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的姊妹篇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是神经科医师必须具备且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内容涵盖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相关疾病定位诊断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配有700余幅解剖插图和生动的病变表现图,使解剖与定位好地结合,便于理解和记忆
·可供医学院校师生、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骨科医师、内科及儿科医现等查阅和临床参考
内容简介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的姊妹篇,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是神经科医师必须具备且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内容涵盖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相关疾病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配有700余幅解剖插图和生动的病变表现图。使解剖与定位好地结合,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供医学院校师生、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骨科医师、内科及儿科医师等查阅和临床参考。
作者简介
芮德源,1933年生于江苏省六合县,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现任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7年,对临床神经病学尤其对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具有专长。曾担任多项省和国家卫生部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次。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会议上发表论文102篇,译文8篇。编著参考书22册,其中主编12册,参编10册。代表性主编著作有《临床神经解剖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神经系统检查法》(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5年),《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脑梗塞与介入治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临床神经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等。参编《临床内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医学英语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等。
梁庆成,1960年出生于齐齐哈尔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二病房主任、康复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以后一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的第一线工作已有30余年。曾在国内一些医院学习深造,对神经科疾病有较深造诣。发表SCI文章和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5年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及配套教材《神经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4、5版),担任《临床神经解剖学》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副主编等参与十几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并多次评为院、校优秀医务工作者及优秀教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损伤以及血管性痴呆。已获省政府三等奖和教委二等奖各一项,省卫生厅一、二、三、四等奖各一项。
杨春晓,1972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六病房主任,神经病学博士,药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和省级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作者30余篇,SCI文章19篇。参编论著12部。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省攻关、省教委等课题13项。荣获奖项12项。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神经病学学会委员,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学会委员,黑龙江省抑郁症防治研究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医学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员,黑龙江省基本药物专家委员评审组评审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脊神经
第一节 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
第二节 脊神经的分支概况
一、脊神经后支
(一)颈神经后支
(二)胸神经后支
(三)腰、骶神经后支
二、脊神经前支
第三节 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颈丛浅支
(一)枕小神经
(二)耳大神经
(三)颈皮神经
(四)锁骨上神经
二、颈丛深支
三、颈丛交通支
四、颈丛病变的解剖诊断
(一)颈丛神经卡压征
(二)胸腔出口综合征
第四节 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肩胛背神经
(二)胸长神经
(三)肩胛上神经
(四)锁骨下神经
二、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胸前神经
(二)肩胛下神经
(三)胸背神经
(四)臂内侧皮神经
(五)前臂内侧皮神经
(六)尺神经
(七)正中神经
(八)肌皮神经
(九)桡神经
(十)腋神经
三、臂丛的毗邻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臂丛上千型麻痹
(二)臂丛下干型麻痹
(三)臂丛中干型麻痹
(四)臂丛完全麻痹
第五节 肋间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肋间神经的解剖生理
二、肋问神经损害的临床症候
(一)运动麻痹
(二)感觉障碍
(三)自主神经症状
第六节 腰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腰丛的解剖生理
(一)肌支
(二)髂腹下神经
(三)髂腹股沟神经
(四)生殖股神经
(五)股外侧皮神经
(六)股神经
(七)闭孔神经
二、腰丛病变综合征
(一)闭孔神经损害
(二)股神经损害
第七节 骶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骶丛的短分支
(一)肌支
(二)臀上神经
(三)臀下神经
(四)阴部神经
(五)尾骨神经
二、骶丛的长分支
(一)股后皮神经
……
第三章 脑神经
第四章 自主神经系统
前言/序言
近年来,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关怀与指导下,我们先后出版了《临床神经解剖学》《简明神经系统检查法图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和《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这将为年轻医师学习神经病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若没有这些基础而对神经病学进行诊断、治疗将是不可能的。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神经病学的诊疗水平。我们认为神经科年轻医师再学习,应该着重从定位(解剖)诊断学人手,因为要学好定位诊断学必须以坚实的解剖生理学知识为基础,因此它可以带动解剖、生理学的学习与复习;定位诊断学还必须以临床病理、症候学为依据,以神经系统检查法作为获得临床症征的手段,因此,它又可以带动临床病理、症候学与神经系统检查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巩固、充实基础知识,又可以结合临床,为临床所用,因此,它是学习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学好神经病学的捷径。临床医师以治好病人为目的,治病首先要有正确诊断。在神经科首先要进行定位诊断,继而要进行定性诊断,这是诊断的核心。
目前我们所介绍的定位诊断学似乎不够全面,还缺少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即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这一部分的参考书在我国相对比较少,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也甚感不足,它不像中枢神经系统纯属神经结构,它牵涉到骨骼、肌肉、血管、内脏等全身其他解剖、生理,还牵涉到临床其他各科,这次我们尝试编写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是作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的补充。本书共分为4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为脊神经,第三章为脑神经,第四章为自主神经。可供医学生、医学研究生、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骨科医师、内科及儿科医师等参考。
本书仍坚持图文并茂(附680余幅精美插图),尽可能地将文字与图片密切结合起来,便于理解、记忆。由于编者学识水平与能力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芮德源
2017年7月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 聚焦神经解剖与临床表现的精准对接,助您洞察神经损伤的源头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并非一本简单的医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旨在构建医生与神经解剖学之间沟通桥梁的精细化工具。它深刻理解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时,精准的定位诊断是后续治疗成功的基石。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空泛的理论叙述,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视觉语言,通过大量精心绘制的解剖图谱和临床示意图,将抽象的神经通路与具体的疾病表现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看见”神经损伤的发生部位,从而推断出病变的原因。 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定位诊断”的核心理念。它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周围神经系统的整体解剖结构,从颅神经到脊神经,从神经丛到神经干,层层递进,让读者对身体各个区域的神经分布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每一部分都辅以高分辨率的解剖图,清晰标注出神经的走向、分支以及与其他重要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这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是为后续的疾病分析奠定坚实的解剖基础。 随后,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解剖定位的关联性上。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引发的症状,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烧灼感)、运动障碍(肌无力、肌肉萎缩、肢体下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汗液异常、体温调节障碍、消化功能改变)等。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症状的罗列,它更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对特定症状组合的分析,逆向推导出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例如,当患者出现特定的手指麻木和无力时,本书会引导读者关注前臂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在不同解剖平面上的走行,并结合电生理检查结果,最终指向腕管、肘管或更近端的神经卡压点。 为了实现这种精准的定位,本书引入了大量的图解元素。这些图解并非仅仅是静态的解剖图,而是动态地展示了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其产生的效果。例如,在讨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本书会呈现腰椎的解剖结构,清晰标示出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和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的神经根受压的解剖位置。随后,会用示意图展示受压神经根支配的肌群和皮区,以及由此产生的腿部放射性疼痛、麻木和肌无力等症状。这种“解剖—机制—症状”的逻辑链条,被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临床实践,亲身感受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其对常见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系统性梳理。无论是创伤性的神经损伤(如骨折、脱位、切割伤),还是卡压性神经病(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抑或是炎症性、代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本书都提供了详尽的定位诊断思路。对于每一种疾病,本书都会首先介绍其典型的病理生理机制,然后重点分析其好发部位和受累神经,并通过精美的图谱来直观地展示病变发生时的解剖改变。例如,在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本书不会仅仅停留于“多发性”的概念,而是会结合血糖控制不良对神经的微血管损伤机制,重点分析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特征,以及如何通过体格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来排除其他原因,并辅助定位。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辅助检查在定位诊断中的作用,并将其图解化。例如,在阐述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时,本书会通过图示展示不同类型的神经传导异常(如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时限延长等)所对应的神经损伤部位和性质,以及如何解读这些数据来辅助定位。同样,对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本书也会通过对比图像,直观地展示神经受压、炎症或变性时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这些影像学发现如何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结合,进行最终的定位诊断。 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力求用最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每一幅图解都配有精准的文字说明,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也充分考虑了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将复杂的解剖学知识和疾病信息,以一种逻辑清晰、层层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读者在遇到临床难题时,能够快速查阅、找到思路。 总而言之,《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是一部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以其独特的图解化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神经系统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医学影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定位诊断工具。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是什么”,更是教会你“在哪里”、“为什么”,从而帮助医生在面对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时,能够更精准、更高效地找到病变的源头,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从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以及相关临床专业的医务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