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麗敏 等 著
圖書標籤:
  • 商務印書館
  • 中國文化
  • 現代轉型
  • 齣版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知識分子
  • 社會文化
  • 齣版研究
  • 文化傳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99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979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zui重要的齣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産”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係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製等方麵所呈現齣來的多種麵嚮,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睏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麵來把握作為後發現代性國傢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曆史依據。


作者簡介

董麗敏,江蘇無锡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現任職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傳播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已齣版專著有《性彆、語境與書寫的政治》、《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和《洪深:激流中的呐喊》在《文學評論》、Difference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60餘篇。


目錄

導論 危機語境中的知識、媒介與文化轉型——商務印書館與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生産
第一編 “現代”文化生産中的“翻譯”——商務印書館的翻譯齣版研究
第一章 文化版圖的拓展:商務印書館與近代中國的翻譯齣版
第一節 從邊緣到中心:晚清中國翻譯政治的形成
第二節 作為言語的翻譯: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的緣起
第三節 介入文化: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定位的形成
第二章 早期商務印書館譯者群的形成——以林紓、嚴復為中心
第一節 選擇譯業:近代文人群體的一種轉型
第二節 翻譯與齣版的結閤:傳播維度的考察
第三節 譯者與商務的際會:“知識共同體”的視角
第三章 翻譯作為一種“文化政治”——民國時期商務翻譯齣版的定位與傳播
第一節 挑戰與迴應:商務翻譯齣版策略的調整
第二節 激進與保守之間一以《共學社叢書》的齣版為例
第三節 何種“知識”,怎樣傳播?——以《萬有文庫》第一集的發行為中心

第二編 另類的“現代”追求——商務印書館的古籍整理研究
第一章 危機與轉型:近現代中國古籍輯印的緣起
第一節 帝國主義殖民危機下的古籍整理
第二節 近代學術轉型視野中的古籍整理
第三節 齣版技術變革進程中的古籍整理
第二章 文化權力的博弈:近現代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概況
第一節 從“為古書續命”到普及傳統——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理念的演變
第二節 考文獻而愛舊邦——商務古籍整理實踐
第三節 知新溫故:商務編輯群介入古籍的多元追求——以杜亞泉、鄭振鐸為例
第三章 商務印書館古籍整理的多種麵嚮
第一節 從涵芬樓到東方圖書館:傳承地整理
第二節 《四部叢刊》:自在地整理
第三節 《學生國學叢書》:轉化地整理

第三編 “新文學”/“新文化”想象的多元圖景——商務印書館的文學期刊研究
第一章 從“小說界革命”到“新文化運動”——商務印書館與晚清文學變革
第一節 “發明”小說與近代文學觀念的重構
第二節 潮流內外:商務印書館與晚清文學新媒介的崛起
第三節 新舊之間:商務印書館的文學者群落
第二章 悖論與張力:商務印書館文學期刊的多種麵貌
第一節 “開導社會”下的文學改良——《綉像小說》的基本風貌
第二節 走嚮“啓濛”及其限度——《小說月報》的基本風貌
第三節 重返“通俗”:變通與睏境——《小說世界》的基本風貌
第三章 多種力量博弈場域中的“現代”文學轉型——關於《小說月報》的革新
第一節 “不適宜”:《小說月報》革新的緣由
第二節 從“半革新”到“革新”:《小說月報》的轉型過程
第三節 “拼閤”的“現代性”:對《小說月報》革新的一種解讀

第四編 新文化創製的“下沉”途徑——商務印書館的小學國文教科書研究
第一章 開風氣之先:商務印書館與近現代教科書的編印
第一節 扶助教育:商務與新式教科書的興起
第二節 在商言商:商務教科書的商業運作
第三節 廟堂之下:商務教科書的發行渠道
第二章 想象“新國民”:以三代小學國文教科書為中心
第一節 《最新國文教科書》:發現“兒童”
第二節 《共和國新國文教科書》:形塑“國民”
第三節 《復興國語教科書》:愛國意識與健全公民
第三章 “新國民”的養成:從“國文”到“國語”
第一節 “國語”的生産:在普及的維度下
第二節 “白話”的政治:曆時性的考察
第三節 語言形式更迭的背後:文化自信何以成為問題
結語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第二編聚焦商務印書館在1909年至1932年間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搶救和齣版,特彆是對於《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大型古籍的重刊,對涵芬樓(東方圖書館)這樣的大型古籍收藏場所的建構,來辨析商務印書館在晚清以來的帝國主義殖民擴張過程中“為古書續命”的自覺意識和文化立場的曆史價值,來探討輯印古籍如何也構成瞭新的文化創造的資源和麵嚮。
  第三編在“西學”/“中學”、雅/俗、邊緣/中心等張力性知識生産結構中,通過清理商務印書館在1903年至1932年間所編輯發行的期刊,特彆通過解讀《小說月報》這樣的“轉型”文學期刊,來把握商務印書館如何通過對文學媒介的掌控,直接介入瞭“現代文學/文化”的塑造;通過對《綉像小說》《小說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的解讀,來透視商務印書館的多種文學/文化媒介經營策略,把握其文化觀念與實踐的復雜性。
  ……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一、 時代背景:巨變的前夜與曙光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自鴉片戰爭以來,古老的中華帝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麵前節節敗退,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如同驚雷,震醒瞭一部分有識之士,他們開始反思國傢的落後與民族的危機,迫切尋求救國圖存之道。 1902年,清廷雖已搖搖欲墜,但維新變法的思想餘波猶存,新式教育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長。這一時期,西方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教育理念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對國人的思想觀念産生瞭巨大的衝擊。傳統的科舉製度被廢除,新式學堂開始興辦,教育成為國傢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關鍵。然而,新式教育的推廣離不開與之配套的教材、普及讀物和學術著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的傳播、思想的啓濛,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國民教育體係,成為擺在知識分子麵前的緊迫課題。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也麵臨著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機。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吸收外來文明的精華,並將其轉化為適閤中國國情的現代文化,成為當時思想界激烈討論的核心問題。這是一場艱巨的文化“雙重轉型”:既要擺脫舊的束縛,又要汲取新的養分,最終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二、 商務印書館的誕生與早期探索(1902-1911) 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商務印書館於1902年在上海應運而生。它並非憑空齣現,而是作為時代巨變催生齣的重要文化機構,肩負著傳播新知、啓迪民智、推動文化現代化的使命。早期商務印書館的創辦者張元濟、夏瑞芳等人,深受維新思想影響,他們深諳齣版事業對於國傢興衰、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在那個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起步、科技和文化相對落後的年代,創辦一傢大規模、現代化、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並重的齣版機構,本身就是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舉措。 商務印書館的早期發展,緊密契閤瞭時代的需求。它以“昌明教育,開啓民智”為宗旨,積極投身於新式教科書的編纂和齣版。這些教科書涵蓋瞭算學、地理、曆史、博物、外文等多個學科,內容上力求新穎、科學、實用,一掃過去濛學讀物陳腐落後的弊端。例如,由夏丏尊、葉聖陶等人編纂的《國文教科書》係列,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貼近生活的選文,極大地推動瞭現代漢語教學的普及,對改變中國人的語言習慣産生瞭深遠影響。 除瞭教科書,商務印書館還積極齣版啓濛讀物、科普讀物、曆史地理著作等,旨在嚮社會大眾傳播新思想、新知識。這些齣版物,或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或講述中國曆史的現代解讀,或傳播進步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舊的知識傳播格局,為社會注入瞭新鮮的血液。 然而,早期商務印書館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作為一個新興的企業,它麵臨著資金短缺、人纔匱乏、市場不成熟等多重睏難。同時,在舊勢力的抵製和新思想的傳播過程中,也充滿瞭各種阻力。但正是憑藉著創辦者的遠見、員工的辛勤耕耘,以及對時代潮流的精準把握,商務印書館逐漸站穩瞭腳跟,為後續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三、 辛亥革命後的擴張與文化影響(1911-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為中國社會帶來瞭新的曙光,也為商務印書館的發展提供瞭更廣闊的空間。民國初年,政治上雖然動蕩不安,但思想文化領域卻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躍景象。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更是將啓濛思想和文化革新推嚮瞭高潮。 在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迎來瞭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它不再僅僅滿足於教科書的齣版,而是開始大規模引進、翻譯、齣版西方的重要學術著作和思想文獻。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到文學、藝術、科學,商務印書館的齣版範圍不斷拓寬,其齣版物成為當時中國知識界獲取西方先進思想和知識的重要渠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在翻譯西方經典方麵做齣瞭卓越貢獻。它組建瞭高水平的翻譯團隊,組織翻譯瞭大量馬剋思主義著作、西方哲學大師的作品、以及現代科學的奠基之作。這些譯著的齣版,極大地豐富瞭中國知識界的思想資源,為中國思想界的多元化和現代化奠定瞭重要基礎。例如,商務印書館齣版的《西方哲學史》、《經濟學原理》、《社會學原理》等,都成為瞭當時高校重要的參考書目,對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商務印書館還積極創辦學術刊物和報紙,如《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這些刊物成為瞭思想交流、學術爭鳴的平颱,聚集瞭當時最活躍的思想傢、文學傢和學者,對推動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瞭不可估量的作用。《東方雜誌》更是成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綜閤性學術刊物之一,其內容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深刻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學術動態。 商務印書館的齣版物,不僅影響瞭知識階層,也逐漸滲透到社會大眾之中。它齣版的通俗讀物、普及讀物,以簡明的語言、生動的形式,將科學知識、曆史常識、道德觀念傳播開來,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發揮瞭重要作用。 四、 “現代”轉型中的商務印書館(1912-1932) “現代”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復雜、充滿矛盾的過程。商務印書館作為這一轉型的重要載體,其自身的經營模式、齣版理念、以及所齣版的內容,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演變和發展,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嚮。 1. 知識的現代化與普及: 商務印書館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於其對知識的“現代化”重塑。它將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體係引入中國,並以現代的編輯、齣版、發行方式進行傳播。這不僅意味著知識內容的更新,更意味著知識傳播方式的變革。從傳統的私塾教育到新式學堂,從手抄本到批量印刷,商務印書館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知識獲取的門檻,使得原本為少數精英階層所壟斷的知識,得以嚮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擴散。 2. 思想的多元化與啓濛: 在“現代”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思想空前活躍。商務印書館以其開放的姿態,引進和齣版瞭來自不同國傢、不同學派的思想著作,涵蓋瞭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科學主義等多種思潮。這種思想的多元化,打破瞭過去單一、僵化的思想格局,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瞭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促進瞭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社會思潮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加速瞭中國社會思想的現代化進程。 3. 語言的規範化與現代化: 商務印書館編纂的教科書和齣版的白話文讀物,在推動白話文運動、規範現代漢語方麵發揮瞭關鍵作用。通過其廣泛的發行網絡,大量的白話文作品深入到學校和民間,潛移默化地改變瞭人們的語言習慣,為現代漢語的形成和普及奠定瞭基礎。這對於打破文言文的束縛,實現語言的現代化,構建統一的國民語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 文化身份的重塑與探索: 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商務印書館也積極關注中國本土文化的整理與傳播。它齣版瞭大量關於中國曆史、文學、哲學、藝術的著作,既有對傳統經典的重新解讀,也有對民族文化遺産的係統梳理。這種工作,並非簡單的守舊,而是試圖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重新認識和發掘中華文化的價值,並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商務印書館的工作,錶明瞭中國文化在“現代”轉型中,並非全盤西化,而是在汲取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重塑其在現代世界的文化身份。 5. 市場化與現代化企業經營: 商務印書館的成功,離不開其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理念。它注重市場需求,講究經濟效益,並建立瞭較為完善的發行網絡。這使得它能夠持續地投入到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生産中,形成瞭良性循環。這種將文化事業與商業經營相結閤的模式,為中國近代齣版業的發展樹立瞭典範,也為其他文化産業的現代化提供瞭經驗。 四、 結語 商務印書館在1902年至1932年間的曆史,是中國近代文化“現代”轉型的一個縮影。它以其巨大的齣版能量,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思想、教育、文化和語言。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的啓濛者,是現代文化的孕育者。商務印書館的探索與實踐,為中華民族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注入瞭改革的動力,為構建現代中國文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段曆史,不僅是商務印書館自身的輝煌篇章,更是中國文化在現代浪潮中,所經曆的一場波瀾壯闊的轉型史。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近代思想史有興趣的讀者,我發現本書在梳理復雜思潮交叉融閤方麵的功力令人佩服。它並沒有將1902到1932這三十年描繪成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麯摺、矛盾與反復。作者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將商務印書館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文化英雄,而是展現瞭其在麵對西方新知湧入時,如何在中西、新舊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點。那種夾縫中求生存、力圖“集思廣益以開新智”的姿態,極具曆史的厚重感。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學派學者與商務的閤作與分歧的描述,揭示瞭即便在共同的啓濛目標下,知識精英群體內部也是充滿張力和對話的。這種不迴避復雜性的寫作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更顯紮實可信,絕非空泛的贊美之詞。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它成功地將一個商業機構的運作與宏大的國傢文化使命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非常喜歡作者對於商務印書館內部運作機製的剖析,那種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力與對文化啓濛的責任感之間的張力,讀起來著實令人著迷。它清晰地展示瞭在那個通訊不便、印刷技術尚在摸索的年代,一個齣版商是如何通過其選書、編書、發行的每一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億萬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邊界。特彆是它對於工具書、教科書和譯著的選擇策略,簡直就是一部活的文化傳播史教科書。讀罷掩捲,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文化變革,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命令,而是像商務印書館這樣,通過最基礎的知識載體,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社會肌理之中,這種力量是極其深遠和持久的。

評分

深入閱讀此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之旅”,走進瞭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作者不僅僅關注瞭“齣版瞭什麼”,更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是這樣齣版”,以及這種齣版行為對社會心理結構産生瞭何種長遠影響。書中對許多失傳或被遺忘的翻譯傢和編輯工作的側寫尤為精彩,他們是隱藏在曆史幕後的真正推手。這種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關注,讓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它讓我意識到,文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無數次微小決策、無數次艱難取捨纍積而成的漫長“現代”化進程。對於任何想探究中國近現代知識傳承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無可替代的、深度聚焦的視角,其價值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行文間透著一股老派學者對史料的敬畏與珍視,但同時又保持瞭極強的可讀性,完全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它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將曆史的片段、人物的往來、關鍵的齣版物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通過對這些早期齣版活動的追溯,我得以理解“中國文化”本身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內被重新定義和構建的。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那個時期,在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桌上,經過篩選、翻譯和定型下來的産物。它不再是純粹的古典傳承,而是一種麵嚮未來的、兼收並蓄的“現代文化”概念的誕生過程。這種對文化建構過程的細緻描摹,是本書最寶貴的貢獻之一。

評分

這部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民國初年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奇妙之門。它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商務印書館如何不僅僅是一個齣版機構,而是一個深刻塑造瞭那個時代文化圖景的“思想工廠”。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現代性”這一概念的獨特解讀,它並非一個僵化的西方舶來品,而是在中國語境下與傳統文化進行痛苦而又充滿活力的對話與重塑。讀著那些關於引入新知、翻譯西方學術經典、推動白話文運動的記述,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油墨和紙張混閤的獨特氣味,感受到知識精英們在求索中那種既興奮又迷茫的復雜心緒。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讓那些宏大的文化轉型敘事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冷冰冰的口號,而是活生生的時代脈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知識結構和教育體係,原來它們根基如此深厚,又經曆過那般波瀾壯闊的鍛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