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朱自清散文奖”得主、故宫研究员祝勇的散文自选集。选取了《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定远”的碎片》《李自成在北京》等知名篇目,还有《纸上的李白》《回到源头:马和之诗经图》等祝勇新近作品。  
2.祝勇的历史散文角度新颖,风格鲜明,多从一个人物或历史事件切入,分析透彻,在当代历史文化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这是“朱自清散文奖”得主祝勇的散文精选集。祝勇的故宫系列文化散文文笔细腻流畅,有着较高的文学性与审美性,主要分为书画、古籍、文物三个类别,《纸上的故宫》从这三个角度精选作者的优秀散文佳作,力图呈现作者的散文创作风貌。此书选目包括《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纸上的李白》《李自成在北京》《“定远”的碎片》等代表性的篇目,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血朝廷》《纸天堂》《辛亥年》《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等,《祝勇作品系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荣获郭沫若散文奖、十月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文学奖项。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主要作品有《辛亥》。荣获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十佳纪录片奖、学院奖等诸多影视奖项。     
目录
   第一辑纸上的故宫1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3  
纸上的李白31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58  
回到源头:马和之诗经图79   
第二辑婺源笔记87  
楠溪江:长达一千年的春天89  
可以看见的宋代97  
婺源笔记101  
绍兴:中国戏台105  
围屋记113  
在阿坝129  
古道上的沙溪132  
雕版上的德格138  
山寺闲居150  
谒陵手记160  
武英殿:李自成在北京166  
北京,永恒之城196   
第三辑消逝的匈奴201  
消逝的匈奴203  
木质的京都247  
“定远”的碎片260  
站在清兵的墓前270  
马关,一个写进中国课本的日本城市277  
孙中山与长崎287   
附录祝勇主要作品目录297      
精彩书摘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一  
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郑欣淼先生的博士徐婉玲说,午门上正办“兰亭特展”,相约一起去看,尽管我知道,王羲之的那份真迹,并没有出席这场盛大的展览,但这样的展览,得益于两岸故宫的合作,依旧不失为一场文化盛宴。那份真迹消失了,被1600多年的岁月隐匿起来,从此成了中国文人心头的一块病。我在展厅里看见的是后人的摹本,它们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南宋赵孟坚,曾携带一本兰亭刻帖过河,不想舟翻落水,救起后自题:“性命可轻,《兰亭》至宝。”这份摹本,也从此有了一个生动的名字——“落水《兰亭》”。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书法,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复制品,是治文人心病的药。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伙同谢安、孙绰、支遁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魏晋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刘伶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阮籍饮酒,“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他们的酒量,都是以“斗”为单位的,那是豪饮,有点像后来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中有一幅《羲之写照图》,图中的王羲之,横坐在一张台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为他提壶斟酒,酒杯是小的,气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刘伶的那种水浒英雄似的喝法。总之,兰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王羲之酒醒,看见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张纸究竟能走出多远?  
一种说法是,《兰亭序》的真本传到王氏家族第七代孙智永的手上,由于智永无子,于是传给弟子辩才,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以计策骗到手;还有一种说法:《兰亭序》的真本,以一种更加离奇的方式流传。唐太宗死后,它再度消失在历史的长夜里。后世的评论者说:“《兰亭序》真迹如同天边绚丽的晚霞,在人间短暂现身,随即消没于长久的黑夜。虽然士大夫家刻一石让它化身千万,但是山阴真面却也永久成谜。”  
二  
现在回想起来,中国文化史上不知有多少名篇巨制,都是这样率性为之的,比如苏东坡、辛弃疾开创所谓的豪放词风,并非有意为之,不过逞心而歌而已,说白了,是玩儿出来的。我记得黄裳先生曾经回忆,1947年时,他曾给沈从文寄去空白纸笺,请他写字,没想到这考究的纸笺竟令沈从文步履维艰,写出来的字如“墨冻蝇”,沈从文后来干脆又另写一幅寄给黄裳,写字笔是“起码价钱小绿颖笔”,意思是最便宜的毛笔,纸也只是普通公文纸,在上面“胡画”,却“转有妩媚处”③黄裳:《故人书简》,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他还回忆,1975年前后,沈从文又寄来一张字,是用明拓帖扉页的衬纸写的,笔也只是七分钱的“学生笔”,黄先生说他这幅字“旧时面目仍在,但平添了如许宛转的姿媚”。黄裳:《故人书简》,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所以黄裳先生也说:“好文章、好诗……都是不经意作出来的。”③  
文人最会玩儿的,首推魏晋,其次是五代。《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有明代杨慎的《墨池璅录》,书中说:“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明)杨慎:《墨池璅录》,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八一六卷,子部,第一二二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两宋以后,文人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诗词文章,都做得规规矩矩,有“使命感”了。以今人比之,犹如莫言之《红高粱》,设若他先想到诺贝尔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决心为国争光,那份汪洋恣肆、狂妄无忌,就断然做不出来了。  
王羲之时代的文人原生态,尽载于《世说新语》。魏晋文人的好玩儿,从《世说新语》的字里行间透出来,所以我的博士导师刘梦溪先生说,他时常将《世说新语》放在枕畔,没事时翻开一读,常哑然失笑。比如写钟会,他刚写完一本书,名叫《四本论》——别弄错了,不是《资本论》——想让嵇康指点,就把书稿揣在怀里,由于心里紧张,不敢拿给嵇康看,就在门外远远地把书稿扔进去,然后撒腿就跑。再比如吕安去嵇康家里看望这位好友,正巧嵇康不在家,吕安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回来,看到“凤”字,心里很得意,以为是吕安夸自己,没想到吕安是在挖苦他,“凤”的意思,是说他不过一只“凡鸟”而已。曹雪芹在给王熙凤的判词中把“凤”字拆开,说“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知是否受了《世说新语》的启发。  
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儿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出来了。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公子,是皇亲国戚、高干子弟,同时是骨灰级的文学爱好者,《宋书》说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他爱玩儿,所以他的书,就专拣好玩儿的事儿写。  
《世说新语》写王羲之,最著名的还是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正值豆蔻年华,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要为她寻觅一位如意郎君。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于是希望能从中找到理想人选。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丞相王导。王导慨然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的府邸。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为自己的宝贝女儿挑选意中人,就个个精心打扮一番,“正襟危坐”起来,唯盼雀屏中选。只有一个年轻人,斜倚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若无其事。这个人,正是王羲之。 
……    
				
 
				
				
					宫廷秘史:窥探紫禁城不为人知的灵魂  《纸上的故宫》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也不是一部客观的宫廷编年史,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隐秘之门,邀请读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这座古老宫殿的呼吸与心跳。本书并非着力于罗列冰冷的建筑数据,抑或描摹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宫墙之内、渗透在宫廷生活之中的细微之处,那些构成紫禁城灵魂的、触手可及的,却又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  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故宫的角楼下,仰望那巍峨的城墙,内心涌起的除了对建筑技艺的惊叹,是否还会好奇,在那曾经的重重宫门之后,帝王将相、后妃宫女们,他们是如何度过日升月落的?他们的日常,是否如我们想象般庄严肃穆,抑或也充满了人间的喜怒哀乐?《纸上的故宫》便试图去挖掘这些“人”的痕迹,那些承载着情感、智慧、甚至生活琐碎的“纸”。  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几幅精美的书画,而是深入剖析这些“纸”背后的故事。它探讨的,是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们,如何通过手中的笔墨,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抒发他们的情感,甚至在字里行间,留下关于权谋、关于爱情、关于失落的蛛丝马迹。例如,当我们翻阅一本御笔亲题的奏折,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决策的痕迹,更能感受到皇帝在斟酌字句时的犹豫,或是下定决心时的果断。一本宫廷女官的日记,或许会向我们揭示,在那看似一成不变的宫廷礼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勾心斗角,又有着怎样的友情互助。  《纸上的故宫》将目光投向那些最私密的角落,那些不常出现在正史记载中的地方。它会带领我们去了解,在那些奢华的宫殿里,皇室成员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闲暇时光的?他们会写诗吗?他们会画画吗?他们对生活有着怎样的品味和追求?这些通过“纸”上的文字和绘画所展现出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建筑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在那遥远的过去,也曾有过鲜活的生命,有过与我们相似的情感体验。  本书特别关注那些“纸”的载体——宫廷的文房四宝。在故宫这座巨大的宝库中,隐藏着无数巧夺天工的笔墨纸砚。它们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是艺术的载体,甚至承载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想象一下,当一位帝王用一支雕刻精美的玉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那画面本身就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纸上的故宫》将深入探究这些文房用品的制作工艺、材质来源,以及它们在宫廷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  同时,本书也将笔触延伸到宫廷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紫禁城内,不仅仅是权力中心,更是知识与文化的聚集地。那些皇子皇孙们,他们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书本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会模仿父辈的笔迹吗?《纸上的故宫》将通过对宫廷藏书、学堂记录、御笔教材等的深入解读,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宫廷教育图景,展现出帝王之家对知识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纸”在宫廷中的其他多样化用途。例如,用于记录各种仪式和庆典的程式化文本,用于传递信息的各种符信,甚至用于娱乐的纸牌、纸扇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纸”制品,却共同构成了紫禁城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纸上的故宫》并非只是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力求通过对这些“纸”的细致解读,去构建一种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故宫形象。它试图回答那些萦绕在我们心头的疑问:当历史的宏大叙事落幕,留下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深处,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本书的行文风格,将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以故事性的叙述,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现场。每一次对“纸”的解读,都将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隔空对话,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我们不追求宏大的历史结论,只希望通过对这些微小而真实的细节的呈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宫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砖石,它更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故事、无数情感、无数智慧的生命体。  《纸上的故宫》将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重新认识这座伟大的宫殿,去感受它曾经的辉煌,去体味它背后的人文温度。它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一次对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书中,每一张纸,都仿佛有了生命,都在诉说着属于紫禁城不为人知的灵魂。  我们将在书中看到,那些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宫廷档案,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宫廷旧物,都将通过作者的笔触,重新焕发出生机。我们将看到,皇帝的私房话,妃嫔的闺中语,太监的街头传闻,都可能在某一页泛黄的纸张上找到它们的踪迹。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繁琐的礼仪,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那些严苛的规矩,又是如何被巧妙地规避或遵守。  《纸上的故宫》所展现的,是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它们共同编织了故宫的独特气质。它并非要颠覆人们对故宫的既有认知,而是要在既有的认知之上,添上更丰富、更细腻的色彩,让这座古老的宫殿,在读者的心中,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可触。  这是一本关于“纸”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份如何悬殊,人性的共通之处,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情感,都可以在历史的尘埃中,找到它们闪烁的光芒。通过对这些“纸”的解读,我们得以窥探故宫更为私密、更为真实的一面,从而对这段历史,产生更深切的理解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