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zui重要的齣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産”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係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製等方麵所呈現齣來的多種麵嚮,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睏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麵來把握作為後發現代性國傢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曆史依據。
作者簡介
董麗敏,江蘇無锡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傳播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已齣版專著有《性彆、語境與書寫的政治》、《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和《洪深:激流中的呐喊》在《文學評論》、Difference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60餘篇。
目錄
導論 危機語境中的知識、媒介與文化轉型——商務印書館與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生産
第一編 “現代”文化生産中的“翻譯”——商務印書館的翻譯齣版研究
第一章 文化版圖的拓展:商務印書館與近代中國的翻譯齣版
第一節 從邊緣到中心:晚清中國翻譯政治的形成
第二節 作為言語的翻譯: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的緣起
第三節 介入文化: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定位的形成
第二章 早期商務印書館譯者群的形成——以林紓、嚴復為中心
第一節 選擇譯業:近代文人群體的一種轉型
第二節 翻譯與齣版的結閤:傳播維度的考察
第三節 譯者與商務的際會:“知識共同體”的視角
第三章 翻譯作為一種“文化政治”——民國時期商務翻譯齣版的定位與傳播
第一節 挑戰與迴應:商務翻譯齣版策略的調整
第二節 激進與保守之間一以《共學社叢書》的齣版為例
第三節 何種“知識”,怎樣傳播?——以《萬有文庫》第一集的發行為中心
第二編 另類的“現代”追求——商務印書館的古籍整理研究
第一章 危機與轉型:近現代中國古籍輯印的緣起
第一節 帝國主義殖民危機下的古籍整理
第二節 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中的古籍整理
第三節 齣版技術變革進程中的古籍整理
第二章 文化權力的博弈:近現代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概況
第一節 從“為古書續命”到普及傳統——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理念的演變
第二節 考文獻而愛舊邦——商務古籍整理實踐
第三節 知新溫故:商務編輯群介入古籍的多元追求——以杜亞泉、鄭振鐸為例
第三章 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的多種麵嚮
第一節 從涵芬樓到東方圖書館:傳承地整理
第二節 《四部叢刊》:自在地整理
第三節 《學生國學叢書》:轉化地整理
第三編 “新文學”/“新文化”想象的多元圖景——商務印書館的文學期刊研究
第一章 從“小說界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商務印書館與晚清文學變革
第一節 “發明”小說與近代文學觀念的重構
第二節 潮流內外:商務印書館與晚清文學新媒介的崛起
第三節 新舊之間:商務印書館的文學者群落
第二章 悖論與張力:商務印書館文學期刊的多種麵貌
第一節 “開導社會”下的文學改良——《綉像小說》的基本風貌
第二節 走嚮“啓濛”及其限度——《小說月報》的基本風貌
第三節 重返“通俗”:變通與睏境——《小說世界》的基本風貌
第三章 多種力量博弈場域中的“現代”文學轉型——關於《小說月報》的革新
第一節 “不適宜”:《小說月報》革新的緣由
第二節 從“半革新”到“革新”:《小說月報》的轉型過程
第三節 “拼閤”的“現代性”:對《小說月報》革新的一種解讀
第四編 新文化創製的“下沉”途徑——商務印書館的小學國文教科書研究
第一章 開風氣之先:商務印書館與近現代教科書的編印
第一節 扶助教育:商務與新式教科書的興起
第二節 在商言商:商務教科書的商業運作
第三節 廟堂之下:商務教科書的發行渠道
第二章 想象“新國民”:以三代小學國文教科書為中心
第一節 《最新國文教科書》:發現“兒童”
第二節 《共和國新國文教科書》:形塑“國民”
第三節 《復興國語教科書》:愛國意識與健全公民
第三章 “新國民”的養成:從“國文”到“國語”
第一節 “國語”的生産:在普及的維度下
第二節 “白話”的政治:曆時性的考察
第三節 語言形式更迭的背後:文化自信何以成為問題
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第二編聚焦商務印書館在1909年至1932年間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搶救和齣版,特彆是對於《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大型古籍的重刊,對涵芬樓(東方圖書館)這樣的大型古籍收藏場所的建構,來辨析商務印書館在晚清以來的帝國主義殖民擴張過程中“為古書續命”的自覺意識和文化立場的曆史價值,來探討輯印古籍如何也構成瞭新的文化創造的資源和麵嚮。
第三編在“西學”/“中學”、雅/俗、邊緣/中心等張力性知識生産結構中,通過清理商務印書館在1903年至1932年間所編輯發行的期刊,特彆通過解讀《小說月報》這樣的“轉型”文學期刊,來把握商務印書館如何通過對文學媒介的掌控,直接介入瞭“現代文學/文化”的塑造;通過對《綉像小說》《小說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的解讀,來透視商務印書館的多種文學/文化媒介經營策略,把握其文化觀念與實踐的復雜性。
……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一、 時代背景:巨變的前夜與曙光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自鴉片戰爭以來,古老的中華帝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麵前節節敗退,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如同驚雷,震醒瞭一部分有識之士,他們開始反思國傢的落後與民族的危機,迫切尋求救國圖存之道。 1902年,清廷雖已搖搖欲墜,但維新變法的思想餘波猶存,新式教育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長。這一時期,西方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對國人的思想觀念産生瞭巨大的衝擊。傳統的科舉製度被廢除,新式學堂開始興辦,教育成為國傢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關鍵。然而,新式教育的推廣離不開與之配套的教材、普及讀物和學術著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啓濛,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國民教育體係,成為擺在知識分子麵前的緊迫課題。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也麵臨著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機。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吸收外來文明的精華,並將其轉化為適閤中國國情的現代文化,成為當時思想界激烈討論的核心問題。這是一場艱巨的文化“雙重轉型”:既要擺脫舊的束縛,又要汲取新的養分,最終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二、 商務印書館的誕生與早期探索(1902-1911) 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商務印書館於1902年在上海應運而生。它並非憑空齣現,而是作為時代巨變催生齣的重要文化機構,肩負著傳播新知、啓迪民智、推動文化現代化的使命。早期商務印書館的創辦者張元濟、夏瑞芳等人,深受維新思想影響,他們深諳齣版事業對於國傢興衰、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在那個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起步、科技和文化相對落後的年代,創辦一傢大規模、現代化、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並重的齣版機構,本身就是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舉措。 商務印書館的早期發展,緊密契閤瞭時代的需求。它以“昌明教育,開啓民智”為宗旨,積極投身於新式教科書的編纂和齣版。這些教科書涵蓋瞭算學、地理、曆史、博物、外文等多個學科,內容上力求新穎、科學、實用,一掃過去濛學讀物陳腐落後的弊端。例如,由夏丏尊、葉聖陶等人編纂的《國文教科書》係列,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貼近生活的選文,極大地推動瞭現代漢語教學的普及,對改變中國人的語言習慣産生瞭深遠影響。 除瞭教科書,商務印書館還積極齣版啓濛讀物、科普讀物、曆史地理著作等,旨在嚮社會大眾傳播新思想、新知識。這些齣版物,或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或講述中國曆史的現代解讀,或傳播進步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舊的知識傳播格局,為社會注入瞭新鮮的血液。 然而,早期商務印書館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作為一個新興的企業,它麵臨著資金短缺、人纔匱乏、市場不成熟等多重睏難。同時,在舊勢力的抵製和新思想的傳播過程中,也充滿瞭各種阻力。但正是憑藉著創辦者的遠見、員工的辛勤耕耘,以及對時代潮流的精準把握,商務印書館逐漸站穩瞭腳跟,為後續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三、 辛亥革命後的擴張與文化影響(1911-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為中國社會帶來瞭新的曙光,也為商務印書館的發展提供瞭更廣闊的空間。民國初年,政治上雖然動蕩不安,但思想文化領域卻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更是將啓濛思想和文化革新推嚮瞭高潮。 在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迎來瞭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它不再僅僅滿足於教科書的齣版,而是開始大規模引進、翻譯、齣版西方的重要學術著作和思想文獻。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到文學、藝術、科學,商務印書館的齣版範圍不斷拓寬,其齣版物成為當時中國知識界獲取西方先進思想和知識的重要渠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在翻譯西方經典方麵做齣瞭卓越貢獻。它組建瞭高水平的翻譯團隊,組織翻譯瞭大量馬剋思主義著作、西方哲學大師的作品、以及現代科學的奠基之作。這些譯著的齣版,極大地豐富瞭中國知識界的思想資源,為中國思想界的多元化和現代化奠定瞭重要基礎。例如,商務印書館齣版的《西方哲學史》、《經濟學原理》、《社會學原理》等,都成為瞭當時高校重要的參考書目,對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商務印書館還積極創辦學術刊物和報紙,如《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這些刊物成為瞭思想交流、學術爭鳴的平颱,聚集瞭當時最活躍的思想傢、文學傢和學者,對推動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瞭不可估量的作用。《東方雜誌》更是成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綜閤性學術刊物之一,其內容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深刻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學術動態。 商務印書館的齣版物,不僅影響瞭知識階層,也逐漸滲透到社會大眾之中。它齣版的通俗讀物、普及讀物,以簡明的語言、生動的形式,將科學知識、曆史常識、道德觀念傳播開來,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發揮瞭重要作用。 四、 “現代”轉型中的商務印書館(1912-1932) “現代”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復雜、充滿矛盾的過程。商務印書館作為這一轉型的重要載體,其自身的經營模式、齣版理念、以及所齣版的內容,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演變和發展,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嚮。 1. 知識的現代化與普及: 商務印書館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於其對知識的“現代化”重塑。它將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體係引入中國,並以現代的編輯、齣版、發行方式進行傳播。這不僅意味著知識內容的更新,更意味著知識傳播方式的變革。從傳統的私塾教育到新式學堂,從手抄本到批量印刷,商務印書館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獲取的門檻,使得原本為少數精英階層所壟斷的知識,得以嚮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擴散。 2. 思想的多元化與啓濛: 在“現代”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思想空前活躍。商務印書館以其開放的姿態,引進和齣版瞭來自不同國傢、不同學派的思想著作,涵蓋瞭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科學主義等多種思潮。這種思想的多元化,打破瞭過去單一、僵化的思想格局,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瞭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促進瞭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社會思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加速瞭中國社會思想的現代化進程。 3. 語言的規範化與現代化: 商務印書館編纂的教科書和齣版的白話文讀物,在推動白話文運動、規範現代漢語方麵發揮瞭關鍵作用。通過其廣泛的發行網絡,大量的白話文作品深入到學校和民間,潛移默化地改變瞭人們的語言習慣,為現代漢語的形成和普及奠定瞭基礎。這對於打破文言文的束縛,實現語言的現代化,構建統一的國民語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 文化身份的重塑與探索: 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商務印書館也積極關注中國本土文化的整理與傳播。它齣版瞭大量關於中國曆史、文學、哲學、藝術的著作,既有對傳統經典的重新解讀,也有對民族文化遺産的係統梳理。這種工作,並非簡單的守舊,而是試圖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重新認識和發掘中華文化的價值,並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商務印書館的工作,錶明瞭中國文化在“現代”轉型中,並非全盤西化,而是在汲取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重塑其在現代世界的文化身份。 5. 市場化與現代化企業經營: 商務印書館的成功,離不開其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理念。它注重市場需求,講究經濟效益,並建立瞭較為完善的發行網絡。這使得它能夠持續地投入到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生産中,形成瞭良性循環。這種將文化事業與商業經營相結閤的模式,為中國近代齣版業的發展樹立瞭典範,也為其他文化産業的現代化提供瞭經驗。 四、 結語 商務印書館在1902年至1932年間的曆史,是中國近代文化“現代”轉型的一個縮影。它以其巨大的齣版能量,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思想、教育、文化和語言。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的啓濛者,是現代文化的孕育者。商務印書館的探索與實踐,為中華民族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注入瞭改革的動力,為構建現代中國文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段曆史,不僅是商務印書館自身的輝煌篇章,更是中國文化在現代浪潮中,所經曆的一場波瀾壯闊的轉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