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先领域,顺利推进设施建设和联通意义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选取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电信、能源管道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研究,评估了建设资金需求,并围绕区域经济合作、投融资支持和参与主体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合作机制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最终构建设施联通大网络提供系统科学、深入专业的研究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心李伟主任担任课题总负责人,由中心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组成课题组,对“一带一路”设施联通进行深入探讨。
总报告
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要意义/
二、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的基本思路/
四、加强设施联通合作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一
“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合作机制亟须加强与创新
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合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四、促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二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需求及推进
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估算/
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融资来源及方式/
三、“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挖掘与打造优质项目/
四、对策建议/
专题报告三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引言/
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五、“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四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一、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运用PPP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四、有关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附录:PPP模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案例/
专题报告五
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研究
一、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特点/
二、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
三、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与挑战/
四、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六
“一带一路”铁路设施联通研究
一、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与发展趋势/
二、铁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一带一路”铁路联通的现状/
四、“一带一路”铁路联通面临的问题/
五、“一带一路”铁路联通构想/
六、推进“一带一路”铁路联通的思路与建议/
专题报告七
推进“一带一路”公路设施联通
一、公路设施联通的主要特点/
二、公路设施联通的现状/
三、推进公路设施联通的典型做法/
四、公路设施联通面临的问题/
五、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八
港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运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通的现状和机遇/
三、中国港口行业“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经验/
四、“一带一路”港口联通构想/
五、措施建议/
专题报告九
“一带一路”电力互联互通研究
一、“一带一路”下推进电力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带一路”电力互联互通的现状与问题/
三、推进“一带一路”电力互联互通的总体思路/
四、推进“一带一路”电力互联互通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十
“一带一路”管道基础设施联通
一、管道的技术经济特征及战略属性/
二、中国未来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的需求/
三、“一带一路”区域能源资源供需及管道需求/
四、中国天然气进口管道联通的战略布局/
五、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十一
如何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一、引言/
二、信息丝绸之路的内涵及意义/
三、发展现状/
四、机遇与挑战/
五、发展建议/
后记/
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它可能只是又一本歌颂“一带一路”的宣传册。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中“设施联通”这一核心环节的构成要素、发展逻辑和现实困境。书中所涉及的宏观战略、微观实践,以及跨学科的视野,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回避问题,而是将挑战置于聚光灯下,比如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文化、环境等诸多非技术性障碍,并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论述,这对于任何一个参与全球性项目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在看到“一带一路”巨大潜力的同时,也能对其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深度对话。它不是那种单方面灌输的教科书,而是通过一种引导性的方式,激发读者去思考。我一直对“一带一路”所描绘的互联互通的美好愿景感到兴奋,但同时又困惑于其背后的实际操作。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设施联通”是如何从一个概念走向现实的。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更是在提问,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路径?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现共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案例分析,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软联通”的论述,即除了硬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政策协调、标准对接等“软实力”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关键。这种全局观的视角,让我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思想、文化和规则上的融合。
评分这简直就是为我这种“细节控”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一带一路”倡议听起来很棒,但总感觉少了一些“接地气”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把“一带一路”的骨架一点点地搭建起来,然后又把血肉填充进去,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正在运作的巨型工程。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把“设施联通”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比如如何设计一条铁路,如何规划一条港口航线,如何铺设一条海底光缆。书中对于这些具体环节的描述,既有技术性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的门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设施联通模式的细致对比,比如东盟的陆海通道和中亚的铁路网,它们在面临的挑战和实现的路径上有什么异同?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整个“一带一路”的图景变得更加清晰立体。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步一步地学习如何构建一个连接世界的网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太明白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特别是“设施联通”这个概念,听起来宏大,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呢?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项目层面,从港口、铁路、公路到能源管道、通信网络,一一剖析了其中的逻辑和建设的难点。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具体国家案例的分析,比如某条铁路的建设是如何克服地理和政治障碍,如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对“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技术标准、融资模式、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探讨也十分细致,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系统如何协同运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一带一路”是个大项目的人,而是能够从更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它的意义和挑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信息,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对于任何想了解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对外战略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读罢此书,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宏大叙事的赞叹,也有对现实挑战的深思。作者以一种近乎于“工匠精神”的严谨,勾勒出了“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立体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博弈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堆砌,更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技术标准、法律框架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技术标准上的分歧,以及中国如何通过积极协调和推动,逐步形成统一或兼容标准的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体现。此外,关于融资难、风险评估、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论述,也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书中并没有回避困难,反而深入剖析了这些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这使得这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赞歌,而更像是一份冷静的行业分析报告。对于那些对国际工程、跨国合作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