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过解密档案反映了美国在冷战时期有关太空安全和核战略方面的政策,以及为保持霸主地位与别国的竞争及对别国的遏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题为“太空竞赛与美国的太空安全战略”,除了概述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两届政府的太空政策外,主要探讨大国间太空竞赛对主要国家军事、政治、思想、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下编的主题是“美国的核政策与核战争计划”,通过对零星解密的美国所有国家安全政策文件中机密的核战争计划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美国核应用政策的概貌。
作者简介
张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西亚非洲》《当代中国史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并承担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项目等多个课题项目。
目录
前言/1
代序: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与中国/1
一、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术特征/2
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13
三、冷战国际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20
上编:太空竞赛与美国的太空安全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3
一、斯普特尼克之前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4
二、“震荡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7
三、“平复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10
四、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外层空间政策的一点思考/12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5
一、“威斯纳报告”与肯尼迪时期美苏空间冷战的深化/15
二、冷战威信争夺与“阿波罗计划”的确立/17
三、冷战军备竞赛与肯尼迪政府的军事空间发展/20
四、结语/23
“斯普特尼克事件”与美国的“导弹差距”恐慌/26
一、“斯普特尼克”之前美国的安全自信与安全恐慌/26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与“导弹差距”认知/30
三、冷战政治与“导弹差距”的浮沉/41
美国第一颗侦察卫星计划与美国的情报安全/51
一、“科罗娜”计划出台的历史背景/52
二、美国政府的“科罗娜”项目决策/54
三、“科罗娜”对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59
中国早期的空间发展与美国的因应策略/63
一、争夺“空间第三”的斗争与美国的因应策略/64
二、1960年代中国尖端武器发展与美国对华空间决策/68
三、中国首颗卫星发射与中美早期空间对抗的冷战根源/74
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与冷战——兼论冷战的知觉错误与过度防御心理/77
一、外层空间政策的政治层面/78
二、美国早期空间决策中的知觉错误/83
三、美国空间政策制定中的过度威胁预期/87
四、余论/89
太空自由——以历史视野读解美国太空战略/94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与“太空自由”原则的确立/94
二、“太空自由”抑或“太空控制”/99
三、美国文化传统中的“太空自由”原则/103
冷战科学家与美国的空间决策——兼及肯尼迪政府科技政策转型的动因/107
一、科学家群体的冷战政治转向/108
二、冷战竞赛与肯尼迪政府的科技政策/111
三、美国科技政策转型的心理因素/115
下编:美国的核政策与核战争计划
“统一作战行动计划”与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核打击方案(1960—1974)/121
一、SIOP-62与对中国的“大规模报复”核打击计划/123
二、SIOP-63与美国对中国的“实战威慑”/130
三、SIOP-5与尼克松政府对中国的核打击政策/134
四、SIOP对中国安全的现实威胁/137
中国战略核武器发展与美国早期ABM部署计划/144
一、约翰逊政府时期中国战略核武器发展与美国ABM部署争议/145
二、尼克松政府时期中国战略核武器发展与美国ABM部署争议/148
三、美国政府用ABM遏止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理论基础/152
美国核战争计划在新世纪的接续与再定位/156
一、“统一作战行动计划”及其在后冷战时代的演变/157
二、“9·11事件”与系列“作战计划”的出台/160
三、从奥巴马政府的核声明政策看美国战略作战计划的走向/162
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一个历史的解读/168
一、美伊关系与美国对伊朗核问题态度的演变/169
二、美国对伊朗的预防性核遏制政策/173
三、美国对伊核政策的根源及效果评价/178
针对苏联集团的核战争蓝图——美国最新解密档案译介/183
参考文献/208
精彩书摘
从一般知觉的角度出发,美国面临苏联这样强大的对手,应当进行必要的防御,然而,冷战暴露的是一种过度防御心理的存在。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对整个60年代国际关系影响深远的报告,即盖瑟报告。该报告危言耸听地认为,苏联可能在1959年晚些时候以100枚携带百万吨级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向美国发动一次袭击,届时,平民将无处躲藏,而战略空军司令部将毁于旦夕。盖瑟报告的一个后果就是美国60年代风行一时的“人工掩体”计划。然而,最为危险也是非理智的计划莫过于美国的“核战争计划”(NuclearWarPlan)。早在冷战初期,美国军方就不断有人提出打一场“预防性战争”的主张,要趁苏联尚未强大到足以威胁或进攻西方之前,选择有利时机对其实施核打击。这样一种计划曾得到美国军界和政界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以至决策层一直相持不下,直到1954年末,艾森豪威尔才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440号文件(NSC5440)明确否决了打预防性战争的主张。然而另一种核战争计划,统一作战行动计划(TheSingleIntegratedOperationalPlan:SIOP),却作为一种现实的核战争蓝图存在着。2004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项目组将一批统一作战行动计划文件解密公布,使我们得以初窥这场战争设计的全貌,也得以窥见美国制订冷战计划的过度防御性。统一作战行动计划是于1960年开始制订的针对中苏社会主义国家的核打击计划,它是美国国家安全中的最高机密,只有总统和少数军方人士才了解其详情。统一作战行动计划最为非理性之处是其确定核打击目标时,不仅以军事目标为打击对象,而且把城市—工业目标也包括进去,其目的是为了摧毁对象国的持续生存能力,以便赢得战争。这一核战争计划在此后美国历届政府一直延续下去,除了增加一些灵活性的修改外,以一场全面核打击对抗另一场核打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统一作战行动计划的危险性之大、保密程度之高就连美国国会都深感担忧。2000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克里多次要求国防部将统一作战行动计划置于国会考察之下;2001年,拉姆斯菲尔德在参议院作证时,参议员兰德里欧再次提出此事,但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一个总统决定的事。其接受行政部门的数量极少的人考察。……这是所有我能说的。”
……
前言/序言
《冷战双刃:失控的轨道与核阴影》 引言 冰封的北极,通讯被静电撕裂;夜空中,卫星的微光化作严峻的审判。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开篇,而是冷战时期,人类文明悬于一线,核子末日阴影笼罩全球的真实写照。当两个超级大国将意识形态的鸿沟转化为科技竞赛的跑道,太空,这片曾经宁静的领域,成为了双方角力的新疆场。在这里,每一颗卫星的升空,每一次导弹的试射,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世界推向毁灭的边缘。《冷战双刃:失控的轨道与核阴影》并非简单回顾那段历史,而是深入剖析在那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中,美国如何以太空安全战略为倚仗,构建其庞大的核战争体系,以及这一切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现代国际安全格局,并留下了至今仍需警惕的深刻印记。 第一章:星辰大海的野心与恐惧——冷战太空竞赛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分歧已迅速转化为地缘政治的对峙。然而,真正点燃冷战火炬的,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截然不同的设想。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一壮举不仅震撼了全球,更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恐慌。美国社会普遍认为,苏联在技术上的领先意味着其在军事上的优势,尤其是在导弹技术和战略侦察能力方面。 “斯普特尼克危机”成为了美国太空战略转型的催化剂。艾森豪威尔政府迅速调整国家战略,将太空探索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太空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的实验室,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地。太空竞赛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的科学发现,而是为了在潜在的核战争中获得压倒性的情报优势,以及确保自身核武器的生存和打击能力。本书将追溯这一时期美国太空战略的萌芽,探讨其早期目标,如侦察卫星的研发,以及这些举措如何为后续更宏大的核战争计划奠定基础。我们将分析那些关键的决策时刻,以及当时美国领导层在技术、军事和政治层面的考量,理解太空军事化的逻辑是如何一步步被推向深渊。 第二章:制高点的博弈——太空侦察与战略预警的演进 太空竞赛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战。谁能掌握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战场信息,谁就能在核战争的阴影下拥有更大的主动权。美国在太空领域的投入,首先聚焦于情报收集。从早期的“万花筒”计划到后来的“Corona”系列侦察卫星,美国致力于发展能够拍摄苏联军事设施、导弹发射场以及核武器部署情况的先进技术。这些高分辨率的影像资料,不仅为美国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情报,也成为了评估苏联军事意图、调整自身核武库部署的重要依据。 本书将详细阐述美国在太空侦察技术上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侦察卫星的演进轨迹,包括光学侦察、雷达侦察、电子侦察等不同类型卫星的功能与效用。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这些侦察活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与之相伴的风险。例如,侦察卫星的轨道设计、信号传输的安全、目标识别的精度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被对手干扰或破解的薄弱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审视这些侦察能力如何被整合进美国的战略预警体系。预警卫星的出现,旨在第一时间探测到敌方弹道导弹的发射,为美国的核反击争取宝贵的时间。这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太空已经成为核战争“第一击”与“反击”的生死时速的赛场。 第三章:核阴影下的天罗地网——美国太空军事化的早期实践 太空竞赛并非仅仅是发射卫星,更意味着将军事能力延伸至太空。早期,美国太空军事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情报收集:如前所述,侦察卫星是太空军事化的核心。它们为美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视野,使决策者能够近乎实时地监控对手的军事动态。 导弹预警系统:部署在轨道上的预警卫星能够探测到弹道导弹发射时产生的红外信号,及时向地面指挥中心发出警报。这极大缩短了对敌方攻击的反应时间,是核威慑理论中的关键环节。 通信与导航支持:早期的军事通信卫星虽然技术相对粗糙,但为战略指挥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安全性。而导航卫星的初步构想,也为后来的精确打击能力埋下了伏笔。 反卫星武器的萌芽:随着双方太空能力的增强,发展能够摧毁对手卫星的武器系统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在冷战早期,反卫星武器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但其研究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太空军事化进程。 本书将详细考证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早期探索,分析其技术路线图,以及这些军事应用如何被纳入更广泛的核战争计划中。我们将探讨,当太空能力与核武器相结合时,所产生的“天罗地网”效应——即通过太空侦察、预警和通信,构成一个能够精确实施核打击并有效应对核反击的体系。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战略思维的演变,将冷战的对抗推向了一个更为危险的维度。 第四章:沉默的裁决——导弹防御系统与太空的隐秘角色 在核战争的逻辑中,如何减少自身损失与如何有效打击对手同等重要。导弹防御系统(MD)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太空,在导弹防御的构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导弹防御系统,如“哨兵”计划,虽然其主要载体是地面雷达和拦截导弹,但其对目标的探测、跟踪和拦截,都离不开太空侦察和预警卫星提供的信息支持。 本书将重点分析美国在冷战时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努力,探讨其技术瓶颈和战略考量。我们将深入挖掘太空在其中扮演的隐秘角色: 目标识别与跟踪:太空侦察卫星能够识别和跟踪来袭导弹的轨迹,为地面防御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参数。 早期预警与响应:预警卫星能够提前发现导弹发射,为导弹防御系统的启动争取宝贵的时间。 潜在的太空反导能力:虽然早期反卫星武器更多被视为进攻性武器,但理论上,摧毁敌方侦察和预警卫星,也能够削弱其导弹防御能力。 我们将解析,为何尽管部分导弹防御计划在技术上遭遇挫折,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将太空能力融入全面核战争体系的逻辑,却从未停止过。这种对太空军事化的不懈追求,不仅加剧了军备竞赛,也使得全球的核安全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第五章:失控的轨道与核阴影的遗产——太空安全战略的深远影响 冷战的结束,并未让太空军事化的冲动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延续。美国在冷战时期积累的太空技术和战略经验,为后来的全球军事态势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将着眼于冷战时期美国太空安全战略与核战争计划研究留下的深远遗产: 军事卫星的常态化部署:曾经是尖端科技的军事卫星,如今已成为各国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涵盖通信、导航、侦察、预警等多个领域。 太空军事化的新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太空武器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设想。反卫星武器、定向能武器等新型太空武器的出现,使得太空冲突的风险日益增加。 太空主权与国际法:太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太空军事化的潜在冲突,引发了关于太空主权、国际法治的深刻讨论。 核威慑理论的持续演变:太空能力与核武器的融合,使得核威慑理论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相互确保摧毁”(MAD)走向更复杂的“精确打击”与“有限核战争”的设想。 《冷战双刃:失控的轨道与核阴影》旨在揭示,在那段被核阴影笼罩的特殊时期,美国是如何通过太空安全战略,构建和强化其核战争计划。本书的研究,并非对历史的回溯,而是对当下国际安全格局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当年在太空轨道上投下的每一颗棋子,都在无形中塑造了今天的世界。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太空安全挑战,避免重蹈覆辙,确保人类文明的和平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