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28年戈公振自费出国考察,这次考察活动行程数万公里,途径欧、亚、北美三大洲。通过此次考察活动,戈公振搜集大量新闻史资,实地感受了世界新闻发展的潮流并对中外报业进行了深入思考。回国后,戈氏曾将考察期间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纂成《世界报业考察记》一书,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但上海一·二八抗战期间,该书书稿及印版全部毁于战火,这段重要学术活动遂成为尘封往事,至今仍是中国新闻史上一桩憾事。所幸的是,上世纪50年代戈氏后人将其藏书和手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近日该馆研究人员在整理手稿过程中发现了该书的手稿,并附图数十幅,手稿中还有当年商务印书馆寄给作者的排版校样,以及编辑和作者对于版式的批注说明。此次整理出版该书,除影印手稿原件外,亦将书稿整理排印,供读者参阅。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江苏东台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爱国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创者。在《时报》和《申报》先后工作近二十年。1920年shou创《图画时报》,1921年任新成立的“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会长。曾以记者身份赴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考察新闻业。1927年受国联邀请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以记者身份随国联调查团赴东北调查日军侵华真相。著有《中国报学史》《世界报业考察记》《东北到庶联》《新闻学》等。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全球报业生态的复杂性。作者在不同章节间切换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聚焦于北美市场激进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时而又转向亚洲一些新兴市场中,传统势力如何顽强地固守阵地。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地方新闻”这一概念的讨论,在巨头们忙于全球化布局时,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耕耘在社区一线的媒体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所付出的努力,读来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一本商业观察报告,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文献,它提醒着我们,新闻业的根基永远在于服务于社区的真实需求。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揭示的“不变”与“万变”的辩证关系。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洪流中,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对真相的渴望、对事件的解释、对权威的审视——这些核心诉求似乎从未改变。然而,满足这些诉求的途径和载体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没有沉溺于对过去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相反,他对那些积极拥抱变革的媒体机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给予了公正且深入的评价,无论是付费墙的尝试、会员制度的建立,还是数据新闻的实践,都被置于一个审慎的检验之下。整本书读下来,留给读者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传统媒体的“形态”正在消亡,但其作为社会“功能”的价值,在数字迷雾中反而愈发凸显其珍贵。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公共信息生态的人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敬佩。他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报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机构变革或停滞的底层逻辑。那些关于广告收入萎缩、读者习惯迁移的分析,读起来如同教科书般的精准和客观,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迅速地将冰冷的商业数据,转化为一个个关于“人”的故事。例如,他对某家老牌欧洲报纸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进行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将微观的人性挣扎与宏观的产业变迁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厚重感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它迫使读者停下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真实”和“权威”的价值究竟该如何重新锚定。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富有力量的。作者的用词精准,逻辑链条严密,但丝毫没有学术专著的刻板。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复杂的新闻行业术语,用一种普通读者也能迅速理解的方式阐释出来,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令人赞叹。尤其是一些对特定媒体文化或编辑传统的描述,充满了精准的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某些资深编辑在深夜面对稿件时那种纠结的神情。全书行文流畅,如同被精心打磨过的玻璃,光滑透明,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本质。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许是那些关于技术迭代的描述,虽然详尽,但对于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探险家,带着我们深入那些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时代背景下,那些依然在探索自我救赎之路的报业巨头们的内心世界。文字的密度很高,但绝不枯燥,他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行业变迁,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记者、编辑乃至发行人的故事中去。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清晨报社的景象,油墨的香气、打字机的噼啪声,乃至那种混合着咖啡因和焦虑的独特氛围,都通过细腻的笔触被精准地捕捉和还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坚持与挣扎。它不仅仅是对报业现状的冷静剖析,更像是一曲献给黄金时代的挽歌,充满了对往日荣光的缅怀,同时也冷静地审视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