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汉字里的人”、“身体里的汉字”、“汉字中的日用物品”、“汉字中的天地人居”、“汉字中的兵器戒具”、“长在植物中的汉字”、“活在汉字中的动物” 和“抽象世界里的汉字”八大类探寻起源物象,讲解古今部首,阐释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孳乳字例。
作者简介
李华强,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漯河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教科文卫工作,主编或参编《漯河文史大观·许慎墓》《许慎文化研究》等,编印《字圣碑林翰墨雅集》《影像许慎文化园》等资料二十余种。张晗,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漯河市许慎文化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一直从事《说文解字》和许慎文化的学习与推广工作,参编出版《许慎文化研究二》《许慎与<说文>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集》《许慎文化泽故里》等。
张晗,女,河南许昌人。师从王蕴智先生习古文字。现为漯河市许慎文化园管理处许慎文化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许慎印社理事。长期从事“说文学”研究与推广工作,参与筹建许慎文化园和承办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及系列汉字文化普及活动,多次受邀在央视《文化中国》和地方媒体推介许慎文化。参编出版《许慎文化研究》《许慎与<说文>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集》等书,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许慎文化课题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编写汉字文化类资料二十余种。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汉字里的人1
二 身体里的汉字(一)27
二 身体里的汉字(二)47
三 汉字中的天地人居 70
四 汉字中的日用物品(一)104
四 汉字中的日用物品(二)127
五 汉字中的兵器戒具150
六 长在植物中的汉字162
七 活在汉字中的动物178
八 抽象世界里的汉字205
附录
一 部首目录
二 笔画检字表
三 相关名词简释
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关于编写此书的缘由及目的:中华汉字源远流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古人“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模仿自身和万物之象初造“文”,“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出来的。“文”可谓是汉字构造的原始密码。探索“文”的起源物象,理清字形字义的演变轨迹,有助于人们了解文字构造规律,掌握打开汉字神秘之门的钥匙,领略《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增强学习传承许慎文化和中华经典的自信和担当。
关于本书的内容:本书立足现实生活,遵循认知和造字规律,分为“汉字里的人”、“身体里的汉字”、“汉字中的天地人居”、“汉字中的日用物品”、“汉字中的兵器戒具”、“长在植物中的汉字”、“活在汉字中的动物”、“抽象世界里的汉字”八类,图文并茂阐释《说文》部首340个,涵盖《汉字部首表》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75个。通篇仿照《说文》体例,按类别和义项编排部首,并以《说文》次序列举该部字例,非本部字例列于后,说解汉字字头1390个。
关于说解体例:本书据小篆及小篆之前的古文字字形对部首进行本义溯源,揭秘起源物象,列举其作意符组构的字例;说解字头以简化前的字形或《说文》字形为主,与其对应的规范字形用括号标注于后;说解字例时一般先举古文字,然后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其构形理据及字形演变,接着点明本义,进而阐发其引申义,参证、例释和该字蕴含的民俗、思想及文化贯穿其间,力求阐释具有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囿于本书旨在揭示汉字起源,对引申义的说解未能尽列。
关于古文字的选取:本书所选古文字,或许有多种写法,书中仅选取与物象接近、有代表性的字形,多数古文字从《甲骨文字诂林》《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字源》《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古文字谱系疏证》《说文》等书中选取并扫描处理,以确保字形不变。书中所选甲骨文、金文、简书、帛书、盟书、木牍文、玉器文、石刻文、玺印文、陶文、石鼓文、货币文等,分别简称为甲、金、简、帛、盟、牍、玉、石、玺、陶、鼓、币等并大体以时间先后排序;本书籀文、古文、或体、俗体是指《说文》中收录的重文字体,分别用籀、古、或、俗表示。
关于其他要说明的问题:本书对字源的探求以《说文》为宗,但亦充分吸取了现当代“许学”(亦称“说文学”)和古文字学研究成果,故对一些字头的阐释不完全与《说文》一致。古文字的一些字形与物象之间并非一一对应,一个字形可能代表多个物象及含义,我们仅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象及含义进行说解。本书图片以秦汉之前的实物(风格)为主,其中简笔画由专业教师绘制,其他图片来自网络下载,并加以修饰处理,恕难一一标明出处。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汉字密码:一部探索古老智慧与现代应用的百科全书 《汉字密码》并非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历史传记,更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一次深度挖掘文字背后无穷奥秘的旅程。这本书以极其详尽、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汉字这一古老东方符号系统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并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科技乃至未来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 汉字的“形”与“意”:符号背后的世界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罗列字词,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汉字的“象形”世界。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汉字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着重强调了“象形”作为汉字最初形态的重要性。读者将在这里看到,古人如何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天象地貌,甚至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转化为线条与结构。从“日”字圆润的光辉,“月”字弯钩的柔美,到“山”字巍峨的轮廓,“水”字流动的韵律,每一个字都仿佛一张生动的画卷,承载着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但《汉字密码》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形”是如何演变成“意”的。通过对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造字方法的细致剖析,读者将惊喜地发现,汉字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由部件组合、意义叠加、抽象指代而构成的精密系统。例如,“明”字,太阳与月亮的光辉相合,便指向了“光明”;“休”字,人倚靠在树下,便有了“休息”的意蕴。这种“望文生义”的魅力,是汉语独有的思维方式,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关键。 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的描述也极具观赏性。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的优美线条,隶书的扁平洒脱,楷书的方正严谨,草书的行云流水,每一种书体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这些字体的演变痕迹,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汉字的“生长”与“蜕变”。 二、 汉字的“音”与“韵”:声音中的文化脉络 汉字不仅有形,更有音。书中对汉字发音的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语音学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文化层面。《汉字密码》会带领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以及随着历史变迁,语音是如何发生变化的。通过对韵书、古诗词的吟诵,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语言的韵味,体会到不同时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本书还会探讨“声调”在汉字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声调的变化,往往能区分出同音的字词,避免歧义。这种高度的精确性,是汉字系统高效沟通能力的体现。更进一步,作者将声音的魅力延伸至文学与艺术。从诗经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格律,再到戏曲的唱腔,汉字的声音之美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读者将能体会到,当文字被赋予声音,便能够激荡人心,传递情感,成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 三、 汉字的“数”与“理”:宇宙观与哲学思维的体现 《汉字密码》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宇宙观紧密结合。书中会详细阐述汉字中蕴含的“数”与“理”。例如,“五行”、“阴阳”等基本概念,如何通过汉字得以表达和传承。读者将看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之中的。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汉字与易经、风水等传统文化的关联。一些汉字,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着阴阳变化、五行相克的道理。例如,“升”字,其向上发展的趋势,“降”字,其向下运行的轨迹,都暗含着天地运行的规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关联,而是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解读,揭示了汉字如何成为承载和传播这些古老智慧的载体。这种从文字到哲学的跨越,让读者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沟通工具,而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 汉字的“变”与“新”:古老文字的现代生命力 《汉字密码》的价值,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连接当下,展望未来。书中会详细探讨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到汉字在计算机编码中的地位,再到汉字在现代设计、品牌传播中的独特魅力,本书都将一一呈现。 读者将在这里看到,古老的汉字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例如,汉字输入法的技术发展,是如何克服了汉字数量庞大的难题。本书还会探讨汉字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更具前瞻性的是,《汉字密码》还会触及汉字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汉字复杂的结构与多样的含义,为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语言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书将带领读者思考,汉字这一古老的智慧系统,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五、 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汉字密码》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也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作者以极其生动、富有故事性的笔触,将汉字的起源、演变、造字规律、文化内涵、哲学象征以及现代应用,编织成一张宏大的智慧网络。 本书适合所有对汉字、中国文化、语言学、哲学、历史以及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文化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与启发。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奇妙与奥秘的文字世界,让你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汉字,理解它们背后深藏的智慧,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汉字密码》并非仅仅在介绍汉字,它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一个文明的演进轨迹,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智慧。它将让你明白,每一个汉字,都隐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宇宙。阅读这本书,你将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文化理解的大门,发现文字之外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