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經驗凝視西學因素,從西洋哲學反觀故有文明
《中西之交》,輯錄瞭陳樂民先生關於中國和西方對比的一些經典文章,分為兩部分。輯一,主要談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問題。輯二,主要是西方哲學傢對於中國的認識,以及中西哲學傢的一些對比。
陳樂民(1930-2008),歐洲問題專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歐洲學會原會長,在中國首倡“歐洲學”觀念的學者。半個多世紀中長期從事“民間外交”、國際政治和中西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著有《歐洲文明十五講》《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等。
陳樂民做學問的*大興趣,倒不一定是人們一般瞭解的國際問題,而是在於中西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說白瞭,就是要探討西方(歐洲)何以先進,中國何以落後,又怎樣使歐洲文明早日把中國“化”成文明社會和文明國傢。可見他作學問是完全齣於促使祖國現代化的一片拳拳之心。 ——何方
輯一
從比較到超越——對中西交流的一些看法
中西文化之交相格義之學
中西文化思想史之再觀察
中西文化交流之不平衡與前瞻
曆史與展望——中、西(歐)交流發展之我見
明清之際天主教耶穌在華活動的“三起三落”
湯若望
方圓難周
兩漢與歐洲之交
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不速之客
關於18世紀西歐天主教內有關中國禮儀的一個“新發現”
徐光啓、利瑪竇及17世紀中西文化會通與衝突
徐光啓的命運和啓示
輯二
馬勒伯朗士與“中國禮儀”
馬勒伯朗士與“中國哲學”
萊布尼茨與中國
萊布尼茨的圓通之學
萊布尼茨的“普遍文字”
萊布尼茨和“儒學”
萊布尼茨的“造化之謎”
中西之交的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與中西之交
我看康德
康德與中國哲學
馮友蘭與康德
牟宗三與康德
王國維與康德
羅章龍與康德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我一直對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在梳理中西方交流史時,並沒有采取一種單嚮度的敘事,而是展現瞭雙方在互動中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響。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西方”或“東方”的獨特印記,在作者的筆下,都呈現齣其復雜而交織的來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觀念”傳播的深入剖析。一個新思想、一種新觀念的傳入,往往伴隨著長期的適應、轉化甚至抵抗。例如,書中可能描繪瞭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哲學思想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又或是西方科學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瞭漫長的本土化過程。這種對文化“在地化”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文化生命力的頑強與韌性。我感覺自己仿佛成為瞭一名穿越時空的觀察者,親曆瞭那些思想的火花如何在不同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如何在碰撞與融閤中不斷前進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對“文化”有瞭更深的敬畏與理解。
評分讀完《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用一種極其精煉而又不失深度的筆觸,勾勒齣中西方文明數韆年的互動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創新”與“模仿”之間界限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創的東西,可能早已在他處有過相似的萌芽;而我們所見的模仿,也可能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孕育齣全新的生命力。書中可能詳細闡述瞭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如何傳播到西方,又如何被西方文明吸收並加以發展,最終推動瞭西方社會的變革。同時,西方在近代以來引入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在中國也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消化吸收過程,這種過程充滿瞭挑戰,也孕育瞭新的可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種交流視為一種“恩賜”或“侵略”,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啓發的動態過程。這種中立而又深刻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文明發展的真正規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並非源於故步自封,而是源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深刻認知,以及對其他文明開放包容的態度。它讓我對“進步”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進步不是單嚮的,而是多元互鑒的結果。
評分初讀《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我被其書名所吸引,仿佛預感到一場橫跨古今、縱覽東西的智慧之旅即將展開。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文化符號,而是以一種更為深刻、更為具象的方式,勾勒齣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復雜脈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誤解”與“藉鑒”之間微妙界限的探討。作者並非將中西方文化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它們在互動過程中産生的碰撞、摩擦,以及由此催生的變革。有時候,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誤讀,卻可能成為文化傳播的契機;而一次刻意的模仿,也可能因為文化土壤的不同而發生意想不到的變異。書中對細節的描摹令人驚嘆,仿佛能聽到古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看到不同膚色的人們在碼頭上揮汗如雨。那些關於技術、藝術、哲學思想的傳播,不再是乾巴巴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如何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融入到個體生命的體驗中,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曆史潮流,其實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選擇與行動匯聚而成。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文明”二字的含義,它不是靜止的、完美的,而是流動變幻、充滿張力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開始審視自己身處的文化環境,也更加理解瞭當下世界多元文化並存的復雜性。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在一次次信息爆炸中難得的寜靜與深度。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與文明的魅力。作者以一種深情而又不失理性的筆觸,描繪瞭中西方文明在漫長曆史中的相互影響和交融。我尤其被書中對“誤讀”與“重塑”之間關係的描繪所吸引。很多時候,文化的傳播並非是原汁原味的復製,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被重新解讀和改造。書中可能詳細講述瞭早期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理解,這些理解在今天看來或許存在偏差,但在當時卻起到瞭重要的文化橋梁作用。反之,中國在接觸西方文明時,也同樣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消化”過程,許多西方的事物被賦予瞭中國化的意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對這些誤讀進行評判,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産生的原因及其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這種對文化互動中復雜性的深刻理解,讓我看到瞭文明的生命力在於其適應和轉化的能力。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也更加理解瞭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讓我掩捲長思的書。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展現瞭中西方文明在漫長曆史中的交織與碰撞,但這種宏大並非令人望而卻步,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我尤其被書中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關係的描繪所打動。那些活躍在中西交流前沿的人物,無論是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還是西方的傳教士、商賈、探險傢,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立體。他們的個人選擇、情感糾葛、思想掙紮,與時代大背景下的文明互動緊密相連。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可能描繪瞭某位中國官員如何接觸到西方天文曆法,並因此引發瞭對傳統知識體係的思考;抑或是某位西方商人如何在中國市場摸索,學習中國的商業規則,並從中獲利。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是冰冷的年代綫,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書寫而成。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種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無數個體的努力與探索。它也讓我反思,在今天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這種對個體命運與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讓這本書具有瞭穿越時代的價值。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這本書,讓我對“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一直以為文化是一種靜態的存在,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文化是動態的、流動的,它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不斷成長和演變。作者以極具匠心的筆觸,描繪瞭中西方文明數韆年的交融史,這種交融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充滿瞭碰撞、融閤、吸收和轉化。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可能描繪瞭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如何傳播到西方,並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西方在近代以來引進的哲學思想、科學理論,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思想界和學術界,並催生瞭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這種雙嚮的互動,讓我看到瞭文明發展的真正動力在於交流與互鑒。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他能夠從宏觀的曆史趨勢中捕捉到微觀的文化交流細節,並將其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對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文明”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文明的發展是相對綫性的,但這本書卻展現瞭文明交流的復雜性和多嚮性。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中西方文明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交流,以及這些交流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可能詳細描述瞭宗教、科技、藝術、哲學等各個領域的交流細節,這些細節生動而具體,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例如,作者可能描繪瞭元朝時期東西方文化的廣泛交流,展現瞭當時中國對西方文化的開放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融閤現象。又或者,作者也可能深入探討瞭明清時期,西方科學技術如何逐漸傳入中國,並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怎樣的衝擊和變革。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文明的互動並非是單嚮的,而是相互學習、相互藉鑒、相互促進的。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否也麵臨著類似的文化挑戰和機遇?這種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思考。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作者以一種極其精煉而又不失深刻的文字,為我們勾勒齣瞭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曆史畫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本土化”過程的細膩描繪。任何一種外來的文化元素,當它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境時,都會經曆一個漫長的“本土化”過程,這個過程充滿瞭挑戰,但也孕育著新的生命力。書中可能詳細闡述瞭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融閤,並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體係;抑或是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後,如何被中國工程師和學者進行改造和發展,以適應中國的國情。這種對文化“在地化”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既肯定瞭中國文化的海納百川,也贊揚瞭西方文明的創新精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文明交流,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它也讓我對“全球化”有瞭更深的理解,這並非是文化趨同,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存與融閤。
評分《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讓我感到驚喜的書。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曆史讀物,但事實證明,作者的敘事功力遠超我的想象。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片段,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敘事主綫。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文化基因”的隱喻,那些深植於中西方文化之中的特質,是如何在中西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激蕩,並最終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書中可能描繪瞭中國哲學思想對西方啓濛運動的影響,也可能探討瞭西方藝術風格如何在中國繪畫中留下痕跡。這種對文化深層連接的挖掘,讓我看到瞭文明之間並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非照搬史料,而是融入瞭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分析,使得整本書充滿瞭思想的深度。他能夠從細微之處著眼,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文化交流的契機,並將其放大,展現齣其重要的曆史意義。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曆史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文化”的本質有瞭更深的思考,它是一種生命力,一種不斷演化、不斷發展的力量。
評分翻開《大傢小書:中西之交(精)》,我立刻被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時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誤解”的細緻描繪,以及這些誤解如何反過來催生新的理解和創造。例如,書中可能探討瞭早期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理解偏差,這些偏差在今天看來或許有些可笑,但在當時卻深刻地影響瞭雙方的認知。同時,作者也同樣關注瞭中國在接觸西方文明時所産生的各種反應,從驚嘆到懷疑,從排斥到學習,這些都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並非總是順暢無阻,其中充滿瞭麯摺與反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符號”的解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符號,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可能承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通過對這些符號的追溯,作者揭示瞭中西方文明在精神層麵上的深層聯係和差異。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或許有些醇厚,但迴味無窮,越品越有味道。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許多事物,是否也摻雜著曆史的誤解與轉化?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很好,慢慢看,工作之餘,一杯茶,一本書,足矣。
評分我非常喜歡買瞭一買瞭一套非常好的小說
評分我非常喜歡買瞭一買瞭一套非常好的小說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陳先生的書,好!
評分攢好挺好的,快遞非常快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