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The Essence of Jung’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The Essence of Jung’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 著,蓝莲花 译
图书标签:
  • 荣格心理学
  • 藏传佛教
  • 心理学
  • 佛教
  • 意识
  • 无意识
  • 原型
  • 转化
  • 修行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95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47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图心理”冰山系
外文名称:The Essence of Jung’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5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荣格、炼金术士、西藏的佛教徒是否已经找到了真理——自性、哲学石和开悟之路?如果他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被了解,也可以用于实修,那么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尽管藏传佛教深奥难解,而且秘不示人,但在本质上仍属于心理学和伦理体系。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虽然有不同的起源,但是两者都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象征阐明了那个普适性的智慧。

内容简介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作者简介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Radmila Moacanin),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Belgrade)。曾在日内瓦、纽约和洛杉矶学习,获得了语言学文凭、联合国国际事务硕士学位、社会服务学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也是意大利的富布莱特学者。
  莫阿卡宁博士曾在联合国常驻缅甸代表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南加尼福尼亚医疗中心工作过。她是国家强化期刊项目(National Intensive Journal Program)的顾问,曾经担任莫斯科心理学学院的客座讲师。现在,拉德米拉?莫阿卡宁住在洛杉矶,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圣地亚哥大学综合研究的兼职教授;加州“写作冥想”休养所的管理者。她曾经周游世界,会六种语言。作者修习禅宗和藏传佛教超过三十年。

目录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佛教
藏传佛教/ 010
密宗——金刚乘 / 019
第二章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集体无意识/ 037
原型/ 039
自性/ 041
个性化/ 042
炼金术/ 045
共时性/ 050
第三章 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
治疗灵魂/ 054
从痛苦中解脱/ 062
灵性朋友和分析师/ 071
第四章原型象征
西藏死亡之书 / 084
曼荼罗 / 087
第五章 关联、相同点和不同
介绍 / 091
意识和无意识 / 092
灵性转化 / 099
对立面联合 / 102
中道和中观学派 / 104
自我与无我 / 106
受苦和疗愈的方法 / 108
赎回上帝 / 114
荣格对东方传统的看法 / 118
危险 / 123
伦理议题 / 125
第六章 结论
尾 声 / 133
后 记/ 135
术 语/ 147
致 谢/ 150

前言/序言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一书,如同一座桥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西方心理学巨擘卡尔·荣格的深层心灵探索,与东方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智慧融为一体。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两者相似之处,而是致力于揭示两者在理解人类意识、潜意识、以及超越性体验方面的内在联系与互补价值。本书的问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身心灵的奥秘,并从中汲取面对人生挑战的深刻启示。 全书的研究基石,在于荣格所提出的“原型”理论。荣格认为,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普遍的、先天的心理结构,这些结构以“原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梦境。这些原型,如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大地母亲、自性等等,构成了人类心灵的底层逻辑。而藏传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和精细的修持方法,同样探讨着人类心灵的运作机制。从“五蕴”的分析,到“十二缘起”的流转,再到“三毒”的根源,藏传佛教早已洞悉了人心识的复杂性。 本书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荣格的原型概念与藏传佛教对个体心识的细致划分,以及对轮回、业力等概念的阐释,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共鸣。例如,荣格的“阴影”原型,指的是我们内心被压抑、不被承认的负面面向。在藏传佛教中,这与“烦恼障”的观点不谋而合,即那些阻碍我们获得解脱的负面情绪和执着。通过观照和接纳阴影,荣格心理学鼓励我们整合内在的冲突,实现个体化。而在藏传佛教中,通过精进的禅修和观照,认识到烦恼的虚幻性,并最终将其转化,也是通往觉悟的关键一步。 再如,荣格关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原型,分别代表了男性心中 the feminine spirit 和女性心中 the masculine spirit。这与藏传佛教中“方便”(upaya)与“智慧”(prajna)的二元统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男性需要整合其内在的女性面向,以发展共情、情感表达和直觉;女性则需要拥抱其内在的男性面向,以增强逻辑思维、决断力和行动力。最终的目标,是达到阴阳平衡,实现内在的和谐。藏传佛教同样强调方便与智慧的不可分割,只有二者圆融,方能究竟成佛。 本书的论证过程,并非停留在概念的对等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藏传佛教的修行实践,如何能够有效地激活、转化和整合荣格所提出的原型。譬如,观想本尊的修行,在荣格的视角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的“象征性活动”,通过投射和对话,个体能够与内心的神圣原型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力量和指导。本尊的独特形象、咒语以及仪轨,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能量,能够触及潜意识的深层结构,帮助个体面对生命中的困境,并激发内在的潜能。 藏传佛教的“禅定”(samatha)与“内观”(vipassana)修行,在荣格心理学看来,则是训练意识、觉察潜意识活动,以及实现自我超越的有力工具。通过禅定,个体得以净化心识,减少杂念的干扰,为深入的自我探索奠定基础。而内观则引导我们以不评判的态度,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从而洞悉其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与荣格强调的“意识化”过程——将潜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层面,并加以理解和整合——有着内在的联系。 书中还着重探讨了藏传佛教中的“坛城”(mandala)及其象征意义。坛城作为宇宙模型,不仅是宗教仪轨的中心,更是一个深刻的心理象征。它描绘了宇宙的秩序、神圣的结构,以及个体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在荣格的理论框架下,坛城可以被看作是“自性”(Self)的视觉化呈现,是集体无意识最完整、最圆满的表达。通过对坛城的观照和冥想,个体可以体验到宇宙的整体性,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方向感,这对于帮助个体整合破碎的自我,走向心理的完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免了将两者简单地“等同”,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互鉴”与“互补”。荣格的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藏传佛教深层含义的现代心理学框架,使得古老的智慧能够被现代人更容易地理解和接纳。而藏传佛教的修行体系,则为荣格所提出的理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让那些深邃的心理洞见,能够转化为个体生命中的实际改变。 例如,荣格曾指出,个体化的过程,即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自我”,是人类生命的核心任务。而藏传佛教的最终目标,是成就佛果,圆满觉悟。本书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目标,实则在探索人类心灵的终极潜能方面,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个体化过程中的自我整合、对立面的统一,与藏传佛教中所说的“破除我执”、“证悟空性”,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梦境在两者理论中的重要性。荣格将梦视为潜意识的直接语言,是通往内心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藏传佛教中,也有对梦境的多种解释,包括其预示性、象征性,以及在修行中的转化作用。本书将荣格的梦境分析方法,与藏传佛教对梦境的理解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梦境解读视角。 作者在行文中,力求语言的严谨与生动并重。一方面,对荣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藏传佛教的哲学体系进行了精准的阐释,确保了理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引人入胜的描述,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邀约,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踏上探索自我、理解宇宙的奇妙旅程。 总而言之,《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打破了东西方思想的界限,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那普遍而深刻的真理。它不仅能够为心理学爱好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更能为寻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觉醒的读者,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一次对自我与世界更深层理解的开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即翻阅了目录,那复杂的章节划分,已经暗示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庞大且严谨的知识体系。坦白说,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翻译”能力,即如何将那些饱经时间考验的古老智慧,用当代人可以理解的语汇进行重构。我非常关注它如何处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显现差异。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生命冲动和模式。我对那些试图用单一视角解释复杂人性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谦逊而包容的姿态,承认人类经验的无限复杂性。书中的配图——如果有的话——我也希望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视觉辅助,而不是随意拼凑的插图。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是一次智慧的碰撞,能激发出我对生命意义更深刻的追问,并提供思考的工具,而非最终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非常朴实,没有那种浮夸的商业气息,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似乎它本身就带着一种追求真理的严肃态度。我通常会先从作者的引言部分入手,那里往往能看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核心关切点。我猜测,作者必然在试图解答“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这类终极问题。面对如此深奥的主题,叙事节奏的把控至关重要。如果节奏过快,读者会感到被信息流裹挟,无法消化;如果节奏太慢,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我期望作者能够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懂得何时该停下来观察风景,何时又该加快步伐跨越障碍。对于那些关于“阴影”和“阿尼玛/阿尼姆斯”的讨论,我尤为期待,因为处理好内在的对立面,是通往成熟人格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我什么,而在于它能激发我向内探索多少。

评分

这本大部头摆在我的书架上,光是看着就感觉沉甸甸的,它似乎预示着一次对心智疆域的深度探险。我个人对那种将东西方哲学、宗教智慧与现代科学思考融为一炉的尝试非常着迷。我猜想,这本书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去剖析“自性化”的漫长过程,那种从分裂走向整合的内在挣扎与最终的圆满,是任何一个渴望精神成长的人都想弄明白的核心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描述——例如,理性思维与非理性直觉之间的张力。好的诠释应当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看似对立的力量,实则是在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如果能提供一些贴合日常生活场景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若不能指导实践,就如同空中楼阁,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引导,能在我感到迷惘时,提供一张指引方向的地图。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显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研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探讨心理学架构的同时,融入东方思想的精髓,特别是那些关于“空性”和“缘起”的观念,是如何被用来佐证或扩展西方心理学模型中的某些缺陷。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如果处理得当,将是一次巨大的思想飞跃。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能够经得起批判性阅读的检验。毕竟,任何伟大的理论都需要接受时间的淘洗。我不太喜欢那种只是简单地将两个体系进行并列对比的写法,我更期待看到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融合,一种全新的解释框架的诞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整合性的世界观,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个体经验与宇宙秩序之间的微妙联系,那么它就无疑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深邃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上面隐约可见的符号,让人立刻联想到探寻心灵深处奥秘的旅程。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质量吸引了,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显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期待着它能带我深入理解那些复杂晦涩的概念,特别是当涉及到个人潜意识的构建和原型理论的探讨时,希望能有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阐述。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尊重原著精髓又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来构建文本结构,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心理学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阅读这类书籍,最怕的就是故作高深,用一堆生僻的术语把读者拒之门外。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叙述流畅度和逻辑衔接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架设起桥梁,连接起宏大的理论体系和个体生命的具体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我希望能在这趟阅读之旅中,发现新的自我认知维度,并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收到了,内容不错,略显简单~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关于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的一些梳理。

评分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评分

送货快。比书店便宜。很好。。。。。。。

评分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评分

还不错,包装好,准备开始好好利用起来。

评分

学习学习……

评分

作文与读览,两不能废,两不可废。然真工夫实有在作文读览之外者。《论语》“默而识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贤者大须留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谓思想;此“学”字亦非读书之谓。《论语》“博学于文”,“文”不谓书册也。凡自然现象皆谓之“文”,人事亦曰人文。《易系传》言:“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皆博文之谓,皆学之谓也。故学则不外感官经验,而思

评分

京东一如既往的好评~送达超快的!而且品质有保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