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全球视野,基于多维福祉视角,对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的态势演变、格局变化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区域福祉均衡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均衡机制及相关对策建议。本书认为,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趋势,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不是要刻意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要在保持适度经济差距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提高福祉产出绩效和加强区域福祉均衡调控等措施,使得区域之间人均综合福祉水平逐步趋同。建议我国实行保持“适度经济差距”与“人均福祉均衡”并行不悖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兼顾“降低碳排放”与“增进人类福祉”双重目标的区域低碳福祉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王圣云,男,博士,副研究员,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公派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福祉地理与区域发展,开创了国内福祉地理学新领域,致力于福祉地理学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测评与均衡机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福祉视角的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测评与预警研究”等guojia级和省部级课题,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鄱阳湖区居民福祉空间均衡的动力机制与情景模拟——福祉地理学视角”。在《中国软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在guojia级出版社出版《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中部地区社会发展测评、预警与比较研究——发展型福祉视角》《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竞合与城市网络》等学术专著,作为副主编连续编撰出版中部竞争力蓝皮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六部,论文论著曾荣获江西省第十五、十六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及其均衡机制》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福祉不平衡”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深刻思考。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基础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上的差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和衡量“福祉”的?它是否超越了传统的经济指标,纳入了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更广泛的维度?它又是如何分析导致区域福祉不平衡的深层原因的?是历史因素、地理因素、还是制度因素?而最关键的是,“均衡机制”部分,是否能够提出一些真正有创新性的、可操作的思路?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公共服务等多种途径,来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及其均衡机制》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特别是“福祉不平衡”这个词,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核心的痛点。我一直觉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惠及所有人,甚至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那这种发展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满意。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只关注宏观经济数字的枯燥学术著作,它触及的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感受和境遇。我对书中对于“福祉”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很感兴趣,它究竟包含了哪些维度?是单纯的收入水平,还是也包括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可及性?书中如何量化这些不平衡?是使用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是通过更具象的案例分析?我更期待的是,它在探讨“均衡机制”时,是否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是否会探讨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性,区域合作的模式创新,还是人才和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如何才能更合理地促进协调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区域发展中那些“看不见的鸿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燃起了对未来如何弥合这些差距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中国视角”和“问题导向”。“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这个议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理论研究,而是直击中国发展过程中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真正成功,最终要看最广大人民的福祉是否得到了切实提升,尤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的书名就暗示了它会深入分析这种“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当下政策的副作用?是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还是对大量数据的梳理和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均衡机制”的论述,这部分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操作性的框架,来引导和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是否会涉及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多个层面的联动?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能够突破现有瓶颈的机制设计?例如,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数字经济赋能欠发达地区,如何优化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如何构建更加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总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解决中国区域发展难题的希望,也期待它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及其均衡机制》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的。一方面,我对“不平衡”这个现实深有感触,生活在中国,我们很难忽视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我对“均衡机制”的部分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剖析这种不平衡的根源的?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还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它是否深入研究了不同区域在自然禀赋、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层层累积,最终导致了福祉的悬殊?更重要的是,它对“均衡机制”的探讨,是否能提供一些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思路?是强调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还是更加侧重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寻找一种最优的结合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一些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评述,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分析其成效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为我们揭示出一条通往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发展道路。
评分《中国区域福祉不平衡及其均衡机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本深刻的时代画像。它直面了一个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绕不开的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福祉”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本质,而“不平衡”则点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勾勒出这种不平衡的全貌的?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还是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书中是否会探究导致这种不平衡的根源,是历史的沉淀,还是当下的政策导向?抑或是两者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均衡机制”的提出,更是本书的核心亮点。我期待它能带来颠覆性的思考,能否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真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还是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是否会关注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及如何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在追求更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艰辛与探索,也寄托着我对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中国的美好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