆不算非常重要,但因墓誌撰於天寶九載(750),正是李林甫在相位最權勢煊赫的時候。墓誌稱誌主是“我開元皇帝四從叔,我相國晉公五從兄”,晉公即李林甫,齣自宗室中長平王叔良一支,本屬宗室中之疏支,但作者偏要將其世係與玄宗和李林甫一並牽扯進來,恰可見李林甫之權勢炙手可熱。其次述及鄭王房在天寶間人物之輝赫,如雲:“硃戟森門,黃金橫帶,公瓊昆玉友,其麗不億,荀氏賈門,莫之伉也。季弟齊物,河南尹;堂弟齊古,國子祭酒;暐,中書捨人兼檢校禮部侍郎;曄,庫部郎中;旰,贊善大夫。而日晏罷朝,鵷鸞成列,雞鳴入覲,羔鴈為行,盛矣哉!”作者不自覺地賞嘆鄭王房人物之盛,恰顯示李林甫用事時,大力擢拔宗室人物之情況,至於其間是否忌犯玄宗之敏感,作者似完全沒有考慮。墓誌揭示的這些內容,恰為李林甫一死立即被清算埋下瞭伏筆。墓誌還提到齊之任東陽太守時,有妖僧左道惑眾,遭齊之捕殺,也可補史闕。
崔德元《唐秘書省校書郎薛公夫人濮陽吳氏墓誌銘並序》(頁二四一),誌主為代宗吳後兄吳湊之女,墓誌記載其先世“不居顯位”,後父亦僅為益州郫縣丞,因接姻皇傢而漸次通顯,是有關此一外戚傢庭之重要記錄。書者署“兄士矩書”,時為貞元九年(793),似在入仕前,恰與史籍言其早具文學,喜與豪英遊相印證。
本書所收《大唐故雍州明堂縣尉贈懷州長史司馬府君墓誌銘並序》(頁一五六),則保存瞭武後末至玄宗初十分活躍的司馬氏傢族的譜係綫索。《元和姓纂》捲二已載此一支齣晉汝南王亮之裔孫,北魏時則有司馬裔,有庾信《司馬裔碑》可參。本誌則載曾祖侃、祖運、父玄祚之曆官,與前此已見司馬銓、司馬望墓誌可互參。本誌載誌主司馬邵字希奭,以往因其以字行而不知本名。所敘其生平完整,但不涉重要事件,較重要的是有關其子司馬鍠的一節:“嗣子鍠,纔妙識精,樹德崇懿,學通王霸,時許管樂,粉澤人極,藏太史之書;緝熙帝道,燭名臣之奉。至長安中,曆鳳閣捨人。神龍之初,授中書侍郎,兼掌銓序。聲華碩茂,朝莫與京。中宗孝和皇帝每多府君之翼子,恨不同時,乃下優製,追贈懷州長史。”追贈父官是子官顯後之常製,但因司馬鍠在兩《唐書》無傳,此段敘事尤重要。補充一句,著名道士司馬承禎,與司馬鍠傢族為近支,其在此間之活躍,不能說與之毫無乾係。
徐浩撰並書《唐故英武軍使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上柱國蕭國公贈靈州大都督論公墓誌銘並序》(頁二三一),寫成於建中二年(781)十一月末,較著名的《不空禪師碑》還晚半個月,寫成於這位盛唐最著名書法傢去世前五個月,也是他今知最後的書跡。這一年他七十九歲,雖已年邁,但因結束長期貶外的生活迴到京城,心情愉快,無論文章之風采或是筆力之遒勁,都達到一生之巔峰。以往《不空禪師碑》流傳很廣,作為徐浩的代錶作廣受習臨。這方《論公墓誌銘》的發現,在書法史上意義極其重大。同時,本方墓誌所涉史實也極其重要。誌主論惟貞,先世為吐蕃大姓,纍世為相。吐蕃稱宰相為論,因以為姓。其祖父論弓仁,武後聖曆間以所部七韆帳歸化,開元間官至朔方副大使,其族始大。張說撰《論弓仁碑》敘述較詳。安史之亂發生時,其父論誠節率諸子從朔方軍,至靈武守蹕肅宗,並在平定叛亂中發揮瞭重要作用。本誌對此有詳盡敘述,摘錄如下:
肅宗之巡右地也,勁自朔方,持先將軍錶於豐安,迎覲至靈武,參佐命勛,因茲賜名。遷中大夫、衛尉少卿,充綏銀等州召募使。浹辰之內,得一韆餘人,有詔同關內節度副使。扈蹕至鳳翔府,授光祿卿,充元帥先鋒討擊使,屯於岐陽,與郭英乂、王思禮等分壓東寇,破青渠陣。遷正議大夫、鴻臚卿。自是渥賚日融,纍戡大敵。收西京,力戰於澇水;復東夏,決命於陝郛。再清函洛,遷金紫光祿大夫、殿中監,充朔方節度左卅將。太尉李光弼鏇軍之守河陽也,逆賊周贄以鐵騎十萬掩跡來攻,疲軍未寜,強寇四閤,乃命公以五韆勁甲齣定眾心。於是執律受旗,結誠葉氣,齣入交命,前無正鋒,乘勢縱師,大潰凶逆,戮屍獲醜,全虜不遺,再堅河陽。由此一戰,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封壽昌縣開國伯。又下河內,授太常卿,進封縣侯,食邑一韆戶。
所述肅宗在馬嵬分軍至靈武自立過程中,得到朔方軍的迎立和鼎力支持,論誠節父子與名將郭英乂、王思禮等為收復兩京,討平叛亂,建樹甚偉。李光弼守河陽更屬安史平叛之關鍵戰役,本誌的敘述極其重要。周贄為史思明部下名將,《安祿山事跡》載史在洛陽將櫻桃分賜周贄與子朝義,並附詩:“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手下告若以後二句互乙,即能押韻,史怒曰:“韻是何物?豈可以我兒在周贄之下!”也可見周贄在叛軍中的地位。自《太平廣記》捲四九五引《芝田錄》以下,其名或作周至,《舊唐書`李光弼傳》作周摯,得墓誌可得判定。還特彆要指齣的是,論惟貞身後,他的二弟在中唐平叛中也建立殊勛。季弟惟明,建中間任慶州刺史。朔方軍亂,他率兵三韆赴難,授右金吾大將軍,“伏義討逆,摧殄凶徒”(《文苑英華》捲九〇九呂元膺《驃騎大將軍論公神道碑》),貞元初得授鄜坊節度使。仲弟惟賢,安史平叛間也屢有戰功,雖後纏綿病榻數十年,朝廷一直給以禮遇。更難得的是,論惟明在德宗歸京時,獻詩陳賀:“豺狼暴宮闕,叛徒淩丹墀。花木久不芳,群凶亦自疑。既為皇帝枯,亦為皇帝滋。草木尚多感,報恩須及時。”是迄今歸化吐蕃人存世之唯一完整漢詩(另有名悉獵參與中宗時聯句),也可見其歸唐後漢化之程度。
陳州苻氏從唐末起傢,貫穿五代而入宋,逾二百年始終保持榮盛,類似傢族似乎不多。本書所收《大周故楚州防禦使武都郡苻府君墓誌並序》(頁三七二)是今見該傢族墓誌中最早的一方,內容極其珍貴。誌題雖然稱為“大周”,僅因誌主苻彥能歿於顯德六年(959)九月,至次年二月入葬時,宋王朝已經建立,墓誌迴避瞭這一事實,頗可玩味。本誌中有“次女即大漢故陳王夫人也”一句,透露瞭此一周、宋外戚世傢另一條隱秘的婚姻綫索。陳王即後漢高祖劉知遠幼子劉承勛,在漢隱帝遇難後,群臣曾有擁立陳王的考慮,但因陳王病重而放棄。彥能兄彥卿有二女先後為周世宗皇後,另女則為宋太宗皇後,正因為這層原因,這一傢族入宋仍長期保持繁榮。婚姻是一種維係傢族發展之重要手段,世事劇變,難以逆料,多方交結,廣備機緣,會增加成功的機率。苻氏與劉漢結姻的記錄,不僅可以解釋苻彥能在劉知遠河東舉兵後,徑赴中牟迎接之原因,更足揭示此一傢族廣結人緣之內幕。誌雲:“以河東外結戎虜,入寇邊陲,命公為先鋒都監。時世祖親徵,公先率前茅,直抵高平之陣。及賊破,嘉其功,又授公澤州防禦使。”指其顯德元年世宗即位後不久親徵高平之戰的情形。本誌兩次稱周世宗為世祖,原因不明。苻彥能卒於顯德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時世宗去世後三個月,恭帝以幼主嗣位;葬於次年二月十四日,即陳橋兵變後之次月,是時宋王朝已經建立,墓誌沒有提及。由於兩《五代史`恭帝紀》部分較簡略,重要的事實失錄太多,本誌雖然涉及中樞部分內容不多,因適當興替之際,仍可重視。此外,這一傢族本姓苻,即為十六國前秦氐族苻氏之後人,在宋初之幾方墓誌中,皆作此字。但入宋後史籍都稱符氏,隱約透露齣在宋代尊夏攘夷風潮中,鬍姓諸族刻意隱身附漢之事實。
韓汯,是玄宗相韓休之子,代宗相韓滉之兄,但《舊唐書`韓休傳》僅以“上元中為諫議大夫”一句帶過,至其生平不為世知。本書收有韓汯夫婦墓誌(頁二二五、二五七),其中較重要的內容,一是他在開元中曾獻《南郊頌》而改左補闕。二是天寶中以親纍貶南陽郡司戶,後以本官充翰林學士。已故傅璿琮先生著《唐翰林學士傳論》沒有考及韓汯,可據補。三是安史亂起,肅宗靈武即位後,密詔他赴行在,授考功員外郎,專知製誥。但為權臣所惡,除禮部郎中,又齣為資陽太守。後徵為諫議大夫,但因病未赴任,卒年六十六。杜甫詩有《寄韓諫議注》,陶敏《全唐詩人名匯考》謂韓諫議為韓汯,韓休子,上元中為諫議大夫。但就墓誌提供的情況來說,還難作結論。四是韓汯有文集十捲。
《大唐故瓊王墓誌銘並序》(頁三一八),開成五年(840)“翰林學士朝散郎權知尚書兵部員外郎臣敬曍奉敕撰”,不僅為這位很少有文章存世的學士補充瞭一篇佚文,也可知其名確從日而不從白。
《大唐故國子博士豪州諸軍事豪州刺史吳君墓誌銘並序》(頁一五〇)之誌主吳揚吾,在唐代不算有名人物,但《大唐新語》捲一三載武後曾問弄臣張元一曰:“近日在外有何可笑事?”元一對曰:“硃前宜著綠,錄仁傑著硃。閭知微騎馬,馬吉甫騎驢。將名作姓李韆裏,將姓作名吳揚吾。左颱鬍禦史,右颱禦史鬍。”是用官員姓名講的一則笑話,但在《太平廣記》捲二五四引《朝野僉載》則作“將姓作名吳棲梧”,據墓誌可訂文本之傳訛,吳揚吾之基本履曆也可為世所知。
就文學研究的意義來說,本書有不少重要而珍貴的記錄。
本書收錄一組經幢,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元十年(722)王維書的那件《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贊並序》(頁一六七),原署“大樂丞王維書”。這是這位盛唐大詩人手跡的首度發現,且寫於他二十多歲剛中進士後不久。唐薛用弱《集異記》捲二雲:“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閑音律,妙能琵琶,遊曆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及為太樂丞,為伶人舞黃師子,坐齣官。”這件經幢就是他這段經曆的實物佐證,而且可以確認正式官名應是大樂丞。
本書至少有兩方墓誌與杜甫研究有關,一是所收貞元七年(791)《大唐故成都府士曹參軍河南長孫府君墓誌銘並序》(頁二三六),署“朝散大夫行成都府司錄參軍賜魚袋韋諷撰”。韋諷是杜甫在蜀中交往很密切的朋友,大約在代宗初期有《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雲:“藉問苦心愛者誰,後有韋諷前支遁。”《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韋生富春鞦,洞澈有清識。操持紀綱地,喜見硃絲直。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顔色。”評價很高。又有《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但此方墓誌作於三十年後,其人依舊盤桓下僚,可為感嘆。另陳太階《唐故劍南東川租庸鹽鐵使刑部郎中兼侍禦史何公墓誌銘並序》(頁二三〇),敘何邕肅代間任“劍南兩川稅青苗使”,後又任劍南東川租庸鹽鐵使,大曆十三年(778)卒時年五十七,可以相信杜甫所作《贈彆何邕》:“生死論交地,何由見一人。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綿榖元通漢,沱江不嚮秦。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春。”所贈者即此人。因詩題中未提官職,此詩的作年及寓意一直難有確解,今得此方墓誌比讀,應該是杜甫奔走兩川時期所作,而非寫於入蜀之初。
此外,《唐故濮州司法參軍崔府君墓誌銘並敘》(頁二三九)敘述瞭安史亂間的一段傢族故事:“天寶末,猾鬍猖亂,府君伯父鄴國公光遠虔劉凶渠,歸翼王室,賊陷相土,以我為仇。或勸避之,公曰:‘棄親逃仇,孰愈於死!’雖遭縲係,泣侍左右,凶黨嗟而釋之。變桀驁之心,知孝悌之感,古人稱難矣。”這裏所敘應是九節度兵潰鄴下前後,鄴下豪族棄舊歸唐之經曆,是與杜甫寫作《三吏》《三彆》前後的一段真實故事。
湯賁(頁二四〇),《新唐書`藝文誌》著錄其集十五捲,僅雲為潤州丹陽人,貞元宋州刺史,應是中唐前期一位重要作者,作品也很少流傳。王真撰其墓誌,題目太長不錄,敘其字文叔,科舉不第,遂為使府所闢,曾巡覆西北邊屯田,得到宣武節度使李勉的信任,曆任掌書記、判官、司馬,曾任宋州刺史二年,官至宣武節度副使,可以說是李勉長期鎮守宣武的主要助手。終於貞元七年(791),年四十九。墓誌作者王真,則是中唐著名的軍事傢。本書另收郭行馀撰湯賁妻侯莫陳約墓誌(頁二九四),述及湯之神道碑為奚陟所撰,郭則為湯婿,其生前身後事得以大體明白。
《宣室誌》是唐後期極其重要的誌怪小說集,有關其作者張讀的生平資料,以往所見極其零碎。本書所收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誌銘並序》(頁三六四),完整記錄瞭他的傢世和生平履曆,至少有幾方麵極其重要。一是他的先世,墓誌雲:“高祖鷟,字文成,以字著,事具《唐書`文苑傳》。曾祖不忒,皇揚州天長令。祖薦,皇尚書工部侍郎、史館修撰,贈太子太保。起深州陸澤,為顔真卿所識,名籍甚。在史館二十年,著述號大手筆。三使絕國,不辱命。謚憲公。父希復,皇河南府士曹、集賢校理,纍贈禮部尚書。妣秦國太夫人牛氏,公外祖丞相奇章公,文學正直,相穆宗、文宗朝,以程式中州人物為己任。仲父又新,標緻亦峻。一時名士,皆齣公內外族。”揭示瞭唐代最重要小說傢族的譜係。其高祖張鷟,存世有小說《遊仙窟》和判集《鳳筋龍髓判》,是唐初誌怪過渡到傳奇的關鍵人物。其祖張薦,著有誌怪集《靈怪集》二捲及軼事筆記《翰林盛事》。其父張希復,是小說傢段成式的密友,《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存二人與鄭符巡曆長安寺廟的大量聯句詩,雖然因為中年遽逝沒有留下著作,但肯定是熱衷小說的人物。仲父張又新則以所著《煎茶水記》在茶史上有重要地位。張讀的母親是名臣牛僧孺的女兒,牛不僅是一代名相,牛黨魁首,且在早年應舉時著有誌怪集《玄怪錄》十捲,在唐小說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這一傢族關係的揭示,對研究《宣室誌》極其重要。原書雖不存,但《太平廣記》以下保存的佚文極其豐富,可以確定敘事最後時間為大中五年(851),這年張讀僅十九歲,次年進士及第,證明為進士時期所作。二是張讀的仕履和經曆,事繁不詳述,需要揭示的重要事件,有他乾符六年(879)以中書捨人知禮部貢舉,“近代掌是務者,不能以心目自任,皆取成於人,亦有所信,便為肘製,不復許采聽矣。公深懲其弊,自詔下至入宗伯省,豁關見賓客,至夜漏下一二刻,博訪不倦,凡薦士之書,無阻卻者。深抑浮華朋黨之士,以節操貞實者為先。及公再為左丞,門生兩人與公同居貳卿班中,時人以為盛。遷禮部侍郎。太學生四百人舉旛闕下,願藉公更治宗伯一年。公辭之,改戶部侍郎”。這是黃巢攻入長安前一年的事,無論就科舉或士習研究都很重要。僖宗避居成都和鳳翔,張讀都隨行,有關記載也很珍貴。三是張讀的著作,墓誌記載有“《西狩錄》十捲、《神州總載》十五捲、《宣室誌》十捲、製誥詩賦雜著凡五十捲”。《西狩錄》全稱《建中西狩錄》,述德宗時事,全書不存,《資治通鑒考異》有引,可見他在僖宗西狩時研究德宗史事,以為現實關照之用心。《神州總載》不見著錄,不詳為何等性質之著作。此外,本書收張又新為其姐撰《唐故女道士常山張氏墓誌》(頁二九七),則可見此一小說世傢對道教之熱衷。
本書所收孫偓夫婦墓誌(頁三六五、三六八),則涉及唐末五代初士人之另類人生選擇。孫偓是唐代名臣孫逖傢族之後人,僖宗乾符五年(878)以狀元登進士第,其間他的生活風流倜儻,《北裏誌》載他及第後的同年宴仍在平康裏妓寮中舉行。後經曆世亂,擔任一係列重要職位,乾寜間入相,並任鳳翔四麵行營都統,《新唐書》捲一八三有他的傳記,但對他在硃全忠掌控政局,他被貶黜後的經曆缺乏記錄。墓誌則載他在昭宗遷洛後仍曾任禮部尚書,改太常卿。梁受禪後,雖然先後以禦史大夫、刑部尚書、右僕射徵,但皆不赴,乃棲心雲水,曆匡廬、羅浮、桂嶺,再至衡山,居方廣寺,自稱方廣居士。直到梁末之貞明五年(919)卒,即在唐亡後仍生存瞭十三年。其間孫偓的文學活動,如《北夢瑣言》捲四載他“齣官於南嶽,有詩寄杜先生”雲:“我行同範蠡,師舉效浮丘。他日相逢處,多應在十洲。”《宋高僧傳》捲三〇《唐南嶽山全玼傳》據《南嶽高僧傳》錄他南遷後贈南嶽僧全玼詩:“窠居過後更何人,傳得如來法印真。昨日祝融峰下見,草衣便是雪山身。”《太平廣記》捲二三二引《玉堂閑話》載他在江西新浙所作題真陽觀詩: “好是步虛明月夜,瑞爐蜚下醮壇前。”都可得到閤理之解釋。他在世亂後的選擇,具有一定的代錶性。
至於傢庭婚姻史之文獻,則可舉到李塤《亡妻京兆韋氏墓誌銘並序》(頁二五一)、吳籌《亡妻範陽盧氏夫人墓誌》(頁三四七)(吳籌墓誌亦收)、田洪《亡妻扶風竇氏墓誌銘並序》(頁二九〇)等。裴賨為妻所撰墓誌,誌題《維大唐會昌四年歲次甲子閏七月壬子朔廿八日己卯承議郎前行河南府河南縣主簿裴賨為亡妻李氏作墓誌銘並序》(頁三二五),其莊重認真,似極少見,而墓誌開始講瞭一大段命運不公的憤怒,也極其少見,錄如下:“賨聞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虛有其語,實然哉!何則?或有悍戾忌害至於百為,而享厚祿、究高年者;或有令淑惠愛無虧四德,而守奇薄、少夭傷者。又聞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乃有庸奴嫉怨而每相厭苦者,以保偕老;有如賓婉娩而未極歡娛者,中道殞缺,天之報施順從,何繆盭如斯之甚。子曰:不怨天。靜言思之,孰能無怨!”情緒激動,用語激烈,乃至批及孔子,應屬少見。此外,鹹亨四年《大唐益州大都督府功曹參軍杜溫亡妻韋夫人墓誌銘並序》(頁一〇二),雖不署作者,但玩其詞意,應即杜溫本人所作,是唐亡妻墓誌中較早的一方。《唐大理司直嚴公夫人清河崔氏墓誌銘並序》(頁三二七)則由誌主之叔嚴茂卿撰文,而由“夫朝議郎行大理司直上柱國嚴脩睦書”,體例顯得比較特彆。
本書所收部分墓誌,前此在他書已經發錶,且有一些學者作過初步研究,本書加以匯編,便於學者檢用,也具重要價值。除著名的雙語墓誌迴鶻葛啜王子墓誌(頁二四三)外,我還可以指齣以下諸誌。劉禕之(頁一四八)是唐高宗後期著名文士,當時有“劉孟高郭”之稱(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齊名),也是參決時政以與宰相分權的北門學士之一,武後臨朝後短暫為相,鏇得罪賜死,他的墓誌對瞭解這段曆史很重要。武三思撰武承嗣墓誌(頁一三二),二人皆因為武後近親,而在武周時期權勢顯赫,三思略具文采,本誌對研究武後時期政治、文學的價值不言而喻。楊綰(頁二二八)為代宗後期的名相,在代宗清洗元載集團後,與常袞一起入相,可惜在位僅數月而遽亡,未能有大作為。其墓誌內容雖相對簡單瞭一些,仍多可玩味。宋若昭(頁二九六)為著名的宋氏五女之二姐,自貞元四年(788)入宮,居深禁近四十年,多參朝廷唱和,宮中呼為女學士,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且墓誌為名臣宋申锡所撰,當然值得重視。如其所注《女論語》,《新唐書`藝文誌》著錄作十篇,墓誌作二十篇,也可注意。丁羽客撰《大唐故使持節集州諸軍事集州刺史上柱國清河丁公誌石文並序》(頁一六三),誌主丁元裕,開元間集州刺史,事跡無可稱,但誌中引及其題利州傳捨的一首絕句:“聞道巴賨地,由來猛獸多。待餘為政日,方遣渡江河。”《全唐詩》以外可再增加一位詩人。
就內容來說,本書所載李春卿、陸紹、崔礎、崔師濛、李行素、李昌汶、劉渭等人墓誌,都堪重視;就作者來說,則有令狐德棻、呂嚮、陽浚、王顔、唐衢、李吉甫、陳夷行、楊虞卿、滕邁、裴潾、崔戎、盧簡辭、鄭愚、崔安潛等名傢文章,其中李吉甫有兩篇。至於書法藝術,則更屬美不勝收,難以盡舉。不能一一敘述,讀者諒之。
前歲末,我結集三十年來研治唐代石刻文字,為《貞石詮唐》一書,自序雲:“石刻之學,昉自北宋歐陽修,積平生所得金石逾韆品,所撰《集古錄跋尾》屢言石刻可見古今政事之興衰,可知曆代文章之演變,可觀漢晉以來書跡之風韻,可為考訂文史典籍之佐證,鴻論博稽,誠為有識。繼起者趙明誠所得更倍之,所述尤重金石考史一途,為學亦更為細密。”“今可見之唐石居然數倍於歐趙之所得,其於唐一代文史研究之意義,實在是極其巨大。前輩嘗言,唐以前文獻太少,學術之糾紛終難得定讞;唐以後文獻太多,學者以一生之力難以通治一代,唯唐代不多不少,為治學之最佳試驗田。此不多不少之文獻,百年來更得敦煌文書、域外典籍、釋道二藏以及石刻文獻無數新見資料之滋潤,所取得之成就,正所謂日新而月異,有天地翻覆之氣象。專治唐一代之學者如陳寅恪、岑仲勉、嚴耕望、黃永年、張廣達、傅璿琮、陶敏等成就卓著,皆憑藉對存世典籍、新見文獻之全麵掌握與參互發明。廁身於此一時代而專治有唐如我,慶慰何如!”故每有新石刊布,未嘗不披閱再四,流連難返,比讀史籍,抉發隱事,周覽遺文,領略華章,發為文字,求存新旨。承齊運通先生不棄,將新得碑石交我展閱,略述所見,期與海內外學人分享。唯學力有限,識見暗弱,訛誤未妥之處,恐仍不免,幸祈齊先生與鴻雅君子有以賜教。
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於復旦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的齣版,就像是在我們麵前打開瞭一個個塵封的寶箱。每一個寶箱裏,都裝載著一段被曆史遺忘的記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墓誌銘文的原文呈現和白話解讀相結閤的方式。原文部分,讓我能直接感受到古人的文字韻味,而白話解讀,則確保瞭我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即使我不是專業的古文字專傢。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普通讀者有機會接觸和瞭解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獻。我記得有一篇墓誌,雖然文字不多,但卻生動地描繪瞭一個小官吏的日常生活,他的辛勞,他的樸素,以及他對傢人的愛。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版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雖然不像帝王將相那樣波瀾壯闊,但卻同樣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正是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肌理。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曆史不是少數人的曆史,而是所有人的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無價”的,因為它填補瞭我們對特定時期洛陽曆史認知的空白。通常我們瞭解一個朝代的曆史,多是通過官方史書,而官方史書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並且可能側重於帝王將相的功業。但墓誌,作為私人的祭祀文本,則更加貼近真實的社會生活,它能夠反映齣當時社會階層的多樣性,以及不同群體的人生軌跡。例如,書中收錄的一些墓誌,就揭示瞭當時一些非主流社會群體,如女性、僧侶、商人等的生活狀況,這對於我們構建一個更為全麵和立體的曆史圖景至關重要。我尤其對其中一些關於女性的墓誌印象深刻。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往往受到限製,但從這些墓誌的銘文中,我們依然能窺見她們的生活痕跡,她們的纔情,她們對傢庭的貢獻,甚至她們在某些領域的影響力。這打破瞭我們以往對古代女性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更為豐富和多元的麵貌。這種發現,對於我們重新審視曆史,特彆是女性曆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所展現的,是曆史的細微之處,是那些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個體生命。我被書中一些墓誌所記錄的普通人的故事深深打動。比如,一位商人的墓誌,詳細記錄瞭他如何從一個小商販,一步步積纍財富,甚至支持瞭當地的慈善事業。他的墓誌,不僅僅是他個人生平的記錄,更摺射齣當時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我又比如,一位工匠的墓誌,雖然文字樸實無華,但卻透露齣他對技藝的執著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曆史的另一麵,不是隻有權力鬥爭和王朝更迭,也有普通人的辛勤耕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溫度,看到那些鮮活的生命在曆史長河中的閃光點。這種對普通人的關注,讓曆史變得更加親切,也更加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充分體現瞭對考古文物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硬殼封麵,紙張厚實且帶有一定的韌性,印刷清晰,圖片色彩還原度高,這一點對於墓誌照片的呈現至關重要。當我翻閱時,那種質感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在內容編排上,作者們顯然經過瞭深思熟慮。並非簡單地按照年代或地點來排列,而是根據墓誌的類型、重要性以及它們所能揭示的曆史信息,進行瞭一種有機的組織。這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步深入,形成對洛陽曆史一個更為清晰和立體的認知。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重要墓誌的詳細分析部分。不僅僅是文字的羅列,而是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比如放大特定字體的細節,或者與同時期其他文獻進行對照,來闡述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這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既能理解其核心要義,又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治學態度。書中所附的索引和參考文獻列錶,也為有誌於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瞭便利的途徑。不得不說,這本書是一次將學術研究與公眾傳播成功結閤的典範,它不僅服務於學術界,也為廣大曆史愛好者打開瞭一扇瞭解洛陽深層曆史的大門。
評分在洛陽這座韆年古都,曆史的塵埃總是時不時地被拂去,顯露齣新的寶藏。《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的齣現,無疑是近年來洛陽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我作為一名對墓誌銘文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翻開瞭這本書。當我看到封麵那簡潔卻透露著厚重感的標題時,就已經預感到這將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洛陽,這座曆經十三朝的古都,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埋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而墓誌,便是這些故事最直接、最真實的見證。作者團隊在2015年這一年間,從洛陽的地下發掘齣瞭這些珍貴的墓誌,並將它們集結成冊,這背後付齣的辛勤努力可想而知。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齣土墓誌照片,那斑駁的石質,飽含曆史的滄桑,字跡雖有磨損,卻依然透露齣曾經的清晰與工整。每一個字,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訴說著墓主人的人生軌跡、傢族榮辱,甚至是當時的社會風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這些新近發現的墓誌,它們將為我們揭示怎樣的曆史細節?會否改寫我們對某些朝代的認知?又或者,會讓我們窺見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生活片段?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考古學本身的意義,更在於它將那些沉寂韆年的生命,重新帶到瞭我們眼前,讓我們可以與他們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當我閤上《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最後一頁時,心中感慨萬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穿越時空的信劄,裏麵承載著無數先人的音容笑貌和生活片段。作者團隊的嚴謹、細緻和奉獻精神,讓我深感敬佩。他們從浩瀚的地下世界中,發掘齣這些珍貴的史料,並將其係統地整理、研究、齣版,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洛陽曆史的絕佳窗口。這本書所帶來的,是知識的啓迪,是視野的開闊,更是對曆史的敬畏。我將這本書視為我個人曆史研究的寶貴財富,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激發瞭我對曆史的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我相信,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像《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這樣的寶藏被發掘齣來,繼續為我們揭示隱藏在曆史深處的奧秘。這本書的意義,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凸顯,它是一份獻給曆史的厚禮。
評分《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研究方法的啓迪。書中對於每一方墓誌的解讀,都體現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作者們並非簡單地將文字翻譯過來,而是通過多方麵的考證,例如對照當時的文獻、地理信息、墓葬形製等,來力求還原墓誌背後真實的曆史信息。我記得其中有一篇墓誌,提到瞭一個地名,起初我並沒有太在意,但書中作者通過一係列的考證,證明瞭這個地名在當時的一個具體位置,並由此推斷齣墓主人可能與當地的某個重要事件有關。這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考證過程,讓我深切感受到瞭曆史研究的魅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細緻和大量的文獻積纍。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曆史研究,是將零散的史料碎片,通過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方法,最終拼接成一幅完整而生動的曆史畫捲。這種治學精神,對於任何一個熱愛曆史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洛陽乃至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2015年新獲的墓誌,意味著我們有瞭最新的、第一手的資料。這些資料的齣現,往往能夠挑戰甚至修正我們固有的曆史認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話題的探討。例如,對於某個墓主人的身份、官職的考證,書中會呈現不同的觀點,並給齣詳實的論據,讓讀者能夠理解研究的復雜性,也能從中學習到如何進行辯證思考。這種開放性的研究態度,避免瞭將某個觀點強加於人,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此外,書中對墓誌所處年代的社會經濟狀況、文化交流情況的分析,也十分具有啓發性。例如,通過墓誌中記錄的某個物品、某個習俗,可以推斷齣當時洛陽與周邊地區乃至更遠地區的貿易往來和文化融閤程度。這種基於微觀史料的宏觀推論,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古代洛陽。
評分在讀《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被感知和理解。這本書中的每一方墓誌,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載體。它們或許記錄瞭一個官員的生平,講述瞭他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讀書人,一步步爬上高位,為國效力,又或許描繪瞭一個普通傢庭的日常,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墓誌主人的故事所吸引,他雖然不是顯赫的人物,但他的墓誌中詳細記載瞭他一生所經曆的坎坷和奮鬥,以及他對傢庭的深情。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體會到他麵對生活挑戰時的堅韌。這種對個體生命的關注,使得曆史的宏大敘事變得更加人性化和可親近。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古代的社會在很多方麵都存在著共性,人們對於親情、友情、榮譽、名譽的追求,似乎是永恒不變的。而通過這些墓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類情感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體現。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層層疊加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收錄瞭2015年在洛陽新發掘的墓誌,更在於編纂者們對這些墓誌進行的研究和解讀。我之前也接觸過一些墓誌研究的文獻,但《洛陽新獲墓誌二〇一五》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集閤,而是以一種相對更易於讀者理解的方式,將復雜的墓誌內容呈現齣來。每篇墓誌的介紹,都力求詳盡,從墓誌的形製、材質,到銘文的全文釋讀、考證,再到墓主人的生平、傢族、社會關係等方麵的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在解讀墓誌內容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層麵,而是結閤瞭洛陽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製度、文化習俗等,進行多維度的解讀。例如,某篇墓誌中提到的某個官職,書中就會詳細解釋其在當時的品級、職責;某段文字描述的某種生活場景,書中也會結閤考古發現的其他物證,進行生動的還原。這種解讀方式,讓原本冰冷的文字,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士大夫在朝堂上的風采,聽到瞭市井小民的喧囂,感受到瞭傢族的興衰變遷。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單純的史料匯編所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