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之歌

以赛亚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象 著
图书标签:
  • 预言
  • 圣经
  • 旧约
  • 弥赛亚
  • 救赎
  • 审判
  • 以色列
  • 灵性
  • 盼望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3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140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26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赛亚之歌》是冯象新译《圣经》之先知书的阶段性成果。无论在希伯来圣经还是在基督教旧约里,先知书都是叙事的转折点——福地沦陷、子民为奴,以色列人重拾或追忆之前各时代先知的训诲,这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圣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充满人神关系破裂后的矛盾张力。而《以赛亚书》正是全部先知书的开篇,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下编为《以赛亚书》译文,上编除了译经笔记,也收录了冯象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法律与宗教”的课程期间写就的多篇法律、文学随笔,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Ph.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三联书店,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1999;北京大学增订版,2007),《玻璃岛》(三联书店,2003),《政法笔记》(2004;北京大学增订版,2012),《创世记:传说与译注》(2004;三联书店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香港,2006,北京三联修订版2013),《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第二版,三联书店,2012),《智慧书》(牛津大学/香港,2008;三联书店修订版,2016),《新约》(牛津大学/香港,2010),《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三联书店,2012),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电邮请洽:fengxiang@post.harvard.edu)

目录

经书简字表  7
前言  9
上编
罗嘎  15
美极了,珍珠  26
定格在阳光明媚的六月  37
小书的朋友  41
“鲁迅的梦今天实现了”  45
错扮“公民”  49
说罪  56
后悔  65
考验  76
回头  87
夺福  96
饮水思源  107
以赛亚之歌  114
下编
以赛亚书  153
参考书目  349

精彩书摘

  《以赛亚之歌》:
  先生的英语十分柔和,清澈如一塘活水,让人想起他的家乡苏州的景致,是少年时代在英国圣公会办的北京崇德中学打的底子。讲课则循循善诱,广证博引,辨析入微;系里的美国老师也坐进民主楼的小教室,一同听课作笔记。我看先生手里的打印稿,除了摘引原著,还附有先生自己的汉译,便有些疑惑。先生解释说,英语授课,引述文献,照例是不必翻译的。但讲稿成书应当用中文,因为我们做学问,归根结蒂,不是为了倚傍西方学术,给人家添砖加瓦,而是服务于中国的知识界。而普通读者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评介外国的作家作品,翻译就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说,或许可以先英语发表,再译为中文?先生笑道:那样做,看似省力,实则未必。我似懂非懂,没有深究;直到上了哈佛,考过博士候选资格,方有了切身体会。那年郑培凯、李耀宗先生联络在美学人,创办《九州学刊》,邀我写书评。我心想,中世纪文学所修各门课都写有论文,裁剪一下,翻成中文即可,便一口答应了。待挪开打字机,拿起笔爬格子才意识到,根本是行不通的。须重新构思,补上各样背景知识,并根据国人的阅读心理和思维习惯,组织引文,提问阐发;乃至论证的方式,皆需要调整。这才领悟了先生强调的,中文写作不可依附外文的道理。
  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一九八九年初。那一学年,先生在杜克大学和全美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讲学,题目记得是十八世纪文学;来信说,可利用寒假北上哈佛“散散心”。正好社科院外文所的朋友申慧辉来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住在法学院背后的高访公寓,她便做东招待先生。那天一块儿聚会的,有北外的吴冰老师、哈佛的同学梅京和张隆溪等。先生聊得很开心,还同我们合了影。
  ……

前言/序言

  《以赛亚书》的译注,初稿成于二〇一二年夏,一四年又从头至尾修订一遍。原先的计划,是要等先知书全部译出再同读者见面的。先知是个大题目,在清华讲过几次。有位编辑朋友来听课,十分谬赞,并用她的专业眼光评估了,说应该出“单行本”。此书便是她的建议的结果。

  那门课叫“法律与宗教”,每年秋季开,供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目的是让学生读一点经典,讨论一些超越法条案例“教义”学说的批判性的哲学、宗教、政治和伦理问题。《以赛亚书》做一个单元,接着《摩西五经》,同《约伯记》对照着讲。这两部书可说是(《诗篇》之外)希伯来诗歌的双璧,主题都是好人受苦、义仆牺牲,绝对主权者即以色列的唯一神与子民的关系破裂,先知陷于“代表性危机”(参《信与忘》)。从法理及政治神学的角度考察,那困局正是二十世纪革命受挫以来,求公义的人们面对着的那一道难题所指:“新天新地”和新人伦理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如今“福地已种满了苦难”?

  这些理论问题涉及复杂的解经策略跟文本分析,但课时有限,无法详论。课余遂做了些笔记,略加阐发,按主题归类,计十八章,名为《以赛亚之歌》。对于不熟悉《圣经》的读者,或可视为《以赛亚书》的导读。所以就置于上编的末尾,《说罪》等五篇解经文章之后,内容风格上作一呼应。希望多少能帮助研习者入门,一边了解经书的历史背景同古以色列的先知传统,一边聆听耶路撒冷圣者的启示,分享“一个疾苦人”的理想。

  上编十三篇文章,除了《罗嘎》,都是这几年写的,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与之前的几本书不同,不再把法学跟宗教、文学等合集。因想这样也有好处,可较少地见出作者留意的问题与思考的演进,或者借一句细心的读者电邮里的话:跟生活的危险原貌隔开。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先知书大部是诗体,夹注跟随诗行,很短。为了控制字数,经书的篇名一律用了约定俗成的简字,例如,创=《创世记》,赛=《以赛亚书》,诗=《诗篇》。另附一份“经书简字表”,放在目录之后,俾便检索。这是去年修订《智慧书》(北京三联,2016),想到的增添注释的办法。

  近来,常读到“四〇后”“五〇后”学者回忆“文革”中读书的文字,如何搜寻、传阅“灰皮书”“黄皮书”和手抄本之类。也有刊物邀我谈谈。但我的七十年代的“青春阅读”是个异数,因为学了外语,加上某种机缘——如生活在云南边疆大山的兄弟民族中间,可以

  不受干扰地收听BBC等“敌台”(见《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猫头鹰的大眼》)——走了一条别样的路。其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便是通读了英文钦定本(KJV)的《以赛亚书》。故事如下:

  有个喜欢音乐的同学搞到一张亨德尔《弥赛亚》唱片,记得是伦敦交响乐团联袂澳洲女高音JoanSutherland(琼·苏瑟兰)。轻轻搁上他的手摇唱机,唱针沙沙地走,一起听着,觉得非常震撼。激动之余,决定整理唱词(libretto)。我的小舅舅懂西洋音乐,且天分极

  高,曹鹏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随便哪件乐器错了一个音符,他能够听出来。我听他聊过《弥赛亚》,知道歌词是亨德尔的好友CharlesJennens(詹宁斯)集圣书名句而成。于是翻开钦定本,从《以赛亚书》查起:Comfortye,comfortyemypeople,saithyourGod,安慰吧,安慰我的子民——言者是你们上帝(赛40:1)。可是没听几句,就查不到经文了,毕竟手头没有合适的工具书。《圣经》属于“封资修”“大毒草”,当时的政治气氛,也不敢写信回上海向小舅舅请教。只好硬着头皮,不求甚解,把《以赛亚书》念了一遍。歌词未能录出,英文倒是大有长进。当然,那是初习圣书,许多地方似懂非懂。

  真正开始关注《以赛亚书》的思想,研读相关学术著作,还是出国以后。渐渐地,发现书中探究的一切疑问,无论人神关系或子民信仰的维持,皆系于对先知蒙召受命、教人“心肥肿”这一异象的诠解。故而第六章是全书的总纲——好比《红楼梦》读作一部封建社会

  的衰亡史,毛主席认为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提纲挈领,道理是相通的。

  一晃又到了六月,课程结束,即是我的赶稿交稿之时。教学相长,授课之于我,是育人也是写作的预习。所以这儿要特别谢谢三门课的博士生助教,一达、小舟和李谦;后两位刚刚以高水平的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六月是他们收获的季节。

  一如既往,内子担任第一读者。每一篇文章、每一章译注都承载了她的评论与修改意见。不用说,那重大的责任,是要一直延续到书稿发出、新书面世,才卸得下的。

  这本书献给玉芬,我的彝家大嫂。自七一年相识迄今,四十五个春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她的慈爱常在(诗136)——愿哀牢大山的各族儿女有福,有救恩——有她为人民医生。

  二〇一六年六月于铁盆斋

  ……



《以赛亚之歌》:一部关于爱、失去与救赎的史诗 《以赛亚之歌》并非一本寻常的书籍,它是一段旅程,一次深刻的灵魂探寻,一部交织着命运、抉择与救赎的宏大史诗。故事以其精妙的叙事结构、饱满的人物塑造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悲伤与希望的世界。它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在命运的洪流中,个体如何挣扎求生,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微光,最终又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的复杂过程。 故事的开端,我们被引入到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度。在那里,古老的预言低语在风中,命运的丝线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一个生命。主人公以赛亚,一个身世神秘的年轻人,他的降生本身就伴随着不祥的预兆。他被视为一个被诅咒的孩子,被遗弃,被疏远,在孤独与痛苦中长大。然而,在他冰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炽热而敏感的心,以及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世界深沉的感知力。 随着故事的展开,以赛亚发现自己身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之中。一场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灾难降临,摧毁了他仅有的家园,剥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温暖。在这片废墟之中,他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角色。有如烈火般热情、却同样身负悲伤的少女艾莉丝,她的勇气和坚韧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以赛亚迷茫的道路。有睿智而沉默的长者,他曾经历过无数的风雨,他的智慧如同古老的溪流,滋养着以赛亚干涸的心灵。还有那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却被恐惧和绝望吞噬的人们,他们成为了以赛亚行动的见证者,也成为了他内心挣扎的折射。 《以赛亚之歌》的核心,在于以赛亚与他所面对的“黑暗”之间的抗争。这“黑暗”并非仅仅是外部的敌人,更是一种侵蚀人心的绝望,一种剥夺希望的力量。以赛亚最初的抗争,是源于对失去的痛苦和对生者的守护。他背负着沉重的愧疚,渴望弥补过去的错误,保护那些他所珍视的人。然而,随着他逐渐深入黑暗的腹地,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斗争并非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是灵魂的较量。 故事的推进,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悬念和出乎意料的转折。以赛亚必须穿越危险重重的地域,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解开关于自己身世的谜团。他所遭遇的每一次挑战,都在磨砺他的意志,塑造他的品格。他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辨别光明。他开始理解,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蛮力,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定,来自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书中对人性的描绘尤为深刻。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被无限放大。有人在灾难中展现出惊人的善良与牺牲,也有人被私欲与恐惧吞噬,沦为助纣为虐的工具。以赛亚在观察和体验中,不断地拷问着自己,也拷问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他是否应该为了复仇而牺牲更多无辜的生命?他是否应该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原则?这些艰难的抉择,构成了故事中最动人心魄的部分。 《以赛亚之歌》的语言风格,既有史诗般的宏伟,又不失细腻的抒情。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自然风光,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感的表达,既有撕心裂肺的悲痛,也有荡气回肠的爱恋,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书中对细节的把握,更是令人惊叹。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深意,仿佛都在为最后的救赎积蓄力量。 随着故事的深入,以赛亚逐渐发现了隐藏在灾难背后的惊天秘密。他得知,他所经历的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某个古老预言的实现。而他,正是那个能够打破命运枷锁,带来救赎的关键人物。然而,实现救赎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与鲜血。他必须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弱点,克服最大的恐惧,做出最艰难的牺牲。 《以赛亚之歌》的结尾,并非简单的皆大欢喜。它更加侧重于一种深刻的、历经磨难后的升华。以赛亚最终的胜利,并非摧毁了所有的敌人,而是战胜了内心的黑暗,赢得了内心的平静。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与希望的力量,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也能够引领生命走向光明。他所唱响的“以赛亚之歌”,是一种关于生命韧性,关于人性光辉,以及关于永恒救赎的赞歌。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史诗般故事、对人性深度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心惊胆战,时而潸然泪下,时而热血沸腾。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救赎的深刻启示。当你合上书页,你会发现,以赛亚的故事,也如同回荡在你心底的一曲悠扬的歌,久久不能平息。这首歌,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生命最真挚的讴歌。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时刻,也要永不放弃,因为在绝望的深渊之下,总有一线光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度分裂的。前半部分,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在推进,那些大量的古典引述和深奥的典故,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在图书馆迷路的中学生,随时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但一旦你坚持住了那最初的“适应期”,找到了作者的呼吸节奏,后面的体验便豁然开朗。它就像一出由顶尖作曲家编排的交响乐,前奏冗长而复杂,铺垫了无数个不和谐音符,但当主旋律——那个关于“遗忘与铭记”的核心主题——最终以一种近乎咏叹调的方式爆发出来时,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挖掘达到了令人发指的深度,他笔下那些模糊不清的“先驱者”和“守望者”,似乎真的是我们文明深处某种古老记忆的投影。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故意设置了许多逻辑上的断裂点和叙事上的跳跃,强迫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它不是提供慰藉的读物,更像是给你一把凿子,让你自己去雕刻出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故事吸引,不如说是被其独特的“气场”所笼罩。我常常在深夜阅读,当周围环境足够安静时,书中的那些低语和幻象似乎真的开始在房间里回荡。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快速通关、急于知道结局的作品,相反,它的乐趣在于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和自我怀疑。作者似乎对传统叙事结构抱有极大的不屑,他热衷于在同一页面内进行时空的大幅度跳跃,一会儿是远古的祭祀场面,下一句就跳跃到了某个近未来城市的霓虹灯下。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构建了一种“永恒循环”的错觉。书中关于“边界的模糊性”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真实”与“虚构”、“清醒”与“梦境”的既有认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在读者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一颗关于我们所见世界是否只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幻象的种子。它要求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考古学家,从文字的废墟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洞见。

评分

坦白讲,我是在被朋友安利后硬着头皮开始读的,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到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没想到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一场精神上的暴风雪。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是未经打磨的矿石,粗粝、棱角分明,却又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纯粹力量。它没有传统小说的流畅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密集的情感爆发与哲学碎片拼接而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的处理方式,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无数个相互交叠、彼此印证的圆环。书中有一段描绘某个人物在午夜面对一面镜子的场景,那段文字极富画面感,镜中人与现实中的他产生了某种超越维度的对话,读到那里,我甚至感到一阵寒意,仿佛自己也被拉入了那片模糊的界限之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定义性”,你很难用“这是关于什么的”来简单概括,它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对自身认知边界的不断试探。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没有获得明确的答案,反而产生了一种“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没搞懂”的奇特状态,这感觉非常独特,让人欲罢不能地想重新翻开,去寻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初捧在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便让人心生敬畏。装帧设计是沉郁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古朴花纹,仿佛直接从一个尘封已久的神殿书架上取下。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啃完第一部分,那种感觉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老哲思的漫长对峙。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晦涩,大量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复杂的排比句式,初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如同谜语般的段落,试图捕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它似乎在探讨某种宏大的、超越时间尺度的宿命论,关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与宇宙运行的冷峻法则。书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尤为出色,那些关于风暴、沙漠与星辰的段落,充满了史诗般的磅礴气势,仿佛能透过纸页感受到沙砾的磨砺与星空的冰冷。然而,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执着,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人物的塑造略显单薄,他们更像是某种理念的载体,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任何一次分神都可能让你彻底迷失在作者精心编织的迷宫之中。对于喜欢挑战智力极限、沉浸于晦涩文学殿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圣经”。

评分

我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但唯独这本书,每次拿起时,都带着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庄重感。它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仿佛每一个词语都承载了千斤重量,不容许丝毫的轻慢。我尤其钟情于其中探讨“符号消亡”的那几章,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描述了我们所依赖的语言和图像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崩溃。他用一种极其冷峻甚至略带嘲讽的笔调,解构了现代社会对意义的盲目崇拜。读起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情绪的抽离,你很难对书中的角色产生共情,因为他们更像是活在某种哲学命题里的模型。但正是这种抽离感,反而让主题得以清晰地呈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大段的空白和重复,比长篇的论述更令人不安,它们像是在无声地质问读者:你真的听见了这片寂静背后的真实声音吗?这本书不适合在通勤路上翻阅,它需要你关掉手机,独自面对一盏台灯,与作者进行一场没有退路的思想搏斗。

评分

送朋友的

评分

因为不给好评无法得京豆,所以只能给好评。如果没特别指出的话,默认是好评。

评分

价格很实惠,用完下次再来!

评分

哪有那么多话可以写,一般般就是了

评分

名著终于出版了,这个系列真牛,非常有用的书

评分

质量很好,配送很快,价格合理,售后也非常不错!!

评分

以赛亚之歌

评分

宝宝很喜欢,鲜艳好看,东西非常非常好。

评分

真的非常的好看,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