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保羅?D.埃裏森教授時隔三十年對原著《事件史分析:縱貫數據的迴歸》的修訂再版。三十年間,事件史和生存分析有瞭長足發展,立足於此,埃裏森教授對原書進行瞭數據更新以及結構調整,在新的結構下,闡述瞭很多種生存分析的方法,並結閤生物化學傢教授升遷、纍犯再次被捕兩個例子的數據,循序漸進地介紹瞭離散時間方法、Cox迴歸模型等事件史和生存分析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以及如何去研究包含多重事件的競爭性事件以及多次發生的事件等復雜情況。第一版就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我們相信本書的第二版對新一代希望將生存分析應用到他們研究之中的社會科學傢們有所裨益。
本書通過嚴謹的統計語言和生動的例子,詳實而係統地介紹瞭處理事件史數據的方法。作者特彆關注瞭迴歸方法,即事件的發生依賴於一個或多個解釋變量。他解釋瞭構成事件史分析基礎的統計模型,介紹瞭在實際分析中如何進行操作,包括數據管理、成本和一些有用的計算機軟件。對於希望瞭解事件史數據處理方法的讀者而言,本書不失為一本全麵扼要的手冊。
主要特點:
係統嚴謹,直觀扼要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事件史分析的創新和應用分析,提供瞭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方法指引
事件史數據是社會科學極為重要的數據類彆,本書涵蓋瞭事件史分析的主要方法
保羅?D.埃裏森博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他在那裏教授研究生的方法和統計課程。他也是Statistical Horizons LLC的創辦人和主席,該機構提供瞭一係列關於。這一機構提供瞭關於廣泛的統計話題的短期課程。
從威斯康辛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之後,埃裏森在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統計學博士後的研究。他已經齣版瞭八本書並發錶瞭齣版發錶瞭八本書和超過60篇文章,涵蓋的話題包括瞭綫性迴歸、對數綫性分析、logistic迴歸、結構方程模型、不平等測量、缺失數據以及生存分析。
他的大部分早期研究關注的是學者的職業軌跡。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是分析縱觀數據的方法,尤其是那些決定事件發生原因和結果的數據,以及處理缺失數據的方法。
作為Guggenheim Fellow,埃裏森因為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傑齣貢獻獲得瞭2001 Lazarsfield Award。在2010年,他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員。他也因為在繼續教育上的貢獻而兩次獲得瞭美國統計學會的奬項。
序
第二版前言
第1章導言
第1節事件史分析的難題
第2節事件史方法綜述
第3節計算
第2章離散時間方法
第1節一個離散時間的例子
第2節離散時間機會
第3節logistic迴歸模型
第4節模型估計
第5節生物化學例子的估計值
第6節似然比卡方檢驗
第7節離散時間的logistic方法存在的問題
第8節刪截
第9節離散時間vs.連續時間
第3章連續時間數據的參數法
第1節連續時間的機會
第2節參數比例機會模型
第3節極大似然估計
第4節一個實際案例
第5節加速失效時間模型
第6節評估模型擬閤度
第7節異質性的隱性來源
第8節為什麼選擇參數模型?
第4章Cox迴歸
第1節比例機會模型
第2節部分似然
第3節部分似然應用於纍犯數據
第4節時變解釋變量
第5節應用包含時變解釋變量的模型
第6節檢驗和放鬆比例機會假設
第7節時間尺度原點的選擇
第8節離散時間數據的Cox迴歸
第9節基於Cox模型的預測
第5章多種類事件
第1節多種類事件的分類
第2節平行過程的估計
第3節競爭性風險模型
第4節競爭性風險的實例
第5節不同種類事件間的依賴
第6節纍計發生函數
第6章重復事件
第1節重復事件的計數分析
第2節基於間隔時間的方法
第3節基於起點時間的方法
第4節擴展
第7章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社會科學傢感興趣的許多現象關心的是事件的時間性:生命期望、在失業之後重新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以離婚結束的婚姻時長、纍犯的間隔時間,等等。幾乎所有關於事件時間的數據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刪截(censoring):例如,在一個關於纍犯的研究中,研究者想記錄犯人從監獄裏被釋放齣來的一年內再次被捕的情況。盡管某些人最後有可能在接下來直到研究結束的時期內再次被捕,但也有一些初犯在這一時間段裏並沒有再次被捕。
研究此類事件發生時間的方法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進展,包括社會學中的事件史分析、工程領域的失效分析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生物統計領域的生存分析。這些術語反映瞭不同學科的關注,但它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旦認識到它們基本的研究單位,我們便發現瞭研究事件時間性的共同方法。而這一方法就是本書的主題。
有很多術語可以去稱呼它,生存分析是在社會科學領域裏使用最廣泛的。在保羅?埃裏森第二版重新命名的關於生存分析的小冊子中,他嚮我們展示瞭一個關於這一主題涵蓋甚廣的介紹,同時將文筆集中在生存迴歸模型上,這一模型將事件發生時間和解釋變量聯係到瞭一起。生存迴歸模型——更深入地說,Cox比例風險模型——已經被應用於從生存數據得齣因果推斷的研究之中,這在社會科學中變得更為普遍,同時也應用到瞭對基於特殊設計的預測研究之中,例如對信用卡拖欠的研究中。
盡管埃裏森教授闡述瞭很多種生存分析的方法,而且其中的一些方法本身還很復雜,但他對生存分析的解釋是清楚明瞭與通俗易懂相結閤的典範。本書的突齣之處在於它討論瞭離散時間數據的方法,這在以往的討論中往往被忽略;並且,它不僅關注單次獨特事件(典型的例子如死亡),而且也關注瞭多重事件(包括“競爭性”事件,例如婚姻終結是由離婚或者死亡所導緻),以及多次發生事件(例如失業的重復發生)。
埃裏森教授這本書的第一版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我相信本書的第二版將同樣會對新一代把生存分析應用到他們研究之中的社會科學傢們有所裨益。
約翰?福剋斯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章節推進速度,簡直就像是為那些對統計學有一定基礎,但對生存分析的復雜性感到力不從心的學習者量身定做的。它沒有那種上來就扔一堆復雜數學模型的咄咄逼人,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溫和的“問題導嚮”的教學方法。開篇從最基礎的“時間到事件”這個概念入手,通過醫學診斷和設備壽命預測這兩個經典場景反復打磨讀者的直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刪失數據(Censoring)的處理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緻入微。作者花瞭整整一個章節,用不同的情景模擬,展示瞭右側刪失、左側刪失乃至區間刪失對模型擬閤效果的具體影響,甚至探討瞭不同刪失機製下模型假設失效的後果。這種對數據處理前置環節的重視,遠超我之前接觸過的許多同類書籍。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參與一個不斷解決實際難題的過程,每解決一個難題,對整體框架的理解就更深一層。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隻重公式堆砌的參考書無法給予的。
評分我必須得承認,這本書的數學深度絕對不容小覷,但其高明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平衡瞭理論的嚴謹性與讀者的可接受性。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模型背後的微積分和概率論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足夠的深度。比如,在講解Cox比例風險模型的推導時,作者清晰地展示瞭最大偏似然函數的構造過程,並且對梯度和Hessian矩陣的計算步驟進行瞭詳盡的分解。然而,對於那些更偏嚮於應用側的讀者,作者又提供瞭非常實用的“解讀指南”。它會用幾句話總結:“當你看到這個係數是1.5時,你的直觀解釋應該是……”這種“理論-直覺”的雙重路徑設計,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適用範圍。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對模型診斷部分的強調,各種殘差圖(如Martingale殘差、 Schoenfeld殘差)的繪製標準和異常點判斷邏輯,都有詳盡的圖例說明,這一點在很多強調擬閤而不重視診斷的書籍中是缺失的。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
評分從語言風格上講,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樸實”。它沒有使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來渲染生存分析的“高深莫測”,而是采取瞭一種極其務實、近乎於工匠精神的敘述方式。語句結構短小精悍,邏輯鏈條清晰可見,很少齣現冗長復雜的從句。這使得即使在處理最晦澀的隨機過程理論時,讀者的認知負荷也能保持在一個閤理的水平。例如,當討論到參數模型假設檢驗的功效(Power)時,作者沒有用大段的理論推導,而是直接給齣瞭一個簡潔明瞭的公式,並隨後用一個例子演示,如果樣本量不足,我們可能錯過一個真實存在的效應,以及如何通過功效分析來反推所需的最小樣本量。這種“即用型”的知識呈現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對於需要快速掌握某一特定分析技術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種直接瞭當的風格,比那些故作深奧的學術著作要高效得多,讀完後,有一種踏實的能力增長感,而不是虛無的知識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有一種獨特的“螺鏇上升”的韻味。它不是綫性地推進新概念,而是會不斷地迴顧和強化舊知識,但每一次迴顧都伴隨著更高級方法的引入。例如,在第一次介紹Kaplan-Meier估計後,很快就引齣瞭Log-Rank檢驗來對比兩組生存麯綫的差異。但等到討論到多因素分析時,作者又會迴到KM麯綫,展示如何通過分層(Stratification)來處理尚未納入迴歸模型的協變量影響。這種設計使得讀者在學習復雜的多變量模型(如加速失效時間模型和比例風險模型)時,不會感到被孤立的知識點所淹沒。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於“模型選擇”的討論非常成熟和審慎。他花費瞭不少筆墨去評述AIC、BIC等信息準則的適用邊界,以及如何通過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來穩健地選擇最終模型結構。這體現瞭作者超越瞭簡單的“會用軟件”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統計哲學層麵,這在同類教材中是極其罕見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說實話,初拿到手裏的時候,我有點失望。封麵設計得比較素雅,但內頁的字體和行間距處理得有些保守,缺乏一些現代教材那種清爽明快的感覺。不過,當我真正沉浸到內容中去後,這些外在的因素就不那麼重要瞭。作者在講述每一個核心概念時,都習慣性地提供一個非常詳盡的、基於現實場景的例子,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將理論快速應用於實際工作中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比如,在討論非參數估計方法時,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公式的推導上,而是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對比不同核函數在平滑度上的細微差彆,並且配上瞭大量的圖形模擬結果,讓人一眼就能看齣每種選擇背後的利弊。這種深度挖掘細節的寫作風格,雖然犧牲瞭一定的閱讀速度,卻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穩固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陷阱與誤區”小結,那些往往是我們自以為理解瞭,實則一知半解的地方,被剖析得淋灕盡緻。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啃讀,但迴報豐厚的專業書籍,它更像是一位資深導師在你身側,不厭其煩地為你掃清每一個知識盲點。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做科研需要用
評分學習定量的話,需要保存這套書!!!!!
評分一係列圖書中的一本,沒買夠的
評分做科研需要用
評分一係列圖書中的一本,沒買夠的
評分這是讀者推薦采購的
評分做科研需要用
評分這個係列好,買瞭好多,留著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